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妮
圈里圈外
魯迅和張愛玲都看什么電影?都怎么寫影評?
文/康妮
《薩樂美》劇照
大光明電影院
《太太萬歲》的電影廣告
把魯迅和張愛玲放在一篇文章里,是因為他們都是上海灘的時髦人物。
張愛玲的時髦就不用說了,至今仍有擁躉。然而作為教科書上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折磨了無數(shù)人學生時代的魯迅先生,卻也真真時髦,別的不說,就如坊間流傳的,老人家十年左右的光景就看了一百多部電影,且是坐著小汽車招搖過市,還不時髦嗎?
魯迅原本是不愛看電影的,他棄醫(yī)從文的觸發(fā)點就是在日本看的一場電影(亦有說是時事幻燈片),引發(fā)醫(yī)頭腦還是醫(yī)身體的選擇,這在《藤野先生》里有記述。此后經(jīng)年,魯迅便跟電影絕了緣。
但到了晚年,看電影成了魯迅唯一的娛樂,魯迅之子周海嬰在《魯迅與我七十年》里寫到,“聽母親說,父親原先不大喜歡看電影。在北京期間不要說了,到了廣州,也看得不多。有一次雖然去了,據(jù)說還沒有終場,便起身離去。到上海以后,還是在叔叔和其他親友的勸說下,看電影才成了他惟一的一種娛樂活動?!?/p>
1927年10月3日,魯迅來到上海,一直住到1936年逝世。中國電影雖然誕生于1905年,但早在1896年,上海徐園就放映了“西洋影戲”,將電影介紹到國內(nèi)。到了三四十年代,上海已經(jīng)成為中國的電影中心,所以晚年的魯迅愛看電影也是時代大勢。
魯迅看過那一百多部電影早有人從七百余萬字的《魯迅日記》里一一摘抄,據(jù)日記記載他觀看的第一部電影是《薩羅美》, 1924年4月12日在北京:“晨往女子師范校講。午后往北大取九月分薪水泉十二。往一五一公司買木工用小器一副,二元。往平安電影公司看《薩羅美》。”這《薩羅美》就是《薩樂美》,根據(jù)王爾德的戲劇改編,美國聯(lián)藝電影公司1922年出品。這一年魯迅43歲。
看什么電影,去哪兒看電影,以及怎么看,這就要說到時髦上來了。
許廣平回憶“開初我們看電影,也是坐在‘正廳’的位置的。后來……索性每次看電影都跑到‘花樓’上去了。”花樓是影院樓上類似劇場包廂的位子,票價最高,按當時的標準,至少每座一元,還有高達兩三元的。
當時上海開設的現(xiàn)代化影院共有40多家,都有一流的設施, “上海大戲院”、“卡爾登”、“大光明”、“國泰”、“大上?!钡葞缀醣椴剪斞傅淖阚E。許廣平在《記魯迅先生的娛樂》中說:“如果作為揮霍或浪費的話,魯迅一生最奢華的生活怕是坐汽車、看電影了?!币驗樘貏e愛坐小汽車,魯迅看電影,經(jīng)常率領家小、呼親喚友,數(shù)人叫出租車同去。而每次跟親朋好友外出觀影,也總會安排些其他內(nèi)容,開場前或散場后找地方喝茶吃飯,在《魯迅日記》中記載的他們所去的飯館,就有中有天酒家、特色酒家(粵菜館,魯迅品嘗過這家的三蛇羹)、新雅飯店等處,此外常去的還有良如、四而齋等幾家面館;偶爾還會去一家叫北冰洋的冷飲店吃刨冰。
常光顧電影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帶幼子海嬰一同去看。1934年2月22日魯迅在日記中寫:“午后同廣平攜海嬰并邀何太太攜碧山往虹口大戲院觀電影?!贝撕螅瑤缀趺吭乱粌纱?,共有三十多次都會寫到“同廣平攜海嬰看電影”,直到病故前9天。這一事,周海嬰亦有證明:“我幼年很幸運,凡有適合兒童觀看的電影,父親總是讓我跟他去觀看,或者也可以說是由他專門陪著我去觀看。有時也讓母親領著我和幾個堂姊去看《米老鼠》一類的卡通片。記得和父母一同看過的電影,有《人猿泰山》、《泰山之子》、《仲夏夜之夢》以及世界風光之類的紀錄片?!?/p>
魯迅看的電影多為外國電影,其中以美國電影為最,其次是蘇聯(lián)電影,偶有幾部英國、日本、德國電影,看的國產(chǎn)片只有區(qū)區(qū)幾部了。
身為文學家,看了如許多電影的魯迅卻沒有影評留存。每次看完,只在日記里用一兩個字概括,簡潔有力也不過多予以置評,卻頗有他行文“如匕首,如投槍”的狠勁兒在里面。1931年7月30日,魯迅和許廣平看電影后記下“殊不佳”,連片名都懶得提上一提;1935年,與許廣平和周海嬰在南京大戲院看《野性的呼喚》,評價“與原作甚不合”;1927年在廣州看《詩人挖目記》,寫下四個字“淺妄極矣”,據(jù)說這部電影有殘卷留存,若有朝一日得見,可一觀以證此言。
比起魯迅,張愛玲看電影就要自發(fā)自覺得多。在上??措娪?,后來到了香港也看電影,去到美國后,更是經(jīng)常和第二任先生賴雅一起去看。
張愛玲很小就獨自一人去電影院看電影。平時從學校放假回家,最喜歡的娛樂活動也是看電影。曾經(jīng)看到報上說,她喜愛的一位女影星主演的電影正在上海某家電影院上映,立刻從杭州親戚家趕回,下了火車就直奔電影院,看完還喜滋滋地說:“幸虧今天趕回來看了,要不然我心里不知道多么難過呢!”
