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銳 張啟明 王 丹 袁 菁
江漢大學附屬醫(yī)院 武漢 430015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視神經萎縮的療效觀察
汪 銳 張啟明 王 丹 袁 菁
江漢大學附屬醫(yī)院 武漢 430015
目的 觀察中西醫(yī)結合對視神經萎縮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的療效、安全性等。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90例視神經萎縮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為單純西醫(yī)臨床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加中醫(yī)藥及針刺療效。結果 觀察組光敏度在治療前后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視野缺損度治療前后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2組光敏度、視野缺損度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總有效率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中肝氣郁結型總有效率最高(90.9%),各證型患者間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能較快改善視神經萎縮患者的光敏度、視野缺損度,中醫(yī)辨證為肝氣郁結型的療效最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視神經萎縮;中西醫(yī)結合;維生素;中醫(yī)辨證
視神經萎縮(optic atrophy,OA)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眼部疾病,是多種因素導致的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與軸索出現(xiàn)的退行病變,最終引起視盤顏色轉淡、蒼白,出現(xiàn)視覺功能障礙[1]。OA的致病因素繁復,包括局部缺血、退變、遺傳、炎癥、中毒以及外傷等多種原因,且病程長、發(fā)生率高、患者預后差、致殘率高,國內外學者均將其視為難治之癥。有調查顯示,我國盲人中約7%為視神經萎縮引起[2],對患者家庭、社會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既往臨床多采用血管擴張劑、維生素等進行治療,但并未取得理想療效。中醫(yī)采用辨證法治療視神經萎縮具有療效顯著、療程短等優(yōu)點。筆者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中醫(yī)辨證配方和針刺治療視神經萎縮,取得理想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2013-01—2014-12我院收治的視神經萎縮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18~51歲,平均(32.4±7.1)歲;病程1~70個月,平均(11.7±0.4)個月;視神經炎26例,外傷5例,缺血性病變11例,青光眼2例,顱內腫瘤術后遺癥1例。對照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20~57歲,平均(34.1±6.8)歲;病程1~68個月,平均(10.5±0.3)個月;視神經炎25例,外傷4例,缺血性病變12例,青光眼3例,顱內腫瘤術后遺癥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取標準 本研究中90例患者均為我院收治,符合《眼底病學》[3]中視神經萎縮診斷標準:視力漸漸降低,視野漸漸縮小,視盤顏色變淡或呈蒼白、蠟黃。入組標準:(1)符合視神經萎縮相關診斷標準;(2)自愿參與研究,且能堅持接受治療者。排除標準:(1)嚴重功能性疾病者;(2)影響視功能疾病者,如黃斑病性、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等。
中醫(yī)辨證分型[4]:(1)肝氣郁結型:頭眩目脹、納差脅脹、煩躁憂郁,婦女經前有乳房作脹,舌紅、脈弦;(2)血瘀氣滯型:視物昏暗、胸痞悶、頭目刺痛、舌有瘀斑、脈細澀;(3)氣血兩虛:頭暈心悸、面色少華、失眠健忘、腎皮質軟、舌苔薄白、脈沉細;(4)肝腎陰虛:雙眼干澀、腰酸耳鳴、頭暈目眩、顴紅盜汗、神煩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單純西醫(yī)治療:①維生素B1100 mg/次,1次/d;②維生素B12500 μg/次,1次/d;③地巴唑片(河北環(huán)海藥業(yè),國藥準字H13022205)10~20 mg/次,3次/d。2周一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2 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中藥配方+針刺進行治療。中藥配方辨證治療:①氣血兩虛者,治療時應注意養(yǎng)氣補血,選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中含人參、炙甘草、黃芪各15 g,當歸、白術各10 g,大棗、陳皮、升麻各6 g,生姜9片、柴胡12 g;②肝氣郁結者,治療時注意疏肝解郁、養(yǎng)肝明目,選逍遙散加減,配方含木通、當歸、黃岑、麥門冬各6 g,柴胡、白芍各12 g,秦艽、車前子、茯苓及地骨皮各9 g,白術4.5 g,甘草2.4 g,燈草10根,胡黃連1.8 g;③血瘀氣滯者,治療時應注意行氣通絡、活血化瘀,選擇桃紅四物湯加減,方中有赤芍、香附各12 g,紅花、桃仁與當歸各9 g,熟地、炮山甲各10 g,川芎6 g,益母草30 g,丹參15 g,炙甘草3 g;④肝腎陰虛者,治療時應注意滋養(yǎng)肝腎、益精養(yǎng)目,選擇明目地黃丸加減方,方中含女貞子、枸杞、熟地、桑椹、生地各12 g,淮山和丹皮各9 g,紅花6 g。所有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
