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簭膭隹駳g到社會批判 —— 非洲元戲劇面面觀
從廣義上說,非洲元戲劇的基調(diào)和功能雖然都是社會政治批判,但是其表現(xiàn)形式卻各不相同。元戲劇最常用的手法是在一出戲中穿插另外一出戲,也就是霍恩比提到過的“戲中戲”。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戲中戲”并不能絕對保證戲劇“元”的實現(xiàn),只有當外戲與內(nèi)戲完成了功能上的交融并實現(xiàn)了外戲認知內(nèi)戲存在的目的時,戲劇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元戲劇。
除了“戲中戲”這種較為直接的手法之外,元戲劇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比如說,在任何時候讓戲劇常規(guī)成為戲中所指,即讓戲劇的程式化演出風格處于一種凸顯的狀態(tài),并讓觀眾和演員都認識到其存在的時候,元戲劇的維度就會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按照霍恩比的觀點,這屬于元戲劇的另外一種類型——“文學和真實生活的指稱”。在《戲劇、元戲劇與認知》一書中,霍恩比提出,對于文學作品或真實生活的指稱會帶出對某作品或某事件的評價,由此會催生出戲劇的自我參照,并讓觀眾對“戲劇化”本身產(chǎn)生看法。文學的指稱共有四種類型,分別為“引用”“寓言”“諧擬”和“改編”。
——黃堅.從劇場狂歡到社會批判——非洲元戲劇面面觀[J].戲劇藝術(shù).2015(05).
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觀念是以觀眾為中心的,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為了得到觀眾良好的互動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戲劇服飾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生了蛻變,成為表現(xiàn)戲劇之美的具體形式。觀眾在這場蛻變中所發(fā)揮的牽引作用,歷經(jīng)世世代代的漫長歲月才造就了今日戲劇服飾的輝煌,而戲劇服飾在舞臺上也由于自身特性,激發(fā)著觀眾感覺、知覺、注意、審美期待、審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機制,從而使戲劇成為“場上之作”,被觀眾所接受,發(fā)揮其價值。
——趙志飛.中國古代戲劇服飾之美與觀眾[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