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嫻, 尤澤順
(1.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
“海絲”話語中的福建區(qū)域形象:修辭構建與效果評估
何少嫻1, 尤澤順2
(1.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從區(qū)域形象修辭學角度出發(fā),結合批評話語分析方法,探討福建利用“海絲”話語所構建的區(qū)域形象及該形象在國內外的認可程度。標題和命題對比分析表明,福建省內媒體試圖為福建構建一個在“海絲”中具有重要地位、經濟發(fā)達、文化歷史悠久、在其他各個方面都具有良好表現(xiàn)的區(qū)域形象。該區(qū)域形象在國內層面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在國際層面上只有那些與“海絲”密切聯(lián)系的方面得到認可。福建省內和國際層面進行命題表達時在話語策略運用方面存在差異,省內媒體在構建區(qū)域形象時應盡量使用多樣化的話語策略。
[關鍵詞]福建;區(qū)域形象;修辭構建;“海絲”話語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4.019
區(qū)域形象是指一個區(qū)域所呈現(xiàn)出來的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動的具體狀態(tài)或姿態(tài),是公眾對該區(qū)域的整體印象和綜合評價,也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區(qū)域形象是一種品牌,更是一種“軟實力”:一個地區(qū)能否以正面方式呈現(xiàn),不僅影響人們對該區(qū)域形象的認識,更會影響經濟及其他方面的發(fā)展。福建省歷史上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海絲”)的起點,兩者具有天然的“血緣”關系,“海絲”話語自然成為福建構建其區(qū)域形象的重要符號中介。筆者從區(qū)域形象修辭學角度出發(fā),結合批評話語分析方法,探討福建利用“海絲”話語構建了怎樣的區(qū)域形象及該形象在國內外的認可程度。
一、區(qū)域形象的話語研究
區(qū)域形象研究最早始于Lynch關于城市形象概念及城市形象構成要素的討論[1],后來的學者開始關注全球化語境內“世界城市”的認定[2-4],以及城市的“塑形工程”,即從城市規(guī)劃、營銷學、管理學、區(qū)域經濟學、美學、傳播學等角度探討區(qū)域形象的塑造和管理問題[5-6]。此類研究只是討論單一城市的形象問題,并將形象視為一種事先給定的社會物質存在,對于比城市范圍更廣的區(qū)域形象很少觸及,更沒有將區(qū)域形象視為一種在與話語的互動過程中建構出來并隨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形象。近年來,學界開始注重從話語角度研究城市形象和區(qū)域形象,主要視角包括批評性語篇分析和區(qū)域形象修辭學2種。Flowerdew等運用批評性語篇分析強調從微觀層面分析話語與社會的互構關系,其研究揭示了香港政府如何建構香港的“全球化”和“國際城市”形象[7-8],施旭等運用民主化話語和多元化話語構建杭州城市發(fā)展形象[9],田海龍等運用旅游網站、景點、服務和營銷話語等建構天津城市形象,許德金等運用旅游推廣話語、文化符號、奧運話語、旅游博客話語等構建北京城市形象。此類研究主要以單一城市形象為研究對象,注重考察話語如何建構城市形象及兩者如何互動,較少考察話語建構的實際修辭效果。區(qū)域形象修辭學強調包括省市形象和國家形象等在內的修辭研究都是“機構形象修辭”,其目的是提升各類機構的總體形象和話語效力,話語是一個“我”“你”“他”互動的過程,修辭話語是否被接受以及如何被接受比如何表達更重要,應注重運用實驗方法、田野調查和網頁檢索等考察修辭效果[10],白麗娜等關于“內蒙古國內外形象”的多語種媒介調查比較清楚地呈現(xiàn)了聽者對區(qū)域形象可能存在的認知,為同類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范式[11]。不過,其未能清楚表明哪些具體話語和哪種建構模式能夠達成最佳效果,特別是不能清楚揭示一些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話語對其他話語及區(qū)域整體形象特殊的建構作用。顯然,如果能夠將區(qū)域形象修辭學與批評話語分析方法相結合、取長補短,既考察“海絲”這一重要歷史話語的建構模式,又考察其對福建區(qū)域形象構建的實際效果,就能更好了解福建如何運用該話語及其他類似話語提升自身形象,海內外對該形象是否接受及應如何進一步改進。
二、區(qū)域形象修辭與認知分析框架
