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梅,劉光奇,馬燕紅,毛甫剛,胡再吉,胡卡明
(1.彭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彭州 611930;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針刺聯(lián)合牽伸康復訓練治療梗塞后肌痙攣的療效及fMRI研究
涂永梅1,劉光奇1,馬燕紅1,毛甫剛1,胡再吉1,胡卡明2△
(1.彭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彭州 611930;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賴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術觀察針刺聯(lián)合牽伸康復訓練治療腦梗塞后肌痙攣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腦區(qū)激活變化情況,并比較聯(lián)合治療與單純的牽伸康復訓練兩種任務狀態(tài)下患者的肌張力恢復差異。方法:選取30例梗塞后肌痙攣患者,所有患者均為右利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16例,對照組14例。試驗組采用針刺配合牽伸康復治療,對照組采用單一的牽伸康復治療。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采用BOLD-fMRI技術對患者的中樞激活腦區(qū)進行掃描,并于治療4周后應用改良Ashworth評價患者的肌張力恢復情況。結果:治療4周后,試驗組的痙攣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的腦區(qū)激活體素和激活強度變化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配合牽伸康復較單一的牽伸康復具有更好的降低肌張力作用,并且可引起患者相應腦功能激活產(chǎn)生變化,而這些特異性激活區(qū)可能與患者的肌張力恢復有關。
針刺;牽伸康復;腦梗塞;肌痙攣;腦功能
梗塞后肌痙攣是腦梗塞臨床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亦是影響患者運動功能康復的主要因素 ,針灸及抗痙攣牽伸康復是治療梗塞后肌痙攣的有效措施 ,基于利用血氧水平依賴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無輻射、高分辨率的特點,為研究針刺及康復運動在腦區(qū)的響應特點提供了可視性的檢測手段,因此,本研究以梗塞后肌痙攣患者為研究載體,運用血氧水平依賴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術對梗塞后肌痙攣患者的中樞腦區(qū)激活變化進行觀察,探討針刺配合牽伸康復對其肌張力恢復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梗塞后肌痙攣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為右利手,按照試驗設計分組,為保證納入的病例都有相等的機會分到各組,采用完全隨機分配的方法,從隨機編碼表的第6行第6列起,由左向右抄錄60個數(shù)字,偶數(shù)為試驗組,奇數(shù)為對照組,因兩組例數(shù)不等,試驗組16例,對照組14例,隨機編碼表按病例入選的順序排列。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長短、痙攣程度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表2、表3。
表1 兩組年齡、性別比較
兩組間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人口學一般情況分別經(jīng)卡方檢驗、t檢驗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2 兩組病程比較(月,
兩組間的病程長短經(jīng)秩和檢驗,Z=-1.414,P=0.157(P>0.05),兩組病程無明顯差異,具可比性。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痙攣強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痙攣強度經(jīng)秩和檢驗比較,Z=-0.816,P=0.414(P>0.05),兩組痙攣強度分級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0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1];②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分冊》[2]中痙攣診斷要點; ③經(jīng)MRI或CT檢查明確為首次發(fā)??;④發(fā)病在1個月以上,6個月以內(nèi),處于恢復期,病情較穩(wěn)定者;⑤年齡在40~75歲之間,至少為小學教育文化程度者;⑥患者意識清楚,體內(nèi)無金屬固定物或金屬碎片,未安裝心臟起搏器者,能較好配合fMRI檢查、電針刺激及康復治療者;⑦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肢體痙攣是因腦外傷、脊髓外傷或腦腫瘤術后造成者,肢體痙攣屬于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分級0級或4級者;②患者意識不清,或患幽閉恐懼癥等不能配合fMRI檢查及相關治療的患者。、
