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華,蘇前忠
(1.上饒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江西 上饒 334001;2.上饒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 江西 上饒 334001)
?
大學生音樂欣賞偏好與大五人格特征相關的研究
梁鳳華1,蘇前忠2
(1.上饒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江西 上饒 334001;2.上饒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 江西 上饒 334001)
為理解大學生音樂偏好與人格特質之間的關系,調查了93名大學生的大五人格特征、感覺尋求和音樂偏好。結果表明:宜人性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古典音樂呈負相關;開放性與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及音樂劇呈正相關;冒險尋求與古典音樂呈負相關;感覺尋求與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呈負相關。中國大學生大五人格特質與音樂偏好的相關與其他文化存在差異:外向性大五人格特質與高喚起度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對日本、美國東南部學生和加拿大學生的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呈負相關;宜人性與傳統(tǒng)型音樂負相關,而美國大學生則表現(xiàn)為二者之間的正相關;西方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活力型音樂與外向性顯著正相關,本研究卻未發(fā)現(xiàn)二者具有統(tǒng)計意義的相關。未來在更具體的人格維度上進行研究十分必要。
音樂欣賞偏好;大五人格;感覺尋求
無處不在的音樂已然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傾聽音樂成為最常見的消遣方式,音樂喜好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的話題。顯然,一些人表現(xiàn)出對某種音樂類型的偏好,而另一些人則表現(xiàn)出對另一種音樂類型的偏愛。音樂偏好指的是當面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選擇時,人們傾向于優(yōu)先選擇某種音樂[1]。 國外有關音樂偏好與個性特征之間的實證研究始于20世紀早期。Raymond B. Cattell首先從理論上指出音樂有助于我們對個性特征的了解,他認為對特定音樂的偏好揭示了個性無意識層面的重要信息,并指出這些信息恰恰為大多數(shù)個性測量工具所忽略,Cattell和Jean C. Anderson由此開發(fā)了IPAT音樂偏好測試(The IPAT Music Preference Test),確定了12種不同的音樂偏好,每一種音樂偏好均反映了特定的人格特征(如外向,溫暖,保守等)[1]。 Cattell認為音樂偏好提供了窺視無意識的窗口,但大部分研究者則認為音樂偏好反映了更為清晰的個性特質[1-3]。Peter J. Rentfrow 和Lewis R. Gosling通過構思精巧、工程浩大的調查,歸納出4種音樂風格偏好:復雜反思、強烈反叛、樂天傳統(tǒng)、活力節(jié)律,并指出音樂選擇反映并加強一個人的個性傾向和自我觀,能揭示重要的人格特質。他們以兩所高校的大學生為被試發(fā)現(xiàn),音樂偏好與大五人格之間關系如下:傳統(tǒng)型音樂與外向性和宜人性正相關,與開放性負相關;深思和復雜音樂與開放性和宜人性正相關;叛逆型音樂與開放性和宜人性正相關;活力和節(jié)奏型音樂與外向性和宜人性正相關[1]。Stephen J. Dollinger發(fā)現(xiàn)外向性個體喜愛爵士樂,感覺尋求個體喜愛硬搖滾音樂,開放性個體偏愛非流行音樂[2]。以英國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外向性個體喜愛流行音樂,開放性個體音樂喜愛類型廣泛[4]。另有研究在英國和西班牙被試中發(fā)現(xiàn)開放性個體偏好復合型音樂(如爵士樂),外向性個體偏好硬搖滾音樂[5]。以日本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發(fā)現(xiàn),開放性個體偏好沉思型音樂,外向性個體偏好流行音樂[6]。以美國東南部大學的學生為被試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關系,唯一的差別是活力和節(jié)奏型音樂與宜人性負相關[7]。以加拿大大學生為被試發(fā)現(xiàn),喜愛叛逆型音樂的大學生在責任心、宜人性、情緒穩(wěn)定性上得分較低,而喜愛古典音樂的學生在開放性上得分較高[8]。因此,具有不同個性特征的個體會選擇特定的音樂類型。另外一些研究側重分析音樂偏好與生理喚醒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重金屬音樂愛好者比鄉(xiāng)村音樂愛好者經驗更高的靜止喚醒(resting arousal),感覺尋求與各類搖滾音樂成正相關,而與溫和及電影原聲音樂成負相關,在冒險尋求和經驗尋求上得分高的被試更喜歡民歌和古典音樂[2、9]。高喚起度音樂偏好(如重金屬音樂、搖滾音樂、說唱樂)的個體通常具有較高水平的外向特質如感覺尋求與沖動性[1]。
在國外有關音樂偏好與個性特質的研究風起云涌之際,國內有關音樂偏好與個性特質之間關聯(lián)的實證研究相對平淡,只有少部分研究者嘗試從實證的角度進行研究,如郭娜研究了音樂審美偏好與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但其人格特征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艾森克人格量表[10]。張英民和解永菲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參加音樂活動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92.4%的大學生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并經常聽音樂,大學生平均每天聽音樂的時長為1~3小時,然而該研究并沒有進行音樂偏好的探討[11]。Rentfrow 和Gosling指出,要形成音樂偏好的一般理論,需要在各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開展研究[1]。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國文化背景中個性與音樂偏好之間的關系,以期更好地了解在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的音樂偏好與個性特質的關系,對此進行研究亦有助于音樂偏好一般理論的建構。
