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華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測繪與市政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主體的博弈分析
劉振華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測繪與市政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農村污水治理是浙江省“五水共治”的重點和難點,可以改善農村水環(huán)境和人居環(huán)境.分析農村污水治理具有的公共物品屬性,農村污水治理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排它性,因而屬于準公共產品.農村污水治理主體的雙重性.包括政府和農村居民兩個主體,政府具有主導性和監(jiān)管性,應承擔主要的供給責任;農村居民具有參與性和監(jiān)督性,應承擔次要的供給責任,居民之間應合作.采用“智豬博弈”、“修路博弈”,分析了政府和農村居民的博弈問題.農村污水治理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排它性,屬于準公共產品.農村污水治理主體包括政府和農村居民,政府具有主導性和監(jiān)管性,應承擔主要的供給責任;農村居民具有參與性和監(jiān)督性,應承擔次要的供給責任,居民之間應合作.這些有利于認為應明確農村污水治理中政府和居民的主要職責,提高農村污水治理效益.
浙江農村;污水治理;主體;博弈;公共產品;政府;農村居民
隨著浙江省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加快推進,部分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缺乏有效治理,導致農村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當前,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正在由風險演變?yōu)槲C,政府公共物品供給的職能“缺位”是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根本原因[1].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作出了“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jié)水)重大決策,提出“科學治水、依法治水、鐵腕治水、全民治水”的要求.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全省水環(huán)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深度延伸和題中之義,是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fā)展理念的具體行動,讓廣大農村水變干凈、塘歸清澈,重塑江南水鄉(xiāng)韻味.當前,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正在有序推進,處于攻堅階段,但在農村污水實際治理過程中產生了較為嚴重的“一冷一熱”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政府熱情很高很主動,但農村居民較冷很被動,根本原因是農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設資金由政府承擔.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政府和農村居民的有效協(xié)調,需要明確農村污水治理的公共屬性,分析治理主體的特性,探討農村污水治理主體(政府和農村居民)的博弈關系,從而促進浙江省建立健全農村污水治理機制,提高治理效益.
1.1 公共物品的內涵
根據物品是否具有競爭性和排它性特征,分為私人物品、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三類.1954年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在論文《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首次提出公共物品的經典定義:“每個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物品消費的減少,即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按照非競爭性或非排他性是否充分,將公共物品分為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準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非排他性.所謂非排它性是指這一物品的消費過程中無法排除不支付價格人的消費,具體表現(xiàn)為:⑴公共物品在技術上就不易于排斥眾多的受益者;⑵即使存在技術上的排它性,但排它成本非常昂貴,一般不會輕易采取排它手段.非競爭性是指這一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增加消費者的消費,不會削弱現(xiàn)有消費者的消費水平,非競爭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邊際生產成本為零和邊際擁擠成本為零.世界銀行在《1997年世界發(fā)展報告》中給公共物品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共物品是指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貨物,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使用者對該物品的消費并不減少它對其他使用者的供應,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對該物品的消費之外.”
1.2 農村污水治理的性質分析
農村污水治理的影響因素較多,如農村污水治理規(guī)劃、污水工程建設資金、污水處理技術水平、工程建設和管理人員的業(yè)務水平、政府財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污水治理有利于農村飲用水水源的保護,特別是飲用水水源上游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在一定地域或行政管轄范圍內,享受農村污水治理益處的農村居民數(shù)量基本保持不變.如果該范圍內能夠完全治理農村污水,這時與受益人口的數(shù)量沒有關系,每位居民都能平等享受污水治理帶來的益處,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如果該條件范圍內農村居民的人數(shù)超過設計范圍,由于已經運行的農村污水工程所能提供的污水處理量是有限的,這就出現(xiàn)隨著居民人數(shù)的增加,其他居民的治理效益降低,導致邊際擁擠成本增加而不是零,表現(xiàn)出一定的擁擠現(xiàn)象.要保持農村污水治理效果,必然需要增加污水工程設施和相應的管理成本,如增加污水收集管線長度、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等,導致邊際生產成本增加而不是零,從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競爭性特征.在一定范圍內農村污水治理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但超出這個范圍就屬于有限的非競爭性.
