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區(qū)域旅游業(yè)CO2排放的驅動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
    ——基于2007~2011年湖北省17個州市面板數據的證據

    2016-12-15 01:29:42賀臘梅李志勇查建平
    旅游科學 2016年2期
    關鍵詞:州市排放量湖北省

    賀臘梅 李志勇 查建平

    (1.四川大學旅游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2.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重慶 401120)

    ?

    區(qū)域旅游業(yè)CO2排放的驅動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
    ——基于2007~2011年湖北省17個州市面板數據的證據

    賀臘梅1李志勇1查建平2

    (1.四川大學旅游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2.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重慶 401120)

    旅游業(yè)碳排放是人為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來源之一,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制定節(jié)能減排的對象之一。本文首先測度出湖北省2007~2011年旅游業(yè)CO2排放量,然后利用方向性距離函數和數據包絡分析法構建旅游業(yè)CO2排放分解模型,將旅游業(yè)CO2排放分解為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環(huán)境技術進步、資源要素投入和產業(yè)結構效應四部分。通過實證得出:2007~2011年,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量從253.103萬噸增長到676.747萬噸,武漢市是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量的主要城市,旅游業(yè)CO2排放增速在2010年后減緩;在分解的旅游業(yè)CO2排放4項驅動因素中,產業(yè)結構效應是CO2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資源要素投入和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對旅游業(yè)CO2排放貢獻度雖小但對旅游業(yè)碳減排起正面影響,且資源要素投入的減排貢獻比環(huán)境技術效率的貢獻略大,而環(huán)境技術進步對旅游業(yè)CO2排放起正面作用。

    旅游業(yè)CO2排放; 數據包絡分析; 方向性距離函數

    全球氣候變暖與資源環(huán)境問題嚴重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吨忻涝讱夂蜃兓?lián)合聲明》再次重申,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重大挑戰(zhàn)之一,要堅定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向綠色低碳型經濟轉型*郭素萍.能源基金會解讀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world/2015-09/29/content_36706212.htm。化石燃料導致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2是最重要的一種溫室氣體(IPCC,2007)。因此,節(jié)能減排已成為全球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旅游業(yè)作為一種日益突出的全球社會經濟現(xiàn)象,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6%,若不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未來30年內旅游業(yè)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增加1.5倍,旅游業(yè)也應是節(jié)能減排的對象之一(UNWTO,2008)。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之一,相應地,中國發(fā)布了《關于旅游業(y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若干意見》*中國旅游報. 國家旅游局發(fā)布《關于旅游業(y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若干意見》[EB/OL].[2008-11-04] .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506/t20150625_458317.shtml.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意見(國發(fā)[2009]41號文件)[EB/OL].[2009-12-01].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912/t20091203_56294.html.,對旅游業(yè)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提出節(jié)能減排的具體要求。因此,科學分析旅游業(yè)的CO2排放水平,探索旅游業(yè)CO2排放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制定有針對性的旅游業(yè)低碳發(fā)展措施,既響應了國家政策,又推進了節(jié)能減排,促進實現(xiàn)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1 文獻綜述

    迄今為止,已有不少學者從多個方面對旅游業(yè)碳排放進行了研究,利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對不同地理尺度層面上的旅游業(yè)碳排放進行測度與分析。譬如,G?ssling(2002)、UNWTO(2008)、Peeters和Dubois(2010)運用“自下而上”法測算了全球層面上旅游業(yè)的碳排放量;Becken和Patterson(2006)、G?ssling(2008)、Bernard等(2010)、Perch-Nielsen等(2010)、石培華和吳普(2011)、Bruijn等(2013)結合“自下而上”法或“自上而下”法測算了國家層面旅游業(yè)碳排放。此外,Konan和Chan(2010)運用投入產出法測算了夏威夷旅游溫室氣體排放量;Patterson和McDonald(2004)、鐘永德等(2014)同時使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和生命周期評價法測算國家旅游業(yè)碳排放量;Dwyer等(2010)結合旅游衛(wèi)星賬戶測算澳大利亞旅游溫室氣體排放量,發(fā)現(xiàn)其旅游碳排放量在所有碳排放部門中排名第五。在省域層面,趙先超和朱翔(2013)、焦庚英等(2012)和陶玉國等(2014)運用“自下而上”法分別對湖南省、江西省、江蘇省旅游業(yè)碳排放進行了估算。此外,Kuo和Chen(2009)運用生命周期評價法對臺灣澎湖島旅游業(yè)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了測算;謝園方和趙媛(2012)借鑒李江帆和李美云(1999)的旅游消費剝離系數概念,構建出符合我國目前統(tǒng)計口徑的“自下而上”的旅游業(yè)碳排放測算方法,查建平(2015)運用此法測算了全國旅游業(yè)碳排放量;袁宇杰和蔣玉梅(2013)基于投入產出模型從終端消費角度測算了山東省國內和入境旅游碳排放量。

