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蕓億(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因素的社會學分析①
朱蕓億
(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提高意志力、發(fā)展學生體育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該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對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社會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學校環(huán)境因素、同伴因素及其他社會學因素會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以期通過分析,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從而為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體育鍛煉因素 大學生 社會學
2016年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司司長王登峰對全國上報的數據進行再次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上報數據重合率最低,僅有34.3%。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由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變小,加上自由的環(huán)境,大學生的鍛煉行為不令人滿意。在此背景下,此研究從社會學角度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社會學因素中,其自身因素作為主觀因素尤為關鍵。大學生其心理已過了對事物的好奇、沖動階段,而生理也即將過了發(fā)育期,步入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與思維觀。對身體認知較高的大學生出于各種原因,有規(guī)律地參與體育鍛煉,形成體育鍛煉習慣;而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忽視體育鍛煉,室外的體育鍛煉被室內的電腦游戲、手機等各種現(xiàn)代化的消遣方式所代替,而其結果就是我國大學生體質逐年下降,究其原因,這與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不夠有很大的關系。較于中小學生,大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來進行自我支配,但自身的惰性和豐富多彩的業(yè)余生活讓許多大學生對體育鍛煉嗤之以鼻。這樣的心理認知,導致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認識也出現(xiàn)了偏差,不僅影響了他們自身的身體健康,也對他們的價值觀與社會觀產生了消極影響。雖然該年齡段的大學生已經錯過了生命中最黃金的發(fā)育生長期,但是該階段的體育鍛煉對于生理發(fā)育也是尤為重要。
家庭是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對個體觀念、習慣、行為等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體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是個體接受體育教育的起點,并影響個體的一生,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根據目前現(xiàn)有的文獻可知,我國家庭體育的發(fā)展還不成熟,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在分析總結文獻過程中發(fā)現(xiàn):家庭成員對子女參與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是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M·謝里夫認為 “態(tài)度是生物有機體對于對象和現(xiàn)象發(fā)生反應的準備狀態(tài),使個體的反應帶有選擇性、方向性以及一定的持續(xù)性”。家庭成員的態(tài)度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和行為,個體參與體育鍛煉,來自家庭成員的鼓勵和支持起到強化作用,并且是一種正強化,這種強化會增加學生體育鍛煉的頻率,經過長時間的作用,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除了上述的態(tài)度因素外,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家庭因素還包括:家庭成員的體育行為、家庭的競技水平、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家居環(huán)境等??偟膩碚f,擁有良好家庭體育的大學生能夠有規(guī)律地參與體育鍛煉,并且在保持體育鍛煉的長久性上具有意志力,參與積極性高。
友伴群體是指在團體中由關系較密切的同齡人組成的非正式群體,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形成有效的刺激作用。日本心理學家永兒玉省就青年學生在校社會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加以觀察,發(fā)現(xiàn)“密友”之間完全相互信任,這說明友伴彼此由于年齡相仿,愛好相似,個體之間相互吸引。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脫離了家庭中心的地位,逐漸變得獨立起來,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同學、室友成為最親密的伙伴。根據有關學者的相關調研發(fā)現(xiàn),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占調查人數的40.4%,認為朋友或者同學支持鍛煉的占人群的38.4%,說明這部分群體能了解友伴的體育動向,有明確的友伴,并且與友伴就共同參與體育活動或進行體育參與上有互動。此外,友伴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會吸引個體參與的興趣,有利于提高鍛煉的興趣,加強鍛煉中愉悅的情感,促使個體更加主動地參與,提升持久性從而形成體育鍛煉習慣;反之若是友伴懶散懈怠,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不高,也降低個體對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起不良影響。綜上所述,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獲得友伴支持是積極的,朋友或者同學對其體育參與的支持和理解程度越高,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程度也越高。
高校體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重要時機。文章主要從學校體育場地、體育課程、體育運動氛圍兩方面剖析學校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影響。
4.1體育場地因素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高校的辦學規(guī)模日益增速,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多。而受國家經濟因素、教育投入、體育重視程度等方面的影響,原本略顯不足的體育場地更為不足。由于我國的經濟等方面的因素限制,雖然國家對于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但是體育場地的建設和器材的配備匱乏的情況在短期內還難以得到根本性改善。體育場地的缺乏是影響我國大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下降的重要因素,是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重大障礙。
4.2體育課程因素
體育課程是高校教育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激發(fā)大學生運動興趣的重要引線。在現(xiàn)今應試教育的教育背景下,學生對于基礎教育的學習尤為重視。相對而言,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較少,更遑論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了。通過調查顯示,現(xiàn)今高校的體育教學重點是運動技能的形成和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教學理念較為落后,教學方法較為單調,對于體育項目的教學還停留在“難者不教、教者枯燥”的階段,難以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校體育,特別是高校體育教學不僅要運動技能的形成和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更應該重視指導學生自主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教會學生科學有效的鍛煉方法,才能使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我國第一部青少年體育藍皮書《中國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報告(2015)》就指出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堪憂。面對我國大學生每況愈下的情況,國家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要求大學生測試成績列入學生檔案。畢業(yè)時,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yè)處理。國家政策的出臺在一方面也迫使我國大學生從室內走到室外,參與體育鍛煉。國家的相關政策是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社會學因素之一,但僅僅憑這樣的政策來改變我國大學生的體質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國家政策更像是強制性的力量迫使大學生來參與他們本應自身來參與的體育鍛煉。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與社會輿論及價值觀的導向有關。從古“重文輕武”到如今社會的“人才論、體育無用論”,都反映學校體育仍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改變大學生對體育的認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社會雖對體育教育的表明重視態(tài)度,但對體育根深蒂固的輕視造成了如今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影響著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
[1]初少玲.家庭體育氛圍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影響的調查與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7.
[2]包鶯,滕育松.家庭對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1(4):36-38.
[3]楊旭.影響高中生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因素的調查研究[J].才智,2010(15):264-265.
G80-3
A
2095-2813(2016)08(c)-006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4.063
南通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編號:YKC1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