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意識是一個內涵模糊而又被廣泛使用的概念,盡管與“歷史意識”相關的研究成果數量不少,①但其的專門研究仍然相對薄弱。對于歷史教育研究者來說,歷史意識是需要特別關注的研究對象,因為歷史學習過程的決定性要素是學習者的動機和能力,把握學習者的理解水平、方式、相關因素和狀態(tài)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開展歷史意識研究,不僅有助于判斷學習者的學習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學習內容和教授方法,也有利于與之后的史實判斷、理性思考、歷史認識等概念相聯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歷史意識是歷史教育的元認知概念,歷史教育、歷史教學的實踐和研究無不需要從歷史意識的角度去追問和認識,但它并沒有被廣泛感知。歷史意識也是歷史教育、歷史教學以及歷史教育學的基礎性概念,沒有對歷史意識的深刻認識,并以其為基礎的學科內容和功能建構,歷史教育學就難以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它也沒有被真正重視。歷史意識還是歷史教育的本質性概念,沒有歷史意識參與的歷史教學實踐,就難以和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門類的區(qū)別中凸顯歷史學科的教育特色。具體到歷史教學領域,如何理解和認識“歷史意識”對其作用的發(fā)揮意義重大。在將“歷史意識”一般性理解轉變?yōu)榻虒W理解時,就是幫助學生通過歷史知識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歷史見解,包括歷史態(tài)度、情感和歷史認知傾向,即歷史教育的全部。因此,歷史意識是歷史教育的根柢。
在發(fā)軔于本世紀初期的歷史課程改革中,“歷史意識”被悄然寫進了“課程標準”,②由于課程改革的實踐有很多具體而現實的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歷史意識”問題并沒有受到課改各方力量的足夠重視。以致于當我們覺知“歷史意識”的重要意義時,我們還弄不清楚什么是歷史意識。一經查閱相關成果文獻,又發(fā)現“歷史意識”是一個意涵十分豐富、運用非常廣泛的概念。只有對其做一番研究,才有建構和運用它的可能。基于對相關的研究成果和歷史教育的本質規(guī)定的研究和理解,本文試圖對其做一些歷史教育學的理解。
(一)歷史意識是對社會記憶的能動反映
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事,更主要的是指對今天依然有效的過去的事,或者說今天的現實是過去某種事實的現實存在。可以說,歷史就是有關過去的社會記憶。“社會記憶”雖然是“社會學、政治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它背后理論基礎和內涵是很豐富的。但它同時又是跟所有人有關系的話題,并不是單純的理論問題和學術問題,而是有很強的公共性,也跟每一個人的生活、每一個人的歷史有關聯。社會記憶和歷史權利的問題,其實背后也是歷史怎樣形成、歷史是怎樣建構出來的話題”。①在無限豐富的歷史事實中,有哪些會成為社會記憶,進而把這種記憶建構成為“歷史”,其關鍵要素之一就是歷史意識。社會記憶通過歷史意識的能動作用,與歷史記憶進行有機鏈接和深度融合,從而建構出歷史與現實的系統(tǒng)整體的聯系,使歷史長河得以無限延伸。
那么,歷史意識是怎樣實現對社會記憶的能動反映呢?
