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藏醫(yī)腹瀉療法治療培根賽保(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診治的60例培根賽保(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藏醫(yī)腹瀉療法治療,觀察臨床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60例患者中痊愈32例,占53.33%;有效26例,占43.33%;未愈2例,占3.33%,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腹痛、反酸、飽脹、惡心、嘔吐)評分明顯降低,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藏醫(yī)腹瀉療法治療培根賽保(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確切,并且臨床無明顯不良反應,用藥安全,值得在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藏醫(yī);腹瀉療法;培根賽保
培根賽保的病因主要是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后、幽門功能失常、膽囊切除以及慢性膽道疾病引起。膽汁、胰液、腸液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從而破壞胃粘膜屏障,使胃粘膜發(fā)生損傷。在臨床中患者常伴有腹痛、反酸、飽脹、惡心、嘔吐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在臨床中常規(guī)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通常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但是臨床效果一般。而藏醫(yī)對培根賽保(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療,已經(jīng)有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法,即藏醫(yī)傳統(tǒng)的腹瀉療法。該治療方法簡便,治療效果理想[1]。本文作者結合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診治的60例培根賽?;颊吲R床資料,觀察藏醫(yī)腹瀉療法治療培根賽保(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治療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診治的60例培根賽?;颊吲R床資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35.64±3.17)歲;病程6個月~12年,平均病程(5.23±2.18)年。
1.2診斷標準 ①參照藏醫(yī)《四部醫(yī)典》對培根賽保的診斷標準:臨床患者伴有疼痛、腹部、飽脹不適、食欲不振、反酸、嘔吐膽汁癥狀;食陳舊性飲食偶有腹瀉、脈象沉而若,尿色紅黃[2];②參照《中醫(yī)內科學》要求:胃鏡檢查可見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患者伴有胃灼熱、噯氣、反酸、嘔吐膽汁、食欲減退癥狀[3]。
1.3納入標準 符合培根賽保( 膽汁反流性胃炎) 診斷標準,并患者均愿意參加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方法 患者均口服十味首鄰丸,規(guī)格:每丸0.3 g,3粒/次,4次/d。具體服藥時間:晚上22點服第一組藥,凌晨1點服第二組藥,凌晨4點服第三組藥,早上7點服第四組藥。通常服第一組藥后30 min或者1 h即可起作用,腹瀉次數(shù)為7~15次。在服藥期間患者禁食辛辣、生冷、干硬食物,并注意保暖,連續(xù)服藥1個療程(15 d),病情嚴重者可間隔性服用2~3個療程。
1.5療效評價
1.5.1痊愈 臨床患者腹部飽脹、疼痛、反酸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胃鏡檢查膽汁反流消失;有效:臨床患者腹部飽脹、疼痛、反酸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胃鏡檢查膽汁反流減少;未愈:臨床患者腹部飽脹、疼痛、反酸等臨床癥狀無變化,胃鏡檢查膽汁反流無變化[4]。
1.5.2臨床癥狀評分 腹痛、反酸、飽脹、惡心、嘔吐,分別分為輕、中、重,分別積分標準為1、2、3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5]。
1.6統(tǒng)計學方法 記錄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采用t進行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臨床治療療效 60例患者中痊愈32例,占53.33%;有效26例,占43.33%;未愈2例,占3.33%,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
2.2臨床治療前后患者癥狀評分對比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腹痛、反酸、飽脹、惡心、嘔吐)評分明顯降低,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臨床復發(fā)率 3個月后電話隨訪60例患者,無1例患者復發(fā)。
3 討論
培根賽保的發(fā)病是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性降低幽門工的手術等原因造成的膽汁、胰液等內容物反流入胃,在胃酸的作用下,破壞胃粘膜屏障,且膽汁酸可導致組織非特異性損害,直接損傷胃粘膜,從而誘發(fā)胃粘膜慢性炎癥、糜爛、潰瘍,繼而引起腹痛、嘔吐膽汁、腹脹、反酸等一些列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
臨床如果不及時治療,長期膽汁反流會導致食管炎、胃粘膜糜爛性、增生性以及活動下炎癥以及胃潰瘍,甚至會促進胃癌的發(fā)生。通常臨床給予藏西藥治療,通過抑制胃酸,促進胃動力,保護胃粘膜等實現(xiàn)治療目的,但是臨床治療效果不佳,并且會增加耐藥性,使病情反復或者持續(xù)不愈。而藏醫(yī)采用腹瀉療法治療培根賽保病臨床效果良好。由于藏藥十味手首鄰丸是由大狼毒、白狼毒、訶子、大黃、雜毛、藍鐘花、高山大載、漆樹脂藥物組成,適用于膽汁反流引起的胃粘膜炎癥。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60例患者中痊愈32例,有效26例,未愈2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腹痛、反酸、飽脹、惡心、嘔吐)評分明顯降低,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藏醫(yī)腹瀉療法治療培根賽保(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理想,并且可以明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的痛苦,促進胃黏膜的恢復,實現(xiàn)臨床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藏醫(yī)腹瀉療法治療培根賽保(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有效率高,治療療程短,可以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并且其復發(fā)率和不良反應率低,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值得在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宇妥·元丹貢布.四部醫(yī)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3.
[2]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3]藏文21世紀藏醫(yī)本科教育規(guī)劃教材.藏醫(yī)瀉治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屈杰,譚萬初,杜強,等.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4,09:2220-2222.
[5]白海燕,楊卓杰,陳國會,等.關于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療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11,3(2):34-35.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