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在日常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師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教學法,如主題演講法、項目驅動法、學生微課法、詩歌朗誦法等,增強課程的實效性。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教學法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從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fā),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最終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層次實踐型、應用型人才。根據(jù)課程性質,理論講授是必要的、基本的,但是為了增強教學實效性,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能夠將道德的相關理論內化為自覺的意識、自身的習慣、自主的要求,同時能夠運用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在社會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規(guī)范。教師就必須通過理論講授和相應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實現(xiàn)教學導向,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我們探索出一些切實有效的實踐教學形式和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主題演講法
主題演講法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相關的主題討論與演講,演講的主題貼近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所面臨和關心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把道德的相關理論內化為自覺的外在行為。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實踐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以下“討論與演講”的主題:
第一章“我的大學我做主”。任務要求:認識到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的不同,積極適應這種環(huán)境的轉變,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議。發(fā)言人自擬發(fā)言提綱,內容包括專業(yè)學習、生活自理、社會實踐、綜合素質提升等方面。制作PPT課件進行展示,為增強觀點說服力,可在PPT中編輯視頻、音頻材料。第二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任務要求:學生小組利用課余時間互相交流,講述身邊的愛國主義人物故事,或者講述自己的“紅色之旅經歷”,寫出演講稿。最后推選出有代表的講述稿,進行補充修改,利用課上時間,進行講述比賽和評選,時間為10分鐘。第三章“大學生如何端正人生態(tài)度”。任務要求:請同學們聯(lián)系實際生活,做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難的主題演講,要求脫稿,富有激情,表達流暢,儀態(tài)大方。第五章“培育職業(yè)精神”。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選出令人敬仰的職場楷模,講述他們的優(yōu)秀事跡,從中讓學生領會職場精英愛崗敬業(yè)、恪盡職守的職業(yè)道德境界,并以榜樣為動力樹立遵守職業(yè)道德的意識。
在這類實踐教學中,首先,教師要選擇好演講的主題,只有主題選得好,才能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其次,對學生進行分組,制定規(guī)則,角色劃分。小組內要選任一名組長,善于協(xié)調,有很好的組織能力;選任一名記錄員,學會歸納總結;選任一名監(jiān)察員和計時員。為了能夠使每位同學都能夠得到鍛煉,小組長也可以實行輪值。由組長協(xié)助教師安排實踐教學任務,開展實踐教學的各項活動。最后,從語言和效果兩方面制定主題演講的評分標準。
二、項目驅動法
項目驅動法是一項主題來自于真實情境、具有一定挑戰(zhàn)意義,需要協(xié)作研究來揭示原因、創(chuàng)意解決方案、著手解決問題,并展示協(xié)作探究成果的有反饋的學習活動。可以培養(yǎng)團隊意識,協(xié)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角,把知識的內化過程融入到課堂實踐中,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項目形式一:情景劇“寢室風波”。材料:新生入學的一個寢室里,來自各地的同學組成了一個大家庭,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學習生活經歷,相處起來可能會有很多的矛盾。任務要求:請編排一個情景劇,設定矛盾并解決矛盾。項目形式二:情景劇《青春進行曲》。材料:大學生要樹立科學的理想,并為理想的實現(xiàn)付出努力,要認識到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在于指引人生的奮斗目標,提供人生的前進動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而很多大學生進入了大學,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逃課、逃晚自習,荒廢了大學寶貴的時光,當畢業(yè)找工作的時候才知道后悔。任務要求:聯(lián)系材料,請學生編排一個情景劇,教師在課下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最后小組選出代表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進行相應的加分。項目形式三:情景劇《我的未來不是夢》。材料:人生目的回答的是“人為什么活著”這一人生根本問題的認識,它決定人生道路的方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任務要求:請編排一個情景劇,說明人生目的對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三、學生微課法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進行自主與探究的學習成果的展示,是內化知識、拓展能力的高校教學策略。展示是最為關鍵,總結才能讓學生真正提高,能把別的同學教會,自己才算是真會。學生在課下分組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內容,并派出一名學生代表把學習內容制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小組的微課展示,每一個實踐小組選派一名評委打分,其他同學與教師認真聆聽,然后在個人和小組點評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第一,“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思維方式”。任務要求:選取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生法治案例,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在圖書館和網絡上搜集資料,然后進行篩選梳理,確定本組認為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生法治案件。制作PPT課件,并選出代表進行精彩一課的講解。通過此次任務,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法治思維方式。
第二,“盤點我國年度道德事件”。任務要求:選出的年度事件應該是代表我國道德建設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事例,通過事件點評,對道德建設提出可行性建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利用學校圖書資料及網絡資源查找、收集各種相關資料,在小組內討論、選擇代表我國道德建設過程中出現(xiàn)的正反兩方面典型事件,制作成PPT課件,進行精彩講解。
第三,“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任務要求:通過對習大大和彭麻麻等人物的愛情故事進行生動講述,從中讓學生親身領會如何正確對待戀愛,擺正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婚姻觀。實施步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教師所下達的任務,在圖書館和網絡上搜集資料;對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梳理;主題鮮明,觀點新穎,文字簡潔,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能夠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戀愛和婚姻的認識;要求學生盡量脫稿演講,語言表達流暢,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這種實踐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翻轉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學生代表主講,教師負責引導和點評,有效發(fā)揮同學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他們協(xié)同配合、集體備課的能力,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獨立授課能力。教師要事先給同學們講清楚微課的基本要求,教會學生制作課件的基本技巧,提醒他們講課時注意把握時間,事先制定出微課的評分標準,在每次學生微課講解后,教師要進行及時的點評。
四、詩歌朗誦法
詩歌朗誦法是指通過特定的詩詞朗讀讓學生了解道德的相關理論,內化為自身行為的實踐教學法。主要設計了兩項朗誦內容:其一是流沙河的《理想》,目的是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思考如何樹立科學的理想,并為理想的實現(xiàn)付出自己的努力。其二是舒婷的《致橡樹》,詩人別具一格地選擇了“木棉”和“橡樹”兩個形象,歌唱了不卑不亢至純至美的愛情,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目的是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愛情也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相互尊重傾慕為基礎,千萬不要在愛情中迷失自我。
這類實踐教學的具體要求有:一是要求選手介紹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二是要求選手自備背景音樂,在背景音樂中傾情朗誦;三是要求教師做好記錄,以便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
【參考文獻】
[1] 林江梅.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學,2014(11)36-37.
[2] 王欣.高職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效性[J].教育與職業(yè),2016(2)92-94.
【作者簡介】
李曉楠(1985-)女,漢族,河南陜縣人,西安翻譯學院思政部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