    另外,部分學者從旅游交通(如Becken,2004;Paravantis,Georgakellos,2007;Mayor,Tol,2010;Rossello-Batle,et al.,2010;魏艷旭,等,2012;肖建紅,等,2011)、旅游住宿(如Becken,2001;Chan,2005;魏衛(wèi),等,2010;李鵬,等,2010)等產業(yè)部門視角出發(fā)對旅游業(yè)特定部門的碳排放進行評估。亦有學者對旅游活動(Collins,et al.,2009)、旅游吸引物(Dawson,et al.,2010)、旅游食物(G?ssling,et al.,2010))等特定旅游內容引致的碳排放進行了評估。

    通過梳理旅游碳排放的相關研究文獻發(fā)現(xiàn),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業(yè)碳排放測算上,且旅游業(yè)碳排放估算的方法較為成熟,主要分為從宏觀角度用環(huán)境經濟綜合核算的方法和國家平均能源利用數據來測量的“自上而下”法以及將整個旅游業(yè)分解為不同旅游部門與旅游者行為的多個子系統(tǒng)(通常分解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動)來測量的“自下而上”法(唐承財,等,2012)。

    2 研究方法

    2.1 區(qū)域旅游業(yè)CO2排放折算方法

    一個部門的能源消費實物量可由該部門的直接能源強度與總投入的乘積表示(Park,Heo,2007),旅游業(yè)能源消費實物量公式如下:

    (1)

    式(1)中,j(j=1,2,…,n)表示旅游業(yè)二級部門,主要包括住宿、餐飲、交通、購物、娛樂、郵電通信和其他服務部門;TE為旅游業(yè)能源消費實物量;Tj為旅游業(yè)j部門旅游總收入;eij為j行業(yè)的能源強度。

    (2)

    (3)

    式(3)中,Eh1,j為能源平衡表中j行業(yè)所消耗的h1類能源量;Xh1,j為投入產出表中第j行業(yè)所消耗的h1類能源貨幣價值量。直接能源消費量Eh2,j與投入產出表中j行業(yè)的總投入貨幣價值量相比得到j行業(yè)的直接能源強度,見式(4):

    (4)

    根據IPCC(2007)的碳排放折算方法,旅游業(yè)CO2排放量折算方式如下:

    (5)

    式(5)中,C為旅游業(yè)CO2排放量;ηh2為中國初始能源消費結構,即第h2種能源在總能源消費量中的比重;CEh2為第h2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Oh2為第h2類能源的氧化系數。

    2.2 旅游業(yè)CO2排放驅動因素分解模型構建

    區(qū)域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其旅游業(yè)CO2排放涉及多重輸入輸出要素,數據包絡分析法是一種對若干同類具有多輸入、多輸出的決策單元進行相對效率與效益方面比較的有效方法,在處理多輸入、特別是多輸出問題上具有絕對優(yōu)勢(魏權齡,1988)。根據基本的數據包絡分析思想,區(qū)域旅游業(yè)CO2排放績效的本質是將這些區(qū)域作為實際決策單元,通過達到決策單元的Pareto最優(yōu),旨在尋找一個包含所有區(qū)域的生產最優(yōu)前沿面,把所有區(qū)域旅游的環(huán)境技術生產可能性集與這個最優(yōu)前沿面比較,得到各自效率的測度,如CCR、BCC等模型(Banker,etal.,1984)。在此基礎上,結合Chung等(1997)的方向性距離函數與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構造區(qū)域旅游業(yè)CO2排放驅動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區(qū)域旅游業(yè)CO2排放驅動因素,為區(qū)域旅游業(yè)碳減排路徑的確定提供依據。具體模型構建如下。

    2.2.1 環(huán)境技術與方向性環(huán)境距離函數

    (6)

    式(6)中,i為環(huán)境技術前沿構造中所參照的城市旅游業(yè);i′為受評城市旅游業(yè);λi表示第i城市旅游業(yè)相應觀察值的權重,權重變量非負說明規(guī)模報酬不變;Tt(xt)是一個封閉、有界、凸性的產出集,對應表達式具有零結合性、聯(lián)合弱可處置性、期望產出的強可處置性、投入要素的自由可處置性等四大特性(Fare,etal.,2007)。

