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修平
創(chuàng)新運用培智學校數學教材
陸修平
針對現行培智學校數學教材中明顯存在的不能適應時代與教學需要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新課改理念,創(chuàng)新運用現行教材,通過豐富情趣性、強化活動性、注重生活性、加強系統(tǒng)性、呈現綜合性及緊跟時代性,使這套教材更好地為智力障礙學生服務。
培智學校;數學教材;運用
現行全日制培智學校數學教材(以下簡稱教材)是按1990年原國家教委頒發(fā)的《全日制智力落后學校(班)數學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和要求,從輕度智力障礙學生的身心特點及發(fā)展需要出發(fā),編寫的適合輕度智力障礙學生的參考教材。教材在《說明》中明確指出,各地在對中度智力障礙學生進行教育、訓練時,必須作較大的調整,而不要照搬套用。[1]
多年的實際教學需要和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使越來越多的教師深刻體會到:現行教材無法正常使用。有人也試圖通過調教學進度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不可否認,這對輕、中度智力障礙學生掌握知識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效果仍不樂觀。筆者認為現行教材自身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是教學內容單調,教具學具貧乏,很難激發(fā)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是缺少給學生操作和活動的空間,使智力障礙學生的數學課堂變得機械枯燥;其三是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嚴重脫節(jié);其四是教材明顯沿襲普小多次課改前的系統(tǒng)邏輯結構,沒有及時優(yōu)化,未能考慮到智力障礙學生的特點;其五是教材忽視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其六是教材仍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版本,許多知識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等。雖然教材中存在著這些不足,但只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還是可以使教材發(fā)揮一定作用。
兒童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而不少智力障礙兒童由于經驗貧乏,大腦中外界實物形象儲備較少,我們就更應該將數學知識置于一個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情境之中,讓學生真正體會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獲得強烈的感受和內心體驗,來幫助他們從具體的事物抽象出概念、原則、方法。而教材編排時插圖不夠豐富,有的沒有緊密聯系生活;安排的學具、教具也很單調,不具有情趣性和易操作性;缺少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xié)調發(fā)展的實踐操作活動等。完全按教材授課會使智力障礙學生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很難理解簡單的數理,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生活脫節(jié)等,使數學課無法正常開展,這在一些中、重度培智學校的低年級尤為明顯。
因此,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要在豐富情趣性上下功夫,可以通過適當增添智力障礙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理解,使學生獲得直觀的視覺感受;可以設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問題,獲得直觀的心理感受;也可以適當提供學生容易獲取、容易操作的教具、學具,幫助學生理解、領會;還可以通過適當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體驗、感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心理體驗。如在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安排“有趣的七巧板”等實踐活動;在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安排“有趣的拼搭”等實踐活動;在教授表內乘除法之后,讓學生用撲克牌“算24點”等。這樣,安排具有豐富情趣性的活動,能使原本智力有障礙的學生學得更輕松、更愉快、更主動、更有趣、更深刻。
新課程的目標由“關注知識結果”轉向“關注學生活動”。[2]因此,對教材的改革也應提倡讓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合作討論、體驗數學再發(fā)現的過程,應強化數學課堂活動性。而教材仍為灌輸式的風格,先出示準備題復習鋪墊,接著是例題的講授指導,再通過復習題“練一練”及時鞏固。形式單調,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不足,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智力障礙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因此,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應強化活動性,充分讓學生思考、探究。例如《十幾減9》一課中,可以讓學生當一回“售貨員”,從13個蘋果中賣出9個,學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種拿法,由此“創(chuàng)造”出“13—9”的多種計算方法。又如《分一分》一課中,可以先讓學生分組任意分一分、說一說、記一記,開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再從中歸類得出平均分的一組,然后按平均分的要求再分一分。這樣,使學生在合作、交流和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內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再如《米、分米、厘米》單元,在學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長度概念以及進率后,就可以安排大量的活動,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等,通過實踐活動的強化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
真正的數學不是繁雜的數學游戲,而是豐富多彩的,它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數學才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而教材則明顯將數學與生活疏離開來,數的運算和應用題分離,先安排計算單元,再安排應用題單元,有的還分冊安排。即便是應用題,也與生活銜接不足。這樣,使許多智力障礙學生認識數字、會數數,卻不會數生活中的實物;會加減乘除運算,但無法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解答不出應用題,更不用說解決生活問題了。
