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們民族母語的精美之本,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讓學生誦讀大量的古詩詞,既可以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啟迪智慧,培養(yǎng)靈感,又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既孕育創(chuàng)新精神,又增強審美情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激勵和幫助學生完成課標的背誦任務,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課標指出:兒童誦讀古詩文是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打好基礎。誦讀古詩文不但可以培養(yǎng)兒童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讓古詩文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的反芻、發(fā)酵、在默默中開發(fā)他們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長,潛移默化地成為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優(yōu)美人格的源頭活水。而古詩文的學習不同于詩歌、現代文的學習,對于知識不很豐富的小學生來說,要去了解古詩文作者融化在其間的情感和意思,最好的辦法就是誦讀,因為誦讀既是一個理解和表達的過程,又是一個審美的過程。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誦讀教學呢?
一、激發(fā)興趣,樂在其中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氛圍,用愛去澆灌學生的心靈之花,用激情代替冷漠,用表揚代替批評,用幽默風趣代替呆板說教,用微笑營造心理安全氛圍,用純樸的微笑和真誠的鼓勵,喚起學生心理的微笑。讓學生親近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此外,教師要做有心人,抓住有利契機,根據教材相關內容,向學生推薦有關詩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背誦古詩離不開老師的指導,教給學生背誦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這樣的步驟教學生背古詩的:先領讀三五遍,使學生讀正確,讀通順,再逐句幫學生理解詩的大意,然后再讀,讓學生邊讀邊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最后熟讀成誦。有的詩我邊領讀邊做動作幫助學生記憶;對于比較難懂又難理解的詩,我就和學生一塊背。為了讓學生愉悅的學習,也可將詩文誦讀寓于游戲之中,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把《三字經》融入到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跳格子中,邊玩邊學,這樣既能消除學習的疲勞,又能激發(fā)學生詩文誦讀的興趣。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誦詩興趣,我還采取了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詩文表演、古詩接力賽、給詩配畫、辦古詩專刊手抄報、配樂詩朗誦等。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學生誦讀古詩的熱情日漸高漲。
二、持之以恒,日有所誦
指導學生背古詩,可以巧妙利用時間。利用早讀誦讀古詩文,早晨的大好時光浸潤在古詩詞的韻味中,和諧而美好。利用語文早讀的部分時間,英語、數學早讀前的三五分鐘,下午放學前布置作業(yè)的時候,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其實背一首詩有個三五分鐘也就夠了。這樣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不至于使學生感到單調。我從不為了應付檢查而搞突擊,也很少占用語文課的時間來專門背古詩,因為我覺得誦讀古詩是一項潤物無聲的工程,它應該如春風化雨般的慢慢滲透,而不應該是疾風暴雨式的硬灌。其次是有目標,有計劃。不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兩首,邊背邊鞏固。把近期目標告訴學生,每天按計劃進行。這樣形成規(guī)律,學生會很自覺地配合老師完成背誦任務。比如開始時每天背一首,邊背新的邊復習舊的,十天一小結,停下來鞏固一次。這樣10首詩詞一過關。全部背完后再開始復習,每天復習4首,20天又是一個階段。因為開始是從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經過不斷復習,總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從后面倒著往前背。背完后再抄寫或默寫,還是像前面那樣,一天四首。這樣反反復復,正背了之后倒背,倒背了再打亂順序背,用不了多長時間,80首詩就能鞏固住了。第三是玩中誦讀。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讓學生親近自然,親近生命,走進生活,將詩文誦讀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用耳朵閱讀”,通過聆聽和欣賞,注意到語言中的邏輯停頓和語調中的抑揚頓挫,受到優(yōu)美書面語言的熏陶,把握作品內容,形成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對書籍的渴望之情,在書中找到影響一生的知識與智慧。學??衫谜n間休息時間每天播放古詩文誦讀,讓學生日有所誦;教師也可以課前讓學生每天誦讀一首詩詞,品味、醞釀其詩意,潛移默化滋養(yǎng)學生人生觀、價值的改變。環(huán)境的變化,可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為了使孩子能穿越時空的隧道,在富有詩意的環(huán)境中成長,我們可以將古詩文與插圖相結合張貼在教室及走廊上,便于學生在玩耍中,不知不覺地誦讀。
三、積極評價,滋養(yǎng)心靈
在古詩文誦讀中,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交流、欣賞,產生碰撞的思維火花,能極大促進學生誦讀能力的提高,教師為了精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應多層面構建積極誦讀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fā)后續(xù)誦讀內驅力,體驗誦讀的樂趣,品嘗成功的喜悅,可進行多元評價。例如:在學習過程中,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名譽獎勵機制,學生每誦讀一首詩都能獲得一枚金幣,根據學生誦讀獲得金幣數量的多少和家長、老師的綜合評價,每月評比一次“誦讀之星”,每學期評比一次“誦讀狀元”,每年評比一次“誦讀模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獲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側重于知識與意識形態(tài)教育而缺失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經典誦讀活動,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經典大都語言凝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可以讓學生徜徉于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時期是人格的奠定時期,在學生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在誦讀吟詠中會逐漸提升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總之,千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最杰出的文化,吟誦鑒賞之中,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美德、優(yōu)秀的品質滋養(yǎng)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經典詩詞將在他們心里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