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贏
河南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 駐馬店 463000
?
640層螺旋CT頭頸部CTA對腦梗死患者的診斷價值
王 贏
河南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 駐馬店 463000
目的 探討640層螺旋CT頭頸部CTA對腦梗死患者的診斷價值。方法 對我院2013-01—2015-01入院檢查的130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頭頸部CTA檢查,觀察頸動脈斑塊的分布與性質(zhì),以及腦血管狹窄、閉塞情況與責任血管等情況。結(jié)果 130例腦梗死患者中,檢出頸動脈斑塊121例(93.08%),檢出斑塊284個,其中非鈣化斑塊占45.07%(128/284)。CTA檢查顯示,有腦血管狹窄或閉塞102例(78.46%),正常28例,其中輕度狹窄30例(29.41%),中度狹窄35例(34.31%),重度狹窄20例(19.67%),閉塞17例(16.67%);共檢出頸動脈狹窄或閉塞160支,其中輕中度狹窄占70%(112/160),重度狹窄及閉塞占30%(48/160);單純顱內(nèi)動脈狹窄或閉塞32例(31.37%),單純顱外動脈狹窄或閉塞6例(5.88%),顱內(nèi)外動脈均有狹窄或閉塞64例(62.74%)。在腦血管狹窄或閉塞的患者中,可判斷責任血管78例(76.47%),單純顱內(nèi)動脈狹窄或閉塞22例(28.21%),單純顱外動脈狹窄或閉塞4例(5.13%),顱內(nèi)外動脈均有狹窄或閉塞52例(66.67%)。結(jié)論 對腦梗死患者行頭頸部CTA檢查,可有效檢出頸動脈斑塊情況及其性質(zhì),判定腦血管的狹窄程度,以及責任血管情況,對腦梗死患者的病因診斷、 治療和預后有重要意義。
腦梗死;CT血管成像(CTA);頸動脈斑塊;狹窄;責任血管
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130例腦梗死患者行CTA檢查的影像學資料,旨在探討CTA在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及腦血管狹窄中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腦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搜集我院2013-01—2015-01入院檢查的130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入組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并經(jīng)顱腦CT或MRI檢查證實。男72例,女58例;年齡45~82(62.81±10.12)歲;病程12 h~8(4.81±1.02)d;臨床表現(xiàn):單側(cè)肢體活動障礙82例,言語不利32例,頭痛、頭暈28例,昏迷12例;有高血壓史62例,冠心病史18例,糖尿病32例,高脂血癥26例,長期吸煙史45例,長期飲酒史30例。排除標準:(1)動脈夾層、動脈炎、煙霧病等引起的腦梗死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有精神疾病史及家族史者;(4)對造影劑過敏者;(5)心、肺、腎、肝功能衰竭者。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Aquilion ONE(640層螺旋CT)行頭頸聯(lián)合CTA檢查,檢查前先做碘過敏試驗,觀察15 min,如無嚴重不良反應,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前靜脈注入非離子型碘對比劑(碘佛醇350~370 mgI/100 mL)50~80 mL,速率以5.0 mL/s為宜,然后以相同速率注射40 mL生理鹽水,注藥與掃描同時進行,使用智能跟蹤觸發(fā)技術(shù),感興趣區(qū)設于主動脈弓水平,閾值設置為180 HU。掃描自主動脈弓至顱底,包括Willis環(huán)在內(nèi)的一片區(qū)域,從足側(cè)向頭側(cè)掃描。參數(shù)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60~200 mA,矩陣512×512,掃描層厚0.5 mm,旋轉(zhuǎn)時間0.5 s。
1.3 圖像后處理 原始數(shù)據(jù)經(jīng)CT工作站進行數(shù)字減影處理,利用高級血管分析技術(shù)(AVA)自動重建血管。后處理的方法包括容積再現(xiàn)(VR)、曲面重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組(MPR)及高級血管分析。后處理圖像可通過任意旋轉(zhuǎn)角度使病變顯示達到最佳狀態(tài)。
血管狹窄分級采用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nèi)膜切除術(shù)(NASCET)分級法[2]進行判定,計算方法:狹窄率=(狹窄遠端正常動脈的管腔內(nèi)徑-狹窄處殘留管腔內(nèi)徑)/狹窄遠端正常動脈的管腔內(nèi)徑×100%。狹窄程度判定標準:輕度狹窄<30%,中度狹窄為30%~69%,重度狹窄≥70%,閉塞為100%。如同一血管存在多處程度不同狹窄,以最窄處為判定責任血管,將頸內(nèi)動脈分為頸段、海綿竇段、交通段,椎動脈分為顱內(nèi)段、硬膜內(nèi)段,前循環(huán)海綿竇段及以上為顱內(nèi)段,顱外段包括前循環(huán)海綿竇段以下及后循環(huán)硬膜內(nèi)段。
2.1 頸動脈斑塊情況 130例腦梗死患者中,檢出頸動脈斑塊者121例(93.08%),檢出斑塊284個,其中非鈣化斑塊占45.07%(128/284)。見表1。
