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多動癥又稱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是兒童時期較常見的一種行為障礙性疾病。多年來筆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從調理腎、脾、心、肝入手治療本病,取得一定的療效。近年來師從薄智云教授學習腹針,以補腎益脾平肝寧心為法配合腹針治療兒童多動癥,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62例,均來自我院院門診,其中男45例,女17例,男女比例大約為3:1;年齡4~14歲;病程5個月~6年。臨床表現(xiàn)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動作過多,沖動任性,情緒不穩(wěn),學習困難,但智能基本正常。西醫(yī)診斷符合美國精神病協(xié)會《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1]第4版(DSM-IV)中兒童多動癥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的兒童多動癥診斷標準。
1.2方法
1.2.1腹針 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外陵、大橫。操作:采用0.22 mm×30mm毫針,常規(guī)皮膚消毒,避開血管和毛孔,對準穴位直刺,一般只捻轉不提插,視腹壁厚度,針刺3~8 mm,留針1min。1次/d,一療程10次,療程之間的間隔時間是1w,經過6個月后統(tǒng)計數(shù)據。
1.2.2中藥 方劑組成:熟地10 g、益智仁10g、杞子10g、桑椹子10g、五味子5g、柏子仁10g、夜交藤10g、茯苓10g、太子參10g、紅棗10g、蓮米15g、竹葉10g、天竺黃10g、鉤藤10g、牡蠣15g(先煎)、龍骨15g(先煎)、甘草5g。加減:腎虛顯著者加首烏,脾虛明顯加黃芪,陽亢風動加桑葉,心火偏亢加蓮子心,食積便溏去熟地加焦三仙。方中藥量根據患兒年齡、體質、辨證側重等可酌情加減。1劑/d,水煎,分2次服,3個月為一療程,連服2個療程統(tǒng)計數(shù)據。
1.3療效觀察
1.3.1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后總體療效和治療前后Conners量表評分,目前常用的是28項量表,把28項量表所列的癥狀歸納為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心身問題、沖動-多動等四個因子,另設焦慮為單項,按0~3級評分,0分為無此表現(xiàn),1分偶爾有,2分較常見,3分很常見,然后統(tǒng)計分數(shù)。減分率=[(治療前分數(shù)-治療后分數(shù))÷治療前分數(shù)]×100%。另外還設計了僅有10點的簡明癥狀問卷,計分方法和上面相同,總分除以項目數(shù)就是多動指數(shù)。
1.3.2療效標準 參照《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3]中制定的臨床療效標準及Conners量表的減分率對療效進行評定。痊愈:主要癥狀消失,評分減少>80%,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停藥6個月療效加強;顯效:主要癥狀明顯緩解,評分減少50%~80%,學習成績有不同程度提升;有效:主要癥狀得到緩解,評分減少30%~50%,學習成績改善,但不是很穩(wěn)定;無效:所有癥狀或指標沒緩解或者惡化,評分不足30%。
2 結果
所有62例患兒治療后,治愈30例,顯效21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8%,愈顯效82.3%。治療前后Conners量表評分對比見表1。
表1顯示,治療前后Conners量表評分變化情況比較,患兒在品行問題、學習問題、沖動-多動、焦慮以及多動指數(shù)5個方面有顯著性改變(P<0.05 或P<0.01)。
3 典型病例
患兒,男,8歲。初診日期:2015年12月6日。主訴: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過多反復3年余?,F(xiàn)病史:3年前出現(xiàn)經常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活動過多,上課后出現(xiàn)學習比較困難,經常發(fā)脾氣,沖動任性,而來我院門診。檢查:經Conners量表檢測,在品行問題、學習問題、人身障礙、沖動多動、焦慮方面評分,符合兒童多動癥的診斷,多動指數(shù)為1.7。經腹針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外陵、大橫,每天1次,每10d為一療程,療程間隔時間為1周;用中藥(方劑組成:熟地10g、益智仁10g、杞子10g、桑椹子10g、五味子5g、柏子仁10g、夜交藤10g、茯苓10g、太子參10g、紅棗10g、蓮米15g、竹葉10g、天竺黃10g、鉤藤10g、牡蠣15g(先煎)、龍骨15g(先煎)、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半年后,以上癥狀減輕,學習較治療前明顯進步,多動指數(shù)為1.1。隨訪6個月,未復發(fā)。
4 體會
兒童多動癥古代醫(yī)家未有專病的論述,中醫(yī)對本病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認為病因主要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調攝不當,情志失調,肝陽心火偏亢等。主要病位在腎、脾、肝、心。筆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兒童多動癥的病因、病機、病位、臨床表現(xiàn)等,確立了從調理腎、脾、心、肝四臟入手,以補腎益脾平肝寧心為法配合腹針治療本病。
腹針療法是薄智云醫(yī)師創(chuàng)始的從中醫(yī)理、法、方、穴,在腹部進行針刺調節(jié)臟腑、經絡以治療全身的疾病,特別是治療慢性病、疑難病的一種新的無痛針灸療法。腹針取穴以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為主穴,中脘、下脘均屬胃脘,兩穴合用有理中調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氣肅降的功能,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腎又主先天元氣,因此,四穴合用有\(zhòng)"以后天養(yǎng)先天\"之意,故名引氣歸元?;忾T、外陵左右共四穴為腹四關,該四穴有通調氣血,疏理經氣使之上輸下達肢體末端,是引臟腑之氣向全身布散的妙穴,配合大橫以加強健脾和胃之功。故諸穴合用,有治心肺、調脾胃、補肝腎的作用。
中藥熟地、益智仁、杞子、桑椹子、五味子,補腎生髓益智養(yǎng)心,取心腎相交則寧之意;五味子、柏子仁、夜交藤、茯苓,養(yǎng)心安神;竹葉、天竺黃,清心化痰;茯苓、太子參、紅棗、蓮米、甘草,健脾和胃,調和心脾;鉤藤、牡蠣、龍骨,平肝潛陽息風。諸藥配伍應用,切中兒童多動癥病機。
此外,中藥的口感、服用是否方便、用針是否疼痛等是患兒能否堅持治療,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本方味甘微苦微酸,口感佳,藥性平和;腹針安全、無痛、簡便易行,患兒易于接受。故針藥并用,取得良效。
參考文獻:
[1]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73-201.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