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胃癌發(fā)生的年齡、性別、發(fā)生部位、形態(tài)類型等分布特征。方法 回顧性分析皖北某縣醫(yī)院兩年內通過電子胃鏡確診的53例胃癌患者的發(fā)病情況。結果 53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11例,男女發(fā)病比例為3.8:1;胃癌發(fā)生部位分別為胃竇部26例(49.1%),胃體部12例(22.6%),賁門部7例(13.2%),胃底部6例(11.3%),其他2例(3.8%);形態(tài)分型潰瘍型21例(39.6%),隆起型14例(26.4%),浸潤型4例(7.5%),其他形態(tài)14例(26.4%);結論 胃癌發(fā)病男性多于女性,最高發(fā)于胃竇部,形態(tài)以潰瘍型為主。
關鍵詞:胃癌;胃鏡;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age, sex, location, shape and other types of distribu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in the county hospital for two years in Northern diagnosed by gastro scope 53 cases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Results 53 patients, 42 males, 11 females, the incidence of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3.8: 1; Location is respectively the distal gastric cancer 26 cases (49.1%), gastric body 12 cases (22.6%), cardiac department 7 cases (13.2%), 6 cases (11.3%) at the bottom of the stomach, the other 2 cases (3.8%). morphological type ulcer in 21 cases (39.6%), 14 cases of elevated type (26.4%), 4 cases of invasive ( 7.5%), other patterns 14 cases (26.4%). Conclusion Gastric cancer men more than women, the highest in the distal, form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ulcer type.
Key words:Gastric;Endoscopy;Analysis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源于胃黏膜上皮細胞,主要是胃腺癌。衛(wèi)生統(tǒng)計年鑒顯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3位[1]。內鏡檢查是目前診斷胃癌的最佳方法之一,電子胃鏡的普及和應用大大地提高了胃癌的檢出率。電子胃鏡是借助一條柔軟纖細的電纜通過人體的自然通道而觀察消化道黏膜的一種醫(yī)療設備,通過視頻信號傳輸系統(tǒng)將攝像頭所拍攝到的圖像傳輸到監(jiān)視器上,檢查者可以通過顯示屏清晰地看到攝像頭所拍攝的畫面,從而進行診斷。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經內鏡檢查診斷為胃癌的例數占受檢總人數的3.2%~16.7%[2]。必要時配合放大內鏡或色素內鏡檢查能進一步提高胃癌的檢出率。
皖北某縣醫(yī)院在2012年1月1日~2014年l2月31日經過電子胃鏡檢查確診了53例胃癌,現將該組患者的胃鏡檢查資料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3例胃癌患者中,男42例,女11例,男女比例為3.8:1。患者年齡在44~76歲,平均年齡為63歲,具體年齡分布情況為44歲以下0例,44~49歲8例(15.1%),50~59歲7例(13.2%),60~69歲24例(45.3%),70~76歲14例(26.4%),76歲以上0例。
1.2臨床癥狀 臨床癥狀表現不一,多數以上腹部隱痛不適為主要表現,其他癥狀有食欲減退、消瘦、乏力、惡心、嘔吐、嘔血或黑便、腹瀉、便秘、發(fā)熱、面色蒼白或貧血等。發(fā)病時間最短者僅半個月左右,最長者約3年。
1.3檢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經常規(guī)胃鏡術前準備,除因病變導致胃腔狹窄不能順利進鏡的患者外,一般均進鏡至十二指腸降部進行檢查。所有患者均對病變部位鉗取4塊以上黏膜,送病理科進行病理診斷,確診為胃癌及并對其進行病理類型。資料采用Excel辦公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胃癌發(fā)生部位分布 本組資料中胃癌的發(fā)生部位有一定的規(guī)律,具體分布情況為:胃竇部26例(49.1%),胃體部12例(22.6%),賁門部7例(13.2%),胃底部6例(11.3%),全胃或大部分胃2例(3.8%)。
