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妮
封面故事
如果你是從《萬物理論》開始了解“小雀斑”,那遠遠不夠!
文/康妮
EDDIE REDMAYNE
毫無疑問,“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與“哈利·波特”的衍生新系列《神奇動物在哪里》(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連出品方華納都不曾否認這一點:
2013年9月,華納宣布啟動《神奇動物在哪里》的時候,雷德梅恩就是男主角紐特·斯卡曼德(Newt Scamander)的第一人選。只不過,他堅持一定要看過劇本才能考慮是否接受。
“我一定要演這部電影,”接受采訪時的“小雀斑”說,“對我,這只是一個是否能夠抓住機會的問題。讀羅琳的劇本,我的思緒完全飄起來,太讓人興奮!而最令我驚訝的是,它不僅有趣,還有點恐怖,同時還很浪漫。最終,我完全被它感動和折服?!?/p>
無論是不是“哈迷”,對這部將在11月18日與北美同步上映的電影,都不可能沒有期待。而這也是埃迪·雷德梅恩第三次出現(xiàn)在國內(nèi)的銀幕上。
比起那些好萊塢老牌明星,雖然有奧斯卡最年輕的影帝加身,但憑著34歲的年紀、出演過的知名電影不過《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亦非系列電影,這樣的幾率稱得上高。
而他上一部國內(nèi)上映的《木星上行》(Ju piter Ascending),主演們的顏值固然超高,導演沃卓斯基姐弟(或者,沃卓斯基姐妹?畢竟當年拍片的時候他們還是姐弟)也堪稱炫技狂魔,但那只是一部花哨的商業(yè)電影,至少這次,我們可以期待在J·K·羅琳親筆操刀下,《神奇動物在哪里》能有一個更吸引人的故事和更完美的角色出現(xiàn)。
“我最喜歡的‘哈利·波特’電影是最后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 ws: Part 2),過去兩年,我一直在反復
看這兩部最終章,而拉爾夫·費因斯和丹尼爾·雷德克利夫的那場終極對決是吸引我的最大理由。魔法棒發(fā)出的巨大光束是后期制作的,實際上在他們表演的時候什么都沒有,我反而被這種像歌劇一樣的表演風格深深地震動了?!?/p>
毫無疑問,那場生死決斗是最終章的精華,雖然華納為了利益最大化活生生拆成了上下集上映,但沒人能否認這最后一部不值得看。接受了《神奇動物在哪里》的“小雀斑”一直從8部《哈利·波特》中尋找靈感和借鑒,他的選擇也稱得上正確,畢竟這部電影的導演同樣也是后幾部“哈利·波特”的導演大衛(wèi)·耶茨。
那么他最喜歡這系列里哪一本書?他的回答居然是第一部,因為那讓他想起了和弟弟一起閱讀這神奇的魔法世界的經(jīng)歷。
“小雀斑”扮演的紐特是個被英國魔法部雇傭的魔法師,跟動物作伴讓他覺得比跟人類在一起更舒服。作為環(huán)球旅行的一站他來到紐約,卻因為隨身行李箱里的“神奇動物”們的意外逃走,不得不跟美國魔法部(MACUSA)打起交道,否則,這將成為引發(fā)魔法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線……
魔法師就一定有魔法杖。看過8部“哈利·波特”一定知道,魔法杖是會自己選擇魔法師的。但“小雀斑”也有將自己的想法融入魔杖:
“我以為拿到的會是隨便一個什么魔法杖,沒想到,道具設(shè)計師和我跟導演耶茨一起商討了很久,到底紐特應(yīng)該拿什么樣的魔杖。他不是個惹人注目的人,所以我覺得他的魔杖也該很簡單。我們決定用灰木制作,上面還有擦傷和燒傷的痕跡,這樣才能感覺到他帶著它周游了世界上很多地方,這是根有歷史的魔杖?!?/p>
至于手柄部分,“他們討論是用皮革還是用牛角一類的角質(zhì),我不喜歡動物產(chǎn)品,而且紐特也是個動物學家,更愿意身處動物而非人類之間,最后他們想到了磨砂的貝殼,有一種珍珠貝母的光澤感。所有這些討論,這些反復修改都讓我覺得自己的像個9歲的孩子,當我真的拿到這跟魔杖的時候,興奮得想跳舞!”
