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良
?
孫中山革命精神的闡釋與研究
◎李廣良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qū)孫中山先生在革命生涯中,非常重視精神的力量,主張發(fā)揚“革命的精神”、“奮斗的精神”,積極地投入革命事業(yè)。他認為,有沒有這種精神,是區(qū)別真假革命黨的標志。在《告誡同志》中他說:“我們對于國民,我們要表示我們的一種道德,一種革命的精神,使國民大家知道真革命黨,是為國犧牲的,是來成仁取義的,是舍性命來救國的,是要把奮斗精神來感動國民,令國民知道是非,知道真假,知道這個真革命黨是真心為國家,令一般國民跟我們來革命,中國才有救!”
在孫中山研究中,孫中山的“精神”尤其是“革命精神”一直是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問題。人們普遍認為,孫中山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特殊的精神品質(zhì),正是這種精神力量和精神品質(zhì),賦予了孫中山強盛不衰的生命熱情和持續(xù)不斷的革命動力,故而孫中山的精神也被稱為“革命精神”。孫中山的精神或?qū)O中山的革命精神,不但在革命年代或戰(zhàn)爭年代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即使在和平建設(shè)的年代也散發(fā)著強大的魅力,發(fā)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也引起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美國學者史扶鄰曾說:“孫中山個人的英雄氣概和勇敢的品質(zhì),使他成為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對象。像他這樣出身微賤而譽滿天下的人,在歷史上極為少見?!?/p>
如何詮釋孫中山的精神是一個難題。不同的政治集團和個人往往出于自身的政治需要和思想立場對孫中山精神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解釋,不同的學者也往往出于自己的學術(shù)和思想見解來詮釋孫中山的革命精神。
從國民黨方面來看,較少直接談及孫中山精神,而稱之為“國父精神”。在《國父紀念歌》的歌詞中即有“國父精神,永垂不朽”的表述,其意在強調(diào)“國父”創(chuàng)立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為國家犧牲奮斗的精神。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稱為“國父”是在其辭世后,正式被表彰為“國父”則是在民國二十九年四月一日。國民政府稱孫中山“倡導國民革命,手創(chuàng)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通令全國,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有了“國父”,也就有了“國父精神”和“國父精神不死”。
國民黨官方史學家雖很少使用“國父精神”的表述,但從他們對于“國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孫中山精神的闡釋。羅家倫《國父年譜·導言》:“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不僅為中華民族推翻四千余年君主專制政體,而且為亞洲建立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先生本崇高之理想,樹立建國之宏規(guī),冒險犯難,鞠躬盡瘁,不惜竭其畢生之力,以遂其匡濟之心。于今辭世已有四十載,而此劃時代偉人之中外文字傳記,尚有從詳實年譜,加以補充與增訂之必要,此為中外史家所公認。何況國父一生當時代之劇變,為興革之樞紐,其接觸之繁廣,遭遇之璀奇,與奮斗之艱苦,尤為中外若干偉人之所難與比擬者?!?/p>
羅剛《中華民國國父實錄初稿·自序》:“國父之為革命家,實異于其它革命家。古今中外能為革命實行家者,不能兼為革命思想家;能為革命思想家者,亦未必能兼為革命實行家。而國父則為二十世紀之偉大革命思想家與革命實行家。其開創(chuàng)中華民國之豐功偉烈,誠可與美之華盛頓東西媲美,至于獨創(chuàng)之三民主義,不僅為中國救國之寶典,亦實為二十世紀開辟新世紀之明燈,革命事功與革命主義同時照耀青史,實為前古所未有。此博大崇高之革命思想,雖淵源于中國立國之正統(tǒng)思想,然亦承受十九世紀之時代思潮,取精用宏,加以融會貫通。”羅剛更進而把孫中山精神與“立國精神”聯(lián)系起來:“夫立國精神,系于一國之史與文。國父嘗謂民族主義為國家發(fā)達與種族圖生存之寶貝,蓋有史始足啟發(fā)一國國民民族自由之情思,有文始足鼓舞一國國民民族主義之精神,此立國之貴有史與文也?!?/p>
從共產(chǎn)黨方面看,關(guān)于中山精神的論述已經(jīng)成為一個傳統(tǒng)。李大釗曾經(jīng)在比較孫中山與列寧時談及孫中山的“革命精神”:“他們的革命精神,兩人也有相同之點,列寧遇到反動不灰心不失望,中山先生親自說過二次革命失敗亡命東京的時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為革命黨人并沒有損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這樣,列寧精神就是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這種對孫中山“革命精神”的強調(diào)正是中共強調(diào)的孫中山精神的重點。
對于孫中山和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毛澤東的評價相當之高。早在1938年孫中山去世13周年時,毛澤東就在《在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敵陣亡將士大會上的演說詞》中指出:“孫先生的偉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的三民主義的綱領(lǐng),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艱苦奮斗的精神。”“孫先生的偉大,還在他的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革命毅力與革命精神,沒有這種毅力,沒有這種精神,他的主義與政策是不能實現(xiàn)的。如象剛才讀過的總理遺囑辟頭一句所說:‘余致力于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在這四十年中間,經(jīng)過了多少艱難曲折;然而孫先生總是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當著多少追隨者在困難與誘惑面前,表現(xiàn)了灰心喪志乃至投降變節(jié)的時候,孫先生總是堅定的。