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
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日新月異,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為主要手段的信息溝通方式,迅速影響了傳統(tǒng)的紙質(zhì)媒體和早期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溝通平臺——“微”媒介時代宣告來臨。從具有上千年歷史的紙質(zhì)媒體,到電影電視的發(fā)展,歷經(jīng)了近百年的歷史,而從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到其迅猛發(fā)展只有前后不過十余年的時間。歷史表明,新媒體的發(fā)展必將以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nèi)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取代過去,形成新的傳播時代——“微”媒介時代。
那么,“微”媒介時代的整體格局呈現(xiàn)出何種特征呢?簡而言之,這一時代是指以微博、微信為傳播媒介,以短小精悍、分散的碎片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它以微博、微信等作為媒介的主要傳播,表現(xiàn)出去中心化、裂變式、多級的傳播模式,傳播碎片化的信息。作為“微時代”最主要的溝通平臺——微博,每條微信的字數(shù)容量設計為最多不超過140個字。140個字的微博,將我們推進微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惜字如金,將所有問題融進140個字內(nèi)。140個字要求信息得做到,用盡量少的文字表達盡量多的內(nèi)容,這個對信息長度和容度的要求,與“精致化”存在著某種異曲同工之處。從中也可以看出,“精、微”恰是這個時代的一種生活表征和傳播要求。
目的決定成效。有針對性地進行青年思想的引導,是加強青年思想和價值觀構建的有效路徑。微媒介時代來臨,當微博、微信成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時,它們與青年分類引導又將具有何種關聯(lián)?需要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好在微時代的青年思想引導工作?而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又體現(xiàn)在哪里?
一、當代青年思想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
青年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未來,青年的思想價值觀會影響到國家和社會未來的方方面面。思想價值觀,成為區(qū)別人與動物的重要根據(jù),因為只有人才可能對客觀事物展開一種心理評價,并為此目的去設計和規(guī)劃有利于自己或體現(xiàn)意義價值的目標過程。因此,思想價值觀對于成為什么樣的人,對于人的未來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但由于當下社會思潮的多元化趨向,致使當前群體青年思想價值觀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如下四方面問題。
其一,利益意識增強下的利已主義。在市場經(jīng)濟日益活躍的背景下,商品、物質(zhì)的支配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它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價值選擇,迫使人們在價值判斷的過程中,更注重以實用為目的,注重自我利益的得失。這種極端的功利主義思想為個人欲望的過渡放縱提供了平臺。于是,伴隨著個人欲望的過度膨脹,致使信仰缺失,人與人之間更多地體現(xiàn)為物欲關系。這是價值觀的“異化”,它將導致一切以實用、功利為認識、評價和指導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遮蔽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世界和交際關系,造成了人生存世界情感世界的匱乏。
其二,守法意識強化下的變通思維。在“差不多”觀念的影響下,現(xiàn)代中國人重法遵紀的觀念雖然有所增強,但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實和深入人心。處事中留有余地,在法律面前不搞人人平等,通常說一套做一套,感情優(yōu)先。雖然,我國的法治整個體系目前還存在漏洞,但是市場經(jīng)濟的規(guī)則要求行為判斷和選擇是合法化的,要有一種對法律至高無上、不能變通的法紀意識,一種公共的、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而不是在不利于自己的情況下,就找理由去變通、通融,這樣就會使整個法律體系成為擺設,甚或成為別有用心之人的工具。當法律成為擺設之時,那么,整個社會及其價值體系的問題就會扭曲,就會造成一個人人可以逾規(guī),無法無天的社會。
其三,誠信意識增強下的失信范式。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人們失信的現(xiàn)象在社會中大量存在。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來看,人們的誠信精神較之以前有大幅提升,但是社會信用不足的現(xiàn)象也大量存在,比如涉及的銀行信貸問題,企業(yè)的“三角債”問題,各種社會詐騙案件,假冒注冊商標產(chǎn)品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層出不窮。
其四,世俗化過程中人精神信仰的缺失。在轉型期社會中人們的價值取向日益走向理性化和世俗化,但由此帶來的精神信念缺失,以及對生存意義的追問卻在不斷地流失。人們的世俗化行為極端化,導致了在這一過程中,對于精神、理想、理念的漠視。由此,也就不僅是排斥了崇高、偉大的英難主義,同時還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利已、個人、自私行為,這種沒有道德底線的務實,讓人在物欲中放縱、在物欲中喪失了對現(xiàn)實和社會的不滿,從而在豐富的物質(zhì)中消解和稀釋了精神世界。
二、青年思想的分類引導的特征表現(xiàn)
綜上所述,隨著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發(fā)展,中國經(jīng)濟體制面臨深刻變革,人們在思想認識、道德選擇、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獨立性、多樣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影響青年思想的因素更為多樣,青年思想引導工作面臨的環(huán)境更為復雜。[1]不同類別青年群體存在的思維方式、思想問題、行為習慣也產(chǎn)生了很大差異性。因此,只有充分認識到各種不同青年群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充分尊重不同類別、不同青年的自身特點,確定用不同層次的、不同側重的、不同內(nèi)容的引導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強當前青年工作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對各級各類青年的有效引導。
引導青年構建起積極的思想價值取向是當前國家青少年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加強對青年思想的分類引導工作,我們需要針對青年如城市和農(nóng)村之間、身心健康與心理存在問題群體等不同類別,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不斷增強新形勢下引導工作的針對性、適用性和普遍性,并根據(jù)他們的家庭背景、人生經(jīng)歷、身心問題、情感認知等情況和差異,把握他們思想意識的關鍵點,才能較為積極地引導青年,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