區(qū)域形象修辭是國家(機構)形象修辭的一種形式,其核心是“如何有效運用語言維護一個國家(機構)的形象”,并以此“促進社會的發(fā)展”[11]。對其進行分析可以借用改進后的國家形象修辭分析框架來進行,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新“言語行為”理論模式、批評話語分析方法和目標詞網頁檢索分析方法。其中,前者是整體構架,后兩者是具體分析方法。
也就是說,要以新“言語行為”理論模式為基礎,將“海絲”話語中福建區(qū)域形象修辭視為“我”“你”“他”三方行為主體,“敘述”“接受”“核查”“驅動”等4種話語角色互動的過程,既要像古典修辭學及新修辭學那樣從微觀語言層面對修辭語篇構建進行分析以揭示話語使用規(guī)律,又要通過調查法、實驗法或目標詞網頁檢索法等新研究方法去闡明修辭的效果。運用批評話語分析方法對“表達”“監(jiān)控”端的語言使用進行微觀分析,揭示其修辭特點和預期效果,并運用目標詞網頁檢索法來闡明修辭在“接受”“監(jiān)控”端的效果。同時,要注意到話語與社會現(xiàn)實存在互構關系,話語反映社會現(xiàn)實,話語可以構建某種理念(福建形象就是話語構建的一種理念),并作用于人的認知,改變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看法并進而改變社會現(xiàn)實[12]。此外,任何話語(包括“海絲”話語)都是由歷史話語與當下話語相結合和互動而形成,或者說由歷史話語在新的話語條件下重新形成;它們受歷史文化語境影響、具有歷史文化根源[13]。因此,要探索“海絲”話語如何被用于構建福建形象,就有必要運用批評話語分析方法對“表達”“監(jiān)控”端的語言使用進行微觀分析,揭示其修辭特點和預期效果,并運用目標詞網頁檢索法來闡明修辭在“接受”“監(jiān)控”端的效果,同時將認知和歷史話語等因素引入分析過程,討論話語使用的原因和效果等。
三、“海絲”話語與福建形象分析
在上述框架指導下,筆者對省內、國內和國外“海絲”話語進行對比分析,以此考察該話語對福建區(qū)域形象的構建或認可程度。為達此目的,先將“海絲”話語界定為國內外主要媒體討論“海上絲綢之路”時使用的話語,它既是構建“海上絲綢之路”及與之相關的概念和事實的符號中介,也是討論并認知上述概念和事實的符號中介。然后分別以“海絲”“福建”“一帶一路”的中文、英文作為檢索詞,通過互聯(lián)網檢索,各選取前10頁的內容,按省內官方發(fā)布及主流媒體報道、國內媒體(福建省的除外)及網頁、國際媒體及網頁3個不同層面組成3個小型語料庫,分別命名為“福建”“中國”和“國際”,其中,“福建”含有28篇共計53219字,“國內”29篇共計42595字,“國外”24篇共計18854單詞。在此基礎上對語料進行分隔處理,然后運用Antconc軟件對其進行分析,揭示3個層面話語中的福建形象及話語如何被用于構建該形象,并進行相互校驗,考察話語修辭效果。
(一)“海絲”話語中的福建形象
鑒于區(qū)域形象是一種整體印象和綜合評價,本研究不對所有文章進行全面的內容分析,而是通過標題分析和命題分析來完成這一任務。從語義上來說,標題“概括了報道中的最重要信息,并指引作者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從認知來說,標題為記者的新聞報道和讀者的新聞閱讀提供了認知框架,為讀者在思維層面上重構相關事件提供了基礎,并誘發(fā)那些儲存在讀者記憶中理解新聞必需的相關知識;從語用來說,新聞標題具有意識形態(tài)功能,因為其語法的不完整性導致了語義模糊或模棱兩可,“幫助行為者掩蓋自己的責任,使讀者的理解過程發(fā)生偏差”,標題的不同使用首先從整體上表明文章對形象的不同構建或認知。命題從語言哲學角度來看是由一個或多個提到或談到的主目和關于主目的表述或述題共同構成的一種概念結構,它通常包含著一個或幾個事實。一個句子可能包含一個或幾個命題,幾個句子也可能涉及同一個命題,它們之間通常相互結合在一起,形成意義序列,由此構建出一幅連貫的圖像。不過,這種連貫的序列并不是唯一固定的,不同的命題關系組合可以構建出不同的圖像,通過分析相關命題就可以得出話語對相關事物大概構建了怎樣的圖像。
1.標題分析。在標題分析時,先對3個層面語料庫直接提到福建和未直接提到福建的標題進行區(qū)分,然后對直接提到部分再進行更細致的分析、歸并和概括,得出3個語料庫標題呈現(xiàn)的各種福建形象及其頻次。
結果表明,福建當?shù)孛襟w新聞標題總數(shù)28個,直接提到福建的有15個。它們構建的福建可大體分為4類:“海絲”學術會議舉辦地、在“海絲”的重要地位、“海絲”的積極參與者,以及“海絲”的受益者。前兩者表明福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在“海絲”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后兩者表明福建現(xiàn)在與將來將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最突出的一點是媒體強力塑造了福建“‘海絲’積極參與者”的形象(多達10次),試圖讓人感受到福建的潛力和活力。從“國內”語料庫的分析結果看,其所呈現(xiàn)的福建形象與福建當?shù)孛襟w構建的基本一致。在全部29個標題中,直接提到福建的有24個,其中2個標題提到福建在“海絲”的重要地位、4個提到福建是“海絲”的受益者,而多達18個提到福建“海絲”的積極參與者。“國際”語料庫的分析結果表明,在總數(shù)達24個的標題中,只有一個標題直接提到福建,而且只提到福建是“海絲”的起點。
