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陽+李晨玥+曹瑾+丁樂天+林一鋼
【摘要】社會發(fā)展特點、學生發(fā)展水平和變化對教師教學提出新挑戰(zhàn)。“卓越教師勝任力”作為衡量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教師良好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分析卓越教師勝任力的基礎上,我們將其分為管理勝任力,教學勝任力,自我概念特征,動機和特質五個維度,并據此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集中探討卓越教師勝任力的模型建構對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啟示。
【關鍵詞】卓越教師 勝任力 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8-0001-02
一、相關概念綜述
1.“勝任力”內涵
對勝任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初期泰勒的“時間一動作”研究。此后,智力測驗的結果、人格測量和人格類型的劃分相繼成了測量工作績效的指標。但勝任力概念的正式提出,則以哈佛大學教授McClelland在1973年發(fā)表的《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為標志(MeClelland,D.C.1973)。他在文中指出,學校成績、智力、能力傾向測驗不能預測職業(yè)或生活成就,應該用勝任特征測試替代它們。同時,他還提出根據人們正從事的具體工作來評估其能力大小的方法,即勝任力測評方法。該文的發(fā)表,引發(fā)勝任力研究的熱潮。目前,在企業(yè)與組織管理工作中,有關勝任力理論和模型的使用越來越多,并慢慢發(fā)展成為一個目標明確的開發(fā)性活動(Matthewman,1996)。
一般認為,勝任力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tài)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等任何能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能顯著區(qū)分優(yōu)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目前提出的勝任力理論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Spencer&Spencer,1993)和洋蔥模型(彭劍鋒,2003)。冰山模型主張五種類型的勝任力:動機(motives)、特質(traits)、自我概念特征(self-concept characteristics)、知識(knowledge)和技能(skills)。洋蔥模型是從另一角度對冰山模型的解釋。依據這兩個模型,在實踐領域,國外研究人員(Boyaztsi,R.1981;Spencer,L.M.&Spencer,S.M.,1993;Cooper,K.C.,2000;HayGroup,2003)和機構構建了許多與職業(yè)相關的勝任力模型。國內研究人員(李虹,1999;王繼承、時勘,2001;仲理峰、時勘,2002)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借鑒國外模型,也建構了一些管理勝任力模型。但是,有關勝任力的模型,至今仍缺乏大量實驗研究(Laber&O'Cnonor,200;Rogelberg,2000)。
2.國內外有關卓越教師勝任力的研究
“卓越”即“非常優(yōu)秀,超出一般”,顧名思義,卓越教師是指在教師素養(yǎng)和能力結構等方面都優(yōu)于普通教師的一類教師(畢景剛,2014)。通過查找國內外文獻,我們發(fā)現對于卓越教師的具體含義沒有統一標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看法。目前已有的國內外關于卓越教師的研究主要涉及卓越教師的角色內涵、卓越教師的關鍵特征與素質結構、卓越教師的成長結構、卓越教師的培養(yǎng)方法與途徑、卓越教師計劃的實際策略及問題、卓越教師計劃的國際啟示等幾個方面(周春良,2014)。例如英國的“卓越教師培訓計劃”開始于2004年,與我國不同,其基本由中小學承辦,目標是:(1)讓優(yōu)秀教師在教學的每一部分都有卓越成分;(2)給參與培訓的教師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學習和提高的平臺;(3)接受培訓的教師要證明能有更高水平的教學和學習;(4)以積極的態(tài)度正視可以觀測的學習和教學質量;(5)提高受訓教師的教學和輔導能力,以使他們可以幫助其他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國內的研究也積累了一定成果,例如,有研究者從特質梳理角度,概括了卓越教師的關鍵特質素養(yǎng),包含:堅定的教育信仰、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富有成效的教育研究、獨具風格的教育教學、對教育本質的深透理解感悟和超凡的人格魅力等(王志廣,2013)。
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表明,卓越教師的勝任特征可以在教師教育、選拔和培訓等工作中發(fā)揮重要的應用價值(Bisschoff&Grobler.B,1998;Ismail,H.N.,2009;Pantic.N.&Wubbels.T.,2010)。國內有關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的研究主要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之后(傅道春,2001;徐建平,張厚粲,2006;李英武,李鳳英,張雪紅,2005),目前,國內外這方面的研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李英武等學者提出中小學教師勝任力包括情感道德特征、教學勝任力、動機與調節(jié)、管理勝任力。徐建平等學者提出優(yōu)秀中小學教師工作中發(fā)生的關鍵事件,集中表現在與學生課下交流、日常上課、上公開課、獲得榮譽、撰寫教學論著等方面,他們具備的勝任特征,相互緊密關聯,其行為模式在相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但是,人們對于中小學卓越教師勝任特征的內容和結構的認識仍然有限,迄今沒有形成廣受大家認可的一致觀點(馬紅宇,唐漢瑛,汪熹,周亮,2012)。總的來說,國內外關于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的研究文獻較少,并且研究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第一,對于教師的評價缺乏理論依據,主觀性高;第二,以往的教師評價多在高校進行,基礎教育領域內研究少;第三,以往關于中學教師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政治領域且多為簡單的能力構成,尚未探討各種素質在整個結構中的重要性,且概念籠統,缺乏可操作性(舒瑩,2006)。因此,對于中小學教師的勝任力,仍需大量研究。
二、卓越教師勝任力維度
在研究前期,我們在金華市的部分中小學進行相關調查研究。在文獻檢索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調查結果,我們將卓越教師勝任力分成五個維度,分別是管理勝任力,教學勝任力,自我概念特征,動機和特質。
1.管理勝任力
管理勝任力,包括教師對學生、班級活動、教學及教師團體的管理能力。對學生的管理包括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察覺和調理學生的情緒、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對班級活動的管理包括設計和組織班級活動、維持班級秩序、及時控制并妥善處理突發(fā)事件;對教學的管理包括管理各類教學資源;對教師團體的管理包括組織教師團隊一同進行教學工作、協調并妥善處理教師之間的矛盾。
2.教學勝任力
教學勝任力,包括對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掌握,分別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中小學的教材和教法、當前教育相關法規(guī)政策、清晰的教學思路、合適多樣的教學方法、對多媒體等輔助教學工具的正確使用、能與教學相聯系的實踐經驗積累。
3.自我概念特征