張愛玲看電影時必然全神貫注,哪怕是一起去看電影的同好女友,也不樂意應酬交談。從學生時代,就訂閱了很多電影類雜志,弟弟張子靜回憶:“在她的床頭,與小說并列的就是美國的電影雜志,如《Moviestar》、《Sereenplay》等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著名演員主演的片子,她都愛看。如葛麗泰·嘉寶、蓓蒂·戴維斯、瓊·克勞馥、加利·古柏、克拉克·蓋博、秀蘭·鄧波兒、費雯麗等明星的片子,幾乎每部必看?!?/p>
1947年12月10日《太太萬歲》的電影票
跟魯迅一樣,張愛玲看得多的也是美國電影,但更為細致和有目的,像《叛艦喋血記》兩次攝制的不同影片版本,她都看過。同時,張愛玲也喜歡看國產(chǎn)電影,并且以影星來選擇自己看的電影。三四十年代當紅的演員阮玲玉、談瑛、陳燕燕、顧蘭君、上官云珠、蔣天流、石揮、藍馬、趙丹等人主演的影片,她是都要看的。
雖然說三四十年代上海已經(jīng)成了中國的電影中心,但中國電影還處于起步階段。而這時候的張愛玲已經(jīng)涉足影評,可以說,她寫作生涯的開端就是寫影評。1937年,時年17歲的張愛玲在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高中三年級學習,就在學校年刊《風藻》發(fā)表了一篇評析當時動畫影片創(chuàng)作傾向和發(fā)展趨勢的文章《論卡通畫之前途》。還大膽評斷:“卡通的價值絕不在電影之下,如果電影是文學的小妹妹,那么卡通便是20世紀女神賦予文藝的另一個玉雪可愛的小妹妹。”
隨著看電影越多,寫的影評也就越多,不僅用中文寫影評,還在《泰晤士報》這類英文報紙上寫影評。她的影評多不會從俗。對于一片歡呼的《漁家女》,她卻說,“漁家女”的戀人教她書,不過是傳統(tǒng)士大夫“教姨太太讀書”這種紅袖添香、愛收女弟子的癖好。而對于當時與現(xiàn)在都并不起眼的《烏云蓋月》倒是大方贊揚,“中國電影的題材通常不是赤貧就是巨富,對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很少觸及,這部片子是個例外,對這個階層的生活有敏銳的描繪?!?/p>
到了后來,她干脆寫起了劇本,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她用來養(yǎng)活自己寫小說的謀生手段,但她編寫的《太太萬歲》活潑而詼諧,著名學者李鷗梵認為張愛玲在寫這出劇本的時候受到了好萊塢喜劇的影響。這跟她一直愛看電影、評電影關系匪淺。
張愛玲還把自己對電影的喜愛放在了小說里,《十八春》,她借主人公的口說上海的好處,“一是買東西,一是看電影”??措娪耙渤蔀樗P下戀情發(fā)展的場景、轉(zhuǎn)折點乃至于一個男人可靠與否的象征?!痘ǖ颉分袑懖∪敫嚯恋呐樱鲩T去買安眠藥自殺,沒買成,就“茫然坐著黃包車兜了個圈子,在西菜館吃了頓飯,在電影院里坐了兩個鐘頭。她要重新看看上海?!?/p>
無論魯迅還是張愛玲都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大家,他們恰好在中國電影重要時期跟電影生發(fā)出萬千聯(lián)系。魯迅看電影就像是自律的影迷,張愛玲則把喜歡變成了參與,兩人的典故放在今天,其實都是當下中國電影最需要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