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宏 龔宗杰
(復旦大學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上?!?00433)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明文話敘錄
陳廣宏龔宗杰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文話及其相關著述,是我國古代文章之學不可或缺的資源。然自現代人文學科建立以來,有關傳統(tǒng)文話的整理與研究,與詩話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嚴重滯后,并未被作為中國文學批評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獲足夠重視。這樣的局面,至上世紀90年代才漸有改變,尤其王水照先生主編《歷代文話》的纂成、刊行,在中國古代文章學研究領域發(fā)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該領域取得的進展昭示我們,斷代文話著述的整理與匯纂,亦應提上議事日程。就明文話著述而言,文獻繁雜,基礎薄弱,做好窮盡性的目錄調查、清理工作是當務之急。本文即在全面搜輯、甄辨的基礎上,首次為有明一代文話著述作一歸總敘錄。
明代文話文獻整理文章學研究
本敘錄所收,為明人編撰之文評、文式或文論著作,屬專書及單獨成卷者,循王水照先生編《歷代文話》例,藉宋人始命之“文話”以為總名。搜輯范圍以明清公私藏書目集部“文史”或“詩文評”類著錄為主,兼及集部別集、總集類,子部雜家、類書、小說類等。鑒于明代文章之特點,是編除收錄古文論著外,兼收時文論著,酌收駢文論著。詩古文辭合論者,據其論詩文比例斟定詩話抑或文話之歸屬。文章總集類著述,亦有辨章文體并以為文式者,所錄以相關書目“文史”或“詩文評”類著錄為據。若吳訥《文章辨體》、崔銑《文苑春秋》之類,明人即已將其集中題辭、凡例、總論等輯錄成編,以為論著,后人頗有循其例者,凡此亦酌予采納。
每條敘錄大抵包含正題,編撰者生平簡歷,文本概貌與旨要,版本、存佚及館藏等項內容。條目以著作編撰者之生卒年為序編排。生卒年不可考者,則參照成書時間、科第仕履或交游等相關線索斟定。其元明、明清之際著作之時代判定,以成書時間為據。
1.文原一卷宋濂撰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浦江(今屬浙江)人。元時嘗受業(yè)于吳萊、柳貫、黃溍等,修道著書。入明,與王袆領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有《宋學士文集》等。傳見《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文原》正文分上、下兩篇。上篇考文章本原,由“天地自然之文”推及“經天緯地之文”,主張“必有其實,而后文隨之”。下篇論作文之法,首重“養(yǎng)氣”,又指出“四瑕”、“八冥”、“九蠹”等害文諸病,于明初文壇頗有矯時救弊之意。
原文收錄于《宋學士文集》卷五十五《芝園后集》之五(正德刊本),又有《學海類編》本。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九“詩文評類”著錄清抄本《文原》一卷,藏南京圖書館,前有丁丙跋,后有景泰四年(1453)趙同魯題識,謂:“右《文章正原》,乃潛溪宋太史之所校選”。宋濂自跋亦曰:“吾道既明,今選孟、韓、歐之文為一編,命二三子所學,日進于道。聊相與一言之?!蔽暮罅兴x《文章正原》目錄,凡十五卷,為它本所無。知《文原》當為《文章正原》之序?!稓v代文話》據《學海類編》本整理。
2.文章緒論一卷宋禧撰
宋禧(1312~1373后),初名玄禧,字無逸,號庸庵,余姚(今屬浙江)人。元至正十年(1350)舉人。少穎悟好學,母為資之負笈從師,迄明經史古文之學。入明,召修《元史》。著有《庸庵文集》、《庸庵詩集》。傳見錢謙益《列朝詩集》甲集前編卷七下。
《文章緒論》卷末有洪武五年(1372)宋禧跋,自稱嘗授門人古文之學,后修其所錄為十一條。其中所涉,及于文章立意、修辭、敘事諸多方面,以為初學作文者門徑。宋禧論作文注重敘事之法,于古文中尤推韓愈碑志,以為“韓文敘事之妙超絕古今”。
該著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五“詩文評附”、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均著錄。今僅見收于正德抄本《藝海匯函》卷六“論文類”,藏南京圖書館。
3.六一居士集正訛(佚)曾魯撰
曾魯(1319~1372),字得之,新淦(今江西新干縣)人。以博極群書稱于時,年十九為虞集所譽,益潛心濂洛關閩之學。洪武二年(1369),預修《元史》,與宋濂相知最深。俄遷入儀曹為祠部主事,官至禮部侍郎。著有《守約齋集》、《六一居士集正訛》、《南豐類稿辨誤》等。傳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六十二。
《六一居士集正訛》,《明史·藝文志》、《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宋濂《曾公神道碑銘》謂:“公屬文不喜留稿,其徒雖有所輯錄,猶未成書。其自著書有《六一居士集正訛》、《南豐類稿辨誤》,藏于家,他咸未脫稿?!?見《宋學士文集》卷十七)曾魯嘗據寫本《歐陽文忠公集》作《考異》,蔡玘刊刻于永豐縣學,危素撰《后記》曰:“曾氏孫魯避亂新淦山中,始能取他本詳加較勘,而以寫本為據,篇次卷第,則一以吉本為定。其異同詳略,頗仿朱氏《韓文考異》?!?/p>
4.南豐類稿辨誤(佚)曾魯撰
曾魯有《六一居士集正訛》,已著錄。
《南豐類稿辨誤》亦見《明史·藝文志》、《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赌县S類稿》當即曾鞏《南豐先生元豐類稿》。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四嘗記曰:“明初,曾得之嘗著《南豐類稿辨誤》,則此集自南渡以后,善本難得久矣。得之書惜乎不傳,吾將安所取正哉?!?/p>
5.文訓一卷王袆撰
王袆(1322~1374),字子充,義烏(今屬浙江)人。師從柳貫、黃溍,以文章名世。洪武初,詔與宋濂為總裁,共修元史。書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諭云南,死于節(jié),謚忠文。有《王忠文公集》等。傳見《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王袆于《文訓》中藉與師黃溍問答之形式展開論述,以“文以載道”為指歸,所謂“載道之文,文之至者也”。其論文宗旨頗近宋濂《文原》。
該著錢謙益《絳云樓書目》卷三“文說類”著錄,當已單行。王袆另撰有《文評》、《文原》,與《文訓》并見于《王忠文公集》“雜著”。明張榘編《藝林》,收錄王祎《文訓》一卷,存嘉靖二十五年(1546)刻本,藏安徽省博物館。
6.文說一卷蘇伯衡撰
蘇伯衡(1330—?),字平仲,號空同子,金華(今屬浙江)人。博覽群籍,長于古文而見稱于世。元末貢于鄉(xiāng),朱元璋用為國子學錄,遷學正。后擢翰林編修,力辭歸。洪武十年(1377),宋濂致仕,舉蘇伯衡自代,稱其“學博行修,文詞蔚贍有法”。即召入京,復以疾辭。后任處州路教授,以表箋有誤,下獄死。有《蘇平仲集》。傳見《國朝獻征錄》卷七十三黃佐《國子監(jiān)學正蘇伯衡傳》、《明史·文苑傳》。
《文說》未見著錄,今僅見收于清末抄本《群書備鈔》,藏國家圖書館。此卷當為后人錄自蘇氏《空同子瞽說》之“尉遲楚好為文”篇,上有眉批,后有江望尼評語。蘇伯衡論文強調宗經師古,指出文章無體無法,不分難易繁簡,而在于辭達;又言行文須有統(tǒng)攝、布置、條理及文氣、脈絡?!犊胀宇f》見于《蘇平仲文集》。
7.述文法(佚)蘇伯衡撰
蘇伯衡有《文說》,已著錄。
《述文法》一書今佚。清陸漻《佳趣堂書目》曾將李淦《文章精義》、呂祖謙《古文關鍵》、蘇伯衡《述文法》三書并列于“陳繹曾《古文矜式》”條下。按,此條著錄當為曾鼎《文式》之誤?!段氖健肪硐录摧嬩洝段恼戮x》等三種,其中采《述文法》一書六則,涉及文章布置、修辭、風格等行文諸端,可知《述文法》為指導古文作法之著。
8.通意宜資十卷(佚)王行撰
王行(1331~1395),字止仲,號淡如居士,又號半軒、楮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少授徒于城北齊門,為“北郭十友”之一。洪武初,郡學延為訓導??な匚河^、王觀先后薦于朝,不報。晚歲館于貴臣藍氏。藍得罪,行亦坐死。所著有《楮園集》、《半軒集》、《學言稿》、《通意宜資》、《墓銘舉例》、《唐律詩選》等。傳見《國朝獻征錄》卷八十三“南直隸”、卷一百十六“隱佚”。
該著已佚,《國朝獻征錄》卷一百十六“隱佚”所錄《王半軒行傳》載此書,題作十卷?!肚ы曁脮俊肪砣拔氖奉悺?、《絳云樓書目》卷三“文說類”均著錄,題作《適意宜資》。
9.墓銘舉例四卷王行撰
王行有《通意宜資》十卷,已著錄。
《墓銘舉例》取唐宋諸家所作碑志、墓銘,詳列其目,敘說義例,以補元潘昂霄《金石例》之遺。卷一、卷二選韓愈、李翱等唐宋九家金石作品,“錄其目而舉其例于各題之下”;卷三、卷四復選宋六十家作品,以廣九家之例。王行將墓志銘要例歸納為諱、字、姓氏、鄉(xiāng)邑、族出、行治、履歷、卒日、壽年、妻、子、葬日、葬地十三事,以確立金石義例。
該著《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有明抄本,藏上海圖書館。又有清李瑤輯《校補金石例四種》本、盧見曾輯《金石三例》本等。另有《四庫全書》本。
10.游藝錄(佚)瞿佑撰
瞿佑(1347~1433),字宗吉,號存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入明以明經薦,歷仁和、臨安、宜陽訓導,升國子助教,官至周王府右長史。永樂間以輔導失職,謫戍保安。太師英國公張輔起以教讀家塾,晚回錢塘,以疾卒。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三其小傳錄:“所著有《通鑒集覽鐫誤》、《香臺集》、《剪燈新話》、《樂府遺音》、《歸田詩話》、《興觀詩》、《順承稿》、《存齋遺稿》、《詠物詩》、《屏山佳趣》、《樂全稿》、《余清曲譜》,皆見存者。聞尚有《天機云錦》、《游藝錄》、《大藏搜奇》、《學海遺珠》,不可復得也。”傳又見《列朝詩集》乙集。
該著《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今佚。
11.文斷不分卷唐之淳編
唐之淳(1350~1401),字愚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建文二年(1400),以方孝孺薦,召為翰林侍讀,與孝孺俱領修書事。父肅,仕國初應奉翰林文字,以故愚士得遍游公卿間,宋濂稱其文。著有《息耒集》、《寄我軒集》、《彀齋集》、《萍居集》、《文斷》等。傳見《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九、《國朝獻征錄》卷二十。
《文斷》乃輯錄前人論文語,唐之淳自序謂共輯得五百三十二條。凡例云:“是書之編,大概依仿《文話》及《文章精義》、《修辭鑒衡》、《金石例》、《文筌》、《文則》等書……今門類視《文話》為簡,《鑒衡》、《精義》,各歸其類,《文則》、《文筌》間取之。”全書分總論作文法、雜評諸家文、評諸經、評諸子、評諸史、評唐文人文、評韓文、評柳文、評韓柳文、評宋文人文、評歐文、評曾文、評王文、評蘇文、評韓柳歐曾王蘇六家文十五類。于總論作文法一類下,又分論制詔誥法、論表法、論露布法、論檄法、論箴銘法、論記法、論贊頌法、論序法、論跋尾法。
該著高儒《百川書志》卷十八“文史”著錄為“三卷”,謂:“此集經書子史諸家作文法度該括殆盡,惜乎編述者之不得。分十五類,援引一百六家?!狈栋畹椤短煲婚w書目》卷四“詩文評類”著錄為一卷,題“明洪武庚申唐之淳著”,錄有序文。《明史·藝文志》、《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均著錄為“四卷,一作十卷”。今存《文斷》不分卷,有明天順黃瑜刻本、明成化十六年(1480)唐珣刻本,均藏國家圖書館。天順本凡例后附有黃瑜題識,成化本前有唐珣《題文斷后》;又有清抄本,本自天順本,與《文原》合為一冊,藏南京圖書館。
12.性理大全·論文一卷胡廣等纂修
胡廣(1370~1418),字光大,號晃庵,吉水(今屬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進士,授翰林修撰,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奉詔預修《五經四書大全》、《性理大全》。著有《胡文穆集》。傳見《明史》一百四十七。
《性理大全》,又稱《性理大全書》,凡七十卷,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修成。此書輯錄宋儒著作及論說,分理氣、鬼神、性理、道統(tǒng)、圣賢、諸儒、學、朱子、歷代、君道、治道、詩、文十三目。其中卷五十六“學十四”為論詩、論文,匯輯宋儒相關論說而成。
有明永樂十三年(1415)內府刻本、明積秀堂刻本、清康熙十二年(1673)內府刻本,又有《四庫全書》本等。
13.文章辨體序題吳訥撰
吳訥(1372~1457),字敏德,號思庵,常熟(今屬江蘇)人。歷仕永樂至正統(tǒng)四朝,官至南京左副都御史。傳見《明史》卷一百五十八。
