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本文就末梢血和靜脈血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與探究。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體檢患者15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均分為兩組,接受末梢血檢測的患者設為實驗組,接受靜脈血檢測的患者設為參照組,最后將兩組患者的檢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血紅蛋白、紅細胞以及白細胞水平較比參照組,明顯較高,血小板計數較比參照組,明顯較低,兩組數據結果由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組間存在差異性。從不同時間段來看,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檢測值與參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結論 末梢血和靜脈血對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均有影響,因此,臨床上需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采血,從而確保檢驗的準確性。
關鍵詞:末梢血;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驗;臨床效果
血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方法主要是為臨床疾病的治療和診斷提供有利依據。從目前的采血方式來看,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靜脈采血,另一種為末梢采 血[1]。簡單而言,在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時,患者的各項指標,如: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計數均可得以體現,分析細胞形態(tài)后可以及時發(fā)現潛在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對臨床有著特殊的意義[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7月收治的體檢患者150例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調查對象,其后依據數字隨機表法將150例患者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患者75例。實驗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25~66歲,中位年齡為(48.5±6.3)歲。參照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22~68歲,中位年齡為(49.7±5.8)歲。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體檢患者的基本資料,結果并無顯著性差異,可以將其資料內容進行詳細分析與對比。
1.2方法
1.2.1所用儀器 本次研究活動中所使用的設備為血液全自動分析儀,配套試劑,該試劑中主要為:溶血素、清洗劑以及稀釋劑等。與此同時,還使用質控液和真空抗凝管[3]。
1.2.2檢測方法 兩組患者在采血前均確保在空腹8 h以上,其后在早晨8∶00前進行采血。采取參照組患者肘靜脈血,利用真空采血法進行,2 mL為宜,而后將其注入真空抗凝管,進行充分搖勻。采取實驗組患者無名指末梢血,即200 μL,而后將其注入真空抗凝試管,并進行充分搖勻。兩組體檢患者完成采血后,對其進行檢測。在檢測之前,校正質控物儀器,且該操作必須由2人完成,與此同時,在操作過程中要嚴格遵循說明書,可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體檢患者的檢測指標進行觀察和對比,主要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以及血紅蛋白總量和濃度等。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兩組實驗所得數據結果均由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計數和整理,檢測指標以(x±s)表示,結果予以t檢驗,當檢驗結果P<0.05時則表示兩組實驗在顯著性。
2 結果
2.1實驗組與參照組檢測結果 實驗組(n=75)患者接受末梢采血,白細胞水平為(7.3±4.8)×109/L,紅細胞水平為(3.67±0.84)×109/L,血小板計數為(215±81.34)×109/L,血紅蛋白水平為(102.9±19.4)g/L,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為(315±27.4)g/L,紅細胞血紅蛋白總量為(27.3±4.2)pg;參照組(n=75)患者接受靜脈采血,白細胞水平為(6.5±2.4)×109/L,紅細胞水平為(3.92±0.76)×109/L,血小板計數為(228±56.49)×109/L,血紅蛋白水平為(116.3±20.3)g/L,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為(325±28.6)g/L,紅細胞血紅蛋白總量為(27.4±4.3)pg;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兩組實驗數據,實驗組患者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胞血紅蛋白等指標水平低于參照組,組間差異顯著;紅細胞血紅蛋白總量較比參照組,無顯著性差異。
2.2各時間段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分析 參照組(n=75)患者接受靜脈采血,立即送檢時,血小板計數為(225.2±25.3)×109/L,白細胞水平為(5.6±1.3)×109/L,15 min后進行送檢,血小板計數為(223.3±24.8)×109/L,白細胞水平為(5.5±2.3)×109/L,30 min后進行送檢,血小板計數為(226.8±25.6)×109/L,白細胞水平為(5.4±2.0)×109/L;實驗組(n=75)患者接受末梢采血,立即送檢時,血小板計數為(211.4±29.8)×109/L,白細胞水平為(7.2±1.7)×109/L,30 min后進行送檢,血小板計數為(282.5±37.8)×109/L,白細胞水平為(6.9±2.2)×109/L;兩組數據結果由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后可知,在不同時間段,實驗組與參照組白細胞水平和血小板計數均無顯著性差異。
3 討論
血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僅可以發(fā)現患者潛在的疾病,同時為疾病的治療提供可靠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使治療效果得以明顯提高。在當今臨床中,采血方式主要以末梢血和靜脈血為主[4]。靜脈血主要來源于患者的肘靜脈,操作相對較快,且采血數量相對較少;末梢血主要來源于患者的指尖和耳垂,該處的血液循環(huán)不是十分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溫度[5-6]。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胞血紅蛋白等指標水平低于參照組,紅細胞血紅蛋白總量較比參照組無顯著性差異。與此同時,通過不同時間段的采血結果可知,實驗組與參照組白細胞水平和血小板計數均無顯著性差異。
綜上所述: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靜脈血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因此,在臨床血常規(guī)檢驗中需結合實際情況而定,可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韓秋青,王愛玲,韓風杰,等.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0,16(26):85-86.
[2]何昭霞,李靈,陳杰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應用比較[J].河北醫(yī)學,2012,18(10):1504-1506.
[3]史加圣.末梢血與靜脈血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比較分析[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1,09(11):329-329.
[4]關翠蘭.末梢血與靜脈血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比較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9):187-188.
[5]侯莉,孟祥安.對比用末梢血與靜脈血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的準確性[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3):59-60.
[6]張依軍.末梢血與靜脈血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比較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2):53-54.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