目前,農村污水工程建設和管理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和居民共同承擔,居民享受污水治理效益時需要支付污水處理費.如果居民按時支付污水處理費,則無法排斥其他消費者,具有完全的非排它性.如果居民不支付或者支付不足時,就需要政府支付相應的費用才能保持污水治理效益,否則只能降低農村生活環(huán)境品質.在現(xiàn)實的農村污水治理中,居民不支付污水處理費,只是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居民支付的污水處理費不足,會產生污水工程運行與維護管理的問題,導致治理效益降低,這在目前農村地區(qū)比較普遍.農村污水治理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完全的非排它性,但條件不具備時就具有一定的非排它性.
總之,在一定地域或行政管轄范圍內,居民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如果能夠確保有效治理農村污水的問題得到解決,享受污水治理的益處與居民的數(shù)量無關;如果居民按時支付污水處理費,則不能將任何一位居民排除在外.因此,具有安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它性,屬于純公共產品.但是,如果該區(qū)域內居民數(shù)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其他居民生活環(huán)境品質降低,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同時,農村污水治理現(xiàn)實條件下,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排除那些不支付污水費的居民,但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影響,具有有限的非排它性.所以,農村污水治理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非排它性,屬于準公共產品.
農村污水治理主體主要由政府和農村居民構成,治理責任需要兩者共同承擔.由于農村污水治理具有準公共物品特性,政府在治理中需要承擔主要責任,而農村居民也要承擔部分責任,兩者需要各自發(fā)揮優(yōu)勢,密切配合才能從根本上實現(xiàn)徹底的治理.
2.1 政府在農村污水治理中的雙重性分析
政府包括省級政府、市縣政府,在農村污水治理中具有雙重性特征表現(xiàn)為:①政府應建立農村污水治理機制,發(fā)揮主導特性,包括制定法規(guī)、優(yōu)惠政策、技術標準規(guī)范、治理規(guī)劃、資金保障等,健全治理體系,從法治角度明確承擔主要的供給責任;②政府具有監(jiān)管的特性,對在農村污水治理過程中履行政府監(jiān)督管理的職責.省級政府與立法機關協(xié)作在農村污水治理中需要制定相應的法規(guī),市縣政府則根據本地區(q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可操作性的法治和技術規(guī)范.目前,浙江省法規(guī)在污水治理方面主要集中在城鎮(zhèn)污水,而農村污水治理在法制方面是缺位的,沒有非常明確的法制規(guī)定政府承擔的治理責任,這就會在具體實施的治理過程中缺少法治依據,給農村污水治理帶來根本性的問題,所以政府需要從法治角度明確治理責任是非常有必要的.當前,浙江省治理農村污水的依據主要以行政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為主,法治層級相對較低,如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fā)布《關于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見》(浙委辦發(fā)〔2014〕2號).政府還需要履行監(jiān)督管理職責,包括農村污水治理規(guī)劃、工程建設、工程運行,需要制定監(jiān)管的制度,建立制度化的監(jiān)管機制.同時,政府為建立健全農村污水治理的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支持,通過制定教育政策為在省屬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中職學校進行農村污水治理的人才培養(yǎng)和培訓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讓從事農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和運行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具有較高的業(yè)務水平,熟悉具體的業(yè)務,了解國外特別是發(fā)達國家農村污水治理的經驗.