吳訥編有《文章辨體》五十五卷,主張“文辭以體制為先”,列五十九類文體,每類各著“序題”,闡述各體之體制規(guī)范及源流正變。后徐師曾、賀復征踵武吳氏,分別作《文體明辨》、《文章辨體匯選》。程敏政將諸序題收入其所編《明文衡》卷五十六“雜著”,題作《文章辨體序題》。唐順之《荊川稗編》卷七十五亦錄《文章辨體序題》。司馬泰《三續(xù)百川學?!肪硎諈窃G《文字辨體題辭》一書(見《千頃堂書目》卷十五),或為《文章辨體題辭》之誤,蓋亦收序題成編。
《文章辨體》有明天順八年(1464)刊本、嘉靖三十四年(1555)刊本等。今人于北山抽錄序題并收入《凡例》、《諸儒總論作文法》,別為《文章辨體序說》一書?!稓v代文話》亦收。今從吳訥《凡例》及明人題名,命以《文章辨體序題》。
14.文法至論(佚)吳訥編
吳訥有《文章辨體序題》,已著錄。
司馬泰《三續(xù)百川學?!芳杭瘒L收吳訥《文字(章)辨體題辭》、《文法至論》(見《千頃堂書目》卷十五)。此《文法至論》或即《文章辨體》卷首之《諸儒總論作文法》。光緒《常昭合志稿》卷四十四“藝文志”亦著錄。《諸儒總論作文法》共計四十二則,乃吳訥裒選前賢論文之語,以為文章作法之綱要。
15.文譜八卷(佚)朱權撰
朱權(1378~1448),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等,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壙志》作“十六子”),封為寧王。賜謚曰獻。編有《西江詩法》一卷、《詩譜》一卷、《文譜》八卷等。崇信道教,所撰《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收入《續(xù)道藏》。寄情聲樂戲曲,作有雜劇十二種(現存《大羅天》、《私奔相如》兩種),編有北曲譜《太和正音譜》及古琴曲集《神奇秘譜》等。傳見《明史》卷一百十七。
該著《百川書志》卷十八“文史”著錄,題署“國朝涵虛子臞仙著,共九十九體”。周弘祖《古今書刻》有“寧藩弋陽王六種”,不錄撰人及卷數,其中有《詩譜》、《文譜》;另著錄刻《文章歐冶》(又見《寶文堂書目》),此本現藏山東圖書館,不分卷,包括“古文譜”一至七,“四六附說”、“楚賦譜”、“漢賦譜”、“唐賦附說”、“古文矜式”及“詩譜”?!段淖V》八卷單行本雖已不傳,然其與《文章歐冶》之分合關系值得探究?!段恼職W冶》“古文譜”一至七,加“四六附說”,恰可成八卷。當然,若“古文譜”一至七加“古文矜式”,亦未嘗不可?!霸娮V”則單獨成卷?!肮盼鸟媸健迸c“詩譜”,曾單行別出,而為公私書目著錄。
16.文式二卷曾鼎編撰
曾鼎,字復鉉,號雪航,永豐(今屬江西)人,曾棨從弟。永樂十年(1412)進士,宣德六年(1431)官廣東按察使僉事。舊抄本作者自序云“暨官嶺表,得余姚趙氏撝謙所編《學笵》,內備載其說,遂取以相參訂”,知《文式》即編于是任上。傳見張弘道《明三元考》卷二。
據舊抄本自序,作者獲《文場式要》、李淦《古今文章精義》及趙撝謙《學笵》,參訂成《文式》二卷,以明“作文之法”。上卷兼論詩文,采錄《學笵·作笵》、陳繹曾《文說》、陳骙《文則》等語。下卷則采李淦《文章精義》、呂祖謙《古文關鍵》、蘇伯衡《述文法》三著。
該著有明嘉靖八年(1529)刻本,藏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續(xù)修四庫全書》收入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殘本,誤署作“陳繹曾撰”。日本內閣文庫藏有舊抄本,《歷代文話》據以整理。
17.文論(佚)薛瑄撰
薛瑄(1389~1464),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屬山西)人。永樂十八年(1420)鄉(xiāng)試解元,次年中進士。任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大理寺少卿,歷官至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晚年致仕,居家講學、著述不輟。著有《文集》二十四卷、《讀書錄》十卷、《續(xù)讀書錄》十卷及《理學粹言》、《從政名言》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二。
《文論》見收于司馬泰《三續(xù)百川學?!芳杭?,或亦后人從文集中抄出,今未見。
18.文章大模式(佚)朱奠培撰
朱奠培(1418~1491),號竹林懶仙。朱權嫡長孫。正統(tǒng)十四年(1439)襲封寧王。賜謚曰靖。善文辭,正統(tǒng)間撰有《松石軒詩評》一卷。傳見《明史》卷一百十七。
《文章大模式》,《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今佚。
19.文則(佚)李居義撰
李居義,余姚(今屬浙江)人。景泰七年(1456)舉人,授四川學正。祖父李貴昌,字用光,永樂中進士。居義廉介自持,嘗主云南鄉(xiāng)試,有持金賄賂者,命左右逐之。長于古文,著有《文則》、《文斷》、《五倫贊》、《矮庵集》等。傳附見《李貴昌傳》(見《兩浙名賢錄》卷二十八“吏治”)。
《文則》一書,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二“經籍·詩文評類”著錄為李貴昌撰,誤。乾隆《紹興府志》卷七十八“經籍志·詩文評類”著錄為李居義撰,并按曰:“《浙江通志》誤作李貴昌,詳見《矮庵集》?!蓖怼皠e集類”著錄李居義《矮庵集》,謂:“《浙江通志》誤作李貴昌撰,蓋未及閱附傳耳?!?/p>
20.文斷(佚)李居義撰
李居義有《文則》,已著錄。
《文斷》,乾隆《紹興府志》卷七十八“經籍志·詩文評類”著錄。雍正《浙江通志》亦誤作李貴昌撰。
21.文訣類編(佚)周瑛編撰
周瑛(1430~1518),字梁石,號翠渠,莆田(今屬福建)人。成化五年(1469)進士,知廣德州。后任四川參政、右布政使。在任清廉,頗有善績。卒于家。有《翠渠摘稿》行世,另著有《書纂》。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二。
《文訣類編》未見著錄,周瑛《文訣類編序》稱:“予少習文藝,苦不得其門路。嘗博采諸家論說而類編之,以自軌范……書此冠于篇首。”(見《翠渠摘稿》卷一)今未見。
22.震澤長語·文章一卷王鏊撰
王鏊(1450~1524),字濟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授編修。弘治初,遷侍講學士。正德間,進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以劉瑾專權,請致仕。博學有識鑒,以古文名世。有《震澤集》、《震澤長語》等。傳見《明史》卷一百八十一。
全文共計二十五則,以品評前人文章為主。王鏊論文重“為文必師古”,主張“師其意,不師其詞”,尤推尚韓愈之文。
原文見于《震澤長語》卷下,有《寶顏堂秘笈》本,《叢書集成初編》據以排印?!稓v代文話》據《震澤先生別集》整理。
23.學文管見(佚)汪思敬撰
汪思敬,名敬,以字行,祁門(今屬安徽)人。成化間在世。幼孤,長從進士周昌游。平居潛心問學,無意仕進。詩文超于時輩,論議政事必師古。巡撫江西刑部右侍郎楊寧嘗以學行薦于朝,下有司屢征不起。晚年閉戶著書,率遵族曾祖克寬之說。卒年七十。著有《易學象數舉隅》、《周易傳通釋》、《學文管見》、《養(yǎng)浩齋集》等。傳見弘治《徽州府志》卷九。
該著《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亦見嘉靖《徽州府志》卷二十一“書籍”,弘治《徽州府志》著錄作“三卷”。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三百四十二“藝文志·子部”則誤作《學文廣見》。
24.詩文軌范·文范一卷徐駿編撰
徐駿,字叔大,號積庵,常熟(今屬江蘇)人?!端膸烊珪偰俊芳吭娢脑u類存目著錄該著,署為元人,誤;其經部禮類存目著錄明徐駿撰《五服集證》(內述“是書成于正統(tǒng)戊午”),當同一人。光緒《常昭合志稿》卷四十四“藝文志”即著錄徐氏《詩文軌范》、《對類總龜》及《五服集證》六卷。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四有小傳,記其為“成化、弘治時人”。
《詩文軌范》共二卷,卷一為《文范》,卷二為《詩范》?!段姆丁凡赊叭顺烧f而成,四庫館臣所謂“其書雜取古人論文之語,率皆習見”(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七集部五十)。分文章源流、古文體制、文章緣起、學文體式、評文、文說、文則、駢儷變格、散文句格等目。首“文章源流”,論各類文章之體制源流,多有出吳訥《文章辨體序題》者;自“文說”后則為文法論。
有清抄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以影印。
25.祝子罪知錄·論文一卷祝允明撰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號枝山,又號枝指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弘治五年(1492)舉人,正德間授興寧知縣,遷應天府通判,謝病歸。工書法,文章有奇氣。有《祝氏集略》、《祝子罪知錄》、《猥談》、《語怪編》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國朝獻征錄》卷十五。
祝氏論文反宋儒之說,指斥“詞必本枯鈍,理須涉道學”之文,以為時稱韓、柳、歐、蘇、曾、王六家者“甚謬誤人”,亦頗有針砭宋濂《文原》諸論者。拈出“文即言”以對抗“文即道”,標舉六朝之文,以唐前文論若《文賦》、《文心雕龍》等“往往與吾意合”,主張“文極乎六經而底乎唐,學文者應自唐而求至乎經”。
《祝子罪知錄》十卷,其中卷八論文,卷九論詩,有明萬歷間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以影印。
26.朱文公游藝至論·文一卷余祐輯
余祐(1465~1528),字子積,鄱陽(今屬江西)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為南京刑部員外郎,歷官至吏部右侍郎。師從胡居仁,嘗于獄中著《性說》三卷。又輯朱子書中切治道者為《經世大訓》,而論及文章辭翰者為《游藝錄》。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二、《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九。
《游藝至論》前有嘉靖三年(1524)余祐自序,謂其時詩文皆“追時好,徇俗態(tài)”,“不求純古之作”,故采朱熹論說,次為此編,以矯時弊。卷上輯朱熹論文之語七十五條,卷下輯其論詩之語五十九條,論賦六條,論字二十六條。詳考其源,可知余祐所輯,多本自《朱子語類》,卷上輯錄《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論文上”,卷下除錄《答楊宋卿書》、《答謝成之書》、《答鞏仲至書》等書信、題跋外,余均取自《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論文下”。
該著《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為一卷,今存為二卷本。有明嘉靖刊本,藏國家圖書館;清康熙五十年(1711)張潛光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另有清雍正間師善堂精刊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27.臺中文議(佚)顧英撰
顧英,字順中,號發(fā)齋,慈溪(今屬浙江)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知江西萬載縣,后任四川建昌兵備副使。有《四書正議》、《南臺奏稿》、《臺中文議》、《通義節(jié)要》、《論學新稿》、《發(fā)齋集》等。傳見嘉靖《寧波府志》卷三十六。
該著《百川書志》卷十八“文史”著錄,曰:“皇明御史顧囗撰,發(fā)齋其號也。凡四十八條。”又見嘉靖《寧波府志》卷二十一“藝文”,署顧英。司馬泰編《古今匯說》嘗收錄之,今未見。
28.文苑春秋敘錄一卷崔銑撰
崔銑(1478~1541),字子鐘,一字仲鳧,號后渠、少石,又號洹野,安陽(今屬河南)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選授編修。正德初,預修《孝宗實錄》,書成,為南京吏部主事。引疾歸,講學于后渠書屋。嘉靖間,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歷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致仕卒,謚文敏。有《洹詞》、《讀易余言》、《士翼》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二、郭樸《郭文簡公文集》卷一《崔文敏公傳》。
崔銑輯有《文苑春秋》四卷,錄自漢高帝《入關告諭》迄明太祖《諭中原檄》,凡一百篇,仿《毛詩小序》,篇首綴以數言?!段脑反呵飻洝芬痪恚端膸烊珪偰俊肥凡磕夸涱惔婺?、《續(xù)通志》“藝文略”、《續(xù)文獻通考》“經籍考”均著錄?!犊偰俊分^:“為《敘錄》一卷,略表作者之志。自漢文以下凡十一目,今已散入《文苑春秋》,各冠本篇之首。此則其單行別本也。”
明張榘編《藝林》收此《敘錄》一卷,嘉靖二十五年(1546)刻本,藏安徽省博物館?!段脑反呵铩酚忻骷尉甘吣?1538)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據以影印。