考慮到新聞標題在日常新聞制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分析結果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記者通過概括性新聞標題來理解和記住他們獲得的信息,又通過新聞標題把這些信息傳遞給讀者;新聞編輯一般不會照搬記者寫出的新聞標題,而是根據(jù)讀者的需求對此加以適當編輯,確定一個最能吸引讀者“眼球”的標題;讀者是否會讀一篇報道,往往是看新聞標題包含的信息是否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福建”語料庫和“國內”語料庫標題分析結果的相似性說明,福建當?shù)孛襟w構建的福建形象基本受到國內媒體的認可,也受到國內讀者的認可;“福建”與“國際”的差別則說明這些形象大部分有可能沒有受到國際媒體及讀者的廣泛認可。換句話說,福建塑造的區(qū)域形象基本得到國內其他地方的認可,但在國際上有可能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2.命題分析。新聞標題具有概括性,有時不能完全反應新聞內容,更重要的是,標題相似的新聞有可能反應出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與構建方式。為了進一步確認上述新聞標題分析的結論,將對3個語料庫中直接涉及福建的命題進行分析,揭示其中構建的福建形象。以“福建”(Fujian)為檢索詞,運用Antconc詞頻軟件找出所有包含“福建”(Fujian)的命題。其中“省內”“國內”和“國際”分別有383、613、93個句段,經過仔細比對分析,最終得到合格命題分別為350、602、92個。對這些命題進行分類和歸并后得到命題的大體分布情況。
從分析結果來看,“福建”語料與“海絲”相關的話語命題從地理位置、經濟、文化、旅游、教育、學術、宗教和人文等方面全方位地刻畫福建良好的形象。其中,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是地理位置、經濟。地理位置包括:中國省份(41個)、沿海省份(6個)、地理位置優(yōu)越(18個)、海絲發(fā)祥地(歷史上)(10個)、海絲起點(歷史上)(8個)、航運中心(歷史上)(7個)、海絲重要節(jié)點(5個)、現(xiàn)代交通樞紐(23個)、華僑祖籍地(5個)。經濟包括:經濟體(1個)、經濟領頭羊(1個)、對外交流中心(41個)、經濟核心區(qū)(17個)、自由貿易區(qū)(23個)、經濟建設發(fā)展迅速(7個)、海洋經濟強省(37個)、海洋漁業(yè)經濟發(fā)達省份(24個)、民營經濟發(fā)達(1個)、經濟先行區(qū)(2個)、生態(tài)經濟文明區(qū)(1個)、金融市場(3個)、造船基地(歷史上)(2個)、絲織基地(歷史上)(5個)、茶葉產地(歷史上)(3個)、瓷器產地(歷史上)(5個)、海絲建設積極參與者(13個)、海絲建設的受益者(1個)。話語的語義并不僅僅局限于表達單個的詞或句子的意思,還涉及到這些有意義的詞或句子如何相互結合在一起,形成前后連貫的意義序列,從整體上展示相互關聯(lián)的命題群體所涉及的具體事物或主題的形象,因此,“福建”話語命題實際上將“福建”構建成一個在“海絲”中具有重要地位、經濟發(fā)達、文化歷史悠久、在其他各個方面都具有良好表現(xiàn)的區(qū)域形象。
從“國內”語料來看,其命題(子命題)與“省內”話語命題具有較為高度的融合性,表明“福建”語料構建的福建區(qū)域形象在國內具有較高的認可度?!皣H”語料在“中國省份”(28個)、“沿海省份”(2個)、“地理位置優(yōu)越”(2個)、“海絲起點”(25個)、“海絲重要節(jié)點”(4個)、“華僑祖籍地”(2個)、“對外交流中心”(11個)、“經濟核心區(qū)”(8個)、“文化之都”(4個)、“文化藝術精品”(1個)等子命題上與“福建”語料也具有較高吻合度,但對于其他子命題則基本沒有觸及。這一吻合與分離現(xiàn)象可以從幾方面來理解:首先,國際層面將福建理解為中國一個省份并認同其為“海絲”起點,這與近年來國際上對“海絲”的興趣與日俱增及不斷重視和挖掘福建在“海絲”中的歷史地位等分不開,“福建”及其與海絲的關系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其次,國際層面認可福建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地區(qū),這與福建近年來主動重視和挖掘“海絲”文化,利用“海絲”文化進行對外宣傳相關,如福建藝術界創(chuàng)作的大型舞劇《絲海夢尋》走進聯(lián)合國等。