首先,歷史意識是一種系統(tǒng)思維的意識和方法。就是善于把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放在系統(tǒng)中進行省察和分析,梳理其來龍去脈,分析其前因后果,把握其左右關聯,預判其走向趨勢。從這個角度講,從客觀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人們所認知的“歷史”,本身就是“歷史意識”作用的結果。盡管人類歷史十分久遠,但為人們所認識的“歷史”卻是人類歷史意識出現之后才形成,這就是歷史意識之于社會記憶的能動作用的重要表現。正如海德格爾所認為的,歷史意味著一種貫穿過去、現在與將來的事件聯系和作用聯系。這里的“聯系”就是對歷史事件及其作用的系統(tǒng)考量。
其次,歷史意識是一種自我省察的習慣和能力。就是對人類身處其中的歷史事件自覺地進行反省和批判,從而理解其基本構成,探究其事實真相,認識其本質特征,形成對其基本判斷。這種對歷史事實和現實事件的自我省察習慣,前提就是承認并確認歷史事實之間是存在普遍聯系和邏輯關系的,即歷史是事實與事實之間由于各種“關系”而形成的整體存在。正如李大釗所言:“有生命的歷史,實是一個亙過去、現在、未來的全人類的生活。過去、現在、未來是一線貫下來的。這一線貫下來的時間里的歷史的人生,是一趟過的,是一直向前進的,不容我們徘徊審顧的?!雹谶@就是強調歷史就是人生,是一個生活的整體,人們要尋找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就要從理解自己的生活整體開始,而這種理解顯然不能停留在淺顯的層面上,而要有自覺地自我省察的習慣和能力。
再次,歷史意識是一種主動探究的動機和興趣。歷史與生活有著內在的聯系,生活中處處有著歷史的存在,要想理解生活就得理解歷史,思考生活的意義就是發(fā)現歷史的價值。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和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就是在對歷史進行某種理解和認知,這不僅是人的一種客觀的生活實踐,更是一種主動的價值求索。雷蒙·阿隆說:“歷史展示出現在與過去的一種對話,在這種對話中,現在采取主動?!雹圩鳛闅v史主體的人,是生活在現實中的具體的人,用“現在”主動與“歷史”對話,是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也是人的本質表現,這就是“歷史意識”的基本表現。
概言之,歷史主體經由歷史意識將個體記憶與社會記憶結合起來,從而建構起更為強大的歷史意識價值——對歷史的理解,這也是歷史意識建構的基本方式——通過建構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系來建構其自身及其價值。就是說,社會記憶是人為建構的結果,并不等于客觀歷史,這種建構過程以及建構的結果,真實而全面地反映著具體歷史意識及其建構價值。正如奧威爾在《1984》中所說,過去是可以改變的,因為過去只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而意識是可以控制的。所以,“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④而這種“控制”指的就是對歷史意識的“建構”和主導,歷史意識主要通過對社會記憶施加影響而顯示自己的存在和運用價值的。
(二)歷史意識是對社會現實的積極反思
歷史意識是基于現實需要而展開的,自然與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和反思緊密相連,并通過對現實的認識反思,形成認識和理解社會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因此可以說,歷史意識“是人類在各種生活、生產和社會管理活動中積淀下來的公理性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①而能否從社會生活、生產和管理活動中積淀出“公理性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關鍵在于“積淀”的過程是否有效,也就是能夠對社會現實進行積極的反思,這既是歷史意識形成的過程和表現,也是歷史教育過程本質規(guī)定性。就是說,歷史意識是基于時空變化而對社會現實的理解,必然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這是歷史教育的應有之意。