    方向性環(huán)境距離函數是通過測度受評城市旅游業(yè)樣本點與環(huán)境技術前沿參照點之間距離的方式對受評城市旅游業(yè)效率水平進行量化評估。參照查建平等(2011)的方向性環(huán)境距離函數構造思路,對應數學表達式如下:

    (7)

    2.2.2 旅游業(yè)CO2排放分解

    Chung(1997) 構造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分解出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和環(huán)境技術進步,王維國和范丹(2012)、石風光(2014)用ML指數分別對區(qū)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績效做了同樣的分解,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發(fā)展理論上互相制約,結合旅游業(yè)特性,旅游資源稟賦是旅游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吸引物,資源稟賦、資本和人力要素的投入與旅游經濟發(fā)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應地影響到旅游業(yè)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謝園方,趙媛,2012)。在ML指數分解的基本原理上,將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和環(huán)境技術進步兩項分解發(fā)展為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環(huán)境技術進步、資源要素投入和產業(yè)結構效應4項,產業(yè)結構效應是由保證分解式左右兩邊相等推導而得,反映了產業(yè)結構效應前沿產出的影響,波及旅游業(yè)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具體的受評城市旅游業(yè)CO2排放變化分解模型如下:

    (8)

    如式(8)所示,旅游業(yè)CO2排放變化過程被分解為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EC)、環(huán)境技術進步(TC)、資源要素投入(RI)與產業(yè)結構效應(ES)4部分。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EC)表示環(huán)境技術落后者對環(huán)境技術先進者的追趕速度,理論上,若EC值>1,環(huán)境技術效率得到提高,受評城市樣本值向最優(yōu)前沿曲線參照點靠近,旅游業(yè)CO2排放量減少,旅游業(yè)期望產出增加,反之,受評城市樣本值離參照點越來越遠,旅游業(yè)CO2排放量增多,旅游業(yè)期望產出減少。環(huán)境技術進步(TC)表示技術前沿面的移動,若TC值<1,技術邊界“內陷”導致城市旅游業(yè)非期望前沿產出的額外增長,旅游業(yè)CO2排放績效降低。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與環(huán)境技術進步共同構成了環(huán)境全要素生產率。資源要素投入(RI)表示技術效率與技術結構不變條件下,資源要素投入對城市旅游業(yè)CO2排放強度的影響。產業(yè)結構效應(ES)表示產業(yè)內部結構及期望產出與非期望產出比例這一環(huán)境特質結構變動對旅游業(yè)CO2排放的影響。

    (9)

    3 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以湖北省17個州市*湖北省17個州市分別是武漢市、宜昌市、恩施州、十堰市、荊州市、襄樊市、神農架林區(qū)、荊門市、黃岡市、孝感市、黃石市、鄂州市、仙桃市、咸寧市、隨州市、天門市和潛江市,其中神農架林區(qū)是我國唯一以“林區(qū)”命名的行政區(qū),下文簡稱神農架。旅游業(yè)為研究對象,估算了2007~2011年湖北省區(qū)域旅游業(yè)CO2排放量,然后探討影響其旅游業(yè)CO2排放量變化的原因。在上述的旅游業(yè)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折算過程中所需的2007~2011年投入產出表源于歐盟投入產出數據庫(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入境游客與國內游客的旅游消費及其構成數據來自于湖北省旅游局提供的“湖北旅游便覽”*“湖北旅游便覽”由湖北省旅游局按照國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統(tǒng)計調查制度》調查匯編形成,定期公布于湖北省旅游政務網http://www.hubeitour.gov.cn/NewsLists_365_1_0_1_1.htm.,其中旅游花費構成類別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飲、景區(qū)游覽、購物、娛樂、郵電通信及其他服務;中間、終端能源消費量與能源消費結構數據源于《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

    在上述旅游業(yè)CO2分解模型中,本文以旅游總收入作為城市旅游業(yè)期望產出指標,以旅游業(yè)CO2排放作為非期望產出指標。經濟學上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為土地、勞動和資本(薩繆爾森,諾德豪斯,1991),但城市旅游生產受土地面積的約束影響較小,可不把土地作為投入變量(梁流濤,楊建濤,2012);本文參考多數學者的研究,把從業(yè)人員數作為勞動要素投入,固定資產投入作為資本變量(鄧洪波,陸林,2014;王慧英,2014)。此外,城市本身對游客的吸引力也是城市旅游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投入,本文統(tǒng)一使用各城市的高級別(3A、4A和5A級)旅游景區(qū)(點)的分值加總求和(馬曉龍,2008)作為城市總體旅游資源吸引力,以上各項指標折算方法見表1。各項指標折算所需原始數據源于《湖北省統(tǒng)計年鑒》《湖北年鑒》和“湖北旅游便覽”以及湖北省各州市統(tǒng)計年鑒和各州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07~2011年湖北省17個州市的旅游投入產出數據統(tǒng)計見表2。

