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能引起受眾注意的語言才真正具有表達的功效,所以語言要力求新穎,要給人一些陌生感。要用“阻拒性”的語言吸引受眾,增加感知的難度,延長感知的時間,引起他們的注意,引發(fā)他們的想象,撥動他們的情感,促動他們的思考。文章介紹十種具體方式。
【關鍵詞】語言 阻拒性 宣傳稿件 新穎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fā)現,以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等為主要內容的一些政工類新聞稿件,其撰寫難度是比較大的。這類稿件內容相對枯燥、形式比較單一、題材相對有限,不容易吸引讀者。所以要寫好這類稿件,需要在語言新穎上下功夫。嘗試使用“阻拒性”語言,提高政工類宣傳稿件的新穎特性。在書面語和口語的表達中,那些過分熟悉的語言不再能夠引起人們注意的語言我們稱之為“自動化”語言,與之相對的就是“阻拒性”語言。
所謂“阻拒”,就是要把慣常的東西變得陌生,即用新穎甚至奇特的語言,把受眾阻擋住,增加感知的難度,延長感知的時間,引起他們的注意,引發(fā)他們的想象,撥動他們的情感,促動他們的思考。正如什克洛夫斯基舉例所說:“比如說步行,由于我們走來走去,我們就不再意識到它?!彼ㄗh說:“當我們跳舞時,無意識的步行姿態(tài)就會給人以新鮮之感。‘舞蹈是一種感覺到了的步行,甚至可以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為了被感覺到才構成的步行’”。所謂把“步行”改為“舞蹈”就是要把普通的語言加工成新穎的、陌生的、具有阻拒性的語言。老作家汪曾祺也曾經說過:“語言寫到‘生’時,才會有味,語言要流暢,但不能‘熟’?!边@個論斷抓住了語言“阻拒性”的特征,強調語言應該具有“新穎”的特性,是很有見地的,能夠有效提高政工類宣傳稿件的新穎特性。怎樣才能增強語言的“阻拒性”呢?下面介紹幾種方法:
一、詞語組接、片言居要
陸機在《文賦》中指出寫文章要“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用一兩句簡要的話概括一篇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形成警策之語,這樣可以使文章觀點鮮明,中心突出??谡Z表達也是一樣,一個語段、一篇講話也要“立片言而居要”。這一兩句簡要的話要非常講究,最好通過一種類似電影鏡頭組接的方式,巧妙地進行詞語蒙太奇的組接,形成富有特色的表達形式。
葉圣陶在談作文指導的時候說,不要“只顧到學生的作文,卻忘了作文的學生”。有一則關心弱勢群體的報道,題目是,“把年終關懷變?yōu)榻K年關懷”。這樣的詞語組接,字不變而語義變,顯得比較巧妙。
有一則關心弱勢群體的報道,題目是:“把年終關懷變?yōu)榻K年關懷”。這樣的詞語組接,字不變而語義變,顯得比較巧妙。
二、改換角度、尋求新意
同樣的問題,人們經常談論,如果需要重新提起,就要考慮選一個新的角度,不然就會落入俗套,有人云亦云之嫌。有人說:“何苦因夕陽西沉而悲傷,稍一回頭,迎面而來的不就是旭日東升、日照盈門的喜悅嗎?”這句話最初可能是談論人生的,我們借過它談選擇新的角度。同是一輪太陽,如果從新的角度去看它,我們就會得到一個嶄新的太陽。
肖伯納上世紀三十年代訪問上海,多日陰雨的上海出現難得的晴天,陪同者說:您很有幸,在上海看見了太陽。肖伯納很幽默地說:應該說太陽很有幸,它在上海見到肖伯納。這個幽默的產生,是因為表達者改變了角度,調換了人們習慣的主次關系。一家商店奶品廣告:本店出售的酸奶有初戀的味道。運用“通感”即利用諸種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對自己的商品作了美妙的獨特的描述,很有誘惑性,叫人耳目一新。
三、通俗表達、深入淺出
表達深刻的道理,運用通俗的語言,二者反差中就會顯示出特點。深入淺出更能體現表達者游刃有余的語言功底和舉重若輕的語言風格。反差越大,特點也就越明顯。特點越明顯,給聽眾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
習總書記善于用一些很直樸、很簡單的大白話、大實話,特別是一些普通干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話來表達思想比如,他用“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這樣樸實無華的話來闡明每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用“益智補腦”來比喻學習;用“缺鈣”“軟骨病”來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門”“彈簧門”來形容阻礙民間投資的體制障礙;用“墻頭草”“推拉門”來描述干部隊伍中的好人主義,等等。這些很接地氣的群眾語言,輕松自然、通俗易懂,與大眾話語體系很對接、很吻合,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
四、語勢陡轉、意料之外
說話要前后連貫,前面的話不僅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而且往往還為后邊的話規(guī)定了方向,給聽眾留下心理的預期;后面的話要按前面所給的方向接著說,把話說完整,滿足聽眾的心理預期。如果我們有意背離這樣一種習慣定式,語勢陡轉,就會打破聽眾的心理預期,產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形成有特點的表達。
在魯迅的散文集《野草》中有一篇《秋夜》,開篇是這樣寫的: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按習慣的定式,“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肯定也應該是別的樹,但魯迅打破了我們的心理預期,語勢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