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盼盼,陳衛(wèi)民,荊 珺,王杰花,郭慶元*
(1.新疆農業(yè)大學,烏魯木齊 830052;2.新疆伊犁職業(yè)技術學院,新疆伊寧 835000)
幾種藥劑組合處理對向日葵黑莖病的防治增產效果
徐盼盼1,陳衛(wèi)民2,荊 珺2,王杰花2,郭慶元1*
(1.新疆農業(yè)大學,烏魯木齊 830052;2.新疆伊犁職業(yè)技術學院,新疆伊寧 835000)
為探索防治向日葵黑莖病的有效措施及藥劑,2014年在新疆新源縣向日葵黑莖病常發(fā)地進行了3種藥劑拌種結合2種藥劑莖葉處理的多組合防治試驗。結果表明:各處理對向日葵黑莖病均有明顯的防效以及增產效果。其中使用25 g/L咯菌腈FS拌種,22.5%啶氧菌酯SC進行莖葉處理,以及使用25 g/L咯菌腈FS拌種,10%氟硅唑EW進行莖葉處理的組合防治效果較好,增產效果顯著。
拌種;莖葉處理;向日葵黑莖??;防效;增產效果
向日葵黑莖?。≒homa macdonaldii Boerma)是向日葵生產上一種危險檢疫性病害,2005年在新疆伊犁河谷新源縣首次發(fā)現,后經病原鑒定確認為向日葵黑莖病,2008年首次報道[1-2]。向日葵黑莖病在我國新疆等地迅速擴展蔓延,在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qū)、銀川市永寧縣,內蒙古赤峰市都有發(fā)生[3]。該病害主要危害向日葵地上部位,最初葉柄基部出現病斑,后向莖稈擴展,引發(fā)嚴重的莖斑、葉斑、葉枯,造成花盤腐爛、莖折倒伏。其田間蔓延迅速、危害重,重發(fā)田塊植株死亡率在51%以上[3]。
新疆伊犁地區(qū)具有優(yōu)越的土、水、光、熱等自然資源,非常適合向日葵的種植。隨著向日葵市場需求的增加,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而向日葵病害的發(fā)生也日趨嚴重,其中向日葵黑莖病的發(fā)生尤為嚴重,一些田塊發(fā)病率達到100%,病情指數為50~70[4]。針對向日葵黑莖病,已經明確了一些抗病向日葵品種及防效較好的種子處理劑和莖葉處理藥劑,并在應用中表現出一定的防效[5-6]。但該病在田間持續(xù)發(fā)生,表明病害控制效果仍不理想。為此,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選擇了防治效果較好的種衣劑和莖葉處理劑,設計了不同藥劑包衣后再進行莖葉處理的組合防治試驗。擬通過處理后的病情調查及最終的產量分析比較各組合措施對向日葵黑莖病的防治效果及增產效果,為伊犁地區(qū)向日葵黑莖病防控技術的研究及綜合防治規(guī)程的建立奠定基礎。
1.1 試驗地及供試品種
試驗地設在新疆伊犁地區(qū)新源縣科技示范園內,該地塊向日葵黑莖病常年發(fā)生。2012—2013年,向日葵種植品種均為S606,向日葵黑莖病發(fā)病株率接近100%,病情指數為50~70。2014年向日葵種植品種仍為油用型S606。
1.2 試驗設計
試驗參考趙善歡[7]、方中達[8]、王寶山[9]等介紹的方法,設計了3種拌種藥劑、2種莖葉處理劑的組合防治試驗。試驗于2014年5~9月進行,5月13日拌種,5 月14日播種,東西走向種植,株距27 cm,行距50 cm,小區(qū)長10 m,寬3 m,面積30 m2,每小區(qū)種植6行。
試驗藥劑:25 g/L咯菌腈FS(商品名適樂時),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10%氟硅唑EW、22.5%啶氧菌酯SC(商品名阿砣),美國杜邦公司。25 g/L咯菌腈FS以藥種質量比1︰400拌種;10%氟硅唑EW以藥種質量比1︰1 000拌種;22.5%啶氧菌酯SC以藥種質量比1︰1 500拌種。10%氟硅唑EW 以1 000倍液莖葉處理;22.5%啶氧菌酯SC以1 500倍液莖葉處理。
2014年6月17日第1遍莖葉噴霧(花前預防性處理),6月25日第2遍莖葉噴霧(花前預防性處理)。試驗共6個藥劑處理,并設對照(不作任何處理),重復3次,各處理小區(qū)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表1)。
1.3 田間調查與數據統(tǒng)計
分別于發(fā)病初期(8月12日)、發(fā)病盛期(9月2日)和發(fā)病末期(9月27日)進行病情調查。每小區(qū)第3、第4行取樣,每行取5株,共10株。調查發(fā)病株數,并按病害分級標準進行病情分級及病情統(tǒng)計。測產時每小區(qū)隨機取樣10株,測得平均單株產量,統(tǒng)計小區(qū)產量及增產率。