自我概念特征,包括教師的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目標及規(guī)劃和對職業(yè)及學生的情感,分別是強烈的職業(yè)道德感、平等和善的態(tài)度、認同并熱愛自己現在的職業(yè)、適時的反思和總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對自身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很有長遠和明確的規(guī)劃、換位思考為學生著想、對每天的工作我都設定合適的目標并有完整的計劃。
4.動機
動機,包括教師選擇職業(yè)的原因及向上的動力。教師職業(yè)選擇的主要原因可以為穩(wěn)定的收入和假期、較高的社會地位、較好的福利待遇、實現自身價值等。
5.特質
特質,包括教師自身的品格與個性、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對自己的反思評估等。特質具體變現為: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批評和自我批評能力、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開放思想、終身學習的意識、及時反思和正確評估的能力、情緒識別能力、6項以上有效的情緒調節(jié)方法、正確與學生同事及領導關系的能力。
三、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建構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本研究通過卓越教師勝任力的量表的開發(fā)和模型的建構,目的在于評估職前準教師和在職教師勝任力發(fā)展水平及與卓越教師的差距,形成職前-職后一體化的教師教育評估標準,驗證建構的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及其勝任特征的有效性。從而為完善職前教師教育,改進教師職后培養(yǎng),提供參考和合理建議。與此同時,研究得到的教師要達到的“卓越”、勝任卓越,所具有的專業(yè)化水平,為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相關的教師培養(yǎng)政策提供科學而有效的知識基礎。
作為一項教師測量學的應用研究,該項目涉及到了教師評價、測量學、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1.理論意義
市場化、國際化、知識化的時代特征將中國的教育推向了全球化的競爭環(huán)境,要想在發(fā)展過程中贏得競爭優(yōu)勢,我國教師教育隊伍建設就更應該朝發(fā)展卓越教師的方向努力。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基礎的勝任力模型,它是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各項職能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基礎和技術前提。因此將勝任力模型引入教師領域,探索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對于職前準教師和在職教師適應學校教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理論模型建構和發(fā)展,查閱大量文獻發(fā)現,現今對卓越教師勝任力的實踐探索研究相對匱乏。因此,本課題擬以浙江省為切入點,研究國內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建構及實踐探索,從而拓展我國教師勝任力模型的研究,并將為這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為今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2.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師范畢業(yè)生數量增多,質量卻良莠不齊。因此,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及實踐探索將具有高度的現實意義。
第一,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對教師的評價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針對國內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可以根據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評估在職教師勝任力發(fā)展水平是否達到卓越教師標準,并應用自編的《卓越教師勝任力測量表》,在探明勝任力和工作績效關系的基礎上,用勝任力水平來策略工作績效,以此作為教師業(yè)務素質測評、崗位勝任力考核、績效管理、提升留任、薪酬管理以及學校教師整體團隊勝任力現狀診斷分析和輔導的依據,以期提高教師團隊整體水平,培養(yǎng)更多的卓越教師,實現人力資源管理中各項工作的有效整合。
第二,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有利于推進國內學校招生和招聘工作順利進行。教師的招聘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從我國目前師范院校招生的標準來看,各學校主要圍繞高考學業(yè)成績進行招生,而國內各校招聘新教師則主要圍繞招聘者年齡、學歷教師資格、教學經驗等硬件要求,剩下的只憑招聘人員的主觀經驗,這種招生和招聘方式顯然不夠科學。而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可初步考量報考學生是否具有成為卓越教師的潛能和素質,為高校培養(yǎng)卓越教師提供良好開端。對于職前準教師,該模型可評估職前準教師勝任力水平及特點,并應用自編的《教師勝任力測量表》,選拔優(yōu)秀人才以擴充本校的師資力量,真正做到人職匹配。
第三,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的意義還體現在對職前準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培訓上。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的培訓體制嚴重滯后于教師的培訓要求。對學校和教育機構而言,通過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了解本單位教師的實際情況以及與優(yōu)秀績效教師的差距,就可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客觀全面地分析本單位教師目前所需要的培訓課程,合理安排教師培訓工作,切實促進教師的發(fā)展。而對各大學高校而言,運用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能了解不同專業(yè)師范生卓越發(fā)展中的優(yōu)勢和劣勢,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內容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的職前準教師。
第四,在教師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方面,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是指教師從自身優(yōu)勢和特點出發(fā),根據社會和學校的要求做出能促進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設計和安排。卓越教師勝任力模型可明確指出優(yōu)秀教師所具備的素質,廣大教師可根據該模型和量表明確自身不足和與卓越教師的差距,了解自己需要具備的技能,亟待提高的素質,從而合理安排自身學習,在更短時間內獲得更好的職業(yè)發(fā)展。無論對在職教師或職前準教師都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馬紅宇,唐漢瑛,汪熹,周亮(2012)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模型構建及其績效預測力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3
[2]王志廣(2013)談卓越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教育理論與實踐,32,:28-31
[3]杜偉(2011)開展卓越教師培養(yǎng)的探索與思考,中國高等教育,73
[4]畢景剛(2014)”卓越教師“計劃之背景、內涵及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34(11)
[5]周春良(2014)卓越教師的個性特征與成長機制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