2.2 農村居民在農村污水治理中的雙重性分析
農村居民是農村污水治理的直接受益者,成為其治理主體,在農村污水治理中具有雙重性特征表現(xiàn)為:①農村居民應參與農村污水治理全過程,包括治理資金、治理規(guī)劃、工程建設、工程運行等;②農村居民應積極參與農村污水治理的監(jiān)管,配合政府部門或第三方實施監(jiān)管.農村居民是農村水環(huán)境治理體制中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治理機制中發(fā)揮參與、監(jiān)督功能[3].基于生態(tài)文明的新農村建設,政府部門需要加大以水安全觀為核心的水文化宣傳,加強農村居民對水的重新認識,特別是地方水環(huán)境污染對身體健康、生活品質的影響,讓農村居民逐步自覺地參與到農村污水治理,履行治理責任,包括承擔部分資金如繳納污水處理費或者部分運行費用.同時,農村居民對農村污水治理效果最有發(fā)言權,可以參與其中的監(jiān)管,包括農村污水治理規(guī)劃、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工程運行等,政府監(jiān)管部門或第三方可以實施激勵政策充分發(fā)揮農村居民的監(jiān)管便利性,增強農村居民的監(jiān)管自覺性,對農村污水治理效果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博弈論或叫對策論,主要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fā)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在博弈論里,個人效用函數(shù)不僅依賴于他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個人的最優(yōu)選擇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shù),博弈論研究的是存在相互外部經濟條件下的個人選擇問題.在政府和農村居民之間采用“智豬博弈”模型進行分析,在農村居民之間采用“修路博弈”模型分析農村污水治理主體的博弈問題.
3.1 政府和居民在農村污水治理中的“智豬博弈”分析
“智豬博弈”的原理是:豬圈里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端有一個豬食槽,另一端安裝一個按鈕,控制著豬食的供應;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誰按按鈕誰就需要付2個單位的成本;電鈕和食槽分別放置于豬圈的兩端,當按完電鈕跑到食槽的時候,另一頭豬已吃了不少.假設會出現(xiàn)三種結果:若大豬先到,大豬吃到9個單位,小豬只能吃1個單位;若同時到,大豬吃7個單位,小豬吃3個單位;若小豬先到,大豬吃6個單位,小豬吃4個單位.在“智豬博弈”模型中,“等待”是小豬的占優(yōu)戰(zhàn)略;給定小豬總是選擇“等待”,大豬的最優(yōu)選擇只能是“按”.所以,納什均衡就是:大豬按,小豬等待.各自所得相等,表現(xiàn)出多勞動者不多得.
假定政府和農村居民之間,在農村污水治理供給方面形成“智豬博弈”,即能者多勞、弱者少勞的博弈.農村污水治理供給的“智豬博弈”模型:假定農村污水治理供給的效益是10個單位,供給者需要支付2個單位成本.假定會出現(xiàn)三種情況:若完全由政府供給,政府獲得的效益是9個單位,居民只能獲得2個單位;若政府和居民都供給農村污水治理,政府獲得7個單位,居民獲得3個單位;若完全由居民供給農村污水治理,政府只能獲得6個單位,居民獲得4個單位.“智豬博弈”告訴我們[4]:在政府和農村居民關于農村污水治理的行為博弈中,政府憑借行政權力和財政資源的優(yōu)勢成為博弈中的強者,農村居民成為博弈中的弱者.然而,強者是主動出擊,弱者是選擇等待.政府和居民在農村污水治理供給方面形成的智豬博弈戰(zhàn)略式(見表1).
表1 政府和居民之間的“智豬博弈”戰(zhàn)略式
由表1可知,理性居民的最佳決策是等待政府供給農村污水治理,自己選擇搭便車;而政府的最佳決策是供給農村污水治理,居民選擇等待,(供給,等待)是治理農村污水供給的唯一納什均衡.政府成為農村污水治理的供給者,居民搭便車能夠從政府農村污水治理中獲益最大,阻礙了居民自身供給的積極性.同時,我國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存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偏向,居民缺少表達公共物品需求偏好的渠道.由于干部考核機制的導向,政府官員在供給決策時優(yōu)先考慮將有限的財力配置給能夠獲得較大政績的方面,忽視治理農村污水方面的需求.根據“誰受益誰付費”確定的受益原則,作為農村污水治理的居民需要支付一定的污水處理費.然而,作為“經濟人”的農村居民不愿意表達對治理農村污水的真實需求,存在搭便車的心理,希望治理農村污水的費用越低越好,最好是免費,這在農村地區(qū)比較常見.因此,政府規(guī)避自己為農村居民提供污水治理的責任,居民想搭便車,導致農村污水治理的供給不足.