2.2 血管狹窄情況 CTA檢查顯示,腦血管狹窄或閉塞102例(78.46%),正常28例,其中輕度狹窄30例(29.41%),中度狹窄35例(34.31%),重度狹窄20例(19.67%),閉塞17例(16.67%);共檢出頸動脈狹窄或閉塞160支,其中輕中度狹窄占70%(112/160),重度狹窄及閉塞占30%(48/160);單純顱內(nèi)動脈狹窄或閉塞32例(31.37%),單純顱外動脈狹窄或閉塞6例(5.88%),顱內(nèi)外動脈均有狹窄或閉塞64例(62.74%)。
表1 本組患者各部位斑塊情況 (n)
注:CCA:頸總動脈;ICA:頸內(nèi)動脈;VA:椎動脈
2.3 責任血管情況 在腦血管狹窄或閉塞的患者中,可判斷責任血管者78例(76.47%),單純顱內(nèi)動脈狹窄或閉塞22例(28.21%),以大腦中動脈和頸內(nèi)動脈居多;單純顱外動脈狹窄或閉塞4例(5.13%),多位于頸內(nèi)動脈起始部;顱內(nèi)外動脈均有狹窄或閉塞52例(66.67%),主要表現(xiàn)為大腦中動脈、頸內(nèi)動脈虹吸部、頸內(nèi)動脈起始部、椎動脈顱內(nèi)段與顱外段間斷串聯(lián)。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類型之一,動脈硬化、狹窄是其主要發(fā)病原因,病理學研究認為可能與細胞內(nèi)鈣離子內(nèi)流、自由基釋放及能量過度消耗等有關(guān),而病因?qū)W研究認為其與高血糖、高血壓、高脂血癥等高度相關(guān),血流動力學改變是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表明[3-4],約70%的腦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狹窄,由頸動脈狹窄處斑塊脫落或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而腦動脈狹窄或閉塞最常見于大腦中動脈起始段和頸內(nèi)動脈,成為腦梗死發(fā)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指出[5],準確判斷供血動脈的狹窄程度對腦梗死的治療及預后有重要的指導價值。目前,主要的影像學檢查手段有頸部動靜脈血管超聲、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CTA等。DSA可詳細了解血管病變部位及側(cè)支循環(huán)情況,但DSA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技術(shù),檢查費用相對較高,對操作者的技術(shù)要求較高,且有一定的輻射危害[6]。MRA通??娠@示1~4級血管結(jié)構(gòu),有時也可顯示5級血管,但檢查所需時間較長,急危重患者不適用,體內(nèi)帶有金屬物者不能做檢查。另外,扭曲或分叉的血管及局部狹窄的血管易導致信號丟失,同時在顯示鈣化斑塊方面也有一定局限性。CTA具有無創(chuàng)、簡單、快速、分辨率高、后處理功能強大等特點,對頭頸部動脈斑塊的位置、性質(zhì)及狹窄范圍有重要的診斷價值,能顯示1~6級血管,更能在腦部容積掃描的基礎(chǔ)上,通過血管重建技術(shù)清晰顯示血管各斷面圖像,可作為頭頸部血管檢查的首選方法[7]。
潘為領(lǐng)等[8]研究報道,頭頸部CTA檢查可及早發(fā)現(xiàn)癥狀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血管狹窄情況,根據(jù)影像學診斷對符合手術(shù)適應證的患者適時行內(nèi)膜切除術(shù)或介入治療,可有效改善預后。CTA是一種新型的微創(chuàng)血管影像技術(shù),是在原始CT技術(shù)上與計算機3D影像重建技術(shù)的結(jié)合。CTA可明確顯示腦梗死患者顱內(nèi)動脈系統(tǒng)的分支,通過冠狀面、矢狀面的重新構(gòu)建,更能清晰顯示梗死的具體部位,還能清晰顯示側(cè)支循環(huán)情況,為開展溶栓抗凝治療提供依據(jù),從而更全面地判斷患者的預后。CTA還能顯示血管內(nèi)腔、血管壁,顯示出斑塊和附壁血栓情況,通過測量斑塊CT值反映斑塊的成分,從而預測斑塊的穩(wěn)定性。
[1]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2]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J].N Engl J Med,1991,325(7):445-453.
[3] 張雅紅,何永芳,王果兵,等.頭頸部CTA判斷大腦中動脈區(qū)腦梗死患者供血動脈狹窄的價值[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3,23(11):1 176-1 178.
[4] 趙紅英,王文浩,王海濱,等.頭頸部CTA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20):58-59.
[5] 孫國兵,郭建敏,許康,等.大腦中動脈區(qū)域腦梗死150例病因分型及危險因素分析[J].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2012,7(5):385-386.
[6] 李艷杰.頭頸部CTA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18):23-24.
[7] 牛宏圖,孫曉麗,徐健華,等.頭頸部CTA對頸部動脈血管狹窄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及與 DUS和DSA對比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0):1 740-1 742.
[8] 潘為領(lǐng),王學廷,馮麗,等.256層螺旋CT頸動脈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3,30(4):296-298.
(收稿2015-10-09)
R743.33
B
1673-5110(2016)19-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