2.2胃癌的形態(tài)分型 本組資料中胃癌的形態(tài)學分類為隆起型14例(26.4%),潰瘍型21例(39.6%),浸潤型4例(7.5%),凹陷型與其他形態(tài)14例(26.4%)。
3 討論
3.1胃癌與年齡、性別的關系 胃癌的發(fā)生與年齡有密切關系,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 55~70歲為高發(fā)年齡段[3]。本組資料中胃癌的發(fā)病年齡在44~76歲,平均年齡63歲,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隨著年齡增長,機體的內分泌會紊亂失衡,免疫功能減弱、神經體液失調等是導致腫瘤易發(fā)的因素。老年人因為泌酸腺體萎縮常有胃酸分泌不足,低酸環(huán)境有利于細菌生長,胃內增加的細菌可以促進亞硝酸鹽類致癌物質產生,長期作用于胃黏膜將導致癌變。本組病例以農村患者為主,農村老年人平時食用腌制食品較多,腌制食品中本身含有大量的亞硝胺,具有很強的致癌作用;食用腌制食品還可以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機會,幽門螺桿菌對胃癌也有促進作用。
雖然本組資料中年齡最高為76歲,超過76歲的患者數為0,這并不能成為高齡老年人群胃癌發(fā)病率低的證據,因為高齡患者做胃鏡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限于該院的醫(yī)療水平,為安全起見,醫(yī)生一般不建議高齡患者做胃鏡檢查,而選擇鋇餐透視檢查,所以高齡患者人數少應該與該年齡段做胃鏡檢查的患者總數少有關。
胃癌的發(fā)生和性別也有關系,據報道,男性患胃癌的幾率為女性的1.5倍[4]。本組資料中,男女患者比例達到3.8:1,之所以比例較高的原因可能與該地區(qū)居民的生活方式有關,除去男性生活不規(guī)律、工作壓力大易導致身體內環(huán)境紊亂和煙酒嗜好等共性外,還有可能與該縣是農業(yè)大縣,人民生活水平相對比較落后,男性打工從事防腐職業(yè)的較多,這種工作增加了致癌物質接觸機會,而導致胃癌的發(fā)生。
3.2胃癌好發(fā)部位分析 據統(tǒng)計,我國胃癌的好發(fā)部位依次為胃竇(58%)、賁門(20%)、胃體(15%)、全胃或者大部分胃(7%)[3]。本組53例胃癌患者發(fā)病部位以胃竇部最多(49.1%),其次為胃體(22.6%)、賁門(13.2%)和胃底(11.2%),與國內主流統(tǒng)計結果基本一致。
胃癌多發(fā)于胃竇的原因有:食物進行胃內消化時,在胃竇部潴留時間最長,胃竇部黏膜受食物的刺激和破壞較多,易導致黏膜損傷,損傷黏膜在修復的過程中容易發(fā)生癌變;胃竇部黏膜常遭受十二指腸返流液和胃酸的損害,易出現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而這二者被認為是癌前期病變;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fā)生有一定的相關性,且主要聚集在胃竇部,可以增加胃竇部胃癌的發(fā)生率。
胃底和賁門部胃癌發(fā)病率相對較低的原因有:由于賁門的特殊結構,食物在賁門部存留時間短,對黏膜的刺激較小;胃鏡探頭在通過賁門部的時候比較迅速,胃底賁門部位腫瘤隨呼吸移動,也會導致難以選定目標進行鉗取黏膜,所以該部位的腫瘤容易被漏診。并且,該院胃鏡診斷水平相對不夠成熟,也會導致檢出率低。有報道說取材時,1處黏膜活檢胃癌的診斷率是70%,4處黏膜活檢診斷率提高到95%,7處黏膜活檢可以把診斷率提高到100%[5],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多取幾塊黏膜送檢。所以,提高胃鏡操作人員的專業(yè)技術水平,提高其有效鉗取黏膜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檢出率。
3.3胃癌形態(tài)分型的分析 本組病例主要是進展期胃癌,形態(tài)分型中以潰瘍型最多。因為潰瘍并不是胃癌的特有表現,某些良性病變如胃潰瘍也有類似的表現,所以內鏡下診斷需要綜合其它表現,諸如觸之易出血、病灶質地硬或脆、覆有污穢苔、邊緣不規(guī)則隆起,病灶部位蠕動性差或消失等,尤其是病灶的質地和邊緣對于判斷其性質有很大幫助。病灶的大小也是判斷良惡性病變的特征。
參考文獻:
[1]胃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2,05:62-71.
[2]許國銘,李兆申.上消化系內鏡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55-450.
[3]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375-378.
[4]胃癌規(guī)范化診療指南(試行)[J].慢性病學雜志,2013,08:561-568.
[5]于皆平.實用消化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54.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