脫落及剔除標準:①受試者在4周的針刺及康復治療過程中依從性差,可能會影響本次試驗的準確性者;②受試者在試驗前或治療期間出現(xiàn)與治療無關的新發(fā)病癥,危險系數(shù)大,不宜繼續(xù)參加試驗者;③受試者因各種原因自行退出,未按時完成前后兩次核磁共振掃描者;失訪、死亡及相關的臨床資料不全,不能準確判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病例;④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受試者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如氣胸或再次中風),不宜繼續(xù)參加試驗者;⑤脫落受試者數(shù)應在納入受試者總數(shù)的比例20%以下,并詳細記錄受試者脫落的原因;⑥受試者在試驗前7天內(nèi)或治療期間服用或接受過可能對本次試驗結果存在較大影響的藥物(如巴氯芬、妙納等降低張力藥物)或相關治療者;⑦掃描圖像偽影嚴重,經(jīng)后期處理仍無法排除,可能會對試驗結果產(chǎn)生影響者。
1.2 儀器及成像參數(shù)
應用由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Discovery MR7503.0T 磁共振掃描儀。采用三維擾相梯度回波序列對結構像橫斷位進行掃描,根據(jù)前聯(lián)合與后聯(lián)合連線的垂直線進行加權定位,包括從顱頂?shù)斤B底全腦范圍,掃描參數(shù)為: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回波時間(Echo Time,TE)=2700ms/3.39ms,視野(Field of Vision,F(xiàn)OV)=256mm×256mm,矩陣(Matrix)=256×256,翻轉角(Flip Angle)7°,平面內(nèi)分辨率(in plane resolution)1mm×1mm,層厚1mm,全腦功能成像采用梯度回波單次激發(fā)平面回波成像,TR/TE=2000ms/30ms,矩陣=64×64,F(xiàn)OV=240mm×240mm,翻轉角90°,層厚(slice thickness)5mm。掃描包括全腦以及小腦和腦干。試驗過程中,患者保持平靜狀態(tài),戴耳塞仰臥并進行顱腦固定。
1.3 治療方法
試驗組采用針刺配合牽伸康復訓練治療,對照組單純牽伸康復治療。
1.3.1 針刺療法 針刺取穴:百會、風府、大椎、第7頸夾脊(患側)、臂臑、曲池、外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申脈、照海、解溪和太沖。所有腧穴均按照2006年《腧穴定位國家標準》 (GB2006-12346)選取定位,按常規(guī)針刺操作進針,針刺得氣后,根據(jù)患者個體情況,行捻轉補法、瀉法或平補平瀉法(捻轉幅度在90°~180°,頻率為60~90次/min),留針30min,留針過程中,10min行針1次,每次15~20s,其中,頭部腧穴采用電針刺激治療,波形選取斷續(xù)波,頻率為2Hz/100Hz,脈沖寬度0.2~0.8ms,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日1次,5日1個療程,每一療程結束后休息2天,連續(xù)4個療程。
1.3.2 牽伸康復訓練 抗痙攣牽伸康復訓練具體操作步驟如下:①牽伸的肌肉處于舒適容易被拉長的位置;②康復操作醫(yī)師根據(jù)牽伸部位選取適當?shù)奈恢?;③對牽伸的肌肉進行低強度長時間持續(xù)性地牽拉,牽伸力量方向與肌肉痙攣方向相反,每次牽伸持續(xù)20s,休息30s后重復3~4次,每次20min,每日1次,5日1個療程,每一療程結束后休息2天,連續(xù)4個療程。
1.4 痙攣療效評定
采用改良Ashworth對兩組治療4周后的肢體痙攣程度進行評定,若Ashworth痙攣評級下降2級以上為顯效;Ashworth痙攣評級下降1級為有效;Ashworth痙攣評級無變化則為無效。
1.5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內(nèi)分析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痙攣療效的評定情況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痙攣療效比較
由表4可見,試驗組與對照組于治療后的肢體痙攣程度療效評定資料經(jīng)秩和檢驗,Z=-2.815,P=0.005<0.05,說明兩組療效具有差異。
2.2 試驗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激活腦區(qū)的fMRI差異
試驗組治療4周后與治療前腦區(qū)的激活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頂下小葉、頂葉皮層、中央前回、初級運動皮層、輔助運動區(qū)、中央后回(P≤0.005,α≤0.01)。詳見表5、封三彩圖1。
表5 試驗組在治療4周后與治療前的主要腦區(qū)激活差異情況
梗塞后肌痙攣是因上運動神經(jīng)元受損后,下運動神經(jīng)元失去上運動神經(jīng)元的抑制,使脊髓前角的γ運動神經(jīng)元和α運動神經(jīng)元相互制約關系失衡,呈現(xiàn)出牽張反射活躍過度的病理狀態(tài)[3]。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具有良好的抗肌肉痙攣作用。牽伸技術屬于運動康復療法,在緩解肌痙攣能力方面優(yōu)于其他運動康復療法,并以操作簡單、經(jīng)濟安全、療效確切為特點,在臨床上得到廣泛運用,畢勝等[4]選用強制性牽伸技術治療梗塞后肌痙攣取得良好療效。此外,2003年澳大利亞學者Carr和Shepherd編著的“腦卒中康復-優(yōu)化運動技巧的訓練與練習指南”、2006年由加拿大Ottawa研究小組提出的“基于循證臨床實踐的腦卒中康復指南”均提出牽伸康復技術是治療卒中后肌痙攣的有效措施[5]。通過針刺及牽伸康復訓練后,能使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加快,抑制腦神經(jīng)細胞的凋亡,促進大腦皮質(zhì)的代償,實現(xiàn)腦區(qū)的功能重組。