因此,王鐸全先生強調:“學習歷史,接受歷史教育,應置身于人類歷史長河中體驗,考察演進的社會,并不斷與現實對話,不斷從現實中尋求歷史規(guī)律的延伸軌跡,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與把握現實社會的變革。”②這實際上說明,歷史意識是“詮釋過去、理解現在和展望未來的內在聯系”,③這種對現實的理解、對未來的展望,實際是人們通過自己來反思、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問題的方法。學習研究歷史需要“致用”,即“鑒古知今”,這種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歷史意識,反過來說,沒有歷史意識就不可能達成“鑒古知今”的終極追求。正如趙盛林所說:“歷史意識是一種跨越時空審視歷史的思維觀念與方法,它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對復雜歷史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的基礎上把一切事物看成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根據歷史啟示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理解歷史、觀察現實、展望未來,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對自身、民族、國家、文化的歷史及其發(fā)展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④這種“再現”是對現實的思考,更是從歷史深處對現實的理解,從而在建構歷史與現實聯系基礎上,達到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上理解現實和感知未來。
當然,歷史意識還包括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批判性反思,沒有批判就沒有深刻理解,也不可能全面,也就不可能有價值。因而,俞吾金認為:“歷史意識乃是主體對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本質的深刻的反思和把握?!雹葸@種“深刻”的要求,就只有訴諸“反思”本身,而這種“深刻”的“反思”卻必須通過生活來實現,這是歷史意識產生和存在的唯一基礎和必要來源。體驗生活是必要的,但是,通過生活來“深刻”“反思”的途徑不是唯一的,教育本身也是體驗生活的重要途徑。因此,崔粲從歷史教育的角度強調指出,歷史意識是“來自青少年的歷史體驗的生活意識或主體的問題意識,理順批判意識,理順建設的行為意欲等等”。⑥這就是說,反思要通過批判來實現,體驗也需要批判來表達,認識和理解現實,既是歷史教育的目的,也是個人社會化的必需,歷史意識對這兩個過程完成,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和環(huán)節(jié),在歷史教育過程中重視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和運用,可以取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之效。
(三)歷史意識是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判斷
歷史意識是人的歷史意識,這是人和動物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只有人才會思考和追尋自我存在的價值,也就必然要問“我從哪里來?為什么來?”“我要到哪里去?為什么去?”之類的問題,如此,就必然要貫通過去、現在和將來,不僅要明了這條時間縱貫線的聯系,而且要知曉它們之間的整體性、貫通性的對接。這就是歷史意識產生的基本動力和源泉。(見圖1)
首先,歷史意識是主體對時間存在意義的感知和確認。人是時間的存在,這是古今中外先哲的共識,已經成為人的自我意識。對于身處無限時空中的具體個體而言,歷史意識就是對自身時空定位的感知和確認,是確定人生位置和方向的憑借。由此,一個處于某一具體歷史階段的人,就變成了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在歷史中的人,也就體現出了個體的存在意義。通過對具體的時間關系的確認,不僅可以確定存在感,也能明白存在的意義。正如克羅齊所言:“歷史意識是邏輯意識而不是實際意識,事實是以前者為目標的;一度存在的歷史在歷史意識中變成了思想,原先表示抗拒的意識與感情方面的對立物在思想中不再占有地位了?!雹僖虼丝梢哉f,對時間意義的理解是歷史意識的基本表現和發(fā)展基礎,時間意識是歷史意識的第一構成要素。
其次,歷史意識是主體對時間關系及其差異的辨識和理解。確定了在歷史長河中的具體位置的基礎上,主體就會對這種時間關系有進一步理解,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區(qū)分出具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概念,進而形成抽象的時空觀念。具體而言,一是要形成具體的時代意識,通過具體的、系列的歷史事實,形成具有一定公共性特征的時代分期;二是要通過對不同時代的對比和分析,理解時間在時代過渡中的變遷意識,理解不同時代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演變趨勢;三是要通過把握不同時代之間的關系,把握時代之間差異性的意識和能力。②判斷和理解主體所處時間關系,是為了確認主體存在價值和主體發(fā)展趨勢,通過對時間關系的深入理解,使主體對所處位置和面臨的問題有所意識和認識,為主體選擇奠定基礎。