    表1 投入產出指標及折算方法

    ① 參照馬曉龍(2008),以《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GB/T17775—2003)景觀質量評分細則中5A、4A和3A級旅游景區(qū)需具備的最低分值作為相應級別景區(qū)對游客的吸引力,并認為相同級別的旅游景區(qū)(點)對游客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對應的各級景區(qū)點的分值分別為90、85和75,因此旅游資源稟賦值=5A旅游區(qū)個數 90+4A旅游區(qū)個數 85+3A旅游區(qū)個數 75.

    表2 2007~2011年17個州市投入產出統(tǒng)計描述

    4 實證分析

    位于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擁有武漢城市和鄂西生態(tài)文化兩大旅游圈,旅游業(yè)是其戰(zhàn)略性支柱產業(yè),本文在折算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基礎上,對其旅游業(yè)低碳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背景分析,通過對旅游業(yè)CO2排放績效的驅動因素分解,深入解讀湖北省旅游業(yè)低碳發(fā)展情況。

    4.1 湖北省17個州市旅游業(yè)CO2排放量整體呈逐年增長趨勢但增速減緩

    依據上文旅游業(yè)CO2排放折算方法與基礎數據,計算出湖北省及其17個州市2007~2011年的旅游業(yè)CO2排放量。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量從2007年的253.103萬噸逐年遞增加到2011年的676.7468萬噸,年均增長率為27.87%。從圖1可以看出,17個州市的旅游業(yè)CO2排放量均呈逐年增長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年均增長率均在10%以上,其中咸寧市年均增長率最高,達到68.27%,從2007年的8744噸增長到2011年7.01萬噸。

    圖1 2007年與2011年湖北省17個州市旅游業(yè)CO2排放量及年均增長率

    整個樣本期間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量雖然逐年遞增但增長速度在2010年后減緩(見圖2)。2007~2011年,武漢市一直是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中占比最高的城市,占比均在50%左右,其次是宜昌市、恩施州和十堰市,潛江市占比最低。除襄樊市外,其他州市與湖北省相似,旅游業(yè)CO2排放增速在2010年后減緩,甚至黃岡市、隨州市和天門市2011年的CO2排放量較之2010年有所下降。而潛江市和荊門市在2009年后旅游業(yè)CO2排放增速已有減緩。這一變化特征主要受該時期湖北省實施旅游產業(yè)轉型升級,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和重視生態(tài)文化旅游建設政策影響,使得旅游產業(yè)的資源配置大幅優(yōu)化,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

    圖2 2007~2011年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量趨勢圖

    總的來說,湖北省各州市旅游業(yè)CO2排放量變化態(tài)勢存在較大差異,省內旅游收入最高的武漢市旅游業(yè)CO2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最多,旅游業(yè)CO2排放量與旅游總收入存在一定關系,但是又不完全一致,不同旅游經濟體系對應資源要素投入、結構特質、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兩者關系的復雜性,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旅游業(yè)CO2排放量的驅動因素及其作用程度,以期為區(qū)域旅游業(yè)節(jié)能減排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利用Matlab軟件對湖北省17個州市旅游業(yè)CO2排放進行分解,得到各分解項對城市旅游業(yè)CO2排放的影響程度。

    4.2 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對城市旅游業(yè)CO2排放變化貢獻度較小但有減排作用

    由表3可知,2007~2011年期間,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均值2008年前小于1,2008年后大于1。從動態(tài)視角看,荊州市、襄樊市、荊門市、鄂州市和咸寧市這5個州市與湖北省相似,旅游業(yè)CO2排放環(huán)境技術效率在2008年顯著上升,說明這5個州市向最優(yōu)前沿州市面的距離縮近。

    從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的貢獻度來看,在其他驅動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對城市旅游業(yè)CO2排放變化的貢獻較小,雖有正有負,但整體上呈現(xiàn)負面影響,即環(huán)境技術效率對旅游業(yè)CO2排放起到減排作用(見表3)。從各州市角度看,除了宜昌市和孝感市在整個樣本期間貢獻為正,其余各州市在多數年份貢獻為負,其中,隨州市、天門市和潛江市2010年/2011年的環(huán)境技術效率貢獻度分別為-0.5780、-0.0775和-0.1043,這3個州市在2010年后減排效應突顯,環(huán)境技術效率有所提高,從而減少了旅游業(yè)CO2排放。

