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近年來,靜脈穿刺留置針應用日益廣泛,既可以減少血管穿刺,降低血管損傷,合理保護血管,又可降低護士工作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1]。長期輸液患者、老年患者、小兒及無自主意識,躁動不合作的患者,特別是危重患者,可隨時打開靜脈通道及早用藥(輸液或輸血),提高搶救成功率;同時艾滋病患者使用靜脈留置針,也可減少職業(yè)暴露的危險。2013年頒布的《靜脈治療護理技術(shù)操作規(guī)范》中指出,外周靜脈留置針應72~96h更換一次。實際上,在臨床工作中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留置針的使用率并不能達到標準。方法 針對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護理對策。結(jié)果 由護理對策的實踐中留置時間從之前的1~2d提高到3~4d。結(jié)論 合理選擇靜脈血管,根據(jù)藥物性質(zhì)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局部炎癥反應,以減輕患者痛苦,并延長留置時間。
關(guān)鍵詞: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護理對策
1 留置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1.1穿刺部位 一般選擇粗直、充盈、長度適宜的血管進行穿刺,通常選擇四肢淺靜脈,如如足背靜脈網(wǎng),大隱靜脈,前臂貴要靜脈,頸外淺靜脈。對于生活自理的患者盡量不要使用手背靜脈,以免影響患者日?;顒?。注意避開關(guān)節(jié),靜脈瓣,肢體紅腫硬結(jié),皮膚破損部位。癱瘓患者宜選擇健側(cè)血管。對于可下床活動的患者以及長期臥床的患者不宜選用下肢靜脈。下肢靜脈多靜脈瓣,遠端血液回流緩慢,外周靜脈較薄弱,加上使用留置針時局部的包扎和制動,使靜脈血流變慢,給血小板沉淀的機會,促進血栓形成,導致留置針堵塞[2]。
1.2操作因素 ①操作中軟管進入靜脈太短,肢體活動較劇烈可引起液體自穿刺點緩慢溢出,引起炎癥反應,從而縮短留置時間。穿刺角度過小,穿刺針劃傷靜脈壁,會造成液體外滲或靜脈炎。②型號不符:臨床上,在滿足輸液需要的同時,可選用較細較短的靜脈留置針,因相對小號的留置針進入機體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這樣套管部分與血管之間有一定量的血液邊流,可減少套管與血管內(nèi)壁摩擦的機會。所選擇的靜脈必須能夠容納導管的長度并至少是導管粗細的2倍以上以保障充分的血流,并滿足靜脈輸液治療。③穿刺部位:一般來說,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側(cè)不扎患側(cè),避開關(guān)節(jié)處及受傷的肢體。進針時動作緩慢輕柔,避免套管針在穿刺時來回移動,以減少機械性摩擦及對血管內(nèi)壁的損傷,降低機械性靜脈炎及血栓性靜脈炎的發(fā)生。如在關(guān)節(jié)部位選擇穿刺者,在輸液時置針肢體易取外展位,可使液體滴入順利,延長留置時間。④避免化學刺激:消毒時碘酒、酒精通過皮膚與血管間的竇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學刺激,以致短期內(nèi)出現(xiàn)穿刺周圍皮膚的紅腫、硬結(jié)。
1.3患者自身因素 ①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患者高齡、肥胖、吸煙及既往有血栓形成史、高血壓、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凝血酶缺乏癥等,均可使機體處于一種高凝狀態(tài),因血液粘稠,血液緩慢,因此容易導致針管堵塞而縮短留置時間。②活動:正常的靜脈血流對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釋和清除作用,當患者長期臥床或活動量減少時,血液循環(huán)減慢,血流於滯,局部凝血酶聚集,纖維蛋白活性降低,易導致局部靜脈血栓形成。而肢體活動方法不正確,使有留置針的肢體處于下垂姿勢,因重力作用造成血液回流受阻而使血管堵塞,致使拔管而縮短留置時間。
1.4輸入對血管有刺激的藥物 輸入血管刺激性藥物前后要用生理鹽水沖管。持續(xù)腐蝕性藥物治療、腸外營養(yǎng)治療、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體或藥物等,易引起靜脈炎,縮短留置時間,因此在此類藥物輸液前或兩種藥物之間,用等滲鹽水將導管內(nèi)殘留的藥液沖入血管。避免殘留藥液刺激局部血管,減少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如需藥物持續(xù)維持血壓的患者,應每隔2~3h將升壓藥液體與不含升壓藥的液體交換一次。