第三,歷史意識是主體的自我當下意識及其選擇。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動物,人一旦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具有創(chuàng)造的基礎和沖動。而人對自身存在價值的判斷和確認,不是主觀想象的,而是根據具體的自我當下而做出的理性認知的結果。這就是歷史意識的價值表現和重要意義。從歷史意識的作用上講,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不僅人人具有歷史意識,而且人人都有建構和完善歷史意識的必要,如此才能完善人和人的發(fā)展。只有通過歷史意識的完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完善,因為“歷史意識并不意味著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也不意味著歷史的發(fā)展總是進步的或樂觀的,更不意味著歷史是絕對觀念在時間中的展開。它只說明,歷史是在時間中發(fā)展的,任何歷史傳統(tǒng)都不是凝固不變的,因而具有某種相對性(但不是歷史相對主義)”。③人的自我當下意識必然就有問題性和選擇性,只有歷史意識得到完善,問題性和選擇性才可能是健康和安全的。
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人所生活的社會現實和人能感知到的時間是歷史意識產生的三大要素。主體的人是歷史意識產生的決定性要素,正是人對現實和時間存在的意義追尋,才賦予了現實和時間以意義;社會生活現實是歷史意識的基本來源和參照,其中蘊含的問題和價值,使其充滿趣味性和探索性,為人的創(chuàng)造性提供了無限可能;時間是歷史意識形成的必要條件,沒有時間就沒有一切?;谌笠丶捌潢P系,涵養(yǎng)了歷史意識的三大基本特征,盡管其特征可以列出很多,都是從基本特征推演的結果。
(一)歷史意識的選擇性
意識是人對生存環(huán)境的能動自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④歷史意識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基于生存現實,對生存意義探尋的動力和結果,也是這個探尋的具體過程,必然就不可避免地帶有選擇性。人的歷史意識,即人對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能動自覺,所具有的選擇性是客觀歷史存在決定的,是本質性的。因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①人們依據客觀歷史現實所做出的選擇性判斷和思考,本身就是“證明自己思維真理性”表現和過程,選擇性就是最好、最重要的證明。因此,選擇性是歷史意識的首要屬性,它決定著歷史意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水平,并對其“思維性”起著方向性作用。
歷史意識的選擇性分為客觀選擇性和主觀選擇性。客觀選擇性是一種無意識選擇,是本能反應性選擇,是歷史主體的人的興趣、本能和現實具體性的反映。歷史意識就是在這種生活偶然性中經常地表現出來,并經由對“偶然性事物的感受性”而不斷增強?!皩κ澜绲捏w驗經常是在偶然發(fā)生的透視中并通過它形成的,正是這種活的體驗的偶然性,才不斷地威脅著人們相信能完全體驗的永久的意義。”②就是說,通過偶然性——生活實踐性表現出來的客觀性選擇是一種基礎性歷史意識,自然就是歷史意識建構的起點。
相對而言,歷史意識的主觀選擇性,就是歷史主體的人依據自己的主觀認知、價值判斷或社會目的,對歷史發(fā)展即生活現實的選擇性思考和判斷。對于歷史意識發(fā)展而言,主觀選擇性是對歷史意識的運用和建構,表現為對歷史發(fā)展和現實生活的理解和判斷。如同“馬克思的歷史意識理論認為,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事物總是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形態(tài)以綿延自己的合理性”。這種不斷改變的事物的形態(tài),就是歷史意識經由歷史主體對歷史發(fā)展過程考察的結果,因此,“作為方法論原則的歷史意識就深刻地體現在歷史意識的知識論中”。③對于歷史教育而言,就是要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分析過程,來豐富和提升歷史意識水平。
(二)歷史意識的批判性
歷史意識不是像鏡子那樣機械地反映歷史發(fā)展過程,而是基于歷史主體需要而進行的現實選擇。人是如何對歷史事實做出現實選擇的?從卡爾的《歷史是什么》,到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從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到梁啟超的歷史進化觀,無不體現出人對歷史的選擇性。選擇是判斷的結果,判斷經由批判而形成。未經批判的歷史如同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具有認知意義的,批判性是歷史意識的本質特征。
