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俊峰 李銘Guo Junfeng Li Ming
“立鶴踏龜”博山爐賞析
□ 郭俊峰 李銘
Guo Junfeng Li Ming
熏爐是古代的燃香之器,它最晚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代較為流行。熏爐的質(zhì)地有陶質(zhì)、瓷質(zhì)、銅質(zhì)等。銅質(zhì)的熏爐,是一種實用器,它類型豐富,裝飾風格獨特。屬于熏爐中的上品。目前,據(jù)公布的資料中漢代銅質(zhì)熏爐數(shù)量不足200件。分布較為廣泛,以陜、兩湖、兩廣、河南、河北數(shù)量較多,其他則屬零星出土。其形制有蓋豆形、博山形、鼎形、行爐形、鳥形和一些特殊形制。
博山爐是博山形熏爐的簡稱,是熏爐中最為優(yōu)美精致的一種。一般由爐蓋、爐身、爐柄、承盤等部分組成。出現(xiàn)于西漢中期,它是在春秋戰(zhàn)國以來持續(xù)發(fā)展的熏香文化的背景之下興起的。博山爐是古代思想和藝術發(fā)展史上的一朵奇葩。西漢中期開始突然興盛并順速發(fā)展。2009~2010年,在濟南魏家莊考古發(fā)掘中,共出土青銅博山爐5件,其中一件為立鶴踏龜形制的博山爐,匠心獨運,精妙絕倫,為精品中的精品(圖1)。爐蓋和爐身整體呈圓錐形,博山形蓋高聳,蓋上層層山巒下均有鏤空的扁煙孔,爐身子母口,圓腹中部凸圈帶下一周凸棱,爐身底部的圈足狀結(jié)構(gòu)呈階梯狀內(nèi)折;爐柄為一昂首、展翅欲飛的站立仙鶴,其頂上置一矮筒形結(jié)構(gòu)、套入身底圈足中。可謂天衣無縫。爐座為一昂首、匍匐之烏龜,平底。蓋徑9.6、口徑9.2、通高23.8厘米(圖2)。這件珍貴博山爐的年代應為西漢中期博山爐中的珍品。巧奪天工的造型設計表現(xiàn)出豐富的想象力,讓人嘆為觀止。
欣賞、讀懂這件珍貴的藝術品,不能不了解博山爐的功用、流行期以及該時期的思想和社會。
博山爐作為熏爐中的一種,同樣有著重要的實用功能,是熏香文化日趨繁榮的結(jié)果。熏爐內(nèi)放置可燃燒的香草或香料,通過爐蓋上的鏤空冒出裊裊青煙,一可達到祛除蚊蟲避害的目的;二熏香能讓居室芬芳,心境平和,除濕利居,沁人心脾,起凈化身心的作用,有美化環(huán)境之功效;三可燒香祈禱,祭祀意達神明,顯示皇室貴族、官僚地主等社會上層的華貴地位和潔心之好。四熏香熏衣及各種禮儀場合等以及宗教酬賓待客。后來陶制的博山爐主要作為明器成為喪葬之用。
西漢中期博山爐興起和迅速流行,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以各種形制精美的銅博山爐為主,陶制器物為輔。主要使用者為王室內(nèi)部,各地諸侯王及社會地位較高的社會上層貴族中。西漢晚期,博山爐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拓展,呈現(xiàn)出由社會上層向民間轉(zhuǎn)移的跡象。無論在種類還是數(shù)量上都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博山爐的擁有者在逐漸向社會中上層的官僚地主中間傳播,這種在王室貴族中盛行的風尚開始傳播到中上層官吏中間。進入東漢時期,博山爐的使用得到迅速的普及,以明器為主,形制特征趨于簡化,外形特征也不象西漢早中期那樣高度一致,顯示出制造者制造的自由性,走入中下層民間。陶器明器在墓葬中大量出現(xiàn)。
博山爐的出現(xiàn)與西漢中期以后獨特社會精神思想有重要關系。此時,方仙道思想和神話世界觀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加上早期道教思想和佛教觀念的滲入,使得各種思想相互吸收、相互促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該時期獨特的精神面貌。追求升仙與長生不老似乎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共同追求。博山爐就是這種追求與此時的思想結(jié)合在一起而誕生的,并作為反應這種思想的見證物。甚至可以說,博山爐的出現(xiàn)并盛行與漢武帝本人對升仙的狂熱追求與當時社會生產(chǎn)的大發(fā)展都有密切的關系。
M55:1銅熏爐