向日葵黑莖病病害分級標準:0級,全株無病斑;1級,莖稈病斑1~5個;3級,莖稈病斑6~10個,下部1~5個葉片有病斑;5級,莖稈病斑11~15個,下部1~3個葉片枯死;7級,莖稈病斑16~20個,下部5個以上葉片枯死;9級,莖稈病斑20個以上,植株枯死。
2.1 防治效果
表2為各組合處理的病情調查及防效。供試3種藥劑在試驗濃度下對向日葵安全,無藥害現象發(fā)生。所有組合處理在向日葵黑莖病發(fā)病初期(8月12日)、發(fā)病盛期(9月2日)和發(fā)病末期(9月27日)的病情指數均較對照顯著降低,最終防效均在70%以上。方差分析顯示,在發(fā)病初期(8月12日)、發(fā)病盛期(9 月2日)和發(fā)病末期(9月27日),各藥劑處理與對照CK差異顯著。說明6種組合處理對向日葵黑莖病均有顯著的控制作用。
表2 各處理對向日葵黑莖病的防效
6種組合處理中,處理2(使用25 g/L咯菌腈FS拌種,22.5%啶氧菌酯SC 1 500倍液2次莖葉處理)病情指數上升趨勢較緩慢,波動較小,表現出較好速效性和持效性,最終防效達79.63%。處理1(使用25 g/L咯菌腈FS拌種,10%氟硅唑EW 1 000倍液2次莖葉處理)發(fā)病初期防效最好,但發(fā)病盛期病情指數上升較快,最終防效(76.85%)次于處理2。其他4個組合處理最終防效明顯低于處理2和處理1。
2.2 增產效果
表3測產結果表明:各處理通過病害防治均取得較好的增產效果,與對照CK相比,差異極顯著。各處理間亦有顯著差異,其中處理1、處理4和處理2的增產效果比較突出,增產率分別為64.18%、54.76% 和50.76%,均在50%以上,其余3個處理增產效果在29%~42%之間。
表3 各處理產量及增產效果
從不同藥劑處理上分析:處理1、處理3、處理5(分別使用25 g/L咯菌腈FS、10%氟硅唑EW、22.5%啶氧菌酯SC拌種,10%氟硅唑EW莖葉處理2次)的向日葵平均產量分別為4 620.0,3 647.0,3 767.5 kg/hm2,增產率分別為64.18%、29.60%、33.88%。其中處理1(使用25 g/L咯菌腈FS拌種)的向日葵平均產量及增產率最高。處理2、處理4、處理6(分別使用25 g/L咯菌腈FS、10%氟硅唑EW、22.5%啶氧菌酯SC拌種,22.5%啶氧菌酯SC莖葉處理2次)的向日葵平均產量分別為4 242.5,4 355.0,3 987.5 kg/hm2,增產率分別為50.76%、54.76%、41.70%,其中處理4(使用10%氟硅唑EW拌種)的向日葵平均產量最高,處理2次之。3種拌種劑中,25 g/L咯菌腈FS防治增產效果較好;2種莖葉處理劑中,22.5%啶氧菌酯SC防治增產效果較好。
供試的3種拌種藥劑在試驗濃度下對向日葵出苗安全,不產生藥害。
試驗所設處理對向日葵黑莖病藥后防效均在63%以上,最終防效在70%以上,均表現出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其中處理2(使用25 g/L咯菌腈FS拌種,6月中、下旬進行2次22.5%啶氧菌酯SC莖葉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處理1(使用25 g/L咯菌腈FS拌種,6月中、下旬進行2次10%氟硅唑EW莖葉處理)次之。6個組合處理均取得較好的增產效果,其中處理1、處理4和處理2增產效果比較突出,增產率均在50%以上。對防治效果及增產效果的綜合分析表明,處理1和處理2對向日葵黑莖病防治效果在75%以上,增產效果在50%以上,建議在進一步示范的基礎上,作為向日葵黑莖病疫區(qū)的應急防治措施加以推廣應用。
6個組合處理中,處理3(使用10%氟硅唑EW進行拌種和莖葉處理)及處理6(使用22.5%啶氧菌酯SC進行拌種和莖葉處理)連續(xù)使用2種單一藥劑的處理最終防效稍低,其原因可能與病菌抗藥性的產生有一定關系。因此,建議防治實踐中盡量選擇不同藥劑輪換使用。此外,處理4(使用10%氟硅唑EW拌種和22.5%啶氧菌酯SC莖葉處理2次)的防治效果與增產效果有些不合常理,其最終防治效果不高,而產量較對照增幅卻較大,是否與取樣誤差、生物補償等因素有關,需要進一步研究。
[1]陳衛(wèi)民,郭慶元,宋紅梅,等.新疆伊犁河谷發(fā)現向日葵黑莖?。跩].植物檢疫,2008,22(3):176-178.
[2]陳衛(wèi)民,郭慶元,宋紅梅,等.國內新病害——向日葵莖點霉黑莖病在新疆伊犁河谷的發(fā)生初報[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23 (5):609-612.