高校的大學生作為青年中占比相當大的一個群體,作為影響國家未來極其重要的一個青年群體,具有代表性。因此,分析在校大學生群體具有典范意義。而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引導而言,就要積極引導他們了解黨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正確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理性認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黨的領導的有機統(tǒng)一。具體分類而言,對于農(nóng)村來的學生,要著重引導他們學習黨的各項惠農(nóng)政策和黨對新農(nóng)村建設的根本要求,把農(nóng)民生活的變化與黨的領導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并運用一定的輔助手段去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上的困難;對于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要引導他們用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來客觀分析問題,做好心理咨詢??傊?,青年的思想引導就是要緊密結合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地位,根據(jù)他們的所思所想,合理確定引導側重點和引導內(nèi)容,采用符合他們具體特點的引導方法。
青年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在“微”媒介時代中信息傳播更為自主化、碎片化、便捷化,信息的發(fā)布和使用相對傳統(tǒng)媒體更為自由,呈現(xiàn)一種“無屏障性”,青年從新媒體中獲得的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由此帶來的是,很多信息給青年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上帶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其中的消極影響,很容易造成青年人思想的鈍化、泛化,導致價值觀選擇和道德行為上的偏差。由“微時代”所帶來的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標準和情感評價泛化現(xiàn)象,色情、暴力、無政府主義等思想大肆傳播,嚴重影響了當前青少年思想德育的大環(huán)境,極大地影響著引導青年思想的效果,影響著青年的健康成長,對引導青年的思想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因此,在“微”媒介時代就必須根據(jù)這一時代的總體特征,做好青年工作的引導,突顯其成效。
三、加強青年的分類引導的路徑選擇
在確定“微”媒介時代有必要加強青年分類引導的前提下,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如何尋求加強青年分類引導的路徑。結合“精致化”的理念,“微”媒介時代的青年分類引導要做到理念上堅持“精致化”、方式上堅持“微手段”、 要求上堅持“精標準”。那么何謂精致化、微手段、精標準?
(一)理念上:堅持“精致化”。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文東茅指出:“精致化”是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粗放式”教育的學生工作理念,要求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深入細致地開展工作,這是人才培養(yǎng)理念創(chuàng)新的成果,既符合國際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又順應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對于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很重要的實踐價值。[2]現(xiàn)代社會,“精致化”是社會追求進步、國家追求發(fā)展、人類追求文明的必然要求。胡適在百年前就通過《差不多先生傳》的小說,諷刺了中國社會中那些處事不認真的人,“差不多”、“可能”是中國傳統(tǒng)國民性中的弱點,在現(xiàn)代社會理應得到重視和糾正。在學校教育中,相對于粗糙的管理和服務而言,“精致化理念無疑是比較對癥的一劑良藥。精致化管理的價值內(nèi)涵是:以人為本,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針對問題,真抓實干,是對工作質(zhì)量的一種要求。在共青團工作中落實“精致化”思維,這與其加強“青年引導”的目的意義是一致的,是為了更具有針對性、更加自主地區(qū)別不同青年對象,從而突顯工作的實效性。因此,讓精致服務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共青團工作,向管理要質(zhì)量,才能使每一位青年在教育引導中體會到人性化的關懷和負責任的教育,也才能帶來教育的異彩紛呈。
(二)方式上:堅持“微手段”?!拔r代”中信息傳播的開放性為青年引導開辟了新的空間,在青年教育引導過程中,要加強運用“微手段”,通過微信、微博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打破單一的傳統(tǒng)教育時空,以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向青年適時地傳播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核心價值觀等主流價值與行為規(guī)范,使青年在一個比以往更加廣泛的社會環(huán)境中積累社會知識,發(fā)展和形成自己的個性,順利參與社會生活。青年引導要借助微信、微博,挖掘大量、豐富的資源,吸納人類文明一切優(yōu)秀成果,進行繼承與創(chuàng)新;也要通過微信、微博自主地、快速地傳播主流思想,從而突破時空的局限,為青年道德發(fā)展提供嶄新的、空前廣闊的理論與實踐平臺,使正面、積極的聲音可以擺脫時間、空間等限制,迅速而廣泛地在青年中傳播,從而為青年引導工作帶來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和更為快捷的手段。
(三)要求上:堅持“精標準”。精致化的青年工作,要將不同人群和不同類型的青年進行分類指導,設計不同的內(nèi)容和方式、手段。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將微時代的“微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包括校園網(wǎng)絡文化、手機文化等文化建設納入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格局,構筑不同類型青年教育的文化陣地。要通過組織微信息和新媒體的知識講座,普及媒體文化和信息知識,提高不同群體青年的對媒體運用的文化素養(yǎng)和技能知識,策劃校園主題教育的活動。綜合以上方式,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要求,對在家庭背景、人生經(jīng)歷、情感認知等情況存在差異性的基礎上,去反饋成效,做好青年分類引導。
四、結語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帶來了信息技術革命的日新月異,“微”媒介的出現(xiàn)是歷史發(fā)展和技術進步的必然。但伴隨著以這一技術革命為背景的“微”媒介時代的到來,不可避免的是人的思想將變得更為多元、人的價值取向也將變得更為難于捉摸。于是,如何在闡述“微”媒介時代的這一格局特征的基礎上,尋求青年思想引導工作的突破也就成為這一時代重要的研究命題。在此,筆者提出通過構建“精致化”的工作理念,通過“微手段”和“精標準”,將為探索“微”媒介時代背景下的青年思想工作提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何雄.著力提高當代青年思想引導的針對性[N].光明日報.2009-10-16.
[2] 王慶環(huán).北京大學:走出”精致化”創(chuàng)新之路[N].光明日報.2010-06-01.
作者單位:重慶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