1.5封管方法不當 目前我院采用的是美國BD公司的無針正壓接頭的應用可以起到一定的正壓封管作用,正確的封管方法可延長留置時間,臨床上多采用正壓封管以降低堵管率,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5.1封管液的種類 如用肝素鈉封管,一般3~5ml,抗凝作用可持續(xù)12h以上。不宜使用肝素鈉的某些患者,兩次輸液時間較近的患者可選用生理鹽水作為封管液,一般3~5ml,每次作用時間6~8h。
1.5.2封管方法 實驗證明封管時推注封管液過猛,可血管內(nèi)壓力劇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滲腫脹。封管時確保脈沖式正壓封管,即保證軟管里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血液,封管后夾閉延長管近端處,靜脈留置針活塞夾閉時被夾閉管腔內(nèi)失去液體靜壓作用,當夾閉延長管遠端時,因液體空間相對較大,延長管的彈性面積相對加大,使血管內(nèi)壓力大于延長管內(nèi)壓,從而使回血率增加,相應堵管率增加,致留置時間降低。
2 護理對策
2.1根據(jù)患者情況,盡量選擇彈性好、相對粗直,無靜脈瓣,易固定的血管,如老年患者血管硬化,彈性差,可使用小號留置針選擇血管相對充盈度較好且避開關(guān)節(jié)處的血管,以減少針管在血管內(nèi)摩擦的機會,避免損傷血管壁。對于意識不清不合作、躁動、精神失常的患者,可在留置針管處纏繞自粘性彈力繃帶,亦可適當給予約束,避免患者由于不合作而造成的自行脫管。在輸液過程中,經(jīng)常巡視查看是否有滲漏或者自行拔管的行為發(fā)生。對于長期臥床,偏癱的患者,則盡量避免在患肢或下肢靜脈穿刺,以免血液回流受阻,造成堵塞。如使用下肢靜脈留置輸液時,宜抬高肢體20°~30°,以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如某些患者因自身疾病原因血液粘稠度高,易造成留置針堵管時,可建議患者多飲水以稀釋血液,戒煙戒酒,保持愉悅的心情,釋放壓力,每天洗個舒服的溫水澡,洗澡時可用保鮮膜纏繞留置針穿刺處,以保護留置針不被水沾濕。尚玉芝[3]在研究影響留置時間因素分析時認為,為延長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輸液過程中,要告知患者適當活動留置肢體,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少腫脹及靜脈炎發(fā)生,如:對輸液肢體按摩、伸屈活動,可以有效地預防輸液肢體的腫脹。
2.2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8cm×8cm待干后穿刺,穿刺成功后用無菌透明保護膜緊貼皮膚固定好,延長管采用\"U\"形固定法,肝素帽略高于留置針穿刺點。以減少回血,造成堵塞。套管脫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內(nèi),以防止局部表面細菌通過皮膚與血管之間的開放竇道逆行侵入,造成細菌性靜脈炎,從而縮短了留置時間。如穿刺處出現(xiàn)滲液,滲血、出汗較多,保護膜與皮膚間有氣泡時應及時更換。如針眼處發(fā)紅,局部有滲液,患者訴發(fā)癢等不適立即拔除留置針。
2.3在使用留置針輸液過程中,輸入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10%氯化鉀、20%甘露醇、甘油果糖、氨基酸、脂肪乳,化療藥物,血管活性藥物等,均易引起靜脈炎,縮短留置針使用時間,因此應減慢輸液速度,并且在輸注液體前后用生理鹽水沖管,以減少藥液在血管內(nèi)停留,對血管壁造成局部刺激而發(fā)生靜脈炎。靜脈營養(yǎng)液宜單獨輸入,避免與其他藥物在同一靜脈輸入,防止凝固,產(chǎn)生結(jié)晶,造成堵管。在輸注如甘露醇,含鉀藥物過程中,某些患者感到疼痛感明顯時,可持續(xù)熱敷穿刺肢體,特別是濕熱敷效果最好。熱療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血液回流,增加了患者新陳代謝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創(chuàng)傷的修復,增強了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
2.4留置針留置期間,不得在置有留置針的一側(cè)肢體上端使用血壓袖帶和止血帶。指導患者正確的活動方式,穿著衣袖不宜過緊,不宜過度活動穿刺肢體,應抬高肢體,避免肢體負重和下垂,以免留置針在血管內(nèi)來回移動致靜脈炎及血流不暢而致套管尖血液凝固,縮短留置時間。
參考文獻:
[1]陳明.靜脈留置針在SICU患者輸液中的應用比較[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5):5-6.
[2]王曉艷.影響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11):1941-1942.
[3]尚玉芝.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06, 20(11A):2878-2879.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