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昊周
運用“互聯(lián)網+”理念打破政府采購中的信息壁壘
◎文/萬昊周
在政府采購領域,信息壁壘即信息不對稱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采購方由于有限理性及受搜索成本的制約在信息的擁有上處于劣勢地位,在市場經濟中,它將導致低質的商品成交或排斥優(yōu)質的產品或服務,造成采購的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甚至可能導致采購的失??;另一方面,這種信息不對稱會造成信息失真,容易造成社會或采購方對政府采購結果的評價不客觀。本文從介紹信息不對稱理論入手,分析我國政府采購現(xiàn)狀,探索運用“互聯(lián)網+”的理念打破信息壁壘的具體做法。
互聯(lián)網+;政府采購;信息壁壘
信息不對稱概念源自阿克勒夫于1970年提出的市場上買賣雙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異的,通常賣者擁有較完備的信息而買方擁有不完備的信息。信息不對稱的產生有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原因:主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經濟個體獲得的信息不同所致,關鍵是不同的經濟個體獲得信息能力的不對稱性;客觀方面是經濟個體獲取信息的多少與多種社會因素有關,其中社會勞動分工和專業(yè)化是最重要的社會因素。就信息不對稱的表現(xiàn)形式看,把信息不對稱發(fā)生在交易雙方簽約之前的稱為事前信息不對稱,研究事前信息不對稱的理論稱為逆向選擇理論;把信息不對稱發(fā)生在交易雙方簽約之后的稱為事后信息不對稱,研究事后信息不對稱的理論稱為道德風險理論。
(一)政府采購部門缺乏供應商信息
一方面在產品的質量、性能、生產工藝、成本等方面,供應商處于信息優(yōu)勢,而采購方則處于信息劣勢,這樣就容易造成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企業(yè)因成本的提高導致價格上升,采購人的需求降低,而失去市場。另一方面由于企業(yè)自身存在獲取最大利益的內在動機和傾向,供應商往往刻意區(qū)分零售市場和政府采購市場,通過設定“政采專供”產品,將同質化的商品抬高銷售價格。
(二)政府采購部門內部的信息不對稱
采購人與采購代理機構以及政府采購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暢,特別是采購人缺乏對零售市場和政府采購的全面了解,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不能給予政府采購結果客觀化的評價,往往認為同樣的商品政府采購價格高于市場價格。
(三)社會公眾對政府采購缺乏全面、準確的認識
有部分媒體和機構發(fā)布的政府采購價格高、天價采購等信息或過于片面或對客觀事實缺乏深入調研。例如某媒體曾報道部分地區(qū)辦公用品政府采購,有近80%的商品高于市場價格,其比較的標準主要是電商價格。我們通過對京東、國美、蘇寧易購等幾家主流電商平臺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其主要銷售的為家用型號,而符合國家節(jié)能、環(huán)保要求面向政府采購領域銷售的商用型號,大都無法找到。
(一)采購人和采購代理機構對產品認識的有限性
首先,采購人和采購代理機構從業(yè)人員的知識是有限的。對所有人來說由于時間的硬約束不可能從事所有產品的生產活動,每個人只有可能熟悉自己專門從事的活動或是職業(yè)中所涉及的少數(shù)幾種產品。其次,采購人和采購代理機構從業(yè)人員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市場上,同一類產品有眾多的品牌和規(guī)格,且在質量、性能、外觀以及價格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發(fā)現(xiàn)和搜集這些信息,進而加以評價和選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采購方的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
(二)產品信息搜索成本約束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同質的產品在不同的地點或領域出售價格可能相差很大,不同質量的產品之間價格差異和質量差異也不可能完全成正比。為了能以盡可能低的價格買到滿意的產品,采購人可能會通過諸如調查、走訪、咨詢等活動收集產品的價格、質量等相關信息以彌補信息的不完全,為此就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時間和費用。由于信息搜索是有成本的,當搜索成本相當高的情況下,不可能無休止的搜索下去。而在很多情況下,關鍵信息經常被供應商隱藏起來,使得采購人根本無法搜索。因此,搜索成本約束將導致信息不完全。
(三)供應商及公眾對信息傳遞的干擾
1.供應商為了追求更大利益,往往干擾采購人或采購代理機構獲得產品信息,形成對自己有利的非對稱信息。如上述介紹的設定“政采專供”產品等手段,加大采購方獲取產品準確信息的難度,甚至造成信息失真。
2.公眾在信息不對稱傳遞過程中對信息有意無意的強化或干擾。比如,一些不規(guī)范的公眾活動干擾真實信息的傳播,甚至帶來一些錯誤的信息。
天津市政府采購中心通過運用“互聯(lián)網+交易平臺”思維,將電子商城引入政府采購,實現(xiàn)招投標全環(huán)節(jié)電子化,與不同地方合作共享政府采購信息資源,為全國政府采購領域打破信息壁壘提供創(chuàng)新模式。
(一)電子商城打造陽光采購平臺
天津市政府采購中心通過招標將京東、蘇寧、史泰博等知名電商對接政府采購電商平臺,實現(xiàn)全網推送產品、全網比價、采購人平臺直購等功能,有效打破了協(xié)議供貨中存在的信息壁壘,供應商將難以形成價格聯(lián)盟或提供政府采購“特供商品”,促進了公平競爭。同時,為爭奪政府采購市場,各家電商最大限度地給予了政府采購優(yōu)惠價,可以說電子商城是政府采購在供給側改革的積極探索,它將進一步發(fā)揮政府采購的規(guī)模效應,不僅節(jié)約財政資金,而且降低采購單位的廉政風險。
(二)招標“互聯(lián)網+”實現(xiàn)全環(huán)節(jié)電子化
政府采購招投標系統(tǒng)全流程電子化,采購人、供應商、政府采購中心和專家,通過互聯(lián)網即可完成委托、招標、報名、投標、評審、公告發(fā)布等工作,從而實現(xiàn)全過程的信息化、標準化和透明化。各方主體以互聯(lián)網進行無形隔離,形成統(tǒng)一的信息傳輸標準,減少信息壁壘帶來的廉政風險。
(三)建立政府采購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
天津市政府采購中心與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集中采購機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特別是對政府采購交易價格互聯(lián)互通,完善價格監(jiān)管機制,克服政府采購價格滯后于市場的弊端,降低政府采購部門的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損失。
(四)加強供應商誠信建設
規(guī)范和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在政府采購市場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通過建立供應商信息庫,形成供應商基本信息、誠信信息、業(yè)績信息等比較齊全的信息資源,構建招標前、招標中、招標后全鏈條信息評價體系,促使生產企業(yè)和代理商樹立誠信意識,對自身行為進行規(guī)范,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獲取良性競爭力,減少利用信息孤島的方式追逐利益的現(xiàn)象。
責任編輯:汪海洪 曲 寧
F253.2
A
1006-1255-(2016)05-0055-02
萬昊周(1981—),天津市政府采購中心。郵編:30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