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吉同(河南新鄉(xiāng))
從武三思的“善惡觀”說起
文_劉吉同(河南新鄉(xiāng))
武三思此人無德無才,但因“我姑是武則天”,故在武周朝大紅大紫,唐中宗時期又“權(quán)傾人主”。武三思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不知道世上“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但于我善者則為善人,于我惡者則為惡人耳”(《資治通鑒》卷208,以下只注卷數(shù))。猛一聽還真是個“真理”:對我好的人不是好人,難道對我壞的人才是好人?對我壞的人不是壞人,難道對我好的人才是壞人?但細(xì)思可知,這話只能放在自然人身上。若放在握有重權(quán)的官員身上,那就謬之千里了。
需要聽聽唐太宗的。他于貞觀十七年(643年)這樣說:“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眾?;蛞杂铝Γ蛞赞q口,或以諂諛,或以奸詐,或以嗜欲,輻湊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寵祿”(卷196)?!肮ブ摺睘槭裁磿闇?zhǔn)“人主”?因為“人主”握著他們命運的權(quán)力,否則,爾等多看“人主”一眼的功夫都沒有?!肮ブ摺辈扇×耸裁词侄??其中有“諂諛”“奸詐”“嗜欲”等,其實,這些正是披著“于我善者”的外衣所進(jìn)行的惡行,而且會“善”到十分。漢文帝患癰,鄧通親口吸吮癰汁。隋煬帝喜歡聽報“形勢大好”,虞世基將全國的遍地烽火全部過濾掉,上奏道:“鼠竊狗盜,郡縣捕捉,行當(dāng)殄盡,愿陛下勿以介懷”(卷183)。楊貴妃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安祿山趁機(jī)奏請做了她的兒子,把個唐明皇高興得笑逐顏開。宋真宗逆朝野之意欲到泰山封禪,馬上有“善人”組織兗州紳士和鄉(xiāng)民兩千多人到京城“請愿”,要求真宗趕快成行以滿足天下百姓的“心愿”(《續(xù)資治通鑒》卷27)。明武宗玩膩了中原美女,劉瑾很快變換花樣弄來12個色目女子送入豹房……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即“以取寵祿”。有的還不僅僅是“寵祿”,比如安祿山,他是想“取”唐玄宗的人頭外加楊貴妃的美色,最終要李唐的江山。從李世民這段話,可窺武三思“善惡觀”的真面目。
開元元年,晉陵縣尉楊相如上奏唐玄宗:“人主莫不好忠正而惡邪佞,然忠正者常疏,佞邪者常親,以至于覆國危身而不寤者,何哉?誠由忠正者多忤意,佞邪者多順指,積忤生憎,積順生愛,此親疏之所以分也。”(卷210)這段話道出了五層意思:從理論上講,“人主”都喜歡忠誠正派的,都厭惡奸佞邪惡的;前者一般不與“人主”套近乎,故關(guān)系疏遠(yuǎn),而后者則擅長巴結(jié),關(guān)系往往“親密無間”;前者多直言敢諫,后者多曲意逢迎;時間一久,“人主”就會“憎愛分明”,把錚臣視為“于我惡者”的“惡人”,而把佞臣視為“于我善者”的“善人”;此時“人主”已陷“覆國危身”之險,但仍不醒悟。楊相如所言,把于我“善者”乃為惡人、于我“惡者”乃為善人的道理講清了。
楊相如說了上之一番話后,又說:“明主則不然。受其忤以收忠賢,惡其順以去佞邪,則太宗太平之業(yè),將何遠(yuǎn)哉!”這話就是十足的理想主義了,古往今來,這樣的“圣明”哪里有?即使是唐太宗也不合格。直到今天人們才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沒有民主和法治,沒有對權(quán)力的監(jiān)督和制約,哪會有什么“明主”,什么“太平之業(yè)”?忍不住還想說說唐玄宗。開元后期,良相張九齡已洞察安祿山、李林甫不是什么好東西。一次安祿山打了敗仗按律該斬,張相上奏:“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后患。”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要拜李林甫為相,張九齡堅決反對,“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然而,這兩人憑借口蜜之言,早已令李隆基視之為“于我善者”的大“善人”,而把忠心耿耿、敢于直言的張九齡,則視為“于我惡者”的大“惡人”,遂罷其相并貶出長安?!鞍彩分畞y”發(fā)生后,唐玄宗倉皇西逃到了蜀地,他痛定思痛,想起了張九齡和他的逆耳之言,“思其忠,為泣下”,此時腸子恐怕都悔青了。然而,張九齡已魂歸曲江十幾年了,玄宗只能在悔恨、羞辱和尷尬中熬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