從以上文獻分析可知,音樂偏好與個性特征之間存在關聯(lián),個體會選擇和創(chuàng)造適合于自己個性特征的音樂環(huán)境。本研究旨在回答三個問題:1.具有某種個性特質的個體是否偏愛某種特定的音樂類型;2.何種類型的個性特征對音樂偏好具有特別的影響;3.音樂偏好與感覺尋求之間存在何種關系。通過以上的文獻回顧可知大五人格特征、感覺尋求與音樂偏好存在關聯(lián),具體假設如下:
假設1:外向性與高喚起度音樂(如重金屬音樂、搖滾音樂、說唱樂)和流行音樂呈正相關;
假設2:宜人性與活力型和節(jié)奏型音樂及傳統(tǒng)型音樂呈正相關;
假設3:開放性與深思型音樂(如爵士樂、古典音樂、歌劇)正相關;
假設4:高感覺尋求個體偏好高喚起音樂(如重金屬音樂、搖滾音樂、說唱樂)。
(一)研究對象
以江西省某高校的93名大學生(男生40名,女生53名)為被試,所有被試均參加了一門音樂選修課程,本測試是獲得課程學分的基本要求。采用整群測試,所有問卷當場分發(fā)當場回收。被試平均年齡為22.4歲。
(二)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快速自評量表
由Alan B. Shafer編制,共30個項目,每個項目由一對描述個性的兩極形容詞構成,如“外向-內向”“敷衍-盡責”。量表包含神經質(N)、外向性(E)、宜人性(A)、盡責性(C)、開放性(O)五個維度。量表內部Cronbacha系數(shù)為0.71。
2.音樂偏好調查問卷
研究采用中國大學生所熟悉的音樂類型,主要量表來自中央音樂學院郭娜所編制的音樂偏好量表,所選的音樂亞型共16種,分別是中國大陸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港臺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歐美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音樂劇、中國傳統(tǒng)民歌、中國民族器樂獨奏、中國民族器樂合奏、中國傳統(tǒng)戲曲(如京劇等)或曲藝、輕音樂、外國器樂獨奏曲(鋼琴、小提琴等)、交響樂或協(xié)奏曲、室內樂(如弦樂四重奏)、歌劇、爵士樂和藍調(BLUES)、說唱樂(R&B)、搖滾樂(重金屬音樂)[10]。采用五點計分,并要求被試對某種音樂類型不熟悉時用0表示,目的是避免被試僅僅跳過某項音樂類型不作任何回答。不熟悉的音樂類型在數(shù)據(jù)處理時將作為缺失值。另外,為了避免被試對以上亞型不熟悉而導致測量偏差,本研究還參照了Finnas1987年編制的音樂偏好問卷[12]。
3.感覺尋求量表
采用Wang等修訂的中國版大學生感覺尋求量表[13]。該量表由興奮與冒險尋求和去抑制兩個分量表組成,興奮與冒險尋求分量表中的項目體現(xiàn)了中國大學生對許多冒險性運動及探險性活動的向往;而去抑制分量表中的項目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中國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對多變復雜的刺激的需求而不惜去違反社會常規(guī)。兩個分量表各由 18 個項目組成,共 36 個項目。
(三)研究程序
將背景問卷和大五人格問卷、音樂風格調查問卷和感覺尋求量表以隨機順序裝訂成冊,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施測完成后,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為了排除數(shù)據(jù)來源、測量環(huán)境等的單一性可能會造成的變量間的人為共變。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對數(shù)據(jù)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Bartlett球度值為292.328,顯著性水平小于.001,說明矩陣不可能為單位矩陣;取樣適當性KMO=.489,說明變量間相關程度很小。因此,可以判定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較小,各變量較好地獨立。
(二)音樂類型主成分分析
被試報告每天聽音樂的平均時間為2.1小時,其長度與美國大學生和英國青少年大致相同[14-15]。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6種音樂亞型進行分析。使用正交旋轉方式,以特征根大于1作為提取主成分的標準。結果KMO=.68表明較適合做主成分分析。初始分析得到5個公因子,共解釋68.71%的總變異。其中因素5包含唯一的一種音樂類型即音樂劇,室內樂和外國器樂獨奏在兩個公因子上載荷均大于.45且載荷接近,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表明,對這兩種音樂類型大量被試(85.6%)表示不熟悉,將此兩種音樂亞類刪除,重新做主成分分析。結果KMO=.62,仍然得到5個公因子,能解釋71.41%的總變異,見表1。根據(jù)主成分分析結果將所有音樂偏好亞型劃分為五大類,此五大類與Rentfrow和Gosling[1]的研究結果類似,分別命名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敲擊/嘻哈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歌劇。五個因子的Cronbacha系數(shù)分別為:.79、.71、.72、.65和.87。
表1 14種音樂亞型的主成分分析
注:*p<.05,**p<.001,下同,對男女音樂偏好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括號內表示標準差
表2給出了大學生音樂偏好的描述性數(shù)據(jù),大學生最為偏好輕音樂,其次為港臺流行音樂、歐美及大陸流行歌曲,最不喜歡的是室內樂和中國傳統(tǒng)戲曲。有四種音樂類型的得分在中位數(shù)以下(音樂劇、中國傳統(tǒng)戲曲、室內樂和歌劇),女生對中國傳統(tǒng)民歌、中國民族器樂合奏、歌劇的評分顯著高于男生,Cohen’sd值分別為.958、.953和.633。
表3 大五人格、感覺尋求與音樂偏好相關分析
