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倫厚
(淮海工學院體育學院 江蘇連云港 222005)
普通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三位一體”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①
張倫厚
(淮海工學院體育學院 江蘇連云港 222005)
高校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擔負著銜接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乃至終身體育順利轉型的重要任務,體育課程評價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將對學生的體育價值觀和發(fā)展方向產生直接影響,且整個教學活動的目標及進程也是根據教學評價體系來制定的。該文采用查閱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分析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將目前的傳統(tǒng)體育教學、健康測試、課外鍛煉3個獨立的高校體育活動結合起來,研究構建普通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三位一體”評價體系,希望對建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及教學改革提供支撐與幫助。
體育與健康 三位一體 評價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yǎng)成終生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高校體育教學理當遵循這一指導思想,并同培養(yǎng)大學生從事終身鍛煉的長遠目標有機結合,拓寬思路,促進體育與健康的教學改革。
高校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擔負著銜接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乃至終身體育順利轉型的重要任務。也就是說,高校體育教學不僅要促使學生身體健康,掌握運動的基本知識及其技能,還要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增強社會適應性以及培養(yǎng)他們運動參與的習慣。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的鍛煉習慣,學會并掌握健身的方式、方法,還要重視學生個性培養(yǎng),且要力求改變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評價缺少過程性評價的狀況,把過程性的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的程度、參與鍛煉的頻率以及健康測試的結果等納入學習成績評定的范圍,并有師生共同參與評價主體,只有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才能進一步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
體育教學的課程評價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教學的手段,是一個過程的評價,在教學評價中,評價體系應既能夠反映教學效果,又能培養(yǎng)他們健身習慣的養(yǎng)成,以達到幫助他們自覺健身的長期目標。只有合理而科學的評價內容、互補且多元的評價形式、有師生共同參與的評價主體、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才能進一步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評價內容相對單一,注重學生技術技能掌握的程度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程度,忽視了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忽視了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教學評價,不利于學生健身習慣的養(yǎng)成,這種評價方式注重結果,對身體素質較弱、運動基礎較薄弱的學生的努力程度往往容易忽視,不利于激發(fā)他們參與運動的興趣,同時在個性能力培養(yǎng)方面也沒發(fā)揮高校體育的功能,也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yǎng)成。
從調查中發(fā)現,大多數高校的評價方式趨向多元化,在不同程度上采取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過程與最終評價相結合的形式,但評價的主體和評價內容依然“單一”。在評價主體上存在教師單一主導的現象,評價過程中主觀意向,不利于學習成績評價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評價的內容重實踐輕理論、重課內輕課外、重技術技能輕體質健康、重生理輕心理,特別是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情況沒有納入到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中??茖W的學習評價應是既能夠反映教學效果,又能夠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這樣才能有利于促進學生課外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1 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
2002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要根據指導綱要要求確立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構建不同的教學評價體系,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適合高校體育發(fā)展的需要的評價體系是要構建出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注重學生健康的教育,以及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的體系,也就是說,高校體育教學要把“健康習慣養(yǎng)成教育”放在首位,根據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研究科學的健身方式方法,完善評價體系,以“興趣學—快樂練—綜合全面考核”為教育理念,增強體質,使他們學會并熟練運用健身的方式方法,增進健康,增強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 評價體系的內容
任何評價體系都要圍繞一定的內容進行,新“綱要”也明確指出體育教學的內容要包括參與運動的情況、基本健身方式方法的掌握、身體素質的測試等方面,在該研究中評價主要是把學生體育課程成績作為主要目的進行的評價,緊緊圍繞學生的健康狀態(tài)、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為目標進行的。評價內容要多元化,不僅要促使學生身體健康,還要掌握運動的基本知識及其技能,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增強社會適應性以及培養(yǎng)他們運動參與的習慣。
課程評價時要綜合考慮課內與課外兩個方面,不僅要把學生掌握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技能的程度和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及其運用,還要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程度、學習態(tài)度與行為、出勤情況納入成績評價體系之中,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培養(yǎng)課外自主鍛煉能力,對已經養(yǎng)成運動鍛煉習慣的同學應給予表彰并宣傳;在評價形式上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情況、體育鍛煉的組織情況、對體育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情況等也一并納入多元化體育課程成績的評價體系之中; 在評價主體上把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以及學生對自我學習的評價相結合,強調學生對自我學習鍛煉效果的肯定,鼓勵學生和任課老師共同參與課程的評價,發(fā)揮與提高他們管理、組織、創(chuàng)新及輔教等方面能力。
