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教育效果的優(yōu)劣,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前途,學科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徑。如何通過各學科的教學將思想道德、國家的方針政策有效地滲透到學生的大腦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是廣大德育工作者應認真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學科教學 德育內容 融合
當今中學學科教學由于教學任務重,與德育之間的融合方法和效果還不夠完善,因此如何通過各學科的教學將思想道德、國家的方針政策有效地滲透到學生的大腦中,大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是廣大德育工作者應認真思考和探討的問題,也是中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十分關注的問題。
一、中學學科教學與德育的融合現(xiàn)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德育教育的功能也逐漸擴大,德育教育效果的優(yōu)劣,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前途,學校學科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徑。當今中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今天的中學德育效果不盡如人意。網(wǎng)絡及社會消極因素帶來了許多不利的負面影響,作為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也較滯后,手段、方法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這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難度,從而使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降低。
二、目前中學德育工作實效性不強的原因
1.教師對德育工作的認識偏差
中學教師的崗位職責要求教師除了承擔學科教學任務外,還必須在課內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絕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情,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
2.教師對德育資源的挖掘不足
教師疲于應對學科教學內容,對學科教材中的德育資源熟視無睹,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指導也遠遠不夠。育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思想品德教育應該融合、滲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3.教師德育教育的方法單一
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用單一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認為老師采用這種說教方法讓他們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難以產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1]。
三、中學學科教學與德育內容融合的模式
1.全員育人
學校教職員工必須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德育不僅僅是班主任、政教處的工作,德育必須齊抓共管;教職員工必須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學校應努力培養(yǎng)一支有教育學識和思想境界的教師隊伍。
第一,學習師德規(guī)范?!吨行W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要求教師要“教書育人”,必須遵循教學規(guī)律,實施素質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些要求是針對全體教師的,而不是針對班主任或政治課教師的。
第二,提升業(yè)務能力。學校要組織教師開展業(yè)務培訓,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定期讓優(yōu)秀教師、學科骨干教師開設觀摩課或示范課,以此引領學科教師學習,提升業(yè)務水平。
第三,努力培養(yǎng)青年教師。青年教師的成長成才是學校發(fā)展的關鍵,青年教師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學校應該用”以老帶新”的模式培養(yǎng)青年教師,使他們在育人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2.全學科育人
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的學科課程都有一個共同的職責和使命,那就是立德樹人,這就要求中學的每一門課程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是要注重知識的轉化,通過教師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
3.全過程育人
思想政治工作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在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德育的節(jié)點,努力提升學生思想政治覺悟[2]。
四、中學學科教學與德育內容融合的實施建議
學科教學與德育內容的融合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必須在學校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探討、實踐,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增強學科教學研究能力,研究教學大綱和《中學德育大綱》
《中學德育大綱》在德育內容方面要求:在中學階段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理想、勞動等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各學科的備課環(huán)節(jié)必須認真研究教學大綱,把握教材中的有效德育內容和滲透點,把教學大綱的要求和《中學德育大綱》的要求糅合在教案中,落實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中,落實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2.努力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和有效滲透點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學科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德育是重中之重。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是木桶的組成木片之一,缺了一塊木片,”水“就全部流失了。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特點,比如語文可以用所選的文章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高中英語課文中就有”偉大的科學家“、”世界各地的節(jié)日“等主題,通過這些主題,我們從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教育。
德育內容滲透是門藝術,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在于“透“字,要及至學生的心靈。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正確選取德育滲透點,并采取適當?shù)慕谭?,實施德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掌握所教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寓德育于課堂教學中,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躍.論中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創(chuàng)新[J].亞太教育,2014,0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