目前,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主要由政府承擔為主,每戶補助5 000元以上,農村居民相對較小.從農村污水治理實際來看,政府比較主動,農村居民往往處于被動,多數(shù)農村居民是在等待政府治理農村污水,這基本符合政府和居民之間的“智豬博弈”模式,但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污水治理的問題.盡管農村污水治理屬于準公共物品,需要由政府承擔供給責任,但是供給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政府組建國營企業(yè)直接負責,政府與民間企事業(yè)單位組建合營企業(yè),或者由政府通過委托第三方間接購買服務的方式.美國經濟學家薩瓦斯的研究表明,沒有任何邏輯理由可以證明公共服務必須由政府來提供,而擺脫政府公共服務低效率和資金不足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壟斷地位,積極實行公共服務的民營化[5].根據發(fā)達國家的經驗,農村公共物品市場化供給的形式主要有:對傳統(tǒng)的公營企業(yè)實行私有化;政府和私人企業(yè)之間的合同承包制;公私合作建立“攜手政府”,以政府特許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標的私營部門參與供給[6].目前農村推行公共物品“市場化”供給的條件并不完全具備,政府仍要起主導作用,從制度外走向制度內是農村公共物品政策的基本走向[7].解決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供給不足的問題,特別是政府單一作為供給主體的扭曲現(xiàn)象,需要建立健全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明確政府的責任,可以采取加大財政投資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吸引包括農村居民在內的私營主體參與供給,發(fā)揮居民和私人投資者的優(yōu)勢,彌補完全依靠政府供給帶來的不足,增加農村污水治理供給的有效性,這是未來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的發(fā)展方向.
3.2 農村居民在農村污水治理中的“修路博弈”分析
“修路博弈”模型是在“囚徒困境”模型擴展而成,主要用于公共物品供給的問題分析.“修路博弈”模型的原理是:假如鄉(xiāng)下有一個只有兩戶人家的小居民點,與外界的道路不通,想修一條道路以解決交通困難問題,假設修路的成本為4,每家得到的好處為3.假設會出現(xiàn)三種結果:若兩家聯(lián)合修路,每家分攤成本2,各得好處3,兩家的純“贏利”都是1;若一家修路,另一家坐享其成,修路的一家要支付全部成本4,獲得好處3,凈“贏利”為-1;若兩家都不修,結果兩家的贏利都為0.在“修路博弈”中,無論那一家單獨修路都是嚴格劣勢策略;這個博弈的嚴格優(yōu)勢策略均衡,即兩家都不動手修路,大家的收益都為零.
假定農村居民間,在農村污水治理供給方面形成“修路博弈”,可以描述為:假定農村污水治理的供給成本為4個單位,每戶得到的好處為3個單位.可能出現(xiàn)三種戰(zhàn)略模式:兩戶共同承擔污水治理供給;一戶單獨承擔污水治理供給,另一戶搭便車;兩戶都不承擔污水治理供給.農村居民間在污水治理供給方面形成的修路博弈戰(zhàn)略式(見表2).
表2 農村居民間的“修路博弈”
由表2可知,任何一戶居民單獨承擔污水治理供給都是嚴格劣勢策略.這個博弈的嚴格優(yōu)勢策略均衡,即兩戶都不承擔污水治理供給,大家獲得的好處都為零.在農村污水治理供給方面,兩戶農村居民間形成的“修路博弈”模型,如果兩戶都共同承擔污水治理供給,則獲得的好處都會增加;如果別人承擔而自己不承擔污水治理供給,自己就可以占別人的便宜.所以,每戶居民的最優(yōu)選擇都是不承擔污水治理供給,這種納什均衡使得兩戶由于污水治理供給帶來的好處都無法得到提高.盡管大家合作供給污水治理,都會為自身帶來利益,但現(xiàn)實的選擇往往是都不愿意主動承擔污水治理供給的責任和義務,導致農村污水治理的供給不足,這一點在浙江省農村居民中較為普遍.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fā)布《關于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見》(浙委辦發(fā)〔2014〕2號)明確提出:“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yè)、社會團體、省外浙商、僑胞等社會力量,通過投資、捐助、認建等形式,積極參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和運行維護;充分調動村集體和農戶建設積極性,引導他們出資出勞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資金籌措機制,保障設施正常運行.”借鑒澳大利亞社區(qū)參與的模式[8],設計出一種新的公眾參與程序和方法—社區(qū)磋商小組(Community Consultation Groups,簡稱CCG)模式,以雅浦村生活污水為切入點開展了以農民為主體的CCG試點,社區(qū)磋商小組環(huán)境意識和執(zhí)行能力以及村民的環(huán)境意識都得到了提高,從實踐上證明了CCG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由于浙江農村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地形地勢等差異較大,全省統(tǒng)籌規(guī)劃,市縣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健全“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居民支持和參與”的供給方式,發(fā)揮農村居民的主動性,建立政府、社會力量、農村居民三方聯(lián)動的治理機制,加大對農村污水治理的力度.因此,調動農村居民間的治理積極性,特別是民間資本治理農村污水的積極性,是浙江省未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污水治理問題的重中之重.