歷史意識的批判性是基于現實生活的實踐反思,離開社會現實實踐就談不上批判性,甚至就沒有歷史意識的產生。正如馬克思的歷史意識——“(1)馬克思看待歷史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即把人類歷史看成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發(fā)展史,這主要體現為一種歷史辯證法;(2)馬克思自覺地運用歷史的觀點去研究和解決問題,即用實踐和發(fā)展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并通過這種研究來尋找實現人類解放的途徑和條件?!雹芨叛灾R克思的歷史意識是從人類的物質生活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理解歷史,從而去“研究和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這應該是歷史意識的功能得以實現的基本方法,盡管歷史主體對歷史發(fā)展過程認知的角度不限于物質生活。
歷史意識的批判性特征,強調歷史主體基于歷史和現實的發(fā)展關聯,對歷史發(fā)展過程進行體驗和研究,這對歷史教育而言具有方法論意義和原則性價值。歷史教育的過程就是要通過建構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嘗試和理解那些“體驗和研究”的成果和過程。
(三)歷史意識的建構性
歷史意識既是對歷史發(fā)展過程進行建構的結果,也是建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性反映,建構性既是歷史意識的特征也是其目的?!皻v史意識就是對歷史的自覺理解和反思,它生成于宗教神話或民歌傳說,表現在自覺的歷史作品中,經歷了從自發(fā)到自覺的過程?!雹贇v史正是通過歷史意識的建構性才成為人們所認識的“歷史”,歷史意識也是在建構“歷史”的過程中得到建構和發(fā)展的,因此,歷史意識與建構同在。
歷史意識的建構性是主體性的價值體現,只有歷史主體才具備建構“歷史”的意識和能力,歷史主體也只有經由建構“歷史”的過程才能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歷史意識。“在歷史認識活動中,觀察、思考、描述、研究歷史現象和歷史學知識的歷史認識者構成歷史認識的主體,而那些被觀察、研究的特定的歷史現象和歷史學知識則構成歷史認識的客體?!雹谟纱耍黧w與客體的關系——即建構關系才得以發(fā)生,“歷史”的建構過程才可能出現。另一方面,主觀性的“歷史”建構不一定都是符合歷史與現實關系健康發(fā)展的歷史意識活動?!皻v史認識的主觀性問題,主要體現為歷史認識者如何以自身的意識去反映意識之外的復雜的多層面的客觀存在?!瓪v史認識者的主觀意識要真實完整地反映歷史客體的結構、狀態(tài)、地位、功能和運動規(guī)律等客觀本性,而不是對客體客觀本性的歪曲片面的反映。”③因此,歷史意識的價值既來自主客體需要,更來自對歷史與現實的歷史性考察。如果枉顧歷史時間中歷史實踐的連續(xù)性和因果性邏輯,而是基于主觀性的歷史建構,就會走向建構歷史意識的反面。
歷史意識的建構性對歷史教育具有直接而本質的借鑒意義,其本身就是歷史教育的反映。歷史認識的主體、客體、主體性、主觀性,在歷史教育實踐中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厘清、運用和發(fā)揮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歷史教育的基本過程和根本任務。
歷史意識能夠幫助學習者通過個人記憶與社會記憶的對接,從而實現人的社會化發(fā)展和自我發(fā)展??雌饋恚瑲v史教育是通過歷史知識來實現的,但歷史知識只有凝聚了歷史意識才有意義,從這點上講,歷史知識是確定的,因為具體的歷史知識承載著具體時代的歷史意識。因而,美國史學家卡爾·貝克認為:“對個人來說,知識或歷史的最主要價值無疑是它能在個人經歷以外的更廣闊的領域內認清自己,同時可以從較長遠的觀點來看這渺小的、礻扁狹的現在,從而使他能夠在不那么直接的或受局限的經歷中,來判斷包括他個人在內的思想和行為?!雹苓@實際上是對歷史教育功能和本質一種闡釋,其中的核心和關鍵即在于歷史意識的建構,個人記憶、經驗、知識、視野在社會視域中延伸和拓展,正是歷史意識活動的外在表現。只有如此,歷史教育才有意義,才可能為建構人類“共識”貢獻力量。歷史教育要在這些方面著力,歷史意識就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歷史教育當以歷史意識為發(fā)展和改革的途徑和依歸,以歷史意識為根柢。
(一)歷史意識是歷史學習的對象和目標