    表3 2007~2011年湖北省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EC)及其貢獻度

    4.3 湖北省17個州市環(huán)境技術進步整體對旅游業(yè)CO2排放起正面影響,但在2010年后均有下降

    整個樣本期間,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環(huán)境技術進步均值分別為1.4449、1.3456、1.4910和1.0260,17個州市在絕大多數年份環(huán)境技術進步值大于1,但整個樣本期間波動較大。武漢市、宜昌市、恩施州、荊州市、神農架、孝感市和仙桃市的環(huán)境技術進步在2009年上升,2010后下降,尤其是荊州市、神農架和孝感市呈現(xiàn)明顯的先升后降趨勢,不過17個州市在2010年后環(huán)境技術進步均呈現(xiàn)下降趨勢(見圖3),技術邊界的內陷導致旅游業(yè)CO2排放產出的增加。

    同時,樣本期間湖北省環(huán)境技術進步對旅游業(yè)CO2排放的貢獻度均值分別為1.2127、1.1013、1.1037和2.3446,可見整體上環(huán)境技術進步對旅游業(yè)CO2排放的正向貢獻較大;樣本期間湖北省17個州市環(huán)境技術進步對旅游業(yè)CO2排放的貢獻量均值分別為46016.188噸、58286.250噸、118327.540噸和28369.646噸。17個州市中,只有黃石市在2010年/2011年跨期環(huán)境技術進步貢獻度為負值(-0.3754),對應旅游業(yè)CO2排放貢獻量為-2928.315噸,減緩了旅游業(yè)CO2排放的增加;其他州市的環(huán)境技術進步貢獻度均為正值,對旅游業(yè)CO2排放變化起正面影響。然而,正的環(huán)境技術進步貢獻度并不都產出正的旅游業(yè)CO2排放貢獻量,黃岡市、隨州市、天門市和潛江市2010年/2011年跨期旅游業(yè)CO2排放貢獻量就為負值,因為這4個州市2011年旅游業(yè)CO2排放比上一年少,說明這4個州市旅游業(yè)CO2排放量變化受除環(huán)境技術進步外的分解項驅動。

    圖3 2007~2011年湖北省17個州市環(huán)境技術進步(TC)變化趨勢

    4.4 資源要素投入對湖北省旅游業(yè)碳減排起到正面影響

    2007~2011年間湖北省旅游業(yè)資源要素投入均值分別為1.0010、1.0044、0.9823和1.0036,除武漢市、十堰市、神農架和黃岡市外,省內其余州市在樣本期間資源要素投入值均在1附近小幅波動,說明資源要素驅動項在整個樣本期間變化不大。樣本期間湖北省旅游業(yè)資源要素投入貢獻度均值分別為-0.0039、0.0046、-0.0400和0.0290,除武漢市、恩施州和黃岡市整個樣本期間貢獻度為正外,其余各州市在多數年份貢獻度為負,對旅游業(yè)碳減排工作起到正面影響,尤其是神農架的資源要素分解項值在2010年大幅下降(為0.6570),貢獻度為-0.7711,對應貢獻量為-69801.981噸,這一減排作用與2008年底提出將神農架這一林區(qū)作為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核心區(qū)域,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打造生態(tài)旅游產品的資源要素投入政策存在一定關系。

    從整體資源要素投入視角上看,樣本期間湖北省各州市旅游資源要素稟賦相對穩(wěn)定,旅游高級別景區(qū)資源投入、固定資產投入和旅游業(yè)從業(yè)人員數整體呈增長態(tài)勢,但多數州市的資源要素投入程度在2010年后減緩,說明旅游投資質量有所提升。

    4.5 產業(yè)結構效應是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

    產業(yè)結構效應表現(xiàn)為旅游系統(tǒng)內部行業(yè)結構及環(huán)境特質結構變化對旅游業(yè)CO2排放的影響。從動態(tài)視角看,2007~2011年湖北省旅游業(yè)環(huán)境結構值分別為0.9706、0.9771、0.9797和1.0617,對應貢獻度為-0.2069、-0.1114、-0.0636和-1.3334,環(huán)境結構是旅游業(yè)CO2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2010年之前,17個州市旅游業(yè)環(huán)境結構貢獻均為負值,2010年之后旅游業(yè)環(huán)境結構貢獻有正有負,但黃岡市、隨州市、天門市和潛江市的減排效應尤為突出(見圖4)。