針刺穴位選晴明、球后、承泣、鳳池、攢竹、光明、四白等,①肝氣郁結者,選痰中、太沖、期門穴;②肝腎陰虛者,選太溪、肝俞、腎俞、三陰交穴;③氣血瘀滯者,選血海、內關、膈俞穴;④氣血兩虛者,選三陰交、脾俞、養(yǎng)老及足三里。晴明穴與球后穴僅留針而不行針,其他穴位均為平補平瀉手法;每次留針30 min,1次/d,1個月為1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指標 對患者視力、眼壓、眼底、光敏度及視野等進行檢查并比較。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對視力的療效進行判定:顯效:患者視力明顯提高4行及以上,或視野中心的暗點顯著縮小,視野至少擴大10°;進步:患者視力提高至少1行,或視野內絕對安點轉為相對暗點,視野至少擴大5°;無效:經治療后患者視力無變化或較治療前加重。
2.1 2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臨床有效率為8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n(%)]
2.2 2組治療前后光敏度、視野缺損度比較 觀察組經治療后光敏度、視野缺損的恢復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光敏度和視野缺損度比較±s,dB)
2.3 觀察組中不同證型視力療效比較 觀察組肝氣郁結型患者的總有效率最高為90.9%,其次為肝腎陰虛型(88.9%)、血瘀氣滯型(86.7%)、氣血兩虛型(80.0%),各證型患者間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594 4,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中不同中醫(yī)證型患者的視力療效比較 [n(%)]
3.1 視神經萎縮的西醫(yī)認識、治療 視神經萎縮(OA)是因視神經出現(xiàn)的上行性或下行性病變引起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軸突損傷,導致的視神經傳導障礙性疾病。OA患者病變結局為神經纖維喪失、神經膠質增生。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視乳頭顏色蒼白、轉淡,視力降低、視野縮小,最終可能導致視功能喪失。OA的病因復雜,如退變、炎癥、外傷、缺血以及腫瘤等均可能導致。根據OA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原發(fā)性、繼發(fā)性兩種。西醫(yī)臨床治療主要應用強化代謝功能、血管擴張及、神經營養(yǎng)劑為主,如煙酸、維腦路通、肌酐、維生素B族、ATP、蘆丁等。
3.2 視神經萎縮的中醫(yī)認識、治療 中醫(yī)將OA歸納為青盲范疇,《神農本草經》中首見記載。晉代醫(yī)家將青盲描述為單純視覺變化,皇普謐《針灸甲乙經》中云:青盲,遠視不明……青盲,無所見[6]。清朝黃庭鏡《目經大成》中提到[4]:青盲不似暴盲奇,暴盲來速青盲遲。對青盲短期內暴盲、發(fā)病遲緩等進行了明確區(qū)分。但對于青盲病機,各醫(yī)家言論不一?!吨T病源候論》[7]中認為青盲為臟腑氣血不容于睛,王肯堂等[8]認為其為玄府幽邃之源郁遏,不得發(fā)此靈明耳?!渡褶r本草經》中以決明子、空青、芡實、石決明、鯉魚膽等作為治療青盲的主要藥材?!肚Ы鸱健分忻鞔_提出子類藥物、調理疏導是治療青盲的有效療法[9]。
現(xiàn)代中醫(yī)融合古今醫(yī)家和西醫(yī)的優(yōu)秀療法,總結出專方專藥、辨證施治、針刺、中西醫(yī)結合及穴位注射等方法。針刺作為中醫(yī)中重要組成部分,其應用時間久遠,具有較強的臨床實用性、經濟型。眼周經絡在病理、生理上具有密切關系,奇經八脈、十二經脈都行于頭面部,集散在眼周,針刺穴位具有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益精明目之效,此外還能改善眼部血運、營養(yǎng),有利于恢復視神經功能[10]。相關報道認為[11],針刺的作用機制是即時影響大腦紋狀旁區(qū),且能強化視覺中樞的生物電活動性,良好改善視覺神經的傳導,促使視神經恢復正常。筆者特閱讀大量相關文獻,對90例視神經萎縮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為西醫(yī)治療,觀察組為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西醫(yī)+中醫(yī)辨證+針刺穴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研究[11]結果一致。說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OA的效果顯著,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治療。