29.文說(佚)林應龍撰
林應龍,字翔之,號九溪,永嘉(今屬溫州)人。弘治、正德間人,嘗充禮部儒士。精篆隸、擅文學,為印局大使。纂有圍棋名譜《適情錄》,《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存目皆著錄。另有《雅辭補義》、《文說》、《字海》、《棋史》等。
該著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二“經籍十二·集部五·詩文評”著錄,今佚。
30.西漢筆評(佚)霍韜撰
霍韜(1487~1540),字渭先,號兀厓,更號渭厓,南海(今屬廣東)人。正德九年(1514)進士,讀書西樵山,學貫經史。世宗即位,任職方主事,累官至禮部尚書。著述頗富,有《詩經解注》、《象山學辨》、《程朱訓釋》、《渭厓集》等。傳見《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百十一。
《西漢筆評》,宣統(tǒng)《海南府志》卷十一“藝文略·集部·詩文評類”著錄,亦見光緒《廣州府志》卷九十六“藝文略七·集部四·詩文評類”,今佚。
31.楊升庵文論一卷楊慎撰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正德六年(1511)廷試第一,賜進士及第,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1524),以“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于云南永昌衛(wèi)。傳見《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國朝獻征錄》卷二十一。
此編為文章雜論,體近隨筆,自文章總論至具體作家、作品評述均有涉及。又有古文文法、修辭之探討,如“古人多譬況”、“古文引用”、“古文倒語”、“古文之用字”等則。
32.丹鉛續(xù)錄·評文一卷楊慎撰
楊慎有《楊升庵文論》,已著錄。
楊慎嘗撰《丹鉛余錄》十七卷、《續(xù)錄》十二卷、《閏錄》九卷等,又刪定為《摘錄》十三卷,后門人梁佐裒合諸錄,刪除重復,編為《丹鉛總錄》二十七卷?!独m(xù)錄》十二卷,據楊慎自序,作于嘉靖十六年(1537)。是書卷五專論文章,共二十二則,總題為“評文”。其中所論亦多涉古文修辭,如以“辭達”奉“孔子特筆”之《易傳》、《春秋》為天下至文,又指出論文應以辨其美惡為主,不當以繁簡難易為準。另亦有品論具體篇目者,如評白居易《三游洞記》造語頗妙,慧遠《廬山記》文多奇語等。
《丹鉛續(xù)錄》有明嘉靖間刻本,藏國家圖書館等,又有《寶顏堂秘笈》本,《叢書集成初編》據之排印,另有《四庫全書》本。
33.總纂升庵合集·論文四卷楊慎撰
楊慎有《楊升庵文論》,已著錄。
《總纂升庵合集》二百四十卷,清鄭寶琛纂輯,光緒八年(1882)新都鴻文堂刊行。是集卷帙浩繁,乃匯楊慎《全集》、《外集》、《遺集》及《函?!匪针s著而成,又各賦卷名,以便編目查閱,然失于編校不精。其中卷一百二十四至卷一百二十七為“論文”,刪訂自《丹鉛雜錄》之卷五至卷十,間有增補。
《丹鉛雜錄》見收于李調元編《函?!?,《總纂升庵合集》有光緒八年(1882)新都鴻文堂刊本。
34.藝贊三卷鄺灝編,任慶云刻
鄺灝,字子元,號臺岡,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授翰林編修,升侍講。仕至河南提學副使。傳見嘉靖《河間府志》卷二十三“人物志”、《翰林記》卷三“庶吉士銓法”。
任慶云,商州(今屬陜西)人。正德八年(1513)舉人,任陜州知州。《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任經《易學歸趣》二卷。商州人,成化癸卯舉人,兗州府同知。任慶云《易略》二卷。經子,正徳癸酉舉人,陜州知州”?!秲乳w藏書目錄》卷六“《商略》六冊”錄“商州志也。嘉靖癸卯,郡人任慶云修”。
《藝贊》三卷,《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任慶云《藝贊》三卷。”《萬卷堂書目》、《天一閣書目》皆作“鄺灝編輯”,收錄所選唐宋元諸家文。有嘉靖二十年(1541年)序刻本,藏重慶圖書館。
35.六藝流別二十卷黃佐編
黃佐(1490~1566),字才伯,學者稱泰泉先生,香山(今廣東中山)人。正德十五年(1520)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為江西僉事,后掌南京翰林院,擢南京國子祭酒。其學以程朱為宗,淵博精深,著述宏富。有《泰泉集》、《泰泉鄉(xiāng)禮》、《樂典》、《六藝流別》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黃佐編纂《六藝流別》二十卷,據其子黃在素題記,書成于嘉靖十年(1531),所編受摯虞《文章流別》影響,亦有矯正摯書“瑣屑文詞而不統(tǒng)諸經”之意。黃佐以文章“統(tǒng)諸六經”為旨,將古代文體分系于《詩》、《書》、《禮》、《樂》、《春秋》、《易》六類之下,于所選各體作品之前又撰有序題,略述文體之體制特征。
是著《浙江采集遺書總錄》庚集“說家類二·文格詩話”著錄,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歐大任刻本,藏中山大學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據以影印。
36.文章一貫二卷高琦編
高琦,號格庵,山東武城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授歙縣知縣。后忤觸當要,謝病家居。傳見嘉靖《武城縣志》卷六。
《文章一貫》為匯編類文話,輯錄前人論文之語而成。卷上概述文章之體勢,分立意、氣象、篇法、章法、句法、字法六目。卷下分說文章作法,分起端、敘事、議論、引用、譬喻、含蓄、形容、過接、繳緒九目,“九法舉而后文體具”,頗成系統(tǒng)。
該著初刊于嘉靖六年(1527),國內未見傳本,日本有寬永二十一年(1644)京都風月宗智刊本,《歷代文話》據以整理。
37.舉業(yè)詳說項喬撰
項喬(1493~1552),字遷之,號甌東,又號九曲山人,永嘉(今屬溫州)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守撫州。后補河間知府,升湖廣按察副使,官至廣東左參政。曾從張璁、王激學,與唐順之、羅洪先交。有《甌東文錄》、《私錄》、《政錄》等。傳見萬歷《溫州府志》卷十一、《兩浙名賢錄》卷四。
項喬《舉業(yè)詳說序》謂其嘗概論舉業(yè),以示諸生,后“復論經義之則,凡數十條,而選取程文以證之”,“首以根本為言,而后始詳為之說”,知此書為指導士子寫作時文而作。首論舉業(yè)根本,共八條,以勸士子存心養(yǎng)性為主;次論舉業(yè)體則,共七十七條,詳論時文作法技巧。
該著《溫州經籍志》卷三十三“詩文評類”著錄,原別本單行,今附刊于《甌東私錄》卷三?!懂T東私錄》有嘉靖十三年(1534)刻本、清抄本等,均藏溫州圖書館。
38.濫竽錄(佚)陳建撰
陳建(1497~1567),字廷肇,號清瀾,東莞(今屬廣東)人。嘉靖七年(1528)舉人,嘉靖八年、十一年兩中會試副榜,任福建侯官縣學教諭,升江西臨江府學教授。嘉靖二十三年(1544)以母老告歸,潛心學問,銳意著述。著有《皇明通紀》,另有《學蔀通辨》、《治安要議》、《朱陸編年考》、《古今至鑒》等。傳見光緒《廣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三。
《濫竽錄》,光緒《廣州府志》卷九十六“藝文略七·集部四·詩文評類”著錄,并引《東莞鄉(xiāng)賢錄》云:“建論文謂九善九弊,因作《濫竽錄》以為式?!?/p>
39.文脈三卷王文祿撰
王文祿(1503~約1591),字世廉,海鹽(今屬浙江)人。嘉靖十年(1531)舉人。喜讀書,曾輯《百陵學山》百種一百二十卷。著有《廉矩》、《竹下寤言》、《詩的》等。傳見《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四。
該著雜論古今文章。王氏重文統(tǒng),以為歷來文章一脈相衍,故曰“文脈”。卷一為“總論”,論文章之源流。卷二為“雜論”,評歷代之文及文選。卷三為“新論”,品明人之文,中于明文厘為四格。
有《百陵學山》本,《叢書集成初編》據以影印,又有《學海類編》本?!稓v代文話》據《百陵學山》本整理。
40.蘭莊文話一卷(佚)閔文振撰
閔文振,字道充,浮梁(今江西景德鎮(zhèn))人。嘉靖十二年(1533),由選貢任寧德訓導,嘉靖十九年任安仁教諭,升嚴州府教授。在寧德任上,纂修《福寧州志》、《寧德縣志》,又整理刊刻韓同信《韓氏遺書》、陳著《石堂先生遺集》等。傳見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十二“名宦”、曾燠《江西詩征》卷五十九。
《蘭莊文話》,《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明史·藝文志》“文史類”皆著錄作“一卷”,同治《饒州府志》卷二十六著錄“《蘭莊詩話》、《文話》五十卷”,當承《江西詩征》閔氏小傳“有《詩話》、《文話》等書五十余種”而誤。清李元度《古文話序》曰:“《明史·藝文志》有閔文振《蘭莊文話》,《絳云樓書目》有李云《文話》,則皆軼不傳?!?見《天岳山館文鈔》卷二六)
41.宗氏文訓(佚)宗周撰
宗周,字維翰,號理庵,興化(今屬江蘇)人。嘉靖十年(1531)舉人,選授金鄉(xiāng)知縣,歷官至馬湖知府。傳見萬歷《興化縣志》卷六。子即宗臣(1525~1560),有《刻文訓敘》,曰:“當是時,最愛讀司馬遷、莊周所為文詞,往往發(fā)之篇章,空疏莽蕩。家君大患之,于是作《文訓》?!段挠枴烦桑罩S夕維,漸悟浮華,轉窺精奧矣。癸、丙相繼罷歸……明年丁未,家君巳五上春官。”(見《宗子相集》卷十二)知此書成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前,為習文授學之本。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今佚。
42.文章源委三卷(佚)張大猷撰
張大猷,字元敬,順德(今屬廣東)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解首,三十五年(1556)進士。授工部主事,治徐州河有功。后謫判外郡,復疏漕河利病甚悉。嘗謂文大成于司馬,靡于班而壞于韓,遂作《文章源委》三篇,何鏜序而傳之。終云南督學僉事。傳見道光《廣東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該著《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為“三卷”,《明史·藝文志》作“一卷”。
43.四友齋叢說·論文一卷何良俊撰
何良俊(1506~1573),字元朗,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中以歲貢生入國學,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著有《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何翰林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何氏作《四友齋叢說》三十八卷,其中卷二十三專論文,凡四十九條。此卷既有摘引前人論文之語者,又有一己評析古今文章之論,皆隨筆雜纂而成。
《四友齋叢說》有隆慶三年(1569)刻本,藏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又有萬歷七年(1579)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中華書局1959年據以排印。《歷代文話》據萬歷本整理。
44.歸震川先生論文章體則一卷歸有光撰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昆山(今屬江蘇)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授長興知縣。隆慶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著有《震川文集》。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歸有光嘗編《文章指南》,其七世孫歸朝煦從中輯出六十六則導語成《文章體則》一卷,附刻于《震川大全集》末。該卷所論,包含作文相題立意、修辭造語、章句字法以及繳結法等諸多技法要求。
《文章指南》有清乾隆三宿齋抄本,藏上海圖書館;又有清光緒二年(1876)刻本,藏湖北省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以影印。又《新刊批釋舉業(yè)切要古今文則》五卷,卷首有《刻古今文則序》,題許國作,自言僭題歸氏之作名為《古今文則》,實亦《文章指南》一書,今存隆慶六年(1572)書林鄭子明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稓v代文話》據嘉慶本《震川大全集》整理。
45.荊川稗編·文章雜論二卷唐順之編
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號荊川,武進(今屬江蘇)人。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選庶吉士,調兵部主事。嘉靖十二年(1533),改編修。后抗御倭寇,拜右僉都御史,卒于官。崇禎間追謚文襄。學識廣博,著述頗豐,有《荊川先生文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〇五。
