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亮
(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新鄉(xiāng) 453007)
基于身體功能訓練看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防治①
張曉亮
(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新鄉(xiāng) 453007)
自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劉愛杰博士首次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引入我國后,這一新興的訓練方法和理論立馬為我國的競技體育實踐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特別是為備戰(zhàn)倫敦奧運會、里約奧運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在我國競技體育取得驕人成績的背后,是部分運動員的辛勞付出和滿身傷病,過去常說,“輕傷不下火線”,但凡傷痛能夠忍受,運動員就往往帶傷訓練,而其結果就是傷上加傷,從而導致運動員過早傷退。身體功能訓練講求的卻是無痛訓練,即在訓練前對運動員進行篩查與評估;訓練中對運動員采取更有針對性、科學性的訓練方法;訓練后又對運動員進行有效刺激與放松,從而使運動員能夠在較好的身體情況下進行訓練和比賽,以達到延長運動壽命的目的。
身體功能訓練 運動損傷 防治
和國外的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我國的優(yōu)秀運動員往往面臨著退役年齡的低齡化和競技水平的非持久性這兩大問題的困擾,而造成這兩大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訓練和比賽時的運動損傷所造成的。怎樣解決帶傷上場,走出傷—賽—更傷—賽—退役的怪圈就成為了我國體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面對這一問題,國家體育總局和美國Athletes’ Performance公司深入合作,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借鑒和吸收國外最先進的訓練方法,在新的奧運周期全面鋪開,采用身體功能訓練法,力求將運動損傷的發(fā)病率降到最低,為提高我國的綜合競技實力做保障。文章將著重探討采用身體功能訓練預防損傷與傳統(tǒng)訓練預防損傷在方法上的不同之處以及具體的訓練措施。
1.1重視程度不同
身體功能訓練對預防損傷的訓練特別重視,甚至是作為獨立的訓練部分進行專門的訓練;而傳統(tǒng)訓練卻沒有那么重視,多數(shù)都作為訓練前的準備活動或者賽前熱身來進行。
1.2訓練態(tài)度不同
身體功能訓練尤其重視無痛訓練原則,因為疼痛代表傷病,帶傷訓練只會讓傷情更加嚴重;我國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則講求奮力拼搏,不怕流血不怕流汗,當教練員發(fā)現(xiàn)運動員傷病并不嚴重時就會要求運動員繼續(xù)進行訓練,而這正是對運動員身體的透支與損耗。
1.3動員范圍不同
身體功能訓練講求通過一系列練習之后能夠達到神經(jīng)、肌肉協(xié)同工作的能力,而傳統(tǒng)訓練方法則是通過熱身使肌肉做好專項訓練的準備而較少考慮對神經(jīng)元的喚醒。
1.4針對性不同
身體功能訓練通過訓練前的FMS測試對不同運動員的每個訓練環(huán)節(jié)都有較強的針對性,而傳統(tǒng)訓練方法則講求通過統(tǒng)一的熱身來達到將身體、肌肉全面活動開的效果。
2.1軟組織激活法
為什么身體功能訓練這么重視對身體軟組織的激活而非直接的肌肉刺激?就是因為肌肉并非直接附著于骨骼而是通過筋膜的連接,而且,筋膜還能夠有效地起到固定肌肉的作用。具體的激活方法很簡單,運動員可在訓練前采用壘球、按摩棒等工具對自身肌肉的痛點進行刺激,由于本體感覺的不同可由運動員自行掌握刺激的力度和大小,可用按摩棒延肌肉的縱面來回滾動或用壘球對肌肉痛點來回鎮(zhèn)壓,以達到對中小塊肌肉的梳理和對軟組織的刺激與激活。
2.2支柱力量訓練法
傳統(tǒng)訓練法多重視單一層面的某個點訓練而忽視身體多層面、多維度的整合訓練,因此就很難達到身體各方位的整合做功與發(fā)力,比如說我國的男子排球運動員往往將軀干(扣球手臂)練習得比較粗壯,但在比賽中卻發(fā)現(xiàn)不一定就比國外運動員跳得高或者扣球力量要大,這就是因為在平時的訓練中就過度地看重一個點的爆發(fā)力而忽視了整個動力鏈整合發(fā)力的作用。
常用的練習方法主要有俯橋練習。運動員可俯臥于地面,兩腿盡量并齊,腳尖朝下,兩臂彎曲肘關節(jié)撐于地面,臀大肌收緊,使肩關節(jié)、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在一條直線上。注意在練習過程中臀大肌一定要收緊并且不能勾頭。如果身體素質較好的運動員可在背部加一杠鈴片來輔助練習。