在歷史教育視野中,“歷史不是一種關于過去的、按正確比例縮小化的模型,而是一種心靈現象,亦即在帶有詮釋與意義賦予特征的敘述結構中被回憶起來的、重要的過去。因此,人們必須理解的是:在1975年左右,‘歷史意識既成為歷史學習的中心范疇,同時也被解釋為這種歷史學習的對象和目標”。⑤從這個角度看,歷史學習、歷史理解、歷史認識、歷史研究都離不開“歷史意識”,甚至可以說,沒有歷史意識就沒有歷史學科。長期以來,歷史學習被高度重視,歷史理解、歷史思維、歷史認識被作為歷史教育的目標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強調,歷史研究更是成為顯學而受到高度重視。但另一方面,就是不管研究還是教育實踐都沒有取得大量,特別是沒有取得受到廣泛認可的成果,在這些領域除了“取得成果”之外,剩余的就不知道能從中得到什么收獲,就連“素養(yǎng)”的提升也是收效甚微的。究其實,就是因為大多數人不知道從哪里來訓練和提高自己。無論是做人和做學問,無不需要歷史意識的培育和建構,這才是歷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標。
歷史教育的總目標是育人,具體目標從歷史知識、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到歷史價值觀,走過了一段較長的探索歷程。但是時至今日,圍繞歷史教育目標的糾結仍然非常激烈,以致于歷史教育的效果仍然不能讓人滿意。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為歷史教育的目標不能太具體,太具體就會根基不牢。反之,任何具體的目標,都需要有深厚的實踐根基,這是歷史教育的獨特之處。包含生活全部的歷史自然也涵蓋著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全部時間,以全部生活(空間)和全部時間為內容和基礎的歷史教育,必然要以歷史意識為對象和目標。
(二)歷史意識是歷史認識的重要基礎和條件
人類認識歷史的過程是歷史意識積極作用的過程,是一個從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依次推進歷程。歷史意識的差異導致歷史認識的差別,歷史學習、歷史研究作為人有意識的活動,受人的理想、希望、情緒、精神、欲望的驅動和制約,受到各式各樣外界條件和外部聯系的干預和影響。因此,人的歷史認識水平和成果有其必然性,但卻是以各種偶然的形式表現出來。由于自身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和主觀性,人在認識和學習歷史時不可能達到永恒真理、絕對真理,只有通過歷史意識的積極運用,才可能無限接近真理。因此,“歷史意識”在歷史認識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①歷史意識既然與社會生活、人生經驗、知識積累相關,就必然對一個人的歷史認識產生重要影響,只有從歷史意識出發(fā),而且將歷史意識運用到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過程中,這個過程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才有可能達成有價值的學習目標。
歷史意識是在回憶過去的過程中而超越過去的,因而它不是簡單地記憶、背誦歷史知識,而是在回憶的過程中認識和理解歷史知識?;貞浭且哉鎸崬榛A的,即以真實的歷史事實為基礎,舍此沒有歷史意識的存在。當然,回憶也好,真實也罷,其作為歷史意識產生的由來和基礎并不能表明歷史意識的核心價值所在,即以真實的回憶為基礎的歷史意識,當以面向未來為旨歸和根本訴求,舍此歷史意識毫無價值和生命力。歷史教育的過程就是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進而對歷史知識重新理解和解釋的過程,這就是歷史意識在歷史學習中的運動過程和軌跡。因此,對歷史意識的理解一定要將現實與過去結合起來,在歷史回憶、體驗與比較中獲得一種深刻的認識。
(三)歷史意識是歷史教育獲得成就的基礎
歷史意識有著廣泛而豐富的社會生活來源,諸如個人記憶、家族歷史、地方文化、民俗傳統(tǒng)、社會意識、政治思想等社會現實,都是歷史意識的藏身之所,也是重要的歷史教育內容和資源。在歷史教育中,沒有與歷史價值無關的歷史意識,理解歷史價值都與歷史意義捆綁在一起。因此,沒有歷史意識的參與就不能有真正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教育,歷史教育只有以歷史意識為根柢,才能作用于學生思想和心理過程,最終通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投射到生活和創(chuàng)造過程中。就個體而言,歷史意識體現為一種基本素養(yǎng);就整體而言,“歷史意識不僅使歷代統(tǒng)治者重視探討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和重視史書編纂,而且還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認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②因此,歷史意識是國家和人類發(fā)展的重要決定要素之一,是構成人類未來的基本因子。歷史意識的這種功能和價值,恰恰屬于歷史教育的目標范疇和方法系統(tǒng)的內容。