[3]陳衛(wèi)民,李俊興,軒亞萍,等.向日葵黑莖病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新疆農業(yè)科學,2011,48(2):241-245.
[4]陳衛(wèi)民,馬福杰,荊珺,等.播期和種植密度對伊犁地區(qū)向日葵黑莖病及白銹病發(fā)生的影響[J].植物檢疫,2014,28(5):51-54.
[5]陳衛(wèi)民,張新建,郭慶元,等. 4種殺菌劑對向日葵黑莖病的田間防治效果[J].現代農藥,2010,9(5):51-53.
[6]陳衛(wèi)民,古麗,王華,等. 3種殺菌劑拌種防治向日葵黑莖病藥效試驗研究[J].現代農藥,2011,10(3):50-52.
[7]趙善歡.植物化學保護[M]. 3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8]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M]. 3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8.
[9]王寶山.試驗統(tǒng)計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8.
Control Effect and Yield Increasing of Fungicide Treatments on Sunflower Black Stem
XU Pan-pan1,CHEN Wei-min2,JING Jun2,WANG Jie-hua2,GUO Qing-yuan1*
(1.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China;2. Yil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njiang Yining 835000,China)
In order to screen effective measures and fungicides for controlling sunflower black stem,field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in Xinyuan County in 2014. The results of disease investigation and yield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treatments had obvious control effects and could increase yield. Among six treatments,the two treatments coating seeds with fludioxonil 25 g/L FS,spraying with picoxystrobin 22.5%SC or flusilazole 10%EW both had good control effects on sunflower black stem,and sunflower yiel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eed dressing;folia spraying;sunflower black stem;control effect;yield increasing
S435.655;S 481+.9
A
10.3969/j.issn.1671-5284.2016.02.014
2015-11-19;
2016-03-10
新疆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201454101)
徐盼盼(1992—),女,山東省滕州市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作物病害研究。E-mail:xupanpan0225@sina.com
郭慶元(1962—),男,四川省洪雅縣人,教授,主要從事作物病害研究與教學工作。E-mail:guoqingyuan3009@sina.com
顧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