【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寫作與表達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閱讀教學研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作者試對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想象力 審美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chuàng)新、表達的創(chuàng)新?!庇纱宋覀兛梢钥闯?,要提高閱讀能力,就要突破傳統(tǒng)的閱讀理論與思維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fā)濃厚的閱讀興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具備獨立的閱讀分析能力。
一、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第一,輕課外導讀,重課內講讀,導致閱讀積淀干涸。對高考試卷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使教師在課內閱讀教學中精講細讀,而課外閱讀則倍受冷落。學生不拒大眾流行文化的誘惑,沉迷于文化快餐,滿足于淺層的閱讀刺激,導致學生閱讀低俗化,進而導致閱讀積淀的干涸。
第二,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看重結果,輕視過程。在語文教學中,那就是所給的閱讀材料的結論綜合直接的教給學生,而把形成的過程簡單化,沒有給學生自己的閱讀空間,不注意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所要掌握的就是結論記憶和簡單的背誦。
第三,片面追求成績,忽視方法的傳遞。我們的閱讀總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只是為了考試,為了提高寫作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的能力的提高,割裂了閱讀的整體性。教師所作的僅僅是對文章數量上的要求,沒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閱讀中不能夠做到舉一反三。
二、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應對策略
第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加以保護。柏拉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苯處熢诮虒W中把知識傳遞給學生的過程,也應該喚起學生對于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并使學生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每天語文課的5分鐘的口語訓練,內容是個人的閱讀心得;利用各種節(jié)日、班會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會、辯論會、手抄報比賽、征文比賽、讀書報告會等讀書交流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使學生愛上閱讀。
第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是進行閱讀的神圣使命,也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首先要引導學生閱讀做到課內課外的結合,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的閱讀,而要把閱讀目標延伸到課外的閱讀材料上。其次,在實際的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做到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對于文章的領悟,并能準確的提出一些啟發(fā)式的問題,注重對學生的預習情況的了解。第三,將思維訓練擺在應有的地位上,有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三、加強閱讀方法指導和演練
第一,統(tǒng)一規(guī)劃分級指導。對高中三年的閱讀教學策略要統(tǒng)一規(guī)劃,整體考慮、分段安排。在抓好課內閱讀寫作的同時,引導學生廣泛地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注重素材、語言積累,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說來可分三個階段。(1)高一學年進行個性愛好探究性閱讀。從學生主體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出發(fā),對學生的閱讀范圍、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著學生“興趣”選擇閱讀對象。錘煉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閱讀習慣和方法,為其日后深入地自覺地學習語文錘煉基本功。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敢于“放手”,由著學生“興趣”閱讀。但閱讀進度、閱讀數量等等都要由教師精心策劃,最終要求學生形成讀書筆記。(2)高二學年,教師指導探究性閱讀。教師要借助第一學年個性閱讀已經形成的探究習慣和方法,促成學生的閱讀成為自覺;要讓學生的視線收縮到老師指示的體裁上,并要求他們把興趣愛好閱讀的經驗自覺地加以運用;并且要引導學生基本定型對各類文體的閱讀技法,盡量使學生參差不齊的感悟能力、認識能力趨于統(tǒng)一。(3)高三學年,著重于應考探究性閱讀,直接為高考服務。要求學生把已錘煉到手的探究性閱讀本領,針對高考閱讀題進行探究性閱讀訓練。要求學生依題意答題,并且總結出一套解題“程序”,尤其是對解題思路的總結尤為重要,使其答題逐步趨于科學化、規(guī)范化。
第二,多種誦讀 培養(yǎng)語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吟誦、默讀、朗讀、領讀、齊讀、自由讀等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意蘊,即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表象、聯想、情感去觸摸內容的整體存在,去品味語言文字的意義、情味和旨趣。課堂上要每篇必讀,在讀中思考理解,并學會圈點批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情味,要從停頓和語調的高低、強弱、緩急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在反復吟誦中,隨觸動他們的情感,使他們沉浸在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里,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握全文內容,受到藝術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第三,內外結合 讀寫結合。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力求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以課文為例子和憑借,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舉一反三,遷移和延伸到課外閱讀,提高語文能力。在抓好課內閱讀寫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多讀經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提倡多角度的、個性化的閱讀,“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自己的愛好與潛力在更加個性化的相對寬松自由的閱讀中發(fā)展。反過來,人文素質高了,也是會提升考試成績的。
總之,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主動質疑問難、互動合作、積極探索、獨立思考。讓他們揚起熱愛語文的風帆,翱翔在語文浩瀚的海洋里,到達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陳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思考.中國科技信息,2006(1)
[2]張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考試周刊,2014(88)
[3]王志生.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建議.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