唐順之編有《荊川稗編》一百二十卷,《文章雜論》見于卷七十六、七十七。此二卷乃采錄前人論文之語而成,凡五十九條。選錄標準以文法論為主,強調文章之體、志、氣、韻,又兼及造語、下字等行文技法。
《荊川稗編》今存明萬歷九年(1581)茅一相文霞閣刊本,藏國家圖書館,《歷代文話》即據以整理。
46.唐宋八大家文鈔評文茅坤撰
茅坤(1512~1601),字順甫,號鹿門,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知青陽縣。遷廣西兵備僉事,改大名兵備副使,為忌者重傷落職,卒于家。有《茅鹿門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茅坤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一百六十四卷,收錄韓、柳、歐、曾、王及三蘇八家古文,每家前各有小引,要言其文旨,簡評其優(yōu)劣。
《文鈔》今存明萬歷七年(1579)刊本,藏上海圖書館;清張伯行輯《正誼堂全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據以排印;另有《四庫全書》本?!稓v代文話》據明刊本整理,于選文外輯錄引說并總敘、凡例等,成《唐宋八大家文鈔評文》一卷。
47.詩文原始一卷(佚)舊題李攀龍撰
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歷官刑部郎中、浙江參政、河南按察使。與王世貞并為“后七子”領袖,倡言復古。有《滄溟集》、《古今詩刪》。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詩文原始》一卷,《續(xù)通志》卷一百六十三“藝文略·文類·文史”著錄,《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存目謂:“此書則自明以來,不聞為攀龍所作,其持論亦不類攀龍語。疑亦曹溶掇拾割裂之書,偽題攀龍名也?!苯褙?。
48.篷底浮談·談文一卷張元諭撰
張元諭(?~1572后),字伯啟,自號月泉生,人稱白眉公,浦江(今屬浙江)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工部主事。嘉靖三十八年(1559)知吉安府,累官至云南按察副使,以勞疾卒。有《詹詹集》、《篷底浮談》等。傳見《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三、萬歷《吉安府志》卷十七、光緒《浦江縣志》卷八。
張氏撰有《篷底浮談》十五卷,雜談道、理、經、史等計九門類,卷五專談文,兼論詩、賦,凡十五則。其論文主復古,尤推漢文,以為文弊始于六朝駢儷之風,明人講學之文粗鄙淺俚,病于談理。
該著有隆慶四年(1570)董原道刻本,藏國家圖書館,《續(xù)修四庫全書》據以影印。
49.文體明辨序說徐師曾撰
徐師曾(1517~1580),字伯魯,號魯庵,吳江(今屬于江蘇)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吏科給事中。嚴嵩用事,世宗殺戮諫臣,遂乞休告歸,潛心著述。有《周易演義》、《禮記集注》等。傳見《國朝獻征錄》卷八十王世懋《徐魯庵先生師曾墓表》。
徐師曾編有《文體明辨》八十四卷(包括《文章綱領》一卷,詩文六十一卷,目錄六卷,附錄十四卷,附錄目錄二卷),自序謂“大抵以同郡常熟吳文恪公訥所纂《文章辨體》為主而損益之”。其依仿《文章辨體》之編選宗旨與凡例,主張“假文以辨體”;序稱擴吳書五十五類為一百二十七類,實則有一百三十六類,分類編錄,各加序說,甚為詳贍。
《文體明辨》有萬歷八年(1580)刊本、萬歷十九年(1591)刊本、日本寬文三年(1663)刊本等。今人羅根澤抽錄各類之序說及《文章綱領》等,別為《文體明辨序說》一書,《歷代文話》亦收。日本小野長愿曾將《文章綱領》單行刊出,有明治十年(1877)刻本,日本國會圖書館等藏。
50.文評一卷王世貞撰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弇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初與李攀龍狎主文盟,后獨操文柄二十年。著述宏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xù)稿》、《弇山堂別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文評》系從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五中別出單行,專評明代之文,自宋濂至李攀龍凡六十三人,語多形象警策。
有《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據以排印?!稓v代文話》已收。
51.文章九命一卷王世貞撰
王世貞有《文評》,已著錄。
《文章九命》見于《藝苑卮言》卷八,作者以己推人,分述古今文人貧困、嫌忌、玷缺、偃蹇、流竄、刑辱、夭折、無終、無后等九種命運。世貞自言“老夫貧老愁病,流竄滯留,人所謂不佳者也”,又“循覽往匠,良少完終,為之愴然以慨,肅然以恐”,于是作《文章九命》。又因瘡瘍臥床,復加第十命“惡疾”。文末藉答蘇景熙“古亦有貴而壽者乎”之問,對于“九命”之文人厄運論稍作矯正。清人王晫撰《更定文章九命》力反其說。
明郭良翰輯《問奇類林》卷十七“文學中”、清顧有孝輯《明文英華》卷八、清吳曾祺編《涵芬樓古今文鈔》卷二十三“序跋類·附錄”等均收錄該文。明華淑輯《閑情小品》、陶珽編《說郛續(xù)》所收《文章九命》,述知遇、傳誦、證仙、貧困、偃蹇、嫌忌、刑辱、夭折、無后九類,與《藝苑卮言》本頗有出入,且無第十命及答蘇景熙之語?!堕e情小品》本前有《題文章九命后》,謂“余纂《文章九命》,中間遭時遇主十僅一二”,末署“聞道人題于癖書庵”。聞道人其人未詳,僅《八千卷樓書目》著錄有《癖史》一書。則此本或為聞道人據王文竄改,先入《閑情小品》,后《說郛續(xù)》亦收,且徑署為王世貞所撰?!稓v代文話》整理所據之日本元文二年(1737)文林堂刊本,亦從《說郛續(xù)》輯出單行。
52.文章正論二十卷(正論十五卷、緒論五卷)劉祐編撰
劉祐(1526~1598),字淑修,號拙齋,東萊掖縣(今屬山東)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授中山司理,累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守御云中,從嚴治軍,邊政大舉。年四十三,乞歸。卒年七十三。傳見乾隆《掖縣志》卷七載明趙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劉公神道碑》、《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九十八。
《文章正論》為文章選集,選錄歷代古文,自《左》、《國》以訖唐宋。劉祐自序稱擬諸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明崔銑《文苑春秋》,取材諸說而損益之。足垂法戒者為正論,以“附于《易》之養(yǎng)正、《詩》之無邪、《春秋》之居大正”;理有未純,于世教無補者置于附錄,則為緒論。是書每篇選文均附有劉祐按語、題辭,間引前人批語,以敘述大意,闡發(fā)義理,解說文法。
《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有明萬歷十九年(1591)徐圖揚州官署刻本,藏首都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以影印。
53.言文四卷譚浚撰
譚浚,字允原,號勺泉,南豐(今屬江西)人。隱居著述,世無所知,唯新城鄧元錫相與友善。按,鄧元錫(1529~1593),字汝極,號潛谷,南城(今屬江西)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舉人。因知譚氏于嘉靖、萬歷間在世??I匍L于詩,后博綜周覽,著有《南豐備錄》、《醫(yī)宗》等凡二百二十四卷,皆已亡佚。傳見同治《建昌府志》卷八。
譚浚有《譚氏集》二種,即《說詩》三卷、《言文》三卷,另有單行本《言文》四卷?!堆晕摹肪硪粸樵撝跁恼拢渍隆霸鳌睘槿珪V要,其后備述理、意、氣、情等文章體用諸端及句字、設喻等創(chuàng)作諸法。卷二為世代經史子集四十八章,分章闡釋歷代典籍。卷三以“五經”歸類一百十九種文體,分宗《易》之流二十二章、宗《書》之流二十七章、宗《詩》之流二十章、宗《禮》之流二十五章、宗《春秋》之流二十五章。此三卷《譚氏集》本與單行本相同,單行本之第四卷輯選曹丕、摯虞、陸機及至明人李夢陽、王世貞之論文著述。卷首萬歷七年(1579)自序謂“言文者必宗乎道,言道者必宗乎圣”,標明其旨。
《言文》四卷單行本今存明刻本,藏清華大學圖書館?!蹲T氏集》有萬歷間刊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歷代文話》已收。
54.稗史匯編·論文五卷王圻編
王圻(1530~1615),字元翰,號洪州,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授清江知縣,調任萬安知縣。隆慶二年(1568),遷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后忤時相,謫邛州判官。歷官至陜西布政司參議,乞養(yǎng)歸。著述宏富,有《續(xù)文獻通考》、《三才圖會》、《稗史匯編》、《王侍御類稿》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六。
《稗史匯編》為王圻所編纂之類書,分二十八門,三百二十類,內容浩繁。其卷九十七至卷一百十三為“文史門”,卷一百十四至卷一百二十為“詩話門”?!拔氖烽T”共十七卷,視其內容可分經、史、子、文評、考釋、辨訛及書法、金石等類。其中卷九十九“文章類”匯集文論、文法之語,卷一百至卷一百三則為文體論。
《稗史匯編》有萬歷間刻本,藏遼寧省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以影印。
55.藝學淵源四卷(佚)溫景明撰
溫景明,字永叔,順德(今屬廣東)人。隆慶元年(1567)舉人,萬歷八年(1580)任教諭,二十六年(1598)任南寧知府。酷嗜司馬遷之文,嘗撮其精要以示諸生。傳見光緒《四會縣志》編五。
該著《明史·藝文志》“文史類”著錄,今佚。
56.談文錄(佚)袁黃撰
袁黃(1533~1606),初名表,更名黃,字坤儀,號了凡,嘉善(今屬浙江)人,一作吳江(今江蘇蘇州)人。隆慶四年(1570)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進士,授寶坻知縣,調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后遭誣陷,罷職歸家。著述豐富,有《歷法新書》、《群書備考》、《皇都水利考》、《兩行齋集》等。傳見朱鶴齡《愚庵小集》卷十五《贈尚寶少卿袁公傳》、同治《蘇州府志》卷一百五“人物”等。
袁黃《游藝塾文規(guī)》扉頁題識謂:“了凡先生舊有《談文錄》、《舉業(yè)彀率》、《心鵠》等書,刊布海內,舊為藝林所傳誦?!薄墩勎匿洝方裎匆姟?/p>
57.心鵠(佚)袁黃撰
袁黃有《談文錄》,已著錄。
袁黃《游藝塾文規(guī)》卷二“破題”:“丁丑以前程墨,《心鵠》中已備論之。今自辛丑溯至庚辰,錄其佳者與汝一閱?!本戆恕罢v五”:“丁丑以前具載《心鵠》諸書者俱不論,論近刻鄉(xiāng)卷?!敝缎涅]》所論,主要以萬歷五年(1577)前鄉(xiāng)會試程文墨卷為評述例證?!缎涅]》一書,未見著錄,其單行本蓋已亡佚。汪時躍《舉業(yè)要語》輯有該書條目,李叔元輯《新鍥諸名家前后場肄業(yè)精訣》卷二利部則收有《心鵠》佚文十九則。李氏按語稱袁黃曩日著有《舉業(yè)心鵠》,“彼《心鵠》中所載文訓,計十九段,言言中驟,句句合訣”。此十九條所論涉及養(yǎng)氣、讀書、師古、煉格等習文諸端。《肄業(yè)精訣》今存萬歷三十二年(1604)建邑書林陳氏存德堂刊本。
58.舉業(yè)彀率一卷袁黃撰
袁黃有《談文錄》,已著錄。
袁黃《游藝塾續(xù)文規(guī)》卷四《了凡先生論文》曰:“丁丑歲予著《舉業(yè)彀率》,備論煉格之法,傳之四方,頗于時藝有益。”可知《舉業(yè)彀率》撰成于萬歷五年(1577)。劉元珍《從先文訣》卷下小引亦曰:“袁了凡《舉業(yè)彀率》,今日已為板局,而猶多引用?!贝藭鴮U撝婆e文法,所援引之程文多出自嘉、隆間,故至萬歷時已有舊說之憾。首為文章概說,強調精神、識見、理路、涵養(yǎng)諸端。其次為“論格”,詳論煉格之法。后依八股之體,分述破題、承題、起講、提法、小股、大股、過文、繳、小束、大結等作法。
有明末刊本,今存清抄本據以抄錄,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59.游藝塾文規(guī)十卷袁黃撰
袁黃有《談文錄》,已著錄。
《游藝塾文規(guī)》又名《舉業(yè)定衡》,卷一為如何工于時文之綜論,凡十八則,舉“墨卷當看”、“文貴自得”、“文貴說理”、“文貴養(yǎng)氣”諸說,明讀書修養(yǎng)之窽要;卷二至卷十則分論破題、承題、起講等作法,所評以萬歷八年(1580)至萬歷二十九年(1601)鄉(xiāng)會試程文墨卷為據,論證結合,指點津梁。