3.1 構建“三位一體”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的原則
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有十分明確的指導作用,對體育教學有導向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體育概念和發(fā)展方向的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構建一個包括學生的體育意識、學習過程、鍛煉習慣和興趣的發(fā)展等指標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而“三位一體”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既包括對學生體育課堂知識技能學習的評價,也包含學生技術、技能掌握進步等的過程評價,可以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建立一個有效的、合理的、可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與此同時,在評價的內容上,把學生掌握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技能的程度和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及其運用,還有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程度、學習態(tài)度與行為等納入評價體系中。在課程評價體系中既要注重學習結果的評價,又要注重課外活動參與等一些過程性評價,還要增強教師教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競爭機制。
3.2 “三位一體”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方法
“三位一體”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是從課堂教學結果、日常課外體育鍛煉參與度以及體能測試的結果這3個方面來考慮的。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的教學改革,培養(yǎng)健身意識和鍛煉習慣,構建“三位一體”課程評價體系,把課堂教學結果、健康測試結果以及課外鍛煉的參與次數3個相互獨立的實踐活動做一個綜合的評價,總稱為“體育課程成績”。這個最終的體育課程成績,既有課外鍛煉及學習技術技能的過程性評價也有課堂教學結果及體側結果等的終結性評價。
3.2.1 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三位一體”評價體系
正常高校常規(guī)體育課程是每周一次課,每次課上課時間為90 min,是教師集中教學的方式,且體育課堂知識技術技能考核結果也是評價內容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每周90 min的教學很難達到幫助學生養(yǎng)成鍛煉習慣的目標。因此必須把課內教學、學生健康、運動競賽、課外鍛煉與自主學習等方面結合起來。目前各高校為了貫徹實施“陽光體育活動”,要求學生每天至少有一個小時的課外鍛煉時間,這一小時應該是學生的自愿鍛煉時間,但是執(zhí)行效果目前看來并不好。因此,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健身的重要性并加以重視,大部分高校擬將這一小時的課外鍛煉也放入到課程評價體系中,強制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鍛煉,養(yǎng)成參與鍛煉的習慣,從而最終變成自覺自愿的行為。
3.2.2 把體質測試結果納入“三位一體”評價體系
除了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還有就是目前每年一次上報測試數據結果的作為測試功能而執(zhí)行的體質健康測試,在評價體系中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學生的體質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下降。鑒于此,在新的評價體系中要將測試結果作為評價重要組成部分納入體系中??稍谛律雽W后就進行體質測試,并將測試的結果通過任課教師反饋給學生,指導學生在進行鍛煉的時候根據體質測試的結果控制自己鍛煉的項目和強度,將課外體育鍛煉和身體素質測試納入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中,學生將更加注重體育鍛煉,自覺地參與體育鍛煉。
3.2.3 “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的構成比例
經過多次對相關專家的訪談以及相關的問卷調查,并統(tǒng)計分析和篩選,結合學生目前的實際狀況,設計了“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的構成模式為:體育課程成績=體育課堂教學成績(40%)+身體素質測驗成績 (40%)+課外體育活動鍛煉次數(20%)。課堂成績由學習態(tài)度與考勤和所學項目技術及理論考核兩方面組成; 身體素質測驗項目由800 m/1000 m跑、50 m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組成。課外體育活動指標由規(guī)定鍛煉次數組成,該指標是以一定的手段,強制培養(yǎng)學生自覺鍛煉的習慣,參加規(guī)定的20次者得滿分20分,不滿一次者扣3分,如果達不到規(guī)定的次數的60%則規(guī)定該學期課程成績不及格,并將課程成績和評優(yōu)評獎相結合,與學生切身相關的畢業(yè)及發(fā)展直接掛鉤。比如在考核過程中,學生的成績達不到良好及以上者,不得參加學校各類的評優(yōu)評獎,而對于體育課程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則不予畢業(yè)、不能入黨。當然,以上的評價體系的評價對象是正常健康的學生,對于身體不適合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可以按照體育保健課的標準來進行評價。
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具有十分明確的指導作用,對體育教學有導向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體育概念和發(fā)展方向的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從整體上調節(jié)控制教學進程及學生健身習慣的養(yǎng)成。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的構建,目的在于通過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課外鍛煉以及體質健康測試相結合,使學生意識到這三者間的聯系和重要性,能夠準確對待并自覺自愿堅持體育鍛煉,對于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身體素質、培養(yǎng)終身體育理念都有著積極影響。但是該調研對于將課堂教學結果、日常課外體育鍛煉參與度以及體能測試的結果更合理、有效地綜合起來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有待于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1]楊樺.深化“陽光體育運動”,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1-4.
[2]楊小帆,史兵,胡柏平.“陽光體育運動”推進不力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13,18(3):95-97.
[3]郭太瑋,季瀏,潘紹偉,等,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內容標準體系的研究[J].體育學刊,2014,21(2):69-74.
G807
A
2095-2813(2016)12(c)-0080-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080
淮海工學院教改研究資助項目(編號:XJG2015-1-19)。
張倫厚(1969—),男,漢,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