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關鍵詞】《乘法分配律》 經驗積累 數(shù)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65-01
對于小學生來說,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至關重要,只有學生在學習中實現(xiàn)了積累和沉淀,才能更好地促進下一步的學習,也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以積累促提升,以應用謀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加活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和學生學習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一、生活為本,形成感知
生活是數(shù)學的源頭活水,以生活為藍本,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生活常識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良好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符合學習內容需要的生活情境,通過對情境問題的不同思考,就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解決方法,這樣也就為整合數(shù)學知識提供了可能,從而搭建起生活與數(shù)學的橋梁,讓學生在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同時初步感知數(shù)學知識,積累基本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
在學習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運算律》時,其中“分配律”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活資源,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并感悟到運算律對于計算的重要作用。如學校決定對四年級的舊桌椅進行更換,本輪計劃更換216套,已知一張課桌66元,一把椅子34元,那么本次更換共需多少經費?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們都非常感興趣,在列式時,有的學生從整套考慮,列出算式為(66+34)×216,也有的學生分別從桌子和椅子兩項考慮,列出算式為66×216+34×216,很明顯兩種列法都對,結果也一定相等,由此可以寫成(66+34)×216=66×216+34×216或66×216+34×216=(66+34)×216,這樣就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分配律的結構,同時對于分配律的正逆應用也有了基本的感知。
二、題型多樣化,追根溯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題型的多樣化,讓學生通過訓練來實現(xiàn)對數(shù)學本質的把握。題型的多樣化既可以檢測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夠看到學生是否進行了深層的思考。通過不同題型的訓練,學生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知識的本質,并且對問題的思考更加全面,從而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觸類旁通的能力,真正讓知識為我所用。
對于分配律的運用,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題目類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計算來記住它們的結構,從而在解題時根據基本結構確定相應的方法。如教師可以設計一組運用分配律計算的練習題讓學生計算:(8+40)×125、369×76+24×369、58×101、105×99。學生通過計算就可以發(fā)現(xiàn)分配律運用的前提是掌握其根本結構,在此基礎上的所有變化都可以回到起點上來,如58×101可以寫成58×(100+1)、105×99可以寫成105×(100-1),這樣也就使不同的問題變成了相同的問題,讓學生養(yǎng)成了在解決問題時先看一看、想一想的習慣,避免盲目做題造成的失誤和錯誤。
三、舉一反三,拓展提升
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量的積累,只有達到了量的積累才能實現(xiàn)質的提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練習來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然后通過比較與反思來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也才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囿于形式的練習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綜合了學生已有認知、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問題才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好素材,讓學生在思維中成長、在收獲中感受快樂,才能夠使學生更加樂于投入到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來。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教師可以視情況進行相應的拓展,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如有這樣一道題:運用分配律計算333×67+999×11,很多學生一看就傻了眼,看結構可以用分配律來計算,但加號前后的乘法中沒有相同的因數(shù),怎么辦呢?在合作交流中有學生想到了將999改寫成333×3,再用結合律將3與11結合在一起,這樣原式就變成了333×67+333×33,從而很輕松地解決了問題。由此可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和提升,進一步提高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
總之,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積累,更要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得到提升。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發(fā)現(xiàn),通過練習來總結,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結論,更體驗到了探究的過程,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了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使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