從整體看(見表3),宜人性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顯著負相關(r=-.226,p<.05),與古典音樂呈顯著負相關(r=-.303,p<.01),與音響變化清晰的、單純的音樂呈顯著負相關(r=-.272,p<.01);開放性與流行音樂、古典音樂、音樂劇、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思想深刻的音樂及音響變化清晰的、單純的音樂均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212、.272、.263、.348、.209、.211);外向性與有明確表現(xiàn)內容的音樂呈顯著負相關(r=-.206,p<.05);神經質與輕松、明快、活潑的的音樂呈顯著負相關(r=-.227,p<.05);興奮與冒險尋求與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均呈顯著負相關(r分別為-.216、-.265,p<.05),與敲擊/嘻哈樂正相關(r=.250,p<.05);去抑制與流行音樂、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有明確表現(xiàn)內容的音樂、柔和、安靜、舒緩的音樂及輕松、明快、活潑的的音樂均呈顯著負相關;感覺尋求總分與流行音樂負相關(r=-0.22,p<0.05),與古典音樂負相關(r=-0.25,p<0.05)。人格的其它維度與音樂偏好之間的相關均不顯著。假設1、2、3、4均只得到部分證實。
(三)音樂偏好的性別差異分析
性別差異檢驗結果表明,除了在中國傳統(tǒng)民歌、中國民族器樂獨奏、歌劇上女生顯著表現(xiàn)出比男生更高的音樂偏好外,在其他類型的音樂上,男女生音樂偏好無統(tǒng)計顯著差異。
(四)大五人格、感覺尋求與音樂偏好相關分析
本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檢驗對中國大學生來說特定的人格特質是否能揭示音樂偏好。從研究結果來看,顯著性相關主要存在于宜人性、開放性兩個大五人格維度及感覺尋求的兩個維度及總分上,類似已有研究的發(fā)現(xiàn)[7]。因此將分析集中于宜人性、開放性及感覺尋求上是合理的。進一步分析每種亞類的音樂類型與宜人性、開放性及感覺尋求的關系,表4給出了具體的相關系數(shù):宜人性與中國民族器樂獨奏、輕音樂及歌劇均呈負相關;開放性與偏好大陸流行歌曲、音樂劇、輕音樂、外國器樂獨奏、室內樂均正相關;偏好搖滾樂、爵士樂和藍調與興奮冒險尋求及感覺尋求總分正相關,偏好交響樂或協(xié)奏樂與興奮冒險尋求及感覺尋求總分負相關;偏好港臺/歐美流行歌曲與去抑制負相關,與感覺尋求總分負相關。已有研究均發(fā)現(xiàn)外向性與積極向上的音樂之間的關系,在本研究中沒有發(fā)現(xiàn)外向性與這類音樂(如流行樂)之間的正相關,但卻發(fā)現(xiàn)了外向性與歌劇之間的負相關。這也許表明大尺度的人格維度和寬泛的音樂類型偏好的關聯(lián)可能不是普遍的,相關主要表現(xiàn)在特定的人格維度與特定的音樂類型偏好上[1、7]。
表4 人格維度與不同亞型的音樂偏好相關分析
從研究結果看,中國大學生音樂偏好類型分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敲擊/嘻哈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和歌劇五大類,此五種音樂偏好類型劃分與前人的研究結果類似[1]。有關大五人格與音樂偏好的關系,從分析上看,外向性與有明確表現(xiàn)內容的音樂呈顯著負相關,未能發(fā)現(xiàn)外向性大五人格特質與高喚起度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本研究結果與有關學者對日本、美國東南部學生和加拿大學生的研究結果不同[6-8],由此假設1未能得證。結果還發(fā)現(xiàn)宜人性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古典音樂及音響變化清晰的、單純的音樂呈顯著負相關,未發(fā)現(xiàn)宜人性與活力型和節(jié)奏型音樂之間的正相關,假設2部分得證。開放性個體偏好流行音樂、古典音樂、音樂劇、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思想深刻的音樂及音響變化清晰的、單純的音樂,再次證實了開放性個體喜愛的音樂類型廣泛[4],假設3得到證實。在感覺尋求上得分高的個體更不喜愛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而偏好高喚起音樂(敲擊/嘻哈樂),結果支持了假設4,即高感覺尋求與高喚起度音樂(敲擊/嘻哈樂)呈顯著正相關,在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巴西及日本都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1,6-8]。
與Rentfrow & Gosling[1]的結果不同,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宜人性與傳統(tǒng)型音樂(如輕音樂)負相關而不是正相關,并且外向型人格特質與特定的音樂偏好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相關,Zweigenhaft亦沒有發(fā)現(xiàn)大五人格的外向性維度與樂觀傳統(tǒng)型音樂的相關性。[7]這可能與中國大學生的群體音樂文化有關,受群體生活的影響,大部分大學生接觸更多的是流行音樂,然而具備宜人性特征的個體卻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流行音樂的偏好,其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也許在研究中人格的類型過于寬泛以至于難以發(fā)現(xiàn)相關性,這樣,進一步研究更為具體的人格特質與特定的音樂類型之間的偏好就顯得非常必要。另外,從已有的研究來看,不同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音樂類型,并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因子,而且往往沒有報告特定的音樂類型的結果,因此將研究結果進行普遍化仍然是個問題。已有研究多采用主成分分析將亞類音樂類型整合為大類,然而此做法背后并沒有統(tǒng)一的理論基礎,因此不同的研究往往得出不同的結論亦不足為奇。Rentfrow 和 Gosling及Zweigenhaft均發(fā)現(xiàn)活力型音樂與外向性顯著正相關,而在以中國大學生為對象的本研究中卻未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正相關,另外他們均發(fā)現(xiàn)了強烈動感音樂與開放性呈顯著正相關,而本研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大五人格維度與動感音樂的顯著正相關[1、7]。正如表4所示,大部分相關均在開放性與流行音樂及傳統(tǒng)音樂類型上。