3.3 中醫(yī)辨證治療 根據患者體征、癥狀及病史進行中醫(yī)辨證治療,主要將患者分為氣血兩虛型、肝氣郁結型、血瘀氣滯型、肝腎陰虛型。(1)氣血兩虛型以養(yǎng)氣補血為治療原則,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中含人參、炙甘草、黃芪、當歸、白術、大棗、陳皮、升麻、生姜、柴胡等10味中藥材,全方具有益氣補中、健脾助化之功,可疏肝氣、解肝郁,氣血沖和、清郁熱、通玄府,助脾運化。(2)肝氣郁結型以疏肝解郁、養(yǎng)肝明目并行氣活血,選逍遙散加減,配方含木通、當歸、黃岑、麥門冬、柴胡、白芍、秦艽、車前子、茯苓、地骨皮、白術、甘草、燈草、胡黃連等藥材,諸藥共用具有養(yǎng)血健脾、清熱疏肝之功效。(3)血瘀氣滯型以行氣通絡、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方中有赤芍、香附、紅花、桃仁、當歸、熟地、炮山甲、川芎、益母草、丹參、炙甘草等中藥材;當歸、赤芍可調沖任、補精血,紅花、桃仁能活血化瘀,川芎、桂枝可活血通絡[10]。全方具有祛瘀、生血、暢氣機的功效。(4)肝腎陰虛型以滋養(yǎng)肝腎、益精養(yǎng)目為主,治療藥方選明目地黃丸加減方,方中含女貞子、枸杞、熟地、桑椹、生地、淮山、丹皮、紅花等中藥材,方中熟地可補腎滋陰;生地、丹皮共用可滋陰清熱,淮山補脾固腎,枸杞能滋養(yǎng)肝陰、清肝明目[12]。全方補瀉開合有度,同奏滋補肝腎、開竅明目之功。由表2可知,觀察組光敏度和視野缺損在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2組治療后光敏度、視野缺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能顯著改善患者光敏度、視野缺損情況,且中西醫(yī)結合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療效。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顯著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治療,且中醫(yī)辨證+針刺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視力、視野,尤其對于肝氣郁結型OA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并廣泛應用于今后臨床治療中。
[1] Hwang YH,Jung JJ,Park YM,et al.Effect of myopia and age on optic disc margin anatomy within the parapapillary atrophy area[J].Jap J Ophthalmol,2013,57(5):463-470.
[2] 李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視神經萎縮23例[J].江蘇中醫(yī)藥,2012,44(4):37-38.
[3] 郭艷彩.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視神經萎縮的療效觀察與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33):99-100.
[4] 吳越,王桂麗.化翳湯配合西藥治療眼挫傷導致視神經萎縮患者44例[J].陜西中醫(yī),2014,34(3):327-328.
[5] 鄭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視神經萎縮83例[J].河南中醫(yī),2013,33(9):1 544-1 545.
[6] 崔金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視神經萎縮的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3,35(8):1 207-1 208.
[7] 朱淑婷.我院近十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視神經萎縮療效的回顧性分析[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
[8] 羅國新,郭建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視神經萎縮49例[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6):225-226.
[9] 羅丹.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視神經萎縮4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2,18(6):37-38.
[10] 閆曉玲,韋企平,李麗,等.針刺眼周三穴聯(lián)合風池穴治療視神經萎縮的臨床療效分析[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7(6):420-423.
[11] 徐明錄,秦順朵.中藥辨證針刺配合西藥治療視神經萎縮66例[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5):3 994-3 995.
[12] Tsuda S,Yokoyama Y,Chiba N,et al.Effect of topical tafluprost on optic nerve head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myopic disc type[J].J Glaucoma,2013,22(5):398-403.
(收稿2015-08-24)
R774.6+3
A
1673-5110(2016)20-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