2.3臀大肌訓練法
在我國排球運動員中,除了肩傷,最為常見的就屬于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以及腰椎的損傷了。之所以這些部位會經(jīng)常性地損傷,就是因為在傳統(tǒng)訓練中教練員往往會忽視對運動員臀大肌的訓練與開發(fā)。比如,排球運動員起跳扣球時會有一個相對比較高的高度,如果運動員能夠有較強的臀大肌作為支撐就能夠較好地吸收人體在落地時所產(chǎn)生的沖擊力以及下肢能量的向上傳遞,而此時臀大肌薄弱的運動員就會加大加重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和腰椎的負荷,出現(xiàn)代償現(xiàn)象,損傷的概率就會偏高。
在日常訓練中可采用迷你帶側向走來發(fā)展臀大肌的力量。運動員可將兩根彈性很好的迷你帶分別綁在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上方,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然后右腳向左蹬地,左腳則向左側邁腿,身體重心平穩(wěn)左移并且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右腳積極跟進并保持初始準備姿勢,如此往復。注意在移動時重心一定要穩(wěn),兩肩決不能前后晃動。
2.4動態(tài)拉伸法
在以往的準備訓練中運動員往往采用靜態(tài)拉伸的方法,這種拉伸方法負荷小其拉伸效果也不好,而動態(tài)拉伸不僅對肌肉、韌帶有較好的拉伸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夠加強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從而提高運動員的本體感受度。下面就著重介紹Athletes’Performance公司為我國國家隊重點介紹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拉伸的訓練方法。
運動員首先自然站立,然后前跨一步呈弓步,前腿膝蓋不能超過自己的腳尖,后腿盡量伸直,臀大肌收緊,注意上體一定保持正直,在拉伸髖關節(jié)的同時同側手臂下壓并且將肘關節(jié)向腳后跟方向貼近,然后另側手扶地保持平衡,將同側手抬起向身體上方翻轉,轉動脊柱,直臂外展向上指,最后雙手扶地,推起,重心后移,前腿向后蹬直腳尖勾起,上體向前腿貼近,拉伸臀大肌群;前腿屈膝,上體直立至弓步位置。
2.5神經(jīng)動員法
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在熱身時往往只關注對肌肉的訓練與喚醒,但卻缺少對神經(jīng)元的刺激與動員。而人作為一個整體,在訓練時只有做到全方位、多層面的機體準備才能夠盡量將運動損傷降到最低。
常用的神經(jīng)動員法主要有原地雙腳踏跳和雙腳踏跳前后移動等。運動員在準備時兩腳自然開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兩腿微屈,兩臂呈抱球狀放于胸前,然后雙腳同時快速點地,身體保持穩(wěn)定。熟練后可進行原地、前后、左右等多方面的練習。要求跳起時腳掌一定離開地面,踏跳高度不一定太高,但一定要盡可能快。雙腳踏跳前后移動如前,只不過在踏跳時身體前后移動。
通過身體功能訓練法來預防運動損傷的方法還有很多,相較于相對封閉、對立的傳統(tǒng)訓練方法,身體功能訓練法顯得更為開放和全方位。對于身體功能訓練來說,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訓練方法,它更多的是結合每個運動員不同的身體指標來制定更為全面、深入的訓練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減少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發(fā)生,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
[1]尹軍,袁守龍.身體功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馬克·沃斯特根,皮特·威廉姆斯.每天都是比賽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
[3]潘迎旭.集體性項目的體能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
R455
A
2095-2813(2016)09(a)-005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059
張曉亮(1987—),男,漢,河南新鄉(xiāng)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