BOLD-fMRI是一種無創(chuàng)傷、無輻射、具有良好空間分辨率的腦功能成像技術[6],能使大腦活動與外界的任務刺激以及感覺過程相聯(lián)系[7],為研究大腦的功能變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可視性檢測手段。本試驗運用BOLD-fMRI研究梗塞后肌痙攣患者針刺與牽伸康復訓練的療效,探討不同治療方式對梗塞后肌痙攣患者的療效差異。
本研究中,試驗組經(jīng)針刺配合牽伸康復治療后與治療前的腦區(qū)激活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頂下小葉、頂葉皮層、中央前回、初級運動皮層、輔助運動區(qū)、中央后回。頂下小葉與身體空間感覺、空間定位有關,Muir RB等[8]研究發(fā)現(xiàn)視覺、聽覺、觸覺可同時誘發(fā)機體的感知過程,而頂葉可從感知中提取對動作計劃和動作指導有益的信息功能。頂葉與機體的空間知覺、注意力和感覺信息的轉換緊密相連[9],頂下小葉的病變常常導致機體空間感的缺陷,如空間忽視綜合癥。中央前回、后回分別管理對側頭面肢體的運動與感覺。初級運動皮層主要參與肢體隨意運動的執(zhí)行過程,初級運動皮層(M1)具有無顆粒型異型皮質(zhì)的組織學特征,該區(qū)第Ⅴ層內(nèi)含有典型的Beta巨椎體細胞,其發(fā)出的粗纖維參與組成皮質(zhì)腦橋束、皮質(zhì)延髓束、皮質(zhì)脊髓束[10],因此M1被認為是隨意運動的起點,且該區(qū)接受背側丘腦的纖維后參與組成錐體束,將運動沖動經(jīng)過各運動通路傳導至對側腦干運動核和脊髓前角,產(chǎn)生軀干、四肢和頭面部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輔助運動區(qū)參與運動準備及執(zhí)行過程,皮質(zhì)運動區(qū)的電刺激研究表明,輔助運動區(qū)(SMA)是控制對側肢體動作編碼的主要腦功能區(qū)[11],其中SMA的前部參與肢體運動的準備階段,體部則主要參與肢體運動的執(zhí)行過程。上述腦區(qū)的激活說明經(jīng)過針刺配合牽伸康復治療后,腦梗塞患者的感覺、運動功能實現(xiàn)了重組。表明針刺配合牽伸康復可改善梗塞后肌痙攣患者的肌張力增高狀態(tài)。
本研究中,試驗組與對照組經(jīng)過不同的治療方法后,試驗組的痙攣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神經(jīng)影像學比較與臨床療效結果趨勢一致,提示針刺配合牽伸康復較單一的牽伸康復訓練療效更佳。
綜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針刺配合牽伸康復訓練治療梗塞后肌痙攣患者,觀察其臨床療效及腦功能區(qū)fMRI變化,取得了較滿意效果,從臨床療效和影像學改變上證實了針刺配合牽伸康復訓練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應用。
[1] 中國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0,43(2):146
[2]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1-14
[3] Dwyer NJ,Ada L,NeiIson PD.Spasticity and muscle contracture following stroke[J].Brain,1996,119:1737-1749
[4] 畢勝,馬林,翁長水.功能性磁共振在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上肢偏癱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18(12):719-723
[5] 王寧華.腦卒中康復治療的循證醫(yī)學及規(guī)范化[J].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08,10(9):650-652
[6] Rupalt P,Dhond,Norman Kettner,et al.Neuroim aging Acupuncture Effects in the Human Brain[J].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07,13(6):603
[7] 陳興時,張明島.事件相關腦電位與事件相關功能性磁共振[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5,38(4):254
[8] Muir RB,Lemon RN.Corticospinal neurons with a special role in precision grip[J].Brain Res,1983,261:312-316
[9] Musallam S,Corneil BD,Greger B,et al.Cognitive control signals for neural prosthetics[J].Science,2004,305:258-262
[10] He SQ,Dum RP,Strick PL.Topographic organization of corticospinal projections from the frontal lobe:motor areas on the lateral surface of the hemisphere[J].Neurosci,2013,48:952-980
[11] Orgogozo JM,Larsen B.Activation of the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during voluntary movement in man suggests it works as a supramotor area[J].Science,2009,206(4420):847-50
涂永梅(1989-),女,住院醫(yī)師,主要從事針灸推拿臨床工作。
△通訊作者:胡卡明(1954-),男,教授,研究方向:針刺防治腦血管意外研究。
R246.6
A
1005-0779(2016)10-0032-03
2016-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