存萬歷三十年(1602)余文臺刻本,藏清華大學圖書館,《續(xù)修四庫全書》據以影印,此本又見藏于國家圖書館和安徽省博物館。另武漢大學出版社已出版《〈游藝塾文規(guī)〉正續(xù)編》整理本。
60.游藝塾續(xù)文規(guī)十八卷袁黃撰
袁黃有《談文錄》,已著錄。
《續(xù)文規(guī)》最終或為袁氏弟子所編成,卷一至卷九所錄為三十六家論文,多為明中葉古文及時文名家之論說(包括袁黃自己),頗具文章學文獻價值;卷十至卷十八論破題、承題、小講、正講等作法,評萬歷三十一年癸卯(1603)鄉(xiāng)試與萬歷三十二年甲辰(1604)會試程文墨卷,以接續(xù)《文規(guī)》之論。
存明刻本,藏國家圖書館,《續(xù)修四庫全書》據以影印;又日本內閣文庫藏別一明刊本。
61.寶坻政書·訓士書一卷袁黃撰
袁黃有《談文錄》,已著錄。
《寶坻政書》十二卷,為袁黃知寶坻縣時所撰,門人劉邦謨、王好善輯。其中《訓士書》則專為指導縣中士子舉業(yè)、以振文風而設。據書前小序,袁黃嘗著《會約》,乃約諸生為課,“就時文中懸斷其心,術之邪正,若燭照數計”,為藝林之指南,因輯以成《訓士書》?!稌s》共八則,包括經義體現人品高下、時義尚溫順典雅、讀書當借傳以明經、闡理毋信程朱而疑孔孟、為文務以明白淺易之詞發(fā)淵永精微之理等。下列作論法六則,作表法四則,作策法二則。汪時躍《舉業(yè)要語》即嘗選輯袁氏《訓士書》相關內容。
《寶坻政書》今存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建陽余氏刻《了凡雜著九種》本,藏國家圖書館。
62.作論秘訣心法不分卷汪正宗撰
汪正宗(約1536~?),浙江人,生平未詳。該著自序稱“髫年習舉子業(yè),頗篤志于文,而尤專心于論,已三十于茲矣”,時萬歷元年(1573),作者已近不惑,仍為庠生,于五馬精舍設學館,諸友問求論訣心法,遂撰成此書。
作者于自序中稱賞宋人陳傅良“作始之功”,所撰亦頗受陳氏《止齋論祖》之影響。全書共分四部分:第一論貴知綱領,分述“格局嚴整、規(guī)矩俊偉”、“構思精微、造語雅健”、“識見超群、筆力警策”、“學問該博、蘊藉淵源”四端;第二論貴知節(jié)目,依論之體制程式,分述破題、承題、原題、起講、接題、正講、小結、大結等技法;第三為作論要訣,其謂“凡作論,立意文先,遣辭為次”等即襲《止齋論祖》而來;第四為“論訣目錄”,引例文三十三篇,間附評語、眉批,亦仿《止齋論祖》之體例。
有明抄本,藏國家圖書館。
63.文字談苑·談文二卷王弘誨輯
王弘誨(1542~1615),字紹傳,一字忠銘,定安(今屬海南)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選庶吉士,預修《穆宗實錄》,書成授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以病乞休致仕,卒于鄉(xiāng)。著有《尚友堂稿》、《天池草》等。傳見黃佐《南雍志》第五“職官年表”上、道光《廣東通志》卷三百二“列傳三十五”。
《文字談苑》共四卷,乃輯錄古今各家論作文與書法之文而成,其中卷一、卷二論文法,卷三、卷四論字法。論文二卷,古文第一,抄掇自陳骙《文則》而來;時文第二,分總言、析言、微言三目,綜論時文作法。王弘誨《文字談苑題辭》自述“是編為予往歲貳北雍時所輯,萃古今諸家所論文字之法,凡四卷,題曰‘文字談苑’,謀鋟諸梓,俾諸生人持一編,時加覽玩”,據雷禮《國朝列卿紀》卷一百六十二“國子監(jiān)司業(yè)年表”所載,王氏萬歷七年(1579)由編修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十年(1582)升右諭德,掌南京翰林院,知該著當輯于此三年間。
《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今存明胡文煥編《格致叢書》本。
64.困學纂言·論文二卷李栻撰
李栻,字孟敬,豐城(今屬江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授魏縣知縣。萬歷初,升任湖廣監(jiān)察御史,遷浙江按察副使。后忤時宰,上疏致仕,歸隱西山,究心理學。著有《論語外編》、《中庸庸言》、《孟子道性善》、《困學纂言》、《歷代小史》等。傳見光緒《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李栻有《困學纂言》六卷,專于游藝講學,分類次敘,其卷五分“讀書”、“作文”二目,卷六為“舉業(yè)”,皆采掇前人論說而成。
有萬歷二年(1574)馬文煒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以影印。
65.山堂肆考·文章一卷彭大翼編
彭大翼,字云舉,又字一鶴,揚州(今屬江蘇)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以歲貢薦梧州通判,后任云南沾益州知州。博覽群書,積四十年編撰《山堂肆考》。生平略見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山堂肆考》為彭大翼所編大型類書,成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后浸淫散佚,萬歷四十七年(1619)大翼孫婿張幼學踵事增定,遂成完帙。全書分宮、商、角、征、羽五集,四十五門,門又分子目。是書“文學”門分“經術”、“著書”、“藏書”、“博學”、“文章”、“詩”、“賦”、“志”、“論”、“頌”、“箴”、“書問”、“露布”、“檄”等十四目,其中“文章”一卷為古今文章論評、文人軼事、作文法度之資料匯輯。
《山堂肆考》有萬歷刻本,又有《四庫全書》本。
66.鴻苞文論一卷屠隆撰
屠隆(1543~1605),字長卿,一字緯真,號赤水、鴻苞居士等,鄞縣(今屬浙江)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除潁上知縣,歷官青浦知縣,禮部儀制司主事。罷歸,益縱情詩酒。著有《由拳集》、《白榆集》、《鴻苞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屠隆文中所論,取徑秦漢,同七子一派,以六經、諸子之文為尚,標舉風骨格力,欲矯唐宋古文之弊;同時亦已省察李、何諸公“模辭擬法,拘而不化”,“獨有周漢之句法耳”。故又強調“自得”,主張“取材于經史,而镕意于心神;借聲于周漢,而命辭于今日”。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作“《鴻苞文論》一卷”,當明人自《由拳集》卷二十三“雜著”輯出單行?!队扇反嫒f歷八年(1580)馮夢禎刊本,藏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續(xù)修四庫全書》據以影印?!稓v代文話》即據此整理,題作《由拳集·文論》。
67.鴻苞·論文一卷屠隆撰
屠隆有《鴻苞文論》,已著錄。
屠氏有《鴻苞》四十八卷,為其晚年所著,多為雜文、案牘,《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言放誕而駁雜”。是著之卷十七論文,卷十八論詩。卷十七有《六經》、《道德陰符》、《文章》、《文行》、《求名》、《古今鉅文》、《三長》、《論詩文》諸篇。首二篇評“六經”及《道德》、《陰符》二著,《文章》至《三長》五篇論評古今文章及文人,末篇兼論詩文。
《鴻苞》有萬歷三十八年(1610)茅元儀刻本,藏天津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以影印。《歷代文話》選錄《文章》、《文行》、《求名》、《古今鉅文》四篇,題作“文章四題”。
68.談藝錄一卷馮時可撰
馮時可(1551~1619或1620),字元成,一字元敏,號敏卿、文所、天池山人,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隆慶五年(1571)進士,任兵部主事,官至湖廣布政司參政。以文名,有《易說》、《詩臆》、《左氏討》、《馮元成選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九“馮恩傳”附、何三畏《云間志略》卷二十《馮憲使文所公傳》。
該著原見收于《馮元成選集》,以論詩文為主。馮氏論文持“以文維世”之文道合一觀,指出“文章之業(yè),上者經天緯地”。其于歷代文章尤崇秦漢,然于時人學秦漢“剽詞摹字”及制藝“求驚人而不求服人,求媚世而不求維世”之弊頗多指摘。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談藝錄一卷”,知時已有單行?!恶T元成選集》存明萬歷刻本,藏國家圖書館,《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據以影印。
69.雨航雜錄·評文一卷馮時可撰
馮時可有《談藝錄》,已著錄。
《雨航雜錄》共二卷,為雜說筆記,上卷論詩文為主,品評歷代文章,亦載文人軼事;下卷則多記物產、雜事。馮氏持論直承韓柳,強調“以文維世”,反對浮靡文風,稱賞史遷之文與杜詩皆“深厚高遠”,指斥宋人文章“去古甚遠,而不能經天下”。
有《寶顏堂秘笈》本,《叢書集成初編》據以排印,又有《四庫全書》本等。
70.玉堂日鈔三卷(佚)黃洪憲編
黃洪憲,字懋忠,號葵陽,秀水(今屬浙江)人。隆慶五年(157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參修《大明會典》,書成,升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讀。官至少詹事。著有《朝鮮國紀》等。傳見崇禎《嘉興縣志》卷十四。
《玉堂日鈔》,《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存目著錄,曰:“是編鈔撮宋陳骙《文則》、李耆卿《文章精義》、明何良俊《論文》、王世貞《藝苑卮言》、吳訥《文章辨體》五家之言,共為一書。”今佚。
71.舉業(yè)要語汪時躍編
汪時躍,字起潛,休寧(今屬安徽)人。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二十九“選舉志”載其為萬歷四年(1576)舉人。汪氏嘗為詹淮輯《新刻重校性理集要》八卷(明末日新齋刻本)作補訂。
書前有汪時躍序,自稱常年事舉子之業(yè),以至“肱已三折,技且五窮”,然猶鉆研揣摩,著是書以為舉業(yè)之金針。書中選錄諸如吳默、袁黃、陶望齡、鄧以贊、馮夢禎、李廷機、茅坤等明代時文家之文論,于每則之下均附選文出處及所選各家之姓名、鄉(xiāng)里、科第和職官等,體例頗善。其間又時錄汪氏按語,略敘其論文志趣。
此書未見著錄,今存明刻本,藏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
72.重訂舉業(yè)卮言二卷武之望撰
武之望(1553~1629),字叔卿,號陽紆山人,臨潼(今屬陜西)人。萬歷十六年(1588)舉鄉(xiāng)試第一,次年中進士,授霍邱知縣,調江都,擢吏部。尋主文選司,忤當路,改兵曹。歸里,閉門講學,遠近爭師事之。后仕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總督陜西三邊,卒于官。著有《舉業(yè)卮言》、《濟陰綱目》、《濟陽綱目》等。傳見乾隆《西安府志》卷三十四。
該著前有文翔鳳《舉業(yè)卮言序》、萬歷二十七年(1599)孟冬徐時進《刻武叔卿舉業(yè)卮言引》。正文分內、外二篇,內篇分神、情、氣、骨、質、品、才、識、理、意、詞、格、機、勢、調、法、趣、致、景、采二十章;外篇分讀書、看書、涵養(yǎng)、造詣、法古、師范、銓次、釋篇、釋股、要語十章。內篇主文章理論,而外篇重寫作實踐,條分縷析,雖專為時文而設,實又通于古文。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有萬歷二十七年(1599)刻本,藏吉林大學圖書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又有李元春輯《青照堂叢書》本。
73.新刻官板舉業(yè)卮言五卷武之望撰,陸翀之輯
武之望有《重訂舉業(yè)卮言》,已著錄。
陸翀之,字希有,生平事跡不詳,嘗刪定《新刻顧會元注釋古今捷學舉業(yè)天衢》(萬歷二十七年萬卷樓周曰??瘫?,又輯《皇明館課經世宏辭續(xù)集》(萬歷二十一年周曰??瘫?。
該著由兩部分組成,卷一為武之望所撰,卷二至卷五為陸翀之所輯前人論文語,當陸氏合輯而成。前部所收,與已著錄武氏《重訂舉業(yè)卮言》二卷略有出入,其內篇二十章條目同,外篇十章條目改訂作涵養(yǎng)、造詣、師法、擬古、讀書、統(tǒng)論、支論、泛論八目。后部所輯,卷二為“會元衣缽”,收錄吳默、鄧以贊、孫鑛等歷科會元論文語;卷三為“太史真諦”,收錄董其昌、沈位、郭正域等館閣文臣論文語;卷四為“名公談藝”,收錄黃汝亨、王衡、袁黃等文壇名家論文語;卷五為“先賢文旨”,收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前人論文語,并集古文旨十三條、古今名言三十余條。
有萬歷二十七年(1599)繡谷周氏萬卷樓刻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藏。
74.墨卿談乘·文詩一卷張懋修撰
張懋修(1555~1634),字子樞,一字斗樞,江陵(今屬湖北)人,張居正第三子。萬歷八年(1580)狀元及第,授修撰。張居正去世,懋修遭削籍戍邊。昭雪后,蒐集編纂《張文忠公全集》,另有《墨卿談乘》、《太史詩略》。傳見光緒《荊州府志》卷五十四。
《墨卿談乘》為張懋修所撰筆記,分天地、經書、史集、人物、議論、禪玄、文詩、雜俎、字畫、器物、草木、蟲魚等目,多抄輯而成。卷七“文詩”則記述詩、文雜論,凡五十八則,多引前人論說。