本研究從三個方面擴展了有關的理論:第一,將音樂偏好與大五人格維度進行相關分析;第二,將更具體的音樂類型偏好與人格維度進行相關研究;第三,將研究拓展到當前在本領域多少有些被忽視的文化環(huán)境,即中國環(huán)境中。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中國大學生音樂偏好分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敲擊/嘻哈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和歌劇五大類。
2.宜人性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古典音樂及音響變化清晰的、單純的音樂呈顯著負相關。
3.開放性個體偏好流行音樂、古典音樂、音樂劇、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思想深刻的音樂及音響變化清晰的、單純的音樂。
4.神經質與輕松、明快、活潑的音樂呈顯著負相關。
5.興奮與冒險尋求與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均呈顯著負相關,興奮與冒險個體偏好敲擊/嘻哈樂;去抑制與流行音樂、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有明確表現(xiàn)內容的音樂、柔和、安靜、舒緩的音樂及輕松、明快、活潑的的音樂均呈顯著負相關,即個性叛逆的大學生不偏好以上音樂。在感覺尋求上得分高的個體越不喜愛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而偏好高喚起音樂(敲擊/嘻哈樂)。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學生大五人格及感覺尋求與音樂偏好的關系,結果表明中國大學生的人格特質與音樂偏好的關系與西方和日本大學生具有相似性,但仍然有許多問題亟待下一步解決。情緒調節(jié)顯然與音樂選擇有關,或許情緒調節(jié)可能是音樂的一項重要功能,具有特定個性特質的個體或許會因為不同的需要而選擇傾聽不同的音樂來調節(jié)自我情緒,未來的研究需要對此進行細致的探討。有研究已經指出音樂偏好與時間和情境有關[16-17],特定的時間或情境壓力如何影響人們的音樂偏好,便成為需要深入的研究論題。Rentfrow和Gosling在文獻回顧中指出音樂偏好可以用來表示身份認同和群體認同,亦可以用來宣揚個體的人格特征[18],因而音樂偏好與流行文化可能存在相互影響。音樂偏好還可能會受到音樂本身的流行程度的影響,本研究中大學生較為偏好流行音樂,可能和流行音樂本身比較容易獲取、在各種媒體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多有關。如果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聆聽不同的音樂,那么他們的偏好就可能產生變化。另外,使用大五人格這樣比較寬泛的人格維度可能會難以發(fā)現(xiàn)更具體的與音樂偏好關聯(lián)性較大的人格特質,Brown已經提出了musical neophilia這種個性特征的可能性[6]。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究。
最后,本研究使用自我報告法來測量大學生的音樂類型偏好,雖然這種方法在類似的研究中廣為采用,但若采用更為直觀的方法可能會獲取更準確的數(shù)據(jù),如可以直接列出音樂列表或音樂家的名字或直接播放不同的音樂片段。當然直接給出音樂家的名字或直接播放不同的音樂片段也有不足之處,即無法判斷被試是根據(jù)音樂旋律、音樂家本身還是音樂本身來做選擇的。未來嘗試一種更綜合的方法或許能得到更明確的信息。
[1] RENTFROW P J, GOSLING S D. The do re mi’s of everyday life: examining th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3,84(6):1236-1256.
[2] DOLLINGER S J. Personality and music preference: extraversion and excitement seeking or openness to experience? [J]. Psychology of music, 1993(21): 73-77.
[3] SCHWARTZ K D, FOUTS G T. Music preferences, personality style,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of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3(32): 205- 213.
[4] RAWLINGS D, CIANCARELLI V. Music preference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J]. Psychology of music, 1997(25): 120-132.
[5] RAWLINGS D, BARRANTES I, VIDAL N, FURNHAM A. Personality and aesthetic preference in Spain and England: two studies relating sensation seeking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to liking for paintings and music[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0(14): 553-576.
[6] BROWN R A. Music preferences and personality among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47 (4): 259-268.
[7] ZWEIGENHAFT R L. A do re mi encore: a closer look at the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8(29): 45-55.
[8] GEORGE D, STICKLE K, RACHID F, WOPNFORD A.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ypes of music enjoyed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of those who listen[J]. Psychomusicology, 2007 (9): 32-56.
[9] LITLE P, ZUCKERMAN M. Sensation seeking and music preference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6(7): 575-577.