孫先生是堅持其主義的,在他一生,他的三民主義只有發(fā)展而無棄置,孫先生從沒有棄置其主義于不顧的時候,他始終堅持了三民主義,并且發(fā)展了三民主義,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就表現(xiàn)了三民主義的發(fā)展?!薄八羞@些,同他的不怕艱難挫折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革命毅力或革命實踐精神相結(jié)合,就表現(xiàn)了孫先生的偉大革命家模范?!薄盀榱藢嵭腥裰髁x,擴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戰(zhàn)勝我們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還一定要從革命實踐中發(fā)揚艱苦奮斗,不動搖,不妥協(xié)的革命精神,才能達到。所以我們紀念孫先生,如果不是奉行故事的話,就一定要注意這樣的三項:第一,為三民主義的徹底實現(xiàn)而奮斗,第二,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鞏固與擴大而奮斗;第三,發(fā)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我以為這三項是孫先生留給我們的最中心最本質(zhì)最偉大的遺產(chǎn),一切國民黨員,一切共產(chǎn)黨員,一切愛國同胞,都應接受這個遺產(chǎn)而發(fā)揚光大之,判斷一個人究竟是不是孫先生的忠實信徒,就看他對這三項寶貴遺產(chǎn)的態(tài)度如何而定?!?/p>
毛澤東之后的歷代中共領(lǐng)袖都高度贊揚孫中山,提倡發(fā)揚孫中山精神。江澤民說:“孫中山先生畢生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主自由、人民幸福而奮斗?!薄皩O中山先生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留下許多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特別是他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繼承和發(fā)揚。”胡錦濤說:“孫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tài),孫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堅強意志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蔽艺J為,中共幾代領(lǐng)導人關(guān)于孫中山精神的論述就是民革章程中所表述的“愛國、革命和不斷進步的精神”。
在近年來的研究中,關(guān)于孫中山精神有各種不同的表述。有人認為孫中山的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開拓進取精神;第二,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第三,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矢志不移的愛國主義情懷;第四,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tài)和致力于振興中華、建設(shè)中華的宏偉氣魄;第五,心系百姓、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有學者認為,孫中山精神就是指他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不斷進步的精神。也有學者認為“孫中山精神”的精髓是“理想”二字,為下一代構(gòu)筑理想。
有學者指出:“孫中山永遠值得人們敬仰,恐怕還不在于他的革命行為本身,而在于他的革命人格。在20世紀,恐怕很少革命家特別是那些享受‘成功’果實的革命家可以和他相比。他從事革命自始至終很少想到個人的利益,一輩子也只當了臨時大總統(tǒng)、軍政府的‘大元帥’,多少錢財(華僑捐款)經(jīng)由他手,到頭來,他還是兩袖清風,什么也不給自己或親人留下。但對辛亥革命恐怕還需重新分析和評價,不能像過去那樣,對革命總是一味歌頌?!薄皩O中山愛革命,但并不愛權(quán)力?!薄斑€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中國這些政治大人物中,只有孫中山對西方民主有信念,他真誠地相信西方的民主制度、民主精神。別的人不行,袁世凱、蔣介石等,口頭上也講民主,實際上完全不相信。但孫中山希望通過法國式的暴力革命方式來達到民主,而不選擇英國式的民主道路,現(xiàn)在看來,不能說是正確的選擇?!薄皩O中山外不仰仗西方列強,內(nèi)不培植個人親信,巋然獨立、光明磊落,且不迷戀權(quán)力。為了顧全大局,他可以把總統(tǒng)桂冠也交給袁世凱。對他來說,信念比權(quán)力重要得多?!薄八母锩褚擦瞬黄?,那種‘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的精神,也是不朽的?!?/p>
還有另外一種聲音,認為孫中山的革命具有一種“喜劇性”。李劼指出,孫中山“一方面懷抱著共和理想置身革命,一方面又執(zhí)著于一統(tǒng)天下的革命目標”,這使得孫中山的革命漏洞百出,但這并非是這位革命家的個人品德有問題,“而是歷史進程中突然呈現(xiàn)的一種不易為人們察覺的維度變化扭曲了革命家本身的個人品德”。李劼還說:“孫中山革命之于歷史是喜劇性的,但孫中山革命之于他個人則是悲劇性的。作為一個革命家,孫中山所多的是激情,所少的是智略。孫中山于人于事都往往缺乏透徹的洞察,或許是為激情所困擾的緣故,孫中山的目光不具備作為一個革命領(lǐng)袖應有的穿透力。更讓人痛惜的是,孫中山的這種盲目又往往與他的仁慈心腸結(jié)合在一起,致使他的努力總是事半功倍。而且,孫中山又喜歡以德代功,通常在建功立業(yè)的關(guān)鍵時刻突然想到要樹立道德形象,結(jié)果這種努力所必然導致的失敗反彈到他的內(nèi)心,不僅造成致命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且還造成同樣致命的生理痼疾?!贝朔N觀點雖有新意,但以個人的感悟代替了嚴肅的學術(shù)分析。
事實上,對孫中山革命精神的把握,除了基于孫中山的個人品格、精神氣質(zhì)和信仰之外,更多地應從世界革命與中國革命的相互關(guān)系、中華民族的生存斗爭、現(xiàn)代中國的立國精神的角度去理解。許多學者試圖從中華民族精神的角度去把握孫中山的革命精神,這看起來似乎尋常,但其實含有極其深刻的寓意。
(李廣良,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教授,民革中央理論研究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責編劉則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