再次,國際層面在某種程度上也提到福建是重要的“對外交流中心”及絲路的“經濟核心區(qū)”,前一個子命題與上述福建是“海絲起點”緊密相關,后一個子命題是福建近幾年來才提出的概念,用于表明福建今后的發(fā)展趨勢,它出現(xiàn)在“國際”語料說明福建省內塑造的“經濟”形象也部分受到國際層面的關注,同時也說明福建利用“海絲”話語進行區(qū)域形象的修辭構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最后,“福建”語料的其他子命題沒有在“國際”語料中出現(xiàn),表明“福建”語料構建的其他形象還沒有達到預期的修辭效果,今后需要對此進行更多的話語修辭。
綜合標題分析和命題分析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福建省內構建的“福建”區(qū)域形象在國內層面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在國際層面上只有那些與“海絲”密切聯(lián)系的方面得到認可,其他形象的構建雖取得一定的修辭效果,大部分還是未能達到理想效果。
(二)命題表達與話語策略使用
上述命題如何使用話語策略來表達,不同語料庫的話語策略使用對形象構建是否具有同等效力,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研究從微觀層面對于與“福建”直接相關的命題進行詳細的話語策略使用分析。
在媒體話語中,不同媒體的命題視角可能不同,命題意義可能以不同的隱含方式出現(xiàn),同一命題由于不同話語策略使用形成不同的意義。通過對“福建”“國內”“國際”3個不同語料庫的分析發(fā)現(xiàn),前兩者的命題表達相似性較高,它們與“國際”語料庫存在較大差異性。為此,只對“福建”和“國際”之間的異同進行討論。另外,因論文篇幅所限,集中于考察“福建”這一概念在不同語料庫同一命題中較為典型的使用情況。
從前文分析來看,3個語料庫最為一致的命題之一是“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福建”和“國際”分別提取相關命題進行分析。
例1:首先在歷史上,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對外經貿文化交流史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摘自《福建被定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福州廈門兩港列入主力軍》。
例2:福建泉州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廈門、福州、漳州也是海上絲稠……。摘自《福廈漳泉共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例3: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fā)祥地,是連接臺灣海峽……。摘自《加快海洋對外開放步伐,主動融入海絲之路建設》。
例4: The Maritime Silk Road begins in China′s Fujian and ends at Venice, Italy. From "China′s Premier Li Urges Europe To Join Silk Road".
例5: It is not without any reason that Fujian will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maritime silk route. It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ute. From "China President Xi′s India Visit Revival of 4000-year-old maritime silk route is high on agenda".
例6: Chinese Vice Premier Zhang Gaoli has urge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opening up of the Southeast Fujian provinc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ic Silk Road. From "2000-year old SILK ROUTE to be revived by China, India invited to join initiative".
