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快時尚行業(yè)暖冬不再已是盡人皆知。
自2016年開年以來,悲觀情緒充斥著整個快時尚行業(yè),優(yōu)衣庫等一眾品牌深陷業(yè)績凈利潤雙下滑、頻繁關店的窘境。
業(yè)績持續(xù)走低
快時尚行業(yè)暖冬不再已是盡人皆知。據2016年各品牌公布的相關財報數據顯示,Gap、H&M、優(yōu)衣庫等快時尚巨頭業(yè)績持續(xù)走低。其中瑞典陜時尚零售商H&M上半年業(yè)績陷入泥潭,利潤暴跌21.5%至79億瑞典克朗(約合9.455億美元)。Gap Inc一季度收入預警則顯示,四月銷售額從上年同期的12.1億美元降至11.2億美元,一季度銷售額也從36.6億美元降至34.4億美元。
在競爭對手“壞消息”接踵而至時,優(yōu)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同樣開局不利,截至2016年2月29日的前6個月,迅銷集團凈利潤暴跌55.1%,優(yōu)衣庫海外市場經營利潤同比下滑31.4%。據了解,這也是近5年來迅銷集團首次半年凈利潤下滑。
深陷關店夢魘
隨著業(yè)績的下滑,一波接著一波的關店大潮也開始侵襲著整個快時尚行業(yè),其中動作最大的當屬Gap。去年Gap就曾計劃關閉超過四分之一的同名零售連鎖店,今年其再次宣布將關閉75家北美以外的Old Navy和Banana Republic店面,其中包含在日本的全數53家O1d Navy分店。
優(yōu)衣庫也在利潤腰斬的壓力下頻頻關店,其美國市場僅1月份就關閉了5家門店。Mango也計劃在2016年關閉450個百貨中的店鋪,這個早已步履維艱的品牌今年年底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或將所剩無幾。
除此之外,F(xiàn)orever 21也難逃關店“宿命”,自4月初宣布退出蘇格蘭市場后,在英倫三島節(jié)節(jié)敗退,試圖縮減其英國市場的門店面積。
加速品牌轉型
在業(yè)績下滑、頻頻關店的境況下,行業(yè)難逃被集體“唱衰”的窘境,為了突出重圍,各大快時尚品牌紛紛祭出“殺手锏”,諸如精簡業(yè)務、打價格戰(zhàn)、摸尋新門道等等,以求能夠力挽狂瀾。
據美國媒體消息,迅銷集團正計劃將優(yōu)衣庫向高品質服裝品牌方向轉型,致力于專注設計生產高質量的衣服。H&M也不甘示弱,將目光放在渠道整合上,嘗試一整套線上線下整合方案,包括線上下單、到店取貨、商店在線退貨以及掃碼購買等。ZARA更是叫板耐克,將快時尚與體育運動相結合,大力推出運動系列產品。
對于快時尚品牌花樣百出的轉型路,有人認為只不過是垂死掙扎,也有人認為適時的改變會為帶來新生,但結果究竟會如何,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新一輪布局未停
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6年上半年,優(yōu)衣庫、ZARA、H&A等15大陜時尚品牌共開店145家,與往年拓展速度相比,有逐漸放緩的趨勢。
其中優(yōu)衣庫開設門店31家,H&M開店24家,ZARA開店6家,而Gap僅新開業(yè)2家。
從開店數量上來看,優(yōu)衣庫與去年上半年相同,依舊保持著高速擴張的步伐,以31家門店領跑整個行業(yè);H&M12.124家店緊隨其后,但相較于其原計劃今年在中國新開60—80家新店而言,目前離目標尚有—定距離;而KM則以18家門店躋身前三,成為最大黑馬。
從地域分布上來看,在一線城市門店布局基本飽和的情況下,快時尚品牌銷售渠道漸趨多樣化,開業(yè)路徑也逐漸由—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蔓延,襄陽、西寧、鎮(zhèn)江等地成為品牌搶奪的“新高地”。
且值得注意的是,隨著KM、UR等本土品牌的崛起,快時尚行業(yè)早已不再是洋品牌當道。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6年上半年國內本土快時尚品牌代表KM、UR等共計開店37家,占15大快時尚品牌上半年開店總數的25%,發(fā)展勢頭絲毫不輸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