農村污水治理是落實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決策部署的重要內容,當前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正處于關鍵期.本文主要對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主體的博弈問題進行了研究,得到了結論和建議如下:
(1)根據公共物品理論,農村污水治理屬于準公共產品;
(2)政府和農村居民在農村污水治理中具有雙重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政府應在法治、技術標準、政策等宏觀方面發(fā)揮作用,還具有監(jiān)管責任;農村居民應參與污水治理全過程,還具有監(jiān)督責任;
(3)從農村污水治理主體的“智豬博弈”分析可知:政府應承擔主要供給責任,但不能由政府完全承擔;為了提高治理農村污水的效益,提升生活品質,農村居民也應承擔部分責任;
(4)從農村居民間的“修路博弈”分析可知:只有農村居民之間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提升農村污水治理效益;
(5)農村污水治理可以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居民支持和參與”的供給模式,通過政策措施吸引民營資本,發(fā)揮農村居民的主體性,建立健全政府、社會力量、農村居民三方聯(lián)動的農村污水治理機制.
[1] 劉 召,羊許益.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及其治理——基于公共物品理論的視角[J].農村經濟,2011(3):104-108.
[2] 劉振華,劉 芳.基于公共物品理論探討農村水源安全的保障措施[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4,26(1):46-49.
[3] 鄭開元,李雪松.基于公共物品理論的農村水環(huán)境治理機制研究[J].生態(tài)經濟,2012(3):162-165.
[4] 肖 微,方 堃.基于博弈論思維框架的政府與企業(yè)關系重塑——從“囚徒困境”到“智豬博弈”的策略選擇[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0-63.
[5] 劉燦江.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市場機制——內容與方式[J].貴州社會科學,2009,238(10):48-52.
[6] 羅義云.農村公共物品市場化供給機制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7,212(8):117-120.
[7] 高 明.我國農村公共物品政策演變:論從制度外走向制度內供給的必然[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6.
[8] 陳 昕,張龍江,蔡金榜,等.公眾參與環(huán)境保護模式研究:社區(qū)磋商小組[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4(3):42-45.
Game Analysis on Rural Wastewater Treatment Subject in Zhejiang
LIU Zhen-hua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Hangzhou 310018, China)
It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o harness rural wastewater in the treatment of “five water” in Zhejiang, which is helpful in improving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s quasi-public goods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because of its limited non-exclusiveness and non-rivalness. The dual character of main body in harnessing rural wastewater includ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ural residents, the government mainly responsible for administration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while the rural residents in charge of cooperative participation by undertaking the secondary responsibility. The gam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ural residents is analyzed by “pigs’ payoffs” game and “road repairing” game. It is beneficial to explicit main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rural residents to improve benefits in the process of harnessing rural wastewater.
rural wastewater; sewage treatment; subject; game; public goods; government; rural residents
2015-12-16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4SWH17YB);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1XKGJ08);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2YD32YB);校級中青年骨干教師第一層次培養(yǎng)基金資助
劉振華(1977-),男,四川達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
X703.1
A
1008-536X(2016)06-0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