因此,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應注重生活性,使數學密切聯系生活,這對于智力障礙學生學習實用語數尤為重要。如在學生學完乘法口訣后,要求學生學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我住的樓房有4層,每層住8戶,一共住幾戶?”“一個星期有7天,3個星期有幾天?”“每支鉛筆9角錢,5支鉛筆多少錢?”“每個興趣小組6人,5個小組有多少人?”等等。也可以從這些生活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欲望。又如學生學習《元和角》的知識前,帶領學生去商場或超市購物,通過“你會付錢嗎”這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認識元和角,學習簡單運算的知識。再如,學習“認識鐘表”時,首先出示鐘表讓學生識認,設置問題情境“你認識他們嗎”激發(fā)學生學習鐘表的欲望,學完新知識后,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讓學生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數學知識內部之間聯系密切,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后面所要學習知識的基礎。所以,教材應充分利用這層關系,循序漸進地安排,這樣才可以幫助智力障礙學生利用新舊知識的緊密關系,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來突破新知識的難點,從而達到以舊探新的效果。[3]而教材將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分開來安排,使智力障礙學生難以發(fā)現與利用其中的內在聯系,在學習減法和除法時都感到了一定的困難。
所以,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加強知識之間的系統(tǒng)性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在學生學完數的組成后,接著安排加法運算,再安排減法運算,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數的組成,加法運算的知識以及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探索和學習減法運算的方法,就可以幫助智力障礙學生更加輕松、牢固地掌握減法運算的訣竅。同樣,在學生掌握乘法口訣后安排相應的除法運算,可以通過乘除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除法運算的方法,更加深了對乘除法內在聯系的認識。
客觀世界原本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為了研究,人們才把它劃分成許多相對獨立的學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運用綜合性的知識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于智力障礙兒童來說,由于分析、綜合能力發(fā)展水平較低,思維大多停留在直觀形象階段,如果分科確定教學內容,他們將很難獲得對世界的完整認識,難以將所學知識運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而教材片面強調學科知識,忽略各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教學內容的橫向聯系不強。
因此,創(chuàng)造性運用教材,必須考慮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綜合,使智力障礙學生在知、情、意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如教學《時、分、秒》單元時,可以設計“我的一天”情境,讓智力障礙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鐘面,學習時、分、秒的簡單運算,學會用正確的數學語言完整地表達一句話,知道什么時間做什么,學會合理運用時間以及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又如教學《元角的認識和簡單計算》單元時,就可以設計“百貨商店”或“農貿市場”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在仿真的情境中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以及進行簡單的運算。另外可以在買賣交換的情境中,讓學生在買和賣中進行充分的交際口語訓練,學會正確運用文明禮貌用語,如“請給我××”“給你××元”“請找××元”“謝謝”“再見”等。還可以帶領學生練習購買活動中的交往行為,包括買東西排隊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等,教育學生禮貌待人。
智力障礙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主要要求是實用語數,既然是實用的,那么教學內容就應該是智力障礙學生在生活中以及走上社會后所需要的,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問題。這就要求對智力障礙學生的教材應緊密跟隨時代,才能保證它的實用性。而教材是20多年前的版本,一些知識點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運用不到。
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就要考慮其時代性。如《元、角、分》單元,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分幣已經極少使用。而《教材》卻安排了大量的篇幅來介紹分以及角、分之間的相互轉化,還有簡單運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作簡單介紹即可,另外可以酌情安排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壹佰圓人民幣的認識及運算,以滿足智力障礙學生適應時代和生活發(fā)展的需要。再如,《珠算》單元的教學,雖然珠算是我國傳統(tǒng)的計算工具,在社會發(fā)展和現實生活中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但珠算的知識并不易被智力障礙學生掌握和運用,可根據學生情況,作為選學內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現代科技的進步,應增加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的有關知識,因為計算器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幫助智力障礙學生計算,實用性更強。
總之,只要我們以先進理念為指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細心發(fā)現、用心思考,就能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使教材真正遵循科學性、思想性原則,遵循智力障礙學生心理發(fā)展和思維特點,從而更好地為智力障礙學生服務。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新課程設置實驗方案[J].現代特殊教育,2007,(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中國教育報,2001-07-27,(2).
[3]肖能.培智學校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與實踐[J].現代特殊教育,2003,(7-8).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逸夫特殊教育學校,226400)
清香陸佳音(上海市聾啞青年技術學校)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