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惠,曾誠,古麗努爾·塔西鐵木爾,高曉黎
(新疆醫(yī)科大學,烏魯木齊830011)
?
黃體酮乳膏劑經皮給藥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研究
趙文惠,曾誠,古麗努爾·塔西鐵木爾,高曉黎
(新疆醫(yī)科大學,烏魯木齊830011)
目的 觀察黃體酮乳膏劑經皮給藥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參數和生物利用度變化,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依據。方法 選擇健康無卵巢的Wistar大鼠6只,隨機分為口服組和經皮組,每組3只。兩組均行雙周期雙交叉試驗:分別單次給予黃體酮膠囊(灌胃)、黃體酮乳膏劑(貼覆)各50 mg/kg??诜M用藥前,用藥后0、5、10、20、30 min及1、2、4、6、8、10、12、24、48、72 h眼眶取血0.4 mL;經皮組用藥前,用藥后0、0.5、2、4、8、16、24、32、40、48、56、64、72 h眼眶取血0.4 mL。末次取血后停藥至少2周,兩組交叉給藥,同首次給藥途徑相同時間再次取血。采用ELISA法檢測黃體酮血藥濃度,DAS藥動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比較兩種劑型的藥動學參數及生物利用度。結果 經皮組、口服組AUC0~72 h分別為(1 131.43±369.10)、(161.44±94.63) μg/L×h,AUC0~∞分別為(2 364.05±289.25)、(180.90±12.78) μg/L×h,tmax分別為(14.67±3.87)、(1.12±0.31) h,Cmax分別為(49.92±8.41)、(33.56±15.68) μg/L,t1/2ke分別為(63.11±114.81)、(18.71±8.18) h,二者比較P均<0.05。黃體酮乳膏劑的生物利用度是黃體酮膠囊的353.7%。結論 黃體酮乳膏劑經皮給藥具有明顯的長效、緩釋特征,有望成為安全、長效且使用方便的制劑。
黃體酮乳膏劑;藥代動學;生物利用度;大鼠
黃體酮是卵巢黃體分泌的天然孕激素,為甾體類激素,水溶性較差,體內吸收差。目前,黃體酮主要劑型有口服制劑和肌肉注射制劑??诜苿┓煤蟠嬖谑走^效應,且半衰期極短,生物利用度較低[1~4];肌肉注射制劑屬油溶制劑,注射時刺激性大,注射部位易出現紅腫和硬塊。為避免黃體酮口服后肝臟的首過效應并減少其胃腸道滅活,本課題組將黃體酮制成經皮吸收的乳膏劑[5~7]。2008年4月~2012年12月,我們觀察了黃體酮口服給藥和經皮給藥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參數及生物利用度?,F報告如下。
1.1 材料 健康雌性Wistar大鼠6只,體質量250~320 g,由新疆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合格證號:SCXK(新)2003-0001。實驗儀器:2-16K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德國Sigma公司;model550酶標儀,美國Bio-Rad公司;TGL-16B型高速臺式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AB135-S電子天平、FE20型pH計,梅特勒-托利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DK-S22型電熱恒溫水浴鍋,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KQ3200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黃體酮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鑒定所,批號:100027-201209;甲醇(色譜純),德國Sigma公司;孕酮ELISA試劑盒,美國ADL公司;黃體酮膠囊,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41018。黃體酮乳膏,本課題組自制,黃體酮含量為2%。
1.2 動物分組及處理 所有大鼠為避免內源性黃體酮干擾,實驗前2周摘除雙側卵巢。隨機將大鼠分為口服組、經皮組,每組3只。兩組均行雙周期雙交叉試驗。試驗前禁食12 h、不禁水,口服組一次性給予黃體酮膠囊50 mg/kg(將1粒黃體酮膠囊內容物溶于辛葵酸甘油酯中,配成5 mg/mL溶液)灌胃;經皮組用剃毛器剃除腹部鼠毛(面積5 cm×4 cm),取黃體酮乳膏5.0 g涂布在稱量紙上,貼敷于腹部皮膚(給藥量相當于50 mg/kg),用彈性繃帶沿大鼠頭尾縱向制作緊身衣,用寬膠帶在腰部橫向固定,保留24 h揭除,用溫水擦去殘留藥物。停藥至少2周,兩組交叉給藥,方法同前。
1.3 黃體酮血藥濃度及藥動學參數檢測 口服組用藥前,用藥后0、5、10、20、30 min及1、2、4、6、8、10、12、24、48、72 h眼眶取血0.4 mL;經皮組用藥前,用藥后0、0.5、2、4、8、16、24、32、40、48、56、64、72 h眼眶取血0.4 mL。交叉給藥后同首次給藥途徑相同時間取血。所有血樣靜置1~2 h,5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參照文獻[8,9]方法檢測黃體酮血藥濃度,繪制血藥濃度-時間曲線,計算藥動學參數,包括72 h血藥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0~72 h)、血藥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0~∞)、藥物濃度達峰時間(Tmax)、藥物濃度達峰濃度(Cmax)、半衰期(t1/2ke)及相對生物利用度。相對生物利用度=AUC黃體酮乳膏劑/AUC黃體酮膠囊×100%。
2.1 兩組黃體酮血藥濃度-時間曲線變化 見圖1、2。
2.2 兩組黃體酮藥動學參數比較 兩組黃體酮藥動學參數見表1。黃體酮乳膏劑的生物利用度為黃體酮膠囊的353.7%。
圖1 口服組黃體酮血藥濃度-時間曲線(n=6)
圖2 經皮組黃體酮血藥濃度-時間曲線(n=6)
表1 兩組黃體酮藥動學參數比較±s)
注:與口服組比較,*P<0.05。
天然黃體酮溶解度低,體內吸收差,且口服后肝臟對藥物的首過效應強,肝臟毒性明顯,臨床應用效果較差[10,11]。目前已在國內外上市的黃體酮膠丸采用微粉化技術,減小了藥物粒徑,但其藥物生物利用度仍不理想,需口服微粉化黃體酮100~300 mg才能發(fā)揮療效[8]。近年有研究發(fā)現,黃體酮可透過人體皮膚到達體內[9,12]。與其他給藥途徑相比,經皮給藥可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胃腸道破壞,使某些半衰期較短的藥物療效顯著提高,并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恒定的釋藥速率,維持穩(wěn)定、持久的血藥濃度[13,14]。
