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山區(qū)語文教師往往將充滿人文之美、自然之靈的課文教得毫無生機。課堂教學鮮有互動,導致學生的主動性和語文素養(yǎng)被無情扼殺。除了山區(qū)教學設備滯后的客觀原因外,還在于教師對“新課標”的理念把握不準,對“以能為本”認識不足,教師成了知識的“信息源”,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沒有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大局意識。作為一名扎根山區(qū)的教師,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讓山區(qū)語文課堂教學動起來,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動情讀讀,誦讀有利于加強文本理解
中國古代文人非常重視吟誦之功。宋代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然后可以有得爾?!笨梢?,作為語文教師沒有理由不重視誦讀。朗讀形式多樣,領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表演朗讀等。把握文章節(jié)奏、情感、動情朗讀和表演,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揣摩作者蘊涵的情感和意旨。如教學《再別康橋》,我鼓勵學生配合體態(tài)神情,聲情并茂地模仿徐志摩依依不舍情狀:緩步輕走、深情回眸、拂袖低眉、沉吟搖頭……學生在想象和笑聲中躍躍欲試,完全釋放自己縱情朗讀表演,課堂氛圍動力十足。
二、動口唱唱,音樂有利于增強情感體驗
有音樂的課堂更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對課文的理解、思考中來。因為音樂能讓人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給人美的享受和思考。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音樂手段,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如教學《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中李清照詞作時,我先讓學生聽唱歌曲《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讓學生在凄美的歌聲中進行情感熏陶和體驗,經(jīng)過音樂的感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易安體”傾訴真摯情、熔煉家常語、善用白描法、講求韻律美的藝術特點,同時也深刻地感悟到了李清照詩詞凄婉悲愴的婉約之美?;仡^再學習她的課本詞作,學生學起來自然是得心應手,心有靈犀一點通,遠勝于教師千言萬語的引導。有時,在課堂上讓學生動口唱唱,有利于增強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教學無疑極富活力。
三、動腦想想,想象有利于激活靜態(tài)的文字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钡男揶o美和語言美時,我讓學生把荷葉與芭蕾舞女組合起來,閉目想象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芭蕾舞中亭亭的舞女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tài)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地旋轉(zhuǎn)。隨著想象的馳騁,學生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靜態(tài)的文字變成了動態(tài)的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不妨讓學生多動腦想想,想象有利于激活靜態(tài)的文字。
四、動手畫畫,繪畫有利于理解文本的意蘊
把抽象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形象的圖畫更容易讓學生識記。課堂教學應多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特點,把抽象、靜態(tài)的文字變?yōu)榫唧w、鮮活的圖畫。如教學王維《使至塞上》,在鑒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妙處時,我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發(fā)揮合理想象,給本詩配上一幅圖。幾分鐘后曾同學呈現(xiàn)這樣的圖畫:遼闊的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只有烽火臺燃起的狼煙格外顯眼,那樣筆直、那樣孤單,一條黃河由西而東橫貫其間,遠處一輪圓日正歪歪斜斜地掛在西邊天空……這幅邊塞日落圖把詩人孤寂的情緒巧妙地溶化在自然景象中,再經(jīng)學生動情朗讀幾番,學生深刻地理解了邊陲大漠的壯闊雄奇、氣象雄渾的意境,明白了這句詩成為“千古壯觀”的原因??梢?,學生在動腦想象和動手繪畫中理解了文本意蘊,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定充滿互動美。
山區(qū)語文課堂教學要充滿活力和動感,就一定要根據(jù)不同課文的特點,積極調(diào)動學生情、口、腦、手的全面參與,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是新課程標準下的山區(qū)教學所需要的語文課堂。
羅偉和,教師,現(xiàn)居廣東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