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晉光小學 黃阿瓊
挖掘數學隱性教材資源 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福建省泉州市晉光小學 黃阿瓊
數學由于邏輯性、抽象性與嚴謹性較強,致使小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可以利用數學隱性教材資源,給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創(chuàng)造情景模式等,從而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數學 隱形教材 資源
數學隱性教材資源是潛藏在數學教材、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教育因素。教學中,我們不但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頭腦、數學眼光。這些隱性教材的內容應該長期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科的精髓。課標把“讓學生獲得基本思想”作為“四基”之一提出來,彰顯了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白寣W生獲得基本思想”在課標中是顯性目標,但在教材中卻是隱性內容。教材中,呈現(xiàn)的是靜態(tài)的結論,蘊含數學思想方法的探究過程無法動態(tài)呈現(xiàn)。教學中,教師要讓數學思想方法顯形,提升學生思維水平。
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計算中要用到的“通分”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學生皆學過。教師就不要把精力用在講解法則上,而要啟發(fā)學生思考:異分母分數加減,能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引導學生找到“化異為同”的思路。
(1)算一算:
(2)把這三道題中不是最簡分數的化成最簡分數,即:
教師問:這三道題能像同分母分數那樣直接加減嗎?為什么?引導學生明確:分數單位不同的分數,不能直接加減。教師接著問:這三道題能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啟發(fā)學生明白:要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明白了“轉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就是把不易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變成容易解決的問題。
波利亞指出,學習數學意味著解題。解題關鍵在于找到思路,而有選擇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是幫學生找到解題思路的有效途徑。當然,教師應基于學情、課標、教材,有選擇地滲透。
經不起挫折,是現(xiàn)代家庭孕育的孩子的通病。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遭遇困難才能給人打開通往幸福之路。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經歷“風雨”,提高學生抗挫能力。
例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我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試著找出3的倍數的特征。開始時,學生受舊知識影響,從數的個位尋找特征,結果無功而返。小組討論陷入低谷。教師見狀,及時鼓勵:你們現(xiàn)在經歷的正是數學家經歷過的事,不要灰心,再動動腦筋,從數的個位找不出結果,換個方向思考,一定行的。這話鼓起了學生繼續(xù)探究的信心。過了一會兒,一個興奮的聲音響起:21、63這兩個數的個位和十位上的數字調換位置,變成12、36后,同樣能被3整除。這個發(fā)現(xiàn),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方向?!?1、53這兩個數個位和十位上的數字調換位置,仍不能被3整除。”沿著這思路,學生把3的倍數歸結起來看,發(fā)現(xiàn)個位數不能作為3的倍數特征,這些數的個位和十位數的和卻能被3整除。教師及時干預:剛才舉的例子都是兩位數。學生繼續(xù)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則在多位數中檢驗,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則可行。此例中,學生小組學習開始進行得不順利。隨后,在老師的鼓勵下,不斷調整思路,最終發(fā)現(xiàn)3的倍數的特征。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提高“抗挫”能力。
數學的嚴謹性主要體現(xiàn)在:要得出結論,每步必須有根據,合乎邏輯。有一天,我看了央視的一期訪談節(jié)目,節(jié)目中主持人問(受訪嘉賓是知名傳媒工作者):“您在大學里學的是數學,現(xiàn)在所從事的工作不是專業(yè)不對口嗎?”嘉賓答:“數學是嚴謹的,造就了我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我受益匪淺?!睌祵W該留給學生什么?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形成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
例如,教學《整數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時,以下兩個教學片段體現(xiàn)出執(zhí)教者不同的理念。
【片段一】
1.出示例題:0.6+7.91+3.4+0.09,教師提出:誰能用簡便方法計算?
2.學生匯報:0.6+7.91+3.4+0.09
=(0.6+3.4)+(7.91+0.09)
=4+8=12
教師肯定:老師沒教,你能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小數加法的簡便運算,很好。
課本中先說明:整數加法中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對小數加法同樣適用,再出示例題,是為了使例題的運算有根據,體現(xiàn)數學的嚴謹性。這點在教學中沒有體現(xiàn),對學生的發(fā)展是不利的。
【片段二】
出示例題:0.6+7.91+3.4+0.09(請學生試做)
學生匯報:
生1:0.6+7.91+3.4+0.09,
=(0.6+3.4)+(7.91+0.09)
=4+8=12
教師問:“對學生1的做法,能談談你們的想法嗎?”(學生有的贊成,有的反對——整數加法的運算律,不能用到小數加法中)對此,教師不急于下結論,鼓勵學生在小組里討論,舉例驗證,得出結論——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在小數加法中同樣適用。教師總結:數學家也證實了我們得出的結論,這樣進行小數加法的簡便計算,就有根據了。
在片段二里,教師讓學生討論學生1的做法的可行性,讓隱性教材“顯形”,讓隨便套用現(xiàn)有結論的思維方法受到沖擊。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
隱性教材資源是有大綱無教材的資源。數學課程、教學活動應有兩個層面,一是顯性的,與數學知識有關的;二是隱性的,數學活動背后滲透的教育。教學中,教師關注顯性知識的同時,還應重視隱性教材資源的挖掘,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