本課題組前期研制的黃體酮乳膏劑為水包油型乳膏,添加透皮吸收促進劑、增溶劑、抗氧劑等。前期研究證實,該乳膏劑具有對油水親和力好、皮膚穿透性好、藥物釋放快、滯留時間長等優(yōu)點。但未對其藥動學參數進行研究。本研究黃體酮血藥濃度-時間曲線顯示,口服組用藥1 h左右達到黃體酮最大血藥濃度,隨后快速下降;而經皮組用藥14.7 h左右達到黃體酮最大血藥濃度,并逐漸緩慢下降。證實黃體酮乳膏劑體內滯留時間明顯長于黃體酮膠囊,且其最大血藥濃度明顯高于黃體酮膠囊;藥動學參數結果顯示,經皮組Tmax和t1/2ke明顯長于口服組,說明黃體酮乳膏劑經皮給藥可延長藥物在體內的滯留時間,延長半衰期,增加藥物在體內的血藥濃度。本研究還發(fā)現,經皮組去除黃體酮乳膏劑24 h內仍可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說明黃體酮乳膏劑的皮膚儲庫效應強,藥物釋放和經皮滲透持久穩(wěn)定。黃體酮乳膏劑的生物利用度為黃體酮膠囊的353.7%,說明經皮給藥可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總之,黃體酮乳膏劑經皮給藥可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胃腸道滅活,具有明顯的長效緩釋特征,為該新制劑的臨床開發(fā)奠定了基礎。但本研究結果受采血時間、血樣分析方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校正。
[1] 龍騰飛,丁淼,王良岸,等.微?;S體酮調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及閉經患者月經周期的效果[J].廣東醫(yī)學,2014,35(4):588-591.
[2] 姚小東.黃體酮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4,22(12):855-858.
[3] Wren BG, Champion SM, Willetts K, et al. Transdermal progesterone and its effects on vasomotor symptoms, blood lipid levels, bone metabolic markers, moods,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J]. Menopause, 2003,10(1):13-18.
[4] 柯學,王長江,胡一橋.泊洛沙姆18修飾的蜂毒素脂質體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0,30(3):198-201.
[5] 李霞,田海清,鞏曉蕓,等.GnRHa和rHCG誘導卵泡成熟在加強黃體支持治療的拮抗劑方案中的療效對比研究[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7(4):392-398.
[6] 趙文惠,高曉黎,陳蓉.2%黃體酮乳膏的皮膚毒性實驗研究[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2(5):598-600.
[7] Stanczyk FZ.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opical progesterone creams and gels: are they effective[J]. Climacteric, 2014,17(Suppl 2):8-11.
[8] 周虹,秦立強,王燕,等.改良奶牛與傳統(tǒng)蒙古黃牛的牛奶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的比較[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9,43(6):509-512.
[9] 鄧志敏,金黎,陳晶兒,等.消宮瘤顆粒以及其拆方抑制大鼠子宮肌瘤及對雌二醇與孕酮水平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6):1387-1388.
[10] 陳金武,王榮海,戎隆富,等.聚乙醇化重組人生長激素的免疫原性及藥動學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7,42(10):777-780.
[11] 裴澤軍,孫欣,王亞平.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去氨加壓素血藥濃度及其藥動學[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3,33(18):1503-1505.
[12] Du JY, Sanchez P, Kim L, et al. Percutaneous progesterone delivery via cream or gel applica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of progesterone levels in serum, whole blood, saliva, and capillary blood[J]. Menopause, 2013,20(11):1169-1175.
[13] 古麗巴哈爾·卡吾力,高曉黎.黃體酮乳膏皮膚安全性及初步藥效學研究[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31(9):1151-1153.
[14] Peterson CM. Progestogens, progesterone antagonists, progesterone, and androgens: synthesis, classification, and uses[J]. Clin Obstet Gynecol, 1995,38(4):813-820.
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創(chuàng)新基金(CX10208W);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蒲杏媱澘茖W研究重點項目(20130521170359015)。
高曉黎(E-mail: xli_g@sina.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40.010
R944
A
1002-266X(2016)40-0035-03
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