根據(jù)最新消息,這部衍生劇新系列從三部擴展到了五部,《神奇動物在哪里》的劇本由J·K·羅琳親自完成,也是電影的唯一編劇,這跟她以往先有暢銷小說再改編成電影完全不同。可以想象,未來陪伴我們的除了為了完成計劃中的那本《神奇動物在哪里》而環(huán)球旅行的紐特·斯卡曼德先生,還有在他隨身攜帶的看似普通旅行箱里,裝滿的他一路捕獲的各種動物,多達75種。
在大致了解這部電影和“小雀斑”的角色后,應(yīng)該回歸主題,聊聊這個新系列中的主角,埃迪·雷德梅恩。
如今是個流行標簽的年代,戲劇演員、模特、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藝術(shù)史專業(yè)二等榮譽學位畢業(yè)外,“小雀斑”最大的標簽,是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同時也是奧斯卡、金球的雙料得主。但假如你是從《萬物理論》才開始知道有這樣一個很會演戲的英國演員,那實在太膚淺。
誠然,在拿到雙料影帝的《萬物理論》里的表演不能不說精彩。為了扮演霍金,他與運動神經(jīng)元病患者相處?;艚鹗侵鸩绞バ袆右庾R的,伴隨的肢體和情感也是一個復雜的遞進過程,但拍攝順序不可能與整個時間過程相統(tǒng)一,會隨時跳躍。為此,他把每個時期霍金心理、學識、以及肌肉萎縮的狀態(tài)編纂精分,放在iPad里,方便任何一場戲都可以精準調(diào)取出表演狀態(tài),這幾乎稱得上是發(fā)明一套表演方法論。
也只有這樣的表演才能打動霍金——當拍攝接近尾聲,霍金被邀請一起“鑒定”影片。當放映室燈光亮起,“小雀斑”看到護士輕輕抹去霍金眼角的淚光,他用語音合成器傳遞出這樣一句話:“影片總體屬實。”幾天后,這位科學家專門發(fā)了一份電子郵件給電影公司,對“小雀斑”的表演評價是:“在觀看影片的某些時刻,看著雷德梅恩就像在看我自己?!?/p>
在《丹麥女孩》中,他挑戰(zhàn)的是另一位真實人物,上世紀20年代丹麥畫家伊納爾·魏格納(Einar Wegener),50歲時為了成為真正的女人,接受了子宮移植手術(shù),這實際上也是世界第一例變性手術(shù)。真實故事中的邊緣性和驚世駭俗讓電影最終做了大幅修改,但當“小雀斑”換上華服出現(xiàn)在鏡頭前、對著鏡子顧影自憐的時候,你仍能看到他從內(nèi)心升騰起的女性意識和覺醒的欲望。
就算是那部失敗的商業(yè)電影《木星上行》,“小雀斑”都沒有讓故事的軟弱影響到自己的表演。一個性格陰郁殘暴、手段卑劣嗜血大反派,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同時又極度渴望母愛、缺乏安全
感。這種矛盾性格和敏感的神經(jīng)質(zhì)在他眉眼手足間若隱若現(xiàn),看到最后對這個反派沒有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悲憫。
但我真正建議你去看的,卻是2013年BBC制作的上下集迷你劇《鳥鳴》(Birdsong),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個普通軍官和駐地姑娘的愛情故事。整部片拍得波瀾不驚,但從那時候開始,“小雀斑”的眉眼動作里就都帶著戲,對戰(zhàn)爭的恐懼、對愛人的思念,特別是對生存的渴望,都如同在平靜的死水下有暗流涌動。用英國媒體的評價是:“足以好到讓成年男性流淚。”
同樣細膩表演在他更早期的作品《欲孽迷宮》(Savage Grace)和《我與夢露的一周》(My Week with Marilyn)都有出現(xiàn)。這兩部電影拍攝的2006年和2010年,初到好萊塢還算不上有名的“小雀斑”被女主角們的光彩掩蓋了不少。
只有當你看完了所有這些電影,才能理解,比較起華納為紐特·斯卡曼德這個可能會開創(chuàng)新的魔法時代的角色選擇的備選名單中,同樣來自英國的新生代男星的尼古拉斯·霍爾特、馬特·史密斯以及盧克·紐貝里,“小雀斑”的優(yōu)勢到底在哪里——往往真正優(yōu)秀的演員不一定必須接受專業(yè)的訓練,他的知識背景和對演技無止境的探索挑戰(zhàn),能讓他駕馭更多更復雜的角色。
>>鏈接:《神奇動物在哪里》是魔法家庭必備書,也是霍格沃茨“奇獸飼育學”教材。只是里面提到的那些神奇動物到底長什么樣子?要怎么跟它們相處?在沒看到電影之前,“小雀斑”為我們揭開了一部分迷底:
護樹羅鍋(The Bowtruckle)
雖然紐特明白不應(yīng)該對這些怪物有特別的興趣,但他還是忍不住喜歡上了這種動物。這也是“小雀斑”的最愛:纖細,長得像植物一樣的護樹羅鍋因為能讓自己融入樹葉兒很難被發(fā)現(xiàn)。紐特有4只護樹羅鍋,只吃昆蟲,對主人百分百忠誠?!八麄兲貏e會開鎖,有一只最特別的護樹羅鍋叫皮克特,也是紐特的最愛,總是把它放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p>
俯沖怪(The Swooping Evil)
看起來就像是蝴蝶碰上了翼龍,這種藍綠色的會飛的動物有吸食大腦的能力。“我內(nèi)心癡迷于俯沖怪,他就像是一個被線掛在紐特的手指上的刺球,你可以像溜溜球那樣把它扔來扔去,但他卻是相當可怕的生物?!奔~特從它身上取到了一些毒液,但還在研究如何將這些毒液加以利用。
隱形獸(The Demiguise)
它有一對大眼睛,看起來像貓頭鷹,但身體其他部分卻跟靈長類動物一樣,渾身毛茸茸,行動敏捷?!八须[身的能力,所以它們的皮毛可以用來制作隱身斗篷?!苯?jīng)過“小雀斑”這樣一解釋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它總是很稀有了。它還有預知能力,所以想要抓住它就必須會迷惑咒。
嗅嗅(The Niffler)
嗅嗅是個毛茸茸的小動物,有著像鴨嘴獸一樣的鼻子,對亮閃閃的東西有著強烈的欲望。根據(jù)“小雀斑”的觀察,紐特對它的方式就像是對一個食蟻獸寶寶,“它會把自己卷成一個球,好徹底放松,被人搔肚皮會癢。紐特發(fā)現(xiàn)它對亮閃閃的珠寶極有興趣,為了讓它放開這些東西,就會去掻它的肚皮?!?/p>
每一個動物都是特效藝術(shù)家們在電腦上創(chuàng)造的。和嗅嗅在一起的場景,“小雀斑”會要求動畫師帕布洛·格里洛(Pablo Grillo)在嗅嗅的動作舉止上有些差別,來幫助他更深入的表演,“我真的害怕有太多在綠幕前的表演,因為我沒有那么豐富的想象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