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泌尿外科,天津 300192)
?
Studer原位新膀胱術后排尿功能訓練的策略優(yōu)化
李麗
(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泌尿外科,天津 300192)
目的 探討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原位新膀胱術后,不同的膀胱功能訓練策略對于患者尿控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根據(jù)患者術后接受不同的功能訓練計劃,我們將35例膀胱癌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17例和觀察組18例。對全部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并給予排尿功能訓練,比較兩組患者之間術后6個月內的排尿情況和尿動力學參數(shù)。結果 觀察組尿量明顯增多,日間控尿率較高,尿動力學參數(shù)也明顯改善。結論 通過優(yōu)化排尿功能訓練的策略,可以顯著增強患者術后的尿控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膀胱根治性切除術; 排尿訓練; 護理
Radical resection of bladder; Bladder training; Nursing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需要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及尿流改道的治療[1]。原位新膀胱術具有術后生活質量高的優(yōu)勢,已被很多醫(yī)學中心作為尿流改道的首選術式[2]。但是由于新膀胱沒有感覺和自主收縮功能,術后早期的排尿主要依靠增加腹壓實現(xiàn)。我們對35例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原位新膀胱術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通過術后早期對患者的排尿功能進行訓練,以探討最佳的排尿功能訓練策略。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35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加Studer原位新膀胱術的膀胱癌患者。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齡32~70歲。將35例患者按排尿訓練的不同分為對照組17例和觀察組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術后加強靜脈營養(yǎng)支持,監(jiān)測有無酸堿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嚴密觀察患者引流管、新膀胱造瘺管和導尿管的引流情況。所有患者在術后2周均行膀胱造影,確認新膀胱及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無漏尿。如無漏尿,則在護士的指導下進行儲尿功能訓練。在患者正常飲食的情況下,定時夾閉、開放導尿管1周,其中在前3 d每30~60 min開放尿管1次進行放尿并記錄尿量,在后4 d每2~3 h開放尿管放尿并記錄尿量,從而訓練患者尿意習慣。在接受1周的儲尿功能訓練后,于手術后第3周拔除尿管。拔除尿管后,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排尿訓練,觀察組進行優(yōu)化排尿訓練。
1.2.1 對照組 包括腹肌訓練和提肛肌訓練,腹肌訓練為每日3次,每次10 min,呼氣時收縮腹肌,保持5 s,吸氣時放松;提肛肌訓練為每天4次,每次15 min,每次持續(xù)30 s。
1.2.2 觀察組 腹肌訓練為每日6次,每次10 min,呼氣時收縮腹肌,保持5 s,吸氣時放松;提肛肌訓練為每天8次,每次15 min,每次持續(xù)30 s;其中按照膀胱充盈度排尿為當膀胱區(qū)脹滿且有明顯尿意時,用手觸診膀胱高度充盈即排尿。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隨訪3個月,記錄患者的排尿情況,內容包括排尿次數(shù)、每次尿量、殘余尿量及尿失禁的情況。術后3個月,評價兩組患者控尿情況和排尿異常的比例,并根據(jù)國際尿控學會檢查標準[3]進行尿動力學檢查,比較兩組患者尿動力學參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5例膀胱癌患者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原位新膀胱術均獲得成功。術后一般情況:兩組患者未見輸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狹窄及上尿路積水,無肝、腎功能異常和水、電解質紊亂。2例(5.71%)發(fā)生術后腸梗阻,均得到有效控制?;颊呔闯霈F(xiàn)新膀胱壞死、尿漏、腸漏、淋巴漏等嚴重并發(fā)癥。兩組患者控尿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控尿情況比較 例(%)
此外,我們比較了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尿量和尿動力學參數(shù),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尿量明顯增加,而且新膀胱容量、尿流率和排尿期膀胱壓力等參數(shù),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之間尿量和尿動力學參數(shù)的比較
原位新膀胱術是利用腸道組織重建貯尿囊,以期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控尿及社會適應能力。這種方法不僅能維持患者的正常排尿功能,滿足生理需求,而且還避免使用集尿器與腸道造口,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在多數(shù)治療中心成為根治性膀胱全切術后尿流改道的首選標準術式。
回腸替代的膀胱無原膀胱的解剖結構,不具備與尿道外括約肌的協(xié)同關系。術后患者無法自主控制排尿,會出現(xiàn)尿失禁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這一點上,儲尿和排尿功能訓練,對患者新膀胱術后恢復排尿功能、預防尿失禁、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3]。其中,患者術后自覺地根據(jù)計劃進行康復訓練對于尿控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護理人員應耐心做好康復指導,教會患者掌握訓練方法和要領,使患者自覺按計劃實施康復訓練[4]。術后早期的儲尿訓練旨在培養(yǎng)患者新膀胱的充盈感覺,建立新膀胱的尿意反射。在拔除導尿管后,進行盆底肌訓練可增加盆底張力,增加尿道關閉功能,有助于尿控。另外,腹肌力量的鍛煉促進尿液排空,有利于減少尿潴留等引起的并發(fā)癥。本研究中,我們比較了不同的排尿訓練策略對于尿控功能恢復的影響。結果顯示,給予優(yōu)化的排尿訓練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尿控情況,而且觀察組的日間和夜間尿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另一方面,在術后長期的評價上,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尿量和尿動力學參數(shù)發(fā)生明顯改善。因此,優(yōu)化訓練策略能最大程度加快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 Lee RK,Abol-Enein H,Artibani W,et al.Urinary diversion after radical cystectomy for bladder cancer options,patient selection,and outcomes[J].BJU Int,2014,113(1):11-23.
[2] Hautmann RE,Abol-Enein H,Lee CT,et al.Urinary diversion:how experts divert [J].Urology,2015,85(1):233-238.
[3] Wishahi MM,Elganzoury H,Elkhouly A.Dipping technique for ureteroileal anastomosis in orthotopic ileal neobladder:20-year experience in 670 patients-no stenosis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upper tract[J].ISRN Urol,2013,725286.
[4] 田春娟,康福霞,胡萍,等.腹腔鏡膀胱全切原位回腸膀胱術的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9):849-850.
李麗(1975-),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從事護理管理和臨床護理工作
R473.6,R694
B
10.16821/j.cnki.hsjx.2016.18.013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