    圖4 2007~2011年湖北省17個州市旅游業(yè)環(huán)境結構貢獻度變化趨勢

    然而,從環(huán)境結構對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的貢獻量而言,發(fā)現(xiàn)2007~2011年湖北省旅游業(yè)環(huán)境結構的貢獻量均值分別為-5377.894噸、-7023.836噸、-13645.990噸和16642.865噸,2010年前湖北省各州市的旅游業(yè)環(huán)境結構貢獻量均為負值,但之后均為正值,結合各州市旅游業(yè)CO2排放量的變化趨勢,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結構對旅游業(yè)CO2排放的抑制作用變弱,這與湖北省旅游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實施,各個州市旅游產業(yè)調整存在一定關系。

    5 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文測算了2007~2011年間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量,在此基礎上,利用方向性環(huán)境距離函數與數據包絡法,本文構建了旅游業(yè)CO2排放分解模型,將5年樣本期間旅游業(yè)CO2排放變化分解為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環(huán)境技術進步、資源要素投入和產業(yè)結構效應四部分,并結合湖北省旅游業(yè)投入與產出指標數據,計算得到旅游業(yè)CO2排放各分解項對應的貢獻度與貢獻量,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從2007年至2011年,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量從253.1030萬噸增長到676.7468萬噸,其中旅游收入最高的武漢市是湖北省CO2排放的主要來源,占全省的五成。雖然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量逐年遞增但增速在2010年后減緩,省內的大部分州市旅游業(yè)CO2排放呈現(xiàn)相似的變化趨勢,這一趨勢與對旅游業(yè)CO2排放起正面影響的環(huán)境技術進步在2010年后下降存在一定關系。

    在旅游業(yè)CO2排放分解的4項驅動因素中,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對旅游業(yè)CO2排放的貢獻較小,有正有負,但整體上呈現(xiàn)負面影響,即對旅游業(yè)碳減排起到正面影響;雖然湖北省大部分州市的環(huán)境技術進步貢獻度為正值,對旅游業(yè)CO2排放變化起促進作用,但在2010年后環(huán)境技術進步值呈下降趨勢;資源要素投入對旅游業(yè)CO2排放的貢獻度趨勢與環(huán)境技術效率變化類似,亦對旅游業(yè)碳減排工作起正面作用,不過貢獻度較之更大;最后產業(yè)結構效應是湖北省旅游業(yè)CO2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偟膩碚f,湖北省旅游業(yè)碳減排工作核心在于旅游業(yè)內部的行業(yè)結構及其對應環(huán)境結構特質的調整,降低較高污染排放特質與較低污染排放特質行業(yè)的比例,提升旅游業(yè)的產品附加值,同時輔以旅游業(yè)投資質量的提升和旅游業(yè)相關環(huán)境技術效率的提高,可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更新?lián)Q代生產設備,進而提高技術效率。

    本文在ML指數分解的基礎上,結合旅游業(yè)特性,構建了旅游業(yè)CO2排放4項式驅動因素分解模型,并以一個地區(qū)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分析,為旅游業(yè)響應全球氣候變暖,開展碳減排工作提供了具體的參考意見。然而本文旅游業(yè)CO2排放量計算的基礎數據來源于統(tǒng)計年鑒或統(tǒng)計公報,受限于國內目前的旅游統(tǒng)計調查制度,可能存在CO2排放量系統(tǒng)性低估的問題。此外,本文以一個地區(qū)作為實證對象,結論不夠豐富,后續(xù)將擴大研究對象范圍,進一步實證檢驗模型的穩(wěn)定性與可靠性。

    [1] 鄧洪波,陸林.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城市旅游效率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313-323.

    [2] 焦庚英,鄭育桃,葉清.江西省旅游業(yè)能耗及CO2排放的時空特征[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2(10):105-112.

    [3] 李伯華,劉云鵬,竇銀娣.旅游風景區(qū)旅游交通系統(tǒng)碳足跡評估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南岳衡山為例[J].資源科學,2012(5):956-963.

    [4] 李江帆,李美云.旅游產業(yè)與旅游增加值的測算[J].旅游學刊,1999(5):16-19.

    [5] 李鵬,黃繼華,莫延芬,桂華.昆明市四星級酒店住宿產品碳足跡計算與分析[J].旅游學刊,2010(3):27-34.