[10] 郭娜. 音樂審美偏好與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關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4.
[11] 張英民,解永菲. 普通高校大學生音樂活動的調查與分析[J]. 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10(11): 1020-1023.
[12] FINNAS L. Do young people misjudge each other’s musical taste? [J]. Psychology of music, 1987, 15(2): 152-166.
[13] WANG W, WU Y X, PENG Z G, et al. Test of sensation seeking in a Chinese sampl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28): 169-179.
[14] MEHL M, PENNEBAKER J. The sounds of social life: a psychometric analysis of students’ daily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natural convers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84): 857-870.
[15] TARRANT M, NORTH A, HARGREAVES D. Social categorization, self-esteem, and the estimated musical preferences of male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141): 565-581.
[16] HUNTER P G, SCHELLENBERG E G, SCHIMMACK U. Feelings and perceptions of happiness and sadness induced by music: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mixed emotions[J].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10(4): 47-56.
[18] RENTFROW P J, GOSLING S D. Message in a ballad: the role of music pre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17): 236-242.
[責任編輯 邱忠善]
Music Preferences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LIANG Feng-hua1,SU Qian-zhong2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2 Department of Music and Da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music preference and their personality nature, the present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nature, sensation seeking and music preferences of 93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greeable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classic music negatively; openness (to experi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pop music, classic music and drama positively; adventure seeking and experience seeking related with classic music negatively and sensation seeking related negatively with pop music and classic music. Results of the study lead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relationship of extraversion and high arousal music and pop music was positive, while studies us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s samples from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fou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greeableness was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music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positive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extravers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vitality music, while among Chinese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was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the need to explore both personality and music genres more specifically was proposed.
music preference; Big Five personality; sensation seeking
2016-07-28
江西省教改課題(JXJG-11-16-15)
梁鳳華(1977-),女,湖北黃梅人,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E-mail:fenghua_annie@126.com
B842.5
A
1004-2237(2016)05-0100-07
10.3969/j.issn.1004-2237.2016.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