《墨卿談乘》有明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據以影印。
75.董思白論文宗旨一卷董其昌撰趙維烈輯評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授編修。出為湖廣副使,累遷南京禮部尚書。致仕卒,謚文敏。書畫冠絕一時。著有《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趙維烈,字承哉,上海人。清康熙間在世,有《蘭舫詞》一卷。傳見王昶《國朝詞綜》卷十二。
該著與《舉業(yè)蓓蕾》一卷,原并被錄置趙維烈輯《重訂董思白先生傳稿》之首,作為董氏制藝論著,今《傳稿》已不傳?!墩撐淖谥肌酚置毒抛衷E》,即將時文技藝歸結為賓、轉、反、斡、代、翻、脫、擒、離九字法,如卷首董氏題引自述“余準華嚴字母,一字為一勢,稍證從前窗稿及程式墨卷”,所論多從禪理化出,又引程墨為據,以授行文之巧要。
該著與《舉業(yè)蓓蕾》合刊單行者,有清康熙二十年(1681)吳郡圣業(yè)堂書坊刻本,藏上海圖書館。按此本脫第八頁,致使“代”字一訣缺失。明陸翀之輯《新刻官板舉業(yè)卮言》卷三“太史真諦”、清李延昰《南吳舊話錄》卷四“才筆”盡收此文,得以保留全貌。
76.舉業(yè)蓓蕾一卷董其昌撰趙維烈輯評
董其昌有《論文宗旨》,已著錄。
《舉業(yè)蓓蕾》為初學者講授作文之學養(yǎng)進階,凡“洗心是無上丹頭”、“看書是大半功夫”、“記誦是些小過渡”、“作筆是自己受用”四章,闡發(fā)存性養(yǎng)心、涵詠經史之要訣。
該著與《論文宗旨》合刊,有清康熙二十年(1681)吳郡圣業(yè)堂書坊刻本,藏上海圖書館。
77.畫禪室隨筆·評文一卷董其昌撰
董其昌有《論文宗旨》,已著錄。
該文內容原見于《畫禪室隨筆》卷三“評文”,共十五則,論述時文作法。《畫禪室隨筆》四卷為清初楊補所輯,是卷《評文》即多據《論文宗旨》、《舉業(yè)蓓蕾》二書刪改而成。
《畫禪室隨筆》有清康熙十七年(1678)汪汝祿刊本、乾隆三十三年(1768)董氏五孫紹敏???,又有《四庫全書》本等?!稓v代文話》據乾隆本整理。
78.藝圃傖談·談文一卷郝敬撰
郝敬(1558~1639),字仲輿,號楚望,京山(今屬湖北)人。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歷知縉云、永嘉二縣,累遷至戶科給事中。后謫知江陰縣。著有《小山草》、《談經》、《藝圃傖談》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郝氏著有《藝圃傖談》四卷,卷一為“古詩”,卷二為“辭賦”、“樂府”,卷三為“唐體詩”,此三卷皆談詩,卷四為“雜文”、“閑燕語”,則專談文。論文主于平易,指出六經文字,婦孺可曉,故能垂世。論古文辭則謂六經以降,“韓、蘇二子生千載后,起而鼎新”,力反“尊秦漢而薄唐宋”之見。
《藝圃傖談》有明末郝洪范刊《山草堂集》本,藏國家圖書館,周維德《全明詩話》已收。
79.彈雅·論文一卷趙宧光撰
趙宧光(1559~1625),字凡夫,太倉(今屬江蘇)人。隱居寒山,潛心著述,尤精于書法、字學。著有《寒山蔓草》、《說文長箋》等。傳見明朱謀垔《書史會要續(xù)編》、康熙《吳縣志》卷六十。
趙氏著有詩話著作《彈雅》,有十六卷本,其卷八“論文六”則專論古文及其修辭,趙氏自言:“論文者,詩法之余,詩亦文也,偶一及之?!?/p>
《彈雅》有明天啟二年(1622)刻本,藏山東大學圖書館、首都圖書館。
80.說類·論文一卷葉向高編
葉向高(1559~1627),字進卿,號臺山,福清(今屬福建)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萬歷三十五年(1607),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歷神宗、光宗、熹宗三朝,兩入中樞,累官至內閣首輔。著述甚富,有《玉堂綱鑒》、《四夷考》、《綸扉奏草》、《蒼霞草》、《蒼霞續(xù)草》等,又編有《說類》(林茂槐增刪之)。傳見《明史》卷二百四十。
《說類》六十二卷,皆采摭唐宋說部之文,其卷十八“文事部”之四專輯前人論文之語。該卷分文體、文訣、文辭、文才、文為筆、文愈疾、文有神功、破題、題跋、俳諧文、竄文夙憾十一題,分別輯自《清波雜志》、《老學庵筆記》、《西京雜記》、《唐摭言》、《歸田錄》、《澠水燕談錄》、《獨異志》、《云麓漫鈔》、《墨莊漫錄》,《避暑錄話》、《云溪友議》等著。
有明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以影印。
81.問奇類林·文學二卷郭良翰輯
郭良翰,字道憲,莆田(今屬福建)人。父應聘,字君賓,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歷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萬歷中,良翰以蔭官太仆寺寺丞。有《孫武子會解》、《周禮古本訂注》等。
良翰輯有類書《問奇類林》三十五卷,搜集古今軼事,自序稱“事各分門,門各比類,類各為節(jié)”。卷十六至十八為“文學”門,其中卷十六“文學上”、卷十七“文學中”多評古今文人、文章,亦兼及詩、賦。此二卷搜羅廣泛,兼采古今,如“文學中”即收錄王世貞《文章九命》。卷十八“文學下”則專論詩歌。
有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黃吉士等刻增修本,《四庫未收書輯刊》據以影印。
82.雅林指玄(佚)舒用中編
舒用中,字舜卿,號少軒,衢州(今屬浙江)人。萬歷間在世,以刊書為業(yè),有天香書屋。嘗刊《重刻增改標題音注歷朝捷錄大成》(萬歷十二年)、《風教云箋》前后卷(萬歷十三年),《??虤v朝捷錄百家評林》(萬歷十六年)等。
《雅林指玄》,民國《衢縣志》卷十五“藝文志下”著錄,列于“文評選”類。據著錄,此書前有袁黃萬歷十二年(1584)序,后有舒用中跋,稱購得茅坤論文數篇,“自班馬以至唐宋,期間根柢理道,有切于論文者,悉取而錄之,名曰《指玄》。篇篇大雅,字字玄邃,似又為藝林之繩尺矣”。
83.新刻詩文要式一卷胡文煥???/p>
胡文煥,字德甫,號全庵、抱琴居士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監(jiān)生。萬歷間構文會堂藏書,又設書肆,以刊書為事。著有《文會堂琴譜》、《古器具名》、《胡氏粹編》、《詩學匯選》、《文會堂詩韻》、《文會堂詞韻》等。
是著丁申《武林藏書錄》卷中“文會堂”條、《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存目“《文會堂琴譜》六卷”條均著錄。收入《格致叢書》,未署撰者,卷首題下署“錢塘胡文煥德甫校”,其內容與曾鼎《文式》卷一相同,后者系抄錄趙撝謙《學笵》而來,二書均保留趙氏按語。
今存萬歷胡文煥刻《格致叢書》本。
84.新鍥諸名家前后場肄業(yè)精訣四卷李叔元輯
李叔元,字端和,一字贊宇,號鹿巢,晉江(今屬福建)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授刑部主事,擢禮部儀制員外郎,歷官至湖廣左布政使。后因力爭冤案,罷歸。崇禎初,起光祿寺卿兼太仆銜,旋歸卒,享年七十四。著有《四書說》、《春秋傳稿》等。傳見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六十八、道光《晉江縣志》卷三十八。
是書凡四卷,各標以元、亨、利、貞。元、亨二部述作文要法。元部首以文章總論、文有三造、文有五得等概述文章體要,次依文章體式,由首至尾,分述破題、承題、起講及至小束、大結之作法大要;亨部論各題作法,悉舉長題式、搭截題式、首尾相應題式等各樣題式,援以范文,詳加闡析,后錄茅鹿門《舉業(yè)要語》、沈虹臺《論文要語》、袁了凡《心鵠》等明人論文語。利部首為“分類摘題偶聯(lián)”,羅列甚廣,以資造語構句之參考,次舉養(yǎng)神、煉格、自得之行文三要,又列王陽明、茅鹿門等諸家之舉業(yè)評語。貞部分述作論、詔、誥、表、判等諸體要訣,末附“王鳳洲先生詩教”。
有萬歷三十二年(1604)建邑書林陳氏存德堂刊本,藏臺灣“國家圖書館”。
85.論學須知一卷莊元臣撰
莊元臣(1560~1609),字忠甫,吳江(今屬江蘇)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授中書舍人。三十六年(1608)吳中水災,以救荒條上陳當事。后北上,卒濟寧舟中。喜談經濟,究心文章,嘗為《文論》十篇。著有《叔苴子》、《四書參覺符》、《三才考略》、《鳳閣草》等。傳見潘檉章《松陵文獻》卷九。
該著見收于《莊忠甫雜著》,以“論文家四要訣”為主體,分述作文立意、章法、句法、字法四方面精義。莊氏持論,文求“獨至”,“皆本乎自然而發(fā)乎不得已”,故推尚眉山父子之文,“論蘇文當熟”譽蘇氏之法淵源《孟子》而能不襲其體制。
《莊忠甫雜著》,存清初永言齋抄本,藏國家圖書館,《歷代文話》已收。
86.行文須知一卷莊元臣撰
莊元臣有《論學須知》,已著錄。
《行文須知》亦見收于《莊忠甫雜著》,乃以明代程文墨卷為例證,專論時文技法。莊氏以房屋架構為喻,舉述作文“格、意、調、詞”四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又以近科程墨為據,分論破題、承題、起講、提頭、虛股、中股、末二股等節(jié)目,并總結程文所具“平淡、精神、圓融”三妙,以為模式。
《莊忠甫雜著》,存清初永言齋抄本,藏國家圖書館,《歷代文話》已收。
87.文訣一卷莊元臣撰
莊元臣有《論學須知》,已著錄。
《文訣》亦見收于《莊忠甫雜著》,屬漫筆雜記,共計五十六則,雖不成系統(tǒng),然不乏見解。如謂作文當身處文章習氣之外,得之無心自妙;所重在涵養(yǎng),貴于“積其識”、“養(yǎng)其氣”,“須其含意懷情,郁積而發(fā)”,反對刻板模擬、刻意成文。
《莊忠甫雜著》,存清初永言齋抄本,藏國家圖書館,《歷代文話》已收。
88.談藝一卷錢時俊、錢文光輯
錢時俊,字用章,號仍峰,常熟(今屬江蘇)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官湖廣按察副使。著有《春秋胡傳翼》三十卷。
錢文光(?~1626后),字純中,常熟(今屬江蘇)人。少與繆昌期(1562~1626)同硯席,博聞強記,長于作文,為諸生垂五十余年,數奇不售。后昌期死于閹禍,文光聞訊悲憤,病風而卒。傳見康熙《常熟縣志》卷二十“文苑”。
《談藝》一卷,附刊于錢時俊、錢文光編《皇明會元文選》。首為“馮吳二會元談藝”,摘錄馮夢禎、吳默之論制藝之語,后為“摘錄諸家談藝”,匯輯茅坤、宗臣、沈位、袁黃、范應賓、王衡等人論說。
《皇明會元文選》有明萬歷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89.古今文評一卷王守謙撰
王守謙(1562前~?),字道光,號鳳竹,靈璧(今屬安徽)人。以歲貢授和州訓導,升清河教諭。崇禎十四年(1641),流寇攻城,守謙年逾八十,猶率子孫登城瞭守,并隨筆紀事。著有《小隱窩爽言》、《喚世編》等。傳見乾隆《靈璧縣志》卷三。
《文評》原見收于王氏《小隱窩爽言》?!豆沤裎脑u》一卷,為和刻本,據該本附日本平君舒所作跋,蓋《爽言》傳入日本,《文評》則被輯出單行。此為述評歷代文章之文字,起先秦,迄于明代,尤詳本朝。其持論推崇韓愈、蘇軾之文,力反七子一派“文必秦漢”說,以為“文章之氣格,因乎時代,不能不異者也;文章之精粹,本乎性靈,不能不同者也”。
《小隱窩爽言》二卷,有明崇禎刻本,藏南京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豆沤裎脑u》有日本享保十三年(1728)京都奎文館刻本,《歷代文話》即據和刻本整理。
90.文字法三十五則李騰芳撰
李騰芳(1564~1632),字子實,號湘洲,湘潭(今屬湖南)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知制誥,累官禮部尚書。崇禎五年(1632)卒于官,贈太子少保,謚文莊。有《李湘洲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十六。
《文字法三十五則》見收于李騰芳《李文莊公全集》卷九《山居雜著》,分條歷述意、格、句、字、搶、款、進住、貼等三十五種作文法,從立意、格局之大至具體筆法之細,靡不闌入,語多精簡,間以例證。
《李文莊公全集》,有清光緒二年(1876)湘潭李氏刻本?!稓v代文話》已收。
91.讀書譜四卷湯賓尹編撰,周清原輯
湯賓尹(1567~1628后),字嘉賓,號霍林,宣城(今屬安徽)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第二,授翰林院編修。歷中允、諭德,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以黨爭罷歸。崇禎初年,朝臣薦之起復,未及而卒。著有《睡庵集》等。傳見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六。
周清原,字浣初,一字雅楫,號且樸、蝶周,武進(今屬江蘇)人??滴跏四?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歷官浙江提學使、工部侍郎。有《浣初詞》。傳見清秦瀛《己未詞科錄》卷二。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湯賓尹《讀書譜》五卷,今存周清原輯《借綠軒刪訂湯霍林先生讀書譜》四卷。前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周氏序,謂“因霍林舊本芟繁就約,間增采先輩格言,別為四卷”,后錄《陶石簣先生原序》。是編“論舉業(yè)之法甚備”,卷一錄王鏊、王陽明、唐順之等十六家文論二十三篇,卷二錄顧憲成、蕭良有、李九我等十八家文論三十五篇,卷三錄王衡、李鼎、武之望等六家文論十四篇,卷四錄顧大韶、湯賓尹、茅坤等四家文論六篇并附諸名家文論。