    [6] 梁流濤,楊建濤.中國旅游業(yè)技術效率及其分解的時空格局——基于DEA模型的研究[J].地理研究,2012(31):1422-1430.

    [7] 馬曉龍.中國主要城市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產率評價:1995-2005[D].廣州:中山大學,2008.

    [8] 薩繆爾森·保羅·A,諾德豪斯·威廉·D.經濟學[M].高鴻業(yè),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41.

    [9] 石風光.基于方向性距離函數的中國省區(qū)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238-242,250.

    [10] 石敏俊,王妍,張卓穎,周新.中國各省區(qū)碳足跡與碳排放空間轉移[J].地理學報,2012(10):1327-1338.

    [11] 石培華,吳普.中國旅游業(yè)能源消耗與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學報,2011(2):235-243.

    [12] 唐承財,鐘林生,成升魁.旅游業(yè)碳排放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2(4):451-460.

    [13] 陶玉國,黃震方,吳麗敏,余鳳龍,王坤.江蘇省區(qū)域旅游業(yè)碳排放測度及其因素分解[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10):1438-1448.

    [14] 王慧英.基于管理與環(huán)境視角的中國旅游效率研究[J].旅游科學,2014(28):31-53.

    [15] 王維國,范丹.中國區(qū)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斂性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數法[J].資源科學,2012(10):1816-1824.

    [16] 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DEA方法——運籌學的新領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17] 魏衛(wèi),趙思香,楊新鳳,張沙沙.酒店業(yè)推廣節(jié)能減排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廣東省星級酒店為例[J].旅游學刊,2010(3):35-40.

    [18] 魏艷旭,孫根年,馬麗君,李靜.中國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地區(qū)差異的初步估算[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76-84.

    [19] 肖建紅,于愛芳,王敏.旅游過程碳足跡評估——以舟山群島為例[J].旅游科學,2011(4):58-66.

    [20] 謝園方,趙媛.長三角地區(qū)旅游業(yè)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測度研究[J].地理研究,2012(3):429-437.

    [21] 袁宇杰,蔣玉梅.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旅游碳排放核算——以山東省為例[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5,8.

    [22] 查建平,唐方方,傅浩.中國工業(yè)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碳排放的約束條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4):44-52.

    [23] 查建平,王挺之,馮宇.低碳經濟背景下中國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模式研究[J].資源科學,2015(3):0565-0572.

    [24] 趙先超,朱翔.湖南省旅游業(yè)碳排放的初步估算及脫鉤效應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3(1):166-175.

    [25] 鐘永德,石晟屹,李世宏,羅芬,羅偉亮.中國旅游業(yè)碳排放計量框架構建與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1):78-86.

    [27] Banker R D,Charnes A,Cooper W W(1984).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30(9):1078-1092.

    [28] Becken S(2004).How tourists and tourism experts perceive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offsetting schem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2(4):332-345.

    [29] Becken S,Frampton C,Simmons D(2001).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the New Zealand case[J].Ecological Economics,39(3):371-386.

    [30] Becken S,Patterson M(2006).Measuring nation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as a key step towards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4(4):323-338.

    [31] Bernard F,Pichon V,Tissot C L(2010).The Maldives’2009 Carbon Audit[M].Paris:BeCitzen.

    [32] Bruijn K de,Dirven R,Eijgelaar E,Peeters P M,Nelemans R(2013).Travelling large in 2011.The carbon footprint of Dutch holidaymakers in 2011 and the development since 2002[M].Breda:NHTV Breda University for Applied Sciences.

    [33] Chan W W(2005).Partial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costs generated by hotels in Hong Ko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4 (4):517-531.

    [34] Chung Y H,F?re R,Grosskopf S(1997).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51(3):229-240.

    [35] Collins A,Jones C,Muiiday M(2009).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mega sporting events:Two options?[J].Tourism Management,30(6):828-837.

    [36] Dawson J,Stewart E J,Lemelin H(2010).The carbon cost of polar bear viewing tourism in Churchill,Canad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8(3):319-336.

    [37] Dwyer L,Forsyth P,Spurr R,Hoque S(2010).Estimat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ustralian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8(3):355-376.

    [38] F?re R,Grosskopf S,Pasurka C A(2007).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Energy,32(7):1055-1066.

    [39] G?ssling S(2002).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2(4):283-302.

    [40] G?ssling S,Garrod B,Aall C(2010).Food management in tourism:Reducing tourism’s carbon ‘footprint’[J].Tourism Management,30(5):1-10.

