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洲先生是我的老師,可是在我的心目中,他又是一部傳奇。他生于1951年,今年已經65歲了,可他從事教育工作已過50年;他只有中專學歷,在如今碩士、博士滿天飛的高校,他卻是文獻學、古典文學方面的博士生導師;他從中國古代小說入手,廣泛涉及文獻學、文化學、人文地理學等眾多學科,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5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所以,我特別崇敬王齊洲老師。
我和王老師建立起師生關系應該是在1979年的下半年。中國古典文學講到明清文學史部分,要換老師了。一打聽,是王齊洲老師。那時候,我們對老師有期許、有好奇,但也很挑剔。等到王老師真的來上課了,一看,平頭,國字臉,嗓音還略帶沙啞,除了眼睛特別有神外,也看不出學富五車的樣子。及至王老師開講后,我們才感覺王老師確實名不虛傳。名師講課,風格各異,有激情澎湃的,有漫不經心的,有詩情畫意的,有旁征博引的,有娓娓道來的,有侃侃而談的……王老師是那種條分縷析又鞭辟入里的講課風格。他的講課論證嚴密、說理透徹、不枝不蔓、層層推進。譬如,講《水滸》中的宋江,講他究竟是否是農民革命英雄,王老師旁征博引、庖丁解牛式地進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結論水到渠成、天衣無縫。且王老師板書特別漂亮,端莊溫婉、行云流水,連那些喜歡吹毛求疵的同學最后也不得不服。
眾所周知,對“老師”最經典的定義莫過于韓愈在《師說》中所概括的一句名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钡@個定義只明確了老師的職能是什么卻并沒有確定老師的性質是什么。其他對老師只言片語的評價,也只是強調老師某個方面的屬性,未能窮盡其理。當然,我也不可能對老師這一概念作學術性的探討,只是結合我對王老師的感受、理解談談自己的看法。
有愛心
王老師首先是一個心中有愛的人。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作為一個老師,他所體現(xiàn)出來的愛應該是對學生的愛、對后進的提攜,否則,無以為師。王老師非常愛自己的學生,總是在不經意中加以照顧。記得有一次,我申報一個省級課題,校內組織答辯。答辯委員會的成員都是來自學校當時不同學科的大人物,我非常地緊張。在我講了課題申報的理由后,一個教數(shù)學的老師把我申報的課題從名稱到理由都進行了一番批評。我當時有些氣憤,不知道如何回答,答辯陷入僵局。王老師當時也是評委,見此情景,他不緊不慢地先提醒我,對專家的提問,要盡可能回答。然后,他話鋒一轉,說申報省級課題之所以在校內進行答辯,其目的不在于封殺而在于完善申報者的課題,使其能在省里盡可能立項。他還說,評委們所提的問題應該更專業(yè)一些,要有指導意義等。王老師話畢,不僅為我解了冷場之危,且扭轉了整個答辯的方向。我當時心存感激?,F(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是王老師對學生、對晚輩的一種提攜和愛。
有追求
王老師是一個有追求的人。應該說,只要是人都會有所追求。但,追求什么,如何去追求,則顯示出人格價值的高低。作為一個高校的老師,教書育人應該是第一追求。王老師對學生充滿愛,課又講得好,受到王老師教誨指導的學生很多,有成就有出息的學生亦不少。但王老師的追求遠不止這些。在現(xiàn)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做學問坐冷板凳的老師是難能可貴的,王老師就屬于這類人。他雖在學校里當過處長,并長時間任學報主編,善于管理,樂意放權,敢于承擔,把教務處的工作弄得風生水起。但他的興趣仍在學術上,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書、做研究。王老師是一個不圖虛名的人。王老師現(xiàn)在的學歷還是中專畢業(yè),而且,中專也只讀了8個月。他不是什么名牌大學畢業(yè)生,也沒有碩士博士的頭銜,完全是自學成才,成為博士生導師。這其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外人不得而知。他可能也想過弄一個碩士博士文憑什么的,以堵住一些人的嘴。而且以他的資歷,要拿到那些文憑是非常簡單的事,但王老師終究沒有這樣做??晌蚁耄绻趵蠋煕]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沒有實打實的科研成果,在一個講究文憑的時代,能成為博士生導師,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最近,王老師出了一本《裸學與樂學》從教五十周年的紀念文集。在這本紀念文集里,王老師力圖要說明的是,在學習與做學問的過程中,要不帶功利,不圖目的,不計后果,以裸學的態(tài)度對之才可能獲得樂趣。王老師這種專心致志、精益求精的研究態(tài)度與積極進取、自立自強的人生追求也是我崇拜佩服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學問
王老師還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學高為師,沒有學問,不學無術,何以為師?學生崇拜老師,除了老師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高尚人品外,還在于他是否有高深的學問。王老師在中國古代小說、文學觀念和湖北地域文學研究等領域卓有建樹,并且很多都具有開拓性。如1991年出版的《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第一次從俗文化的角度對四大奇書進行了整體性研究,將四大奇書乃至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2000年出版的《呼喚民族性:中國文學特質的多維透視》,不是套用西方的理論來研究中國文學,而是從中國文學的特質著眼,緊緊抓住民族性這一關鍵詞,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這使王老師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更接地氣,更具中國風。2005年出版的《長江流域文章風格的流變》,從長江流域、長江文明的角度研究了從古至今各種文章風格的傳承與流變,經緯分明,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最值得稱道的是其專著《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fā)生史》,王先霈先生評價說:“把發(fā)生學方法應用于文學研究領域的專門著述,在國內頗為罕見。王齊洲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fā)生史》是這個領域里一部探索之作,這是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長期潛心思考的結晶,是一部資料翔實、論析深入、見解獨到的很有分量的力作?!痹摃霭婧?,反響很大。先后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和《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選題目錄》??傊?,沒有一種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沒有一種心無旁騖的執(zhí)著精神,王老師不會有如此豐碩的成果,也不會有如此高深的學問。
所以,從王老師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老師。老師不是一個簡單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他應該是一個善于和樂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因此,老師不僅是一種職業(yè),還是高尚的品德、高貴的精神、高深的學問的象征。這就是我對老師的理解,也是我對王老師的認識。但愿王老師健康長壽,筆耕不輟,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為學生樹人生的楷模!
【沈光明,長江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李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