我們再來體味一下組成這個博山爐的三個部分博山、仙鶴、神龜。漢代文獻及博山爐銘文上均不見博山爐這個名詞,而多以熏爐名之。博山爐始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多數(shù)人認為它的形狀是模仿的海上仙山而制作的。故名博山。神山崇拜在更早時期,便已存在?!渡胶=?jīng)》、《楚辭》等作品中留下大量與此有關的記載。充分體現(xiàn)了神話世界觀盛行及對幻想中的深山的崇拜與向往。歷代帝王還把對神山的崇拜當做實現(xiàn)政權(quán)合法性的手段之一。《史記·禪書》中多次記載帝王封山的史跡。帝王的身體力行又將對神山的崇拜推到一個更加蓬勃發(fā)展的高度。齊威王、齊宣王以及燕昭王皆有派人如海求仙山的事跡。以至后來的唐·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無不體現(xiàn)我們這個民族對仙山的崇拜。博山應為仙山之意。秦始皇即位后,齊人徐市上書,稱海中三座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之,請求入海求仙人。有學者認為,博山就是蓬萊仙山。它的第二個部分由展翅欲飛的仙鶴作為爐柄。仙鶴自古就是寓意長壽的神鳥,神龜同樣是長壽的象征?!读凶印珕柕谖濉酚涊d:世上有五座仙山:岱輿、嶠、壺、瀛洲、蓬萊。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黃帝恐怕流于西極,失去仙圣之居,乃命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在漢代人看來,神龜有攝人心魄的神力,與他們所向往的仙境不謀而合。方仙術士采用龜背朱雀的形象表達的就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神奇力量的向往。也是漢人升仙意識的重要體現(xiàn)。同時,仙鶴和神龜也是當時社會流行的四大思想元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中的兩種。朱雀玄武的結(jié)合與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巨鰲或者龜?shù)纳衿媪α坑嘘P。這些元素無不顯示著當時社會的主題思想。通過這件博山爐的三個部分均透露出追求升仙和長生不老的思想,這恰巧與當時社會思想主流高度吻合:升仙意識最流行的時期當為武帝、昭帝、宣帝時期,其前后都沒有這段時期這么狂熱的熱衷于升仙。反映在博山爐上便是該時期發(fā)現(xiàn)大量精美青銅博山爐的。到東漢早期青銅博山爐明顯減少,幾近絕跡,逐漸被墓葬中的陶制明器博山爐取代。也有學者認為,從朱雀玄武的造型看,似乎還蘊藏著武帝時期張武意識的表現(xiàn)。按照當時的思維體系,玄武是北方的代表,朱雀是南方的象征。漢朝與匈奴的交戰(zhàn)就被演義成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爭斗。這樣,朱雀玄武的造型就成了南方的漢朝力圖克制北方的匈奴而使用的一種隱喻和象征。漢代盛行巫蠱術。可以想象在神龜神鳥托著的仙山上冒出裊裊青煙這不正是傳說中的仙境嗎?
熏爐對后世的世俗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一方面以博山爐為代表的漢代熏香文化對人們的生活習俗及文人旨趣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著作以及社會上層風尚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另一方面,博山爐的流行促進了香料更加廣泛的使用和香料貿(mào)易的發(fā)展。不僅如此,它還與當時社會悄然興起的早期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博山爐自誕生伊始就受到到社會上層及文人墨客的關注,留下大量的文學作品,民間野史與傳說也記載了一些博山爐有關的奇聞軼事,但正史中卻很少見到與之明確相關的資料。
魏家莊的這件立鶴踏龜熏爐,造型精美別致,做工精細。代表著死者的身份和地位,體現(xiàn)著死者的雄厚財力和審美情趣。置于煙霧之中,仿佛登上人間仙境。這是目前已知的第6件此類型的博山爐,在山東為首次發(fā)現(xiàn)。另外,還在山西朔縣、山西襄汾吳興莊、河北隆化、河北陽原縣北關、陜西西安等地還各出土1件。魏家莊這件立鶴踏龜熏爐在山東地區(qū)是第一次出土,對于研究魏家莊漢代墓地的性質(zhì)及漢代濟南與中原、關中地區(qū)的關系均有重要價值。
1.《濟南魏家莊漢代墓地發(fā)掘》,《海岱考古》,第八集。
2.平朔考古隊《山西朔縣秦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7年6期1~52頁。
3.李學文《山西襄汾縣吳興莊漢墓出土青銅器》,《考古》,1989年11期,981-983。
4.杜江《河北隆化發(fā)現(xiàn)西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
5.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西漢市發(fā)現(xiàn)一批漢代銅器和銅羽人》,《文物》,1996年4期。
6.河北省文物考古所《河北陽原縣北關漢墓發(fā)掘簡報》,《考古》,1990年4期。
(責任編輯: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