從根本上講,健康的歷史意識是人主體意識成熟的表現和結果。盡管人的歷史意識會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諸方面的影響和塑造,甚至有可能“被塑造”,但歷史教育學所強調的歷史意識建構,指的是學習主體通過具體的歷史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批判性地吸收學習精華,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的歷史意識。具體講,就是要通過接受、辨識、選擇、批判等建構性學習過程,豐富、完善、發(fā)展主體的歷史意識。把歷史意識作為歷史教育的根柢,就是以“人”為中心,一切來自“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作用于“人”的智識發(fā)展。因此,“歷史教育應該在關心‘人事的同時,更關心‘人心;在關心‘物質世界中的人的同時,更關心‘人文世界中的人;在關心‘過去的人的同時,更關心‘現實的人;在關心‘社會的人的同時,更關心‘自然中的人;在關心‘科學世界中的人的同時,更關心‘生活世界中的人”。①由對人的關心,使人獲得發(fā)展,進而使民族和社會得以延續(xù)和更新,這是歷史教育的根本意義之所在。
(四)歷史意識是獲取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
歷史意識作為歷史教育的根柢,其意義不僅在于歷史教育的成效有賴于歷史意識的建構,更在于歷史意識本身就是歷史教育的根本成效。宏觀上看,歷史教育價值因社會發(fā)展而有所不同,從培養(yǎng)“社會主義社會的自覺的積極的建設者和保衛(wèi)者”②到“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③但從微觀上講,宏觀目標都離不開歷史知識、歷史思維、歷史認識等具體目標的實踐。從新中國歷史教育發(fā)展過程看,歷史教育的宏觀目標和微觀目標走了一條趨近結合之路,如從“三項任務”“三維目標”到“學科素養(yǎng)”,都力圖把宏觀的育人目標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以期改善歷史教育實踐,提升歷史教育效果。盡管過程不盡完美,但探求方向值得繼承和繼續(xù)深入。
盡管“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究求同的“名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引起了歷史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但這種努力一定會促進歷史教育實踐的改進,那就是怎樣實現育人目標和育人過程的有機統(tǒng)一?;诒疚那笆鲫P于“歷史意識”的概念可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歷史意識具有內在一致性,當前所提出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五方面內容,都是作用于歷史意識建構的,或者說,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離不開歷史意識的積極參與,即歷史意識建構的過程。
簡單說,學習主體的時代意識、變遷意識、差異意識和選擇意識、批判意識、發(fā)展意識等歷史意識內容,與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的建構和完善的歷史教學過程是相互交匯交織交融的過程,如此,歷史教育實踐才會真正發(fā)生變化,歷史課程改革必然會得到深化。
臺灣學者胡昌智認為,歷史意識是指“知道人類的社會行為以及為共同生活所創(chuàng)建出來的一切制度”。④一個具有歷史意識的人,對于事物的認識,會利用時間的觀點來判斷,會思考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系。即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現實,知道人類生活的現狀不僅是基于過去而產生,而且是對過去的建構和生成。因此,歷史意識“就是超越個體在當下現在中的‘沉淪,置身于一個更廣闊和更深遠歷史上下文的透視關系中,獲得某種鳥瞰性的超越視野”。⑤這才是歷史意識受到重視,也是歷史意識問題如此艱深的根本所在,同時,這也彰顯了歷史意識要以“未來”作為舞臺的現實需要和邏輯必然。
【作者簡介】徐賜成,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中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教育學和基礎教育發(fā)展。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