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借綠軒刻本,藏首都圖書館。
92.湯霍林先生裒選大方家談文一卷題湯賓尹編撰
湯賓尹有《讀書譜》,已著錄。
該著前有萬歷三十四年(1606)陶望齡序,即《借綠軒刪訂湯霍林先生讀書譜》卷首《陶石簣先生原序》。正文錄明人論文語凡五十余則,與《讀書譜》重出,蓋系抄錄《讀書譜》而成。
該著又名《談文裒選》,今存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尺波山房抄本,藏浙江大學圖書館。
93.一見能文四卷湯賓尹編撰
湯賓尹有《讀書譜》,已著錄。
是著前有崇禎元年(1628)湯賓尹序。書凡四卷,卷一首為“初學論文正印”,乃“總集諸名家論文真訣”以示作文繩尺;次為“操觚字法”,分述“之、乎、者、也、矣、焉、哉”等語助詞之用法;復次為“文忌”,則為時文爛俗用語之匯摘。卷二為“初學字句文式”,萃集時輩之精工字句,類同李叔元《新鍥諸名家前后場肄業(yè)精訣》卷三之“分類摘題偶聯(lián)”。卷三、卷四為“初學作文式”、“各題入門文式”,備論時文法度。
有明崇禎刊本,藏日本前田尊經閣文庫。又有清節(jié)抄本一卷,題“湯睡庵太史論定一見能文”,僅抄錄四卷本卷一之“初學論文正印”部分,藏上海圖書館。
94.堯山堂偶雋七卷蔣一葵編
蔣一葵,字仲舒,號石原,武進(今屬江蘇)人。萬歷二十二年(1594)舉人,歷任靈川知縣、京師西城指揮使,官至南京刑部主事。著有《堯山堂外紀》、《堯山堂偶雋》、《長安客話》等。
是著《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著錄,謂“蓋王铚《四六話》之類”。書凡七卷,輯錄前人制誥、箋表、賦序、啟札中之比偶佳句及應對俳語,卷一為“六朝”,卷二、卷三為“唐”(五代附載),卷四至卷七為“宋”(元附載)。
有明刻本,藏國家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據以影印,又有《碧琳瑯館叢書》本、《芋園叢書》本。另有明木石居刻本,題“木石居精校八朝偶雋”,下署“吳興茅元銘鼎叔父重訂”,藏國家圖書館,《續(xù)修四庫全書》據以影印。
95.小技臆談一卷(佚)胡來朝撰
胡來朝,字光陸,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萬歷四十六年(1618)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傳見明呂維祺《四譯館增訂館則》卷六“提督少卿”。
該著《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今佚。
96.文字藥一卷葉秉敬撰
葉秉敬,字敬君,號寅陽,衢州(今屬浙江)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歷官至荊西道布政使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種,有《字孌》、《荊關叢語》、《書肆說鈴》、《莊子膏肓》、《賦集》、《詩言志》等。傳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該著前有萬歷三十八年(1610)葉秉敬自序,謂:“文字之為藥也的矣,一部十三經、二十一史、《道德》五千言、《大藏》五千四百八十卷,何非文字,何非藥耶?”欲以文字為藥療世人諸病,如治“骨董病”則斥時人“尤可異者,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自己心口置之不用,自己手筆遣之他方”,而以禪語“丈夫自有沖霄志,不向如來行處行”為藥;治讀書作文之“渾侖吞棗病”,則以夫子“三月不知肉味”為藥。所論多寓太史公“談言微中”之意。
該著《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二“經籍·詩文評類”著錄,收于明閔元衢編《閔刻》本,今存明萬歷間吳興閔元衢刻本,藏寧波天一閣。
97.文評一卷(佚)葉秉敬撰
葉秉敬有《文字藥》一卷,已著錄。
該著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二“經籍·詩文評類”著錄,亦見天啟《衢州府志》卷十二“藝文志”,今佚。
98.重校刻藝林古今文法碎玉集二卷徐耒撰
徐耒,字鳳儀,號鐘陵子,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明萬歷間在世。
該著卷前有萬歷二十三年(1595)作者自序,上海顧成憲序,寶坻同知張兆元跋,知徐氏嘗授學于寶坻縣育英堂,乃編撰此書。卷首有“古今文法凡例”,分二十三目,為全書綱要,自“文法有所自始者”至“文法有各體樣者”皆抄錄自陳骙《文則》,略作調整刪改?!拔姆ㄓ姓路s抄”和“文法有學古雜抄”則分別摘錄《檀弓》以下諸大家及洪、永、成、正以后諸名家之字句篇章,以為作文示范。張兆元跋將此書與袁黃《心鵠》并稱,然《心鵠》重在制義,而該著則通舉古今文法。
有萬歷二十三年(1595)刻本,藏上海圖書館。
99.文壇列俎評文汪廷訥撰
汪廷訥(約1569~1628后),字昌朝,號無如,別署坐隱先生,新都(今屬安徽)人。應鄉(xiāng)試不中,捐貲謁選,官至寧波府同知。工詩賦,喜度曲,著有《坐隱先生全集》等。傳見顧起元《坐隱先生傳》(見《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奕譜》卷首)、董其昌《汪廷訥傳》(見《曲??偰刻嵋肪硎短旌洝?等。
汪氏編有《文壇列俎》十卷,所錄文章上自周秦,下迄明代,自“經翼”以逮“詩概”凡十類,每卷均冠以序說,略述編選旨趣及文體流變。
該著有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環(huán)翠堂刊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歷代文話》輯錄每卷序說別為一卷。
100.從先文訣內篇一卷外篇一卷劉元珍輯
劉元珍(1571~1621),字伯先,號東林居士,無錫(今屬江蘇)人。萬歷三十二年(1595)進士。授南京禮部主事,升南京兵部郎中。后以論劾大學士沈一貫罷官歸鄉(xiāng),與高攀龍講學東林。光宗即位,起光祿寺少卿,未幾卒。有《東林志》、《依庸絮語》、《湖畔逸農遺稿》等。傳見《明史》卷二百三十一。
該著卷前有萬歷四十二年(1614)劉氏自序,稱遍搜名家諸論,“纂舉其要,為《從先文訣》十有二則,而篇以內外分焉。內剖微旨而啟靈心,外指通衢而便發(fā)軔”。內篇分養(yǎng)心、貴識、認脈、活機、養(yǎng)氣、布勢六類,“抉竅尋源”,主于說理;外篇分總式、立格、鍛煉、摹古、知新、利鈍六類,“據墨引繩”,主于談法。全書共輯錄王鏊、唐順之、袁黃、茅坤等二十余位名家論文語,間附作者按語。
有明萬歷間刻本,藏清華大學圖書館。
101.如面譚二集·文學門一卷題鐘惺輯
鐘惺(1575~1625),字敬伯,號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授行人,歷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以詩名,另立深幽孤峭之宗,與同里譚元春評選《古唐詩歸》,派益盛行,時謂之“竟陵體”。著有《史懷》、《隱秀軒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如面譚二集》十八卷,為應用尺牘選集,署鐘惺纂輯,當明末書坊偽托。其編纂體例為“識其門類而分別之”,共分十八門。此卷“文學門”,所輯以論文為主,兼收論詩、論學語。
《如面譚二集》有明刻本,藏中山大學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據以影印。
102.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十卷劉勰撰,梅慶生音注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東莞莒縣(今屬山東)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起家奉朝請,歷任臨川王宏引兼記室,車騎倉曹參軍等職。著有《文心雕龍》。傳見《梁書》卷五十。
梅慶生,字子庾,江西建昌人。太學生。從曹學佺游。謝兆申自徐處得劉勰該著楊慎批點本,取他刻數種校正。慶生復匯集諸家校本,“乃肆為訂補音注”(見謝兆申《刻批點〈文心雕龍〉跋》),初刊于萬歷三十七年。初刊本前有顧起元序、《梁書》劉勰本傳、凡例八則及校讎姓氏。梅氏后又??痹鲅a,于天啟二年刊第六次校定本,此本書末有謝兆申跋,后附梅慶生識略曰:“此謝耳伯己酉年初刻……距今一十四載,予復改補七百余字?!?/p>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文心雕龍》八卷,楊慎批點”,“《文心雕龍注釋》十卷,梅慶生注”?!肚ы曁脮俊肪砣拔氖奉悺敝洝懊窇c生《注釋文心雕龍》十卷(南城人,太學生)”。
今有萬歷三十七年(1609)初刊本,藏復旦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又有天啟二年(1622)第六次校定重修本,藏復旦大學圖書館。
103.王季重時文敘一卷王思任撰
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號遂東、會稽外史,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授興平知縣。崇禎間官江西按察司僉事。南明魯王時,官至禮部右侍郎,進尚書。入清,絕食而死。有《王季重集》等。傳見邵廷采《思復堂文集》卷二《明侍郎遂東王公傳》。
該著匯輯王氏敘人時文文字,凡五十八篇,精于評議,多涉作法技巧,亦有兼及古文論者。
《王季重時文敘》一卷,有明末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亦見收于《王季重先生集》九種,存明末清輝閣刊本,藏國家圖書館等。又見收于《王季重先生文集》十三種,有明崇禎間刻本,藏上海圖書館等。另有臺灣偉文圖書出版社影印《王季重雜著》本。
104.流翠山房集選八大家論文要訣不分卷汪應鼎輯
汪應鼎,字汝新,新安(今屬安徽)人。生平不詳。汪氏另嘗刊汪元英輯《百梅一韻》四卷。
是書輯選明人趙南星、袁黃、董其昌、吳默、趙之翰、湯賓尹、黃汝亨、王衡八家之論文要語,后附三年逐月逐日課程圖說,書后又有萬歷四十三年(1615)汪應鼎識,蓋其時汪氏授學于流翠山房,乃輯是編以示習文士子。
該著存明萬歷間刻本,藏南京圖書館。
105.文章緣起注一卷題(梁)任昉撰,陳懋仁注
任昉(460~508),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北)人。仕宋、齊、梁三代,梁天監(jiān)中自秘書監(jiān)出任新安太守。雅善屬文,尤長載筆;時沈約擅詩,有“沈詩任筆”之稱。明張溥輯有《任彥升集》。傳見《梁書》卷十四。
陳懋仁,字無功,嘉興(今屬浙江)人。明萬歷至崇禎間在世,萬歷中任泉州府經歷。著述頗富,凡二十余種,如《泉南雜志》、《年號韻編》等。其最見稱于時者,即《文章緣起注》與《續(xù)文章緣起》。傳見清盛楓輯《嘉禾征獻錄》卷四十六。
《文章緣起》一卷,舊題梁任昉撰??肌端鍟そ浖尽份d任昉《文章始》一卷,注曰“亡”?!杜f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并載任昉《文章始》一卷,注曰“張績補”。宋以來稱為《文章緣起》,見收于章如愚編《山堂考索》前集卷二十一“文章緣起類”、陳元靚編《事林廣記》后集卷七“辭章類”。該著為文體論專書,著錄秦漢以來循六經文體所創(chuàng)變八十五類文體(今本少一“藝”類),錄其始篇,辨其源流。然語焉不詳,又不免疏漏,故陳懋仁為之作注,征引相關論說、史料予以補證。后清人方熊繼之作補注。
是書見收于《陳懋仁雜著》,存明崇禎間刻本,藏南京圖書館;另有《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據以排印,《歷代文話》已收。
106.續(xù)文章緣起一卷陳懋仁撰
陳懋仁有《文章緣起注》,已著錄。
此書繼《文章緣起注》而出,陳氏以所傳《文章緣起》略而未備,于該著已有八十四類文體外,更搜得六十五類,予以續(xù)補,體例亦仍之。
是書亦見收于明崇禎間刻《陳懋仁雜著》,藏南京圖書館;又有《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據以排印,《歷代文話》已收。
107.文通三十卷閏一卷朱荃宰撰
朱荃宰(?~1643),字咸一,號白石山人,黃岡人。崇禎十二年(1639)鄉(xiāng)試中式,任武康知縣,卒于官。著有《周易內外圖說》、《禮記會通》、《毛詩類考》、《文通》、《詩通》、《樂通》、《詞通》、《曲通》等。傳見乾隆《黃州府志》卷十一。
據該著卷前焦竑《引》,《文通》大抵作成于萬歷四十七年(1619)間。朱荃宰自序稱編有文、詩、樂、詞、曲五通,“文則經史子集,篇章字句,假取援喻,條分縷析,而殿以統(tǒng)說”。全書即摭拾《文心雕龍》、《史通》及明人論文成說匯而成編,其所謂“殿以統(tǒng)說”者,乃末附閏一卷《詮夢》,仿劉勰《文心雕龍·序志》,述“起始究變,砭病會通”之旨。