顯然,以上“福建”語料中的命題都是獨立命題,“福建”這一概念都是作為命題的“主目”出現(xiàn),是整個命題討論的核心,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都是命題“關于主目的敘述”,表明“是……的起點”是“主目”最重要的特征。從語言哲學角度看,這一陳述方式是獨立命題的最基本格式,是一種“不容爭辯”的肯定性陳述。不過,由于其固定格式,該方式顯得生硬教條,如果沒有足夠的論據(jù)支撐,讀者容易產生認知抵觸。反觀“國際”語料,3個示例也都包含“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的命題,但其命題的表達方式卻不盡相同。在例4中,命題的主目是“The Maritime Silk Road”,福建(Fujian)出現(xiàn)在述題里,說明命題討論的核心是“海絲”,其特征是“開始于福建”(即福建是起點),雖然此時福建不是命題核心,但它出現(xiàn)在描述“主目”最重要特征的述題中。由于任何一個完整的命題都是由“述題”與“主目”相結合才能形成,所以“福建”與“海絲”這一“主目”變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只要讀者認知了“海絲”這一概念,其必然會認知“開始于福建”這一述題。在例5中,“這并不是沒有原因的”“福建將是海絲的起點”“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3個子命題共同構成“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一命題。例句首先指出,當前中國提出的“新海絲”起點在福建,同時強調這一認定不是無緣無故的,最后指出其原因是“福建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一系列命題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由于“新海絲起點在福建”在中國政府新頒發(fā)的文件中得到明確表述,不存在疑問,以此為基礎提出的一系列命題顯然也容易被認可,所以,“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一總命題也很容易被接受。在例6中,“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ic Silk Road”是作為“the Southeast Fujian province”的同位語出現(xiàn)的,表明兩者具有同一含義。這實際上是一種預設(Presupposition),即預設信息發(fā)送者和接收者都知道或共享這一信息,無需進行明確表述。也就是說,許多國際讀者可能根本不知道“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但媒體卻故意將這一信息簡單地預設為一種“共同知識”,從而間接或者甚至是微妙地將“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陳述為福建的基本特征。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也就接受了這一命題。
總之,“福建”語料和“國際”語料在對同一命題的表達方面存在差異,前者較為單一直接,容易使讀者產生認知抵觸,后者較為多元隱蔽,可以更有效地使讀者在無意識中接受所構建的命題。
四、結論
福建選擇利用“海絲”這一(特別有影響力的)具體話語來對其區(qū)域形象進行構建。從省內、國內和國際3個層面對相關語料進行的標題和命題對比分析表明,省內媒體試圖為福建構建一個在“海絲”中具有重要地位、經濟發(fā)達、文化歷史悠久、在其他各個方面都具有良好表現(xiàn)的區(qū)域形象,該區(qū)域形象在國內層面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在國際層面上只有那些與“海絲”密切聯(lián)系的方面得到認可。同時,“福建”和“國際”語料在運用話語策略進行命題表達時存在差異。因此,福建省內媒體在構建區(qū)域形象時應盡量使用多樣化的話語策略,才能使自己構建的形象更容易為國內外所接受。
[參考文獻]
[1]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1960:1-13.
[2]SASSEN S. The global cit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2-8.
[3]SASSEN S.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M]. Thousands Oaks, CA: Sage,1994:3-10.
[4]BEAVERSTOCK J, SMITH R,TAYLOR P. A roster of world cities [J]. In Cities,1999,16(6):445-458.
[5]王黎明.區(qū)域形象設計——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的新課題[J].經濟地理,1997,17(4):1-7.
[6]禹貢.區(qū)域形象系統(tǒng)探索[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1999,18(3):14-16.
[7]FLOWERDEW J.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a world-class city[J]. In Discourse and Society,2004,15(5):579-605.
[8]FLOWERDEW J. Globalization discourse: A view from the East[J]. In Discourse and Society,2002,13(2):209-225.
[9]施旭.從話語研究的視角看城市發(fā)展[J].文化藝術研究,2008,1(3): 32-43.
[10]胡范鑄,陳佳璇,甘蒞豪,等.“海量接受”下國家和機構形象修辭研究的方法設計——兼論構建“機構形象修辭學”和“實驗修辭學”的可能[J].當代修辭學,2013 (4):1-9.
[11]白麗娜,周萍.中國省區(qū)形象在西方網絡世界的傳播——以內蒙古為樣本的多個語種的媒介調查[J].當代修辭學,2013(4):19-28.
[12]VAN D T.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society[C]//CROWLEY D, MITCHELL D. Communication theory today. Oxford: Pergamon Press,1993:107-126.
[13]WODAK R, MEYER 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y, agend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C]// WODAK R, MEYER M.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2009:1-33.
(責任編輯:何曉麗)
[收稿日期]2016-04-29
[基金項目]福建省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JA1303);福建省社科規(guī)劃一般項目(20140B070)。
[作者簡介]何少嫻(1972-),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政治修辭學、語用學、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922(2016)04-0108-05
Regional image of Fujian in maritime silk road discours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and effect
HE Shao-xian1, YOU Ze-shun2
(1.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MinjiangTeachersCollege,Fuzhou,Fujian350108,China;2.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by integrat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to regional image rhetorical study, explores what image Fujian has tried to create in maritime silk road discourse and how well it has been accepted. The headline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al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s at the provinci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reveal that provincial media hope to construct Fujian favorable images: a vital place in maritime silk road; booming economy; long and rich historical culture. Nationally, the images seem to be well accepted; internationally, however, only those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aritime silk road seem to be accepted. Besides, the discourse strategies adopted by provincial media are not as diversified as those by international media, which means that Fujian should multiply its discourse strategies when constructing its regional images.
Key words:Fujian; regional imag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maritime silk road discourse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9(4):108-112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