    [41] G?ssling S,Michael Hall C(2008).Swedish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An emerging conflict?[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8(2):141-158.

    [42] IPCC(2007).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c[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3] Konan D E,Chan H L(2010).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Hawaii:Household and visitor expenditure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32(1):210-219.

    [44] Kuo N W,Chen P H(2009).Quantifying energy use,carbon dioxide emission,and other 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7(15):1324-1330.

    [45] Liu H,Xi Y,Guo J,Li X(2010).Energy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an energy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 Policy,38(8):3957-3964.

    [46] Liu J,Feng T,Yang X(2011).The energy requirements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tourism industry of Western China:A case of Chengdu city[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15(6):2887-2894.

    [47] Mayor K,Tol R S J(2010).Scenario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aviation[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20 (1):65-73.

    [48] Paravantis J A,Georgakellos D A(2007).Trend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passenger cars and bus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74(5):682-707.

    [49] Park H C,Heo E(2007).The direct and indirect household energy requirement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from 1980 to 2000—An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 Policy,35(5):2839-2851.

    [50] Patterson M,McDonald G(2004).How clean and green is New Zealand tourism[M].Lifecycle and Future Environmental Impacts.Lincoln,NZ:Landcare Research.

    [51] Peeters P,Dubois G(2010).Tourism travel 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straint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8(3):447-457.

    [52] Perch-Nielsen S,Sesartic A,Stucki M(2010).The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of the tourism sector:The case of Switzerland[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13(2):131-140.

    [53] Rossello-Batle B,Moia A,Cladera A(2010).Energy use,CO2emissions and waste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of a sample of hotels in the Balearic Islands[J].Energy and Buildings,42(4):547-558.

    [54] UNWTO(2008).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J].Climate Change & Tourism 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12(4):168-181.

    (責任編輯:車婷婷)

    A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rivingFactor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Regional Tourism:Based on 2007~2011 Panel Data collected from 17 Cities inHubei Province

    HE Lamei1, LI Zhiyong1, ZHA Jianping2

    (1.SchoolofTourism,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00,China;2.SchoolofManagement,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Chongqing401120,China)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for anthropogenic CO2emissions,tourism carbon emission is one of the subjects which should respond to the global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This paper assessed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tourism industry of 17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during 2007~2011,built a decomposing model of tourism CO2emissions 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and made a deline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ourism CO2emissions.It’s found that,from 2007 to 2011,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increased from 2.53×106tons to 6.76×106tons,whereas the speed of tourism CO2emissions growth slowed down after 2010;among the four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ourism,environmental structural characters was found to be the foremost;resource inputs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change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emissions reduction,while environmental technical change has negative impacts on it.

    tourism industry; CO2emissi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F 592.7

    A

    1006-575(2016)-02-0024-15

    2015-07-29;

    2015-12-16

    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可持續(xù)發(fā)展實驗區(qū)低碳產業(yè)發(fā)展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2014SZ0091)。

    賀臘梅(1992-),女,四川大學旅游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旅游資源開發(fā)與景區(qū)管理,E-mail:helameiscu@163.com。李志勇(1970-),男,博士,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與管理。查建平(1986-),男,博士,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低碳經濟與能源經濟。

    猜你喜歡
    州市排放量湖北省
    繪顏繪色
    書畫展示
    中學生報(2022年11期)2022-01-17 15:16:12
    天然氣輸配系統(tǒng)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煤氣與熱力(2021年6期)2021-07-28 07:21:40
    廣州市培正中學作品集
    ViVi美眉(2021年10期)2021-01-25 23:51:49
    黑龍江省碳排放量影響因素研究
    春風化雨 深入淺出——記湖北省優(yōu)秀理論宣講員龍會忠
    學習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4
    湖北省2015年3月生產資料價格
    農家顧問(2015年4期)2015-05-10 03:36:10
    基于TOPSIS的新疆15個地州市碳排放經濟效率評價研究
    全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第Ⅱ部分)
    江蘇省火力發(fā)電機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
    崇信县| 枞阳县| 错那县| 禄劝| 都昌县| 开远市| 南木林县| 白水县| 皮山县| 保亭| 临洮县| 皋兰县| 昂仁县| 沙田区| 无极县| 林芝县| 芒康县| 白朗县| 赣州市| 庄河市| 大港区| 资源县| 平舆县| 昌吉市| 临武县| 丹凤县| 翁牛特旗| 岐山县| 上杭县| 大港区| 宁德市| 郁南县| 郸城县| 那曲县| 武义县| 大方县| 成安县| 博兴县| 开平市| 剑河县|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