該著《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作“二十卷”,今存《文通》三十卷閏一卷,有天啟六年(1626)黃岡朱氏金陵刊本,藏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稓v代文話》即據以整理。
108.舉業(yè)素語一卷陳龍正撰
陳龍正(1585~1645),字惕龍,號幾亭,嘉善(今屬浙江)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授中書舍人。十五年(1642),思宗下罪己詔,龍正呈生財、墾荒諸疏,被以“偽學”詆之,辭官歸。明亡,杜門著書,未幾卒。著有《朱子經說》、《政書》、《幾亭集》、《幾亭再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五十八。
該著見收于陳氏《幾亭外書》卷七,分四目計六十三條,分別為“用功”二十一條、“為文”二十三條、“遇合”六條、“觀文”十三條,以授弟子場屋得雋之法。末附會元評例三條。
《幾亭外書》有明崇禎間刻本。清孫福清曾??獭稁淄ね鈺范?,收于《檇李遺書》,有清光緒四年(1878)孫氏望云仙館刻本;《舉業(yè)素語》見于此本卷一,然無明崇禎本所附“會元評例”。又陳氏《幾亭全書》卷六十一《因述·舉業(yè)述》,乃增刪《舉業(yè)素語》而成,有清康熙三年(1664)刻本?!稓v代文話》據《檇李遺書》本整理。
109.瀾堂夕話一卷張次仲撰
張次仲(1589~1676),字元岵,號待軒,海寧(今屬浙江)人。天啟元年(1621)鄉(xiāng)試中式。明亡,隱居著述,以經學名世。著有《周易玩辭困學記》、《待軒詩記》。傳見黃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七《張元岵先生墓志銘》。
該著輯錄張氏論詩文語,《昭代叢書》本楊復吉跋推測“蓋先生少作”。論文為主,多有獨得之見。如針對模擬,強調創(chuàng)意師時;文以“臭味”為貴,修辭、說理俱屬第二事;文章未論妍媸,先辨真?zhèn)蔚取:蝹ト弧断υ捫颉芬浴熬鹦恼Z”相標榜。
見收于明何偉然編《廣快書》,存明崇禎間刻本;又有楊復吉輯《昭代叢書》庚集埤編本?!稓v代文話》據《廣快書》本整理。
110.藝活甲編五卷(佚)茅元儀撰
茅元儀(1594~1640),字止生,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茅坤孫。有大志,好譚兵。崇禎初,以薦授翰林院待詔。尋參孫承宗軍務,改授副總兵官,著有《西崦》、《又峴》諸集。傳見《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
是著《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著錄,謂:“此編皆評詩論文之語。當嘉靖中,元儀祖坤,與王世貞爭名相軋?!獌x修先世之憾,故此書大旨主于排斥世貞。然世貞模擬之弊,雖可議者多,而元儀評論故人,又往往大言無當,所見實粗?!笔菚刑靻㈤g刻本,入清奏毀,今未見。
111.三元秘授六卷題張溥撰,張廷濟續(xù)補
張溥(1602~1641),字天如,太倉(今屬江蘇)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選庶吉士。早年與同鄉(xiāng)張采齊名,稱“婁東二張”。后與郡中名士倡為復社,主張尊經復古,又以嗣東林自許。著有《春秋三書》、《歷代史論》、《七錄齋集》等。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張廷濟,字叔未,嘉興(今屬浙江)人,張溥嗣孫。嘉慶三年(1798)解元,屢試禮闈不第,遂結廬隱居,以圖書金石自娛。有《桂馨堂集》等。傳見光緒《嘉興府志》卷五十。
該著原為四卷,刊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卷首有題名張溥所作序文。后張廷濟續(xù)補《鴛鴦繡譜》二卷,重刊于清嘉慶四年(1799)。全書備述讀書作文之訣竅心法,蓋專為士子事舉業(yè)而作。
今存清光緒十五年(1889)善成堂重鋟朱墨套印本、光緒二十五年(1899)新鐫本。
112.新刻張?zhí)肥质诔鯇W文式題張溥撰,楊廷樞校
張溥有《三元秘授》,已著錄。
楊廷樞(?~1647),字維斗,號復庵,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崇禎三年(1630)鄉(xiāng)試第一。復社巨子。明亡,隱居鄧尉山中。清順治四年(1647),為清兵所俘,不屈赴死。傳見《明史》卷二百六十七。
此書為初學士子而作,其卷首曰:“取士首以八股,經生家父教子承,不啻家尸戶祝矣。然求蒙之初,入門宜正,爰采先正論文要訣,匯成一篇以為學文者式。”其版式分上、下兩層,下層計四十六則,先以破題式、承題式、起講式等十一則述八股行文之法,次以單句題式、名理題式、實典題式等三十四則論各式題目寫法,最后為看書式一則。上層首敘破題之法,次論語助詞之用法,皆輔以實例。
該著未見著錄,初附刊于《鐫張?zhí)芳覀魉臅 ?,有明刻本,藏內閣文庫。和刻本《新刻張?zhí)肥质诔鯇W文式》蓋自《四書印》別出單行,有日本享保十六年(1731)刻本,藏內閣文庫。
113.王耕玄文訣(佚)王耕玄撰
王耕玄,名未詳。據張溥《七錄齋詩文合集》詩稿卷一《送王耕玄讞獄江南》、馬世奇《澹寧居詩集》卷中《送王比部耕玄讞獄江南》二首,則嘗任刑部職。又《明詩平論二集》卷十六錄有周之玙《賀王耕玄自西曹改除侍御》,知又由刑部改御史。
《文訣》,未見著錄,張溥《七錄齋詩文合集·近稿》卷四有《王耕玄文訣序》,謂:“時文之說密矣,復以法苦之,不幾申、商乎。雖然,茍無法焉,文益不治,是重困也。耕玄心惻焉,乃涉數則以教人,曰:‘如是焉,斯可矣。’……于是耕玄遂梓以行也……耕玄不教人以千言百言,而教人以法,是簡勝之術也。”據此可知該著為指導時文作法之書。
114.藝苑閑評·評文一卷支允堅撰
支允堅,字子固,號梅坡居士,嘉善(今屬浙江)人。性篤孝。明季民解白糧繁重,允堅上書陳“北解十弊”,當事用其言,為鄉(xiāng)人所稱頌。子孔愿,字功禹,康熙十四年(1675)恩貢生,官桐廬教諭。著有《異林》等。傳見光緒《重修嘉善縣志》卷二十一。
該著二卷,上卷評文、下卷評詩,見收于支氏《梅花渡異林》卷九、卷十。光緒《嘉興府志》卷八十一“經籍二·集部·詩文評”著錄“《藝苑閑評》二卷”,則原為單行。評文一卷共六十則,匯集前人論說,品評諸家得失,皆隨筆輯合而成。
《梅花渡異林》十卷,有崇禎間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以影印。
115.翰?!の牟恳痪砩蚣沿份?/p>
沈佳胤,號錫侯,自署漱芳居主人,陳繼儒門人。
《翰?!饭彩恚砬坝谐绲澣?1630)陳繼儒序。該著為分類纂輯之尺牘選集,其卷十“文部”,以論文為主,兼論讀書、書畫?!罢撐摹辈糠质琢胁茇А兜湔摗?,后輯歷代論文書,明人之作占其大半。
有明末徐含靈刻本,藏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等,《四庫禁毀書叢刊》據以影印。
116.杜氏文譜三卷杜浚撰
杜浚,字深伯,號逸休生,晉陵(今江蘇常州)人。著有《杜氏四譜》等。
該著見收于《杜氏四譜》(凡十二卷,詩、文、書、畫各三卷),各譜均多輯錄古人成說?!段淖V》卷一總論文體,首錄陸機《文賦》,續(xù)以“文法”、“詩文體制”,備述詩文各體之源流、特征。卷二“文式”,專論作文技法,列培養(yǎng)、入境、抱題、立意、用事、造語、下字、取諭八目。卷三為古文評,首論“文有十妙十病”;次述“文則”,分別為看大概主張、文勢規(guī)模、綱目關鍵、警策句法四則;以下“文評”則品評歷代文章之優(yōu)劣得失。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杜氏文譜》三卷”,今存明刊補修《杜氏四譜》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稓v代文話》據以整理。
117.書文式·文式二卷左培撰
左培,字因生,宛陵(今安徽宣城)人。崇禎間在世。
該著見收于《書文式》(《書式》、《文式》各二卷),有章世純、詹應鵬二序(《書式》有蔣棻序)。據《凡例》,兩式之體例均“首列名公之論于前,而附諸法于后”?!段氖健飞暇怼皻v科諸先生文語”,輯錄成化乙未科王鏊迄崇禎辛未科吳偉業(yè)、張溥、馬世奇、陳泰來、鍾震陽諸家論文語,凡六十七人語七十八則。下卷分八股窽言、長短窽言、大題總論、章法、篇法、股法、調法、句法、字法、元魁文品諸目,示左氏論時藝作法之大凡。
有日本享保三年(1718)京都刊本,《歷代文話》據以整理。
118.文話(佚)李云輯
李云,生平不詳。
《絳云樓書目》卷三“文說類”著錄,今佚。
119.修辭備用一卷(佚)未題撰者
《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
120.古文法則四卷(佚)未題撰者
《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題無名氏作,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明王道行《笠澤堂書目》亦著錄。
121.古文心訣一卷(佚)未題撰者
《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文史類”著錄,題無名氏作,明王道行《笠澤堂書目》亦著錄。
122.論文心印一卷(佚)未題撰者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
123.茅坤語助一卷(佚)未題撰者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
124.文式錄一卷(佚)未題撰者
《澹生堂藏書目》卷十四“詩文評·文式文評”著錄,司馬泰《廣說郛》第二十卷嘗收《文式錄》(見《千頃堂書目》卷十五)。
125.學文凡例(佚)未題撰者
見收于司馬泰《三續(xù)百川學?!芳杭?,《千頃堂書目》卷十五著錄。
126.文法奧論(佚)未題撰者
見收于司馬泰《三續(xù)百川學?!芳杭肚ы曁脮俊肪硎逯?。
[責任編輯羅劍波]
The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Works in the Ming Dynasty: A Study of the Notes on Prose
CHEN Guang-hongGONG Zong-jie
(Chinese Classics Research Institut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The notes on prose and the related studying works are indispensable resources for Chinese ancient theory of prose.However,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humanities discipline,compared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poetry studies,the collation and study of ancient notes on prose were lagging behind: it had been pai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Such a situation was not changed till 1990s when The Notes on Prose Through the Ages edited by Wang Shuizhao was published,which played an increasing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the theory of prose.This achievement indicates that the compilation of the works on the notes should be also put on the schedule.The top priority is to investigate and identify the catalogues of such works for the texts are miscellaneous and unsystematic.This essay aims to make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works studying of the notes on prose in the Ming Dynasty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compl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notes on prose; compl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n text; theory of prose
陳廣宏,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龔宗杰,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文章學著述匯編、整理與研究”(項目批準號:15ZDB6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