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閩生
?
中職生失范行為教育的多維反思
杜閩生
【摘 要】中職生失范行為的產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客觀上職業(y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的偏差,家庭教育的失調成為了中職生失范行為產生的重要推手。我們只有從職業(yè)教育本身和學生家庭教育中找到其“病源”,才能真正的對中職生失范行為的教育和矯正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關鍵詞】中職生 失范 教育反思
中職生失范行為是指中職生的特定個體或群體,在學習、心理、行為等方面出現(xiàn)的偏離常態(tài),違反規(guī)范,對學生成長或學校管理、社會發(fā)展有一定負面影響的脫序行為。中職生失范行為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觀上體現(xiàn)在個體受限于認知水平;對行為規(guī)范不能正確理解,促使其無視行為規(guī)范的存在;個體因情緒特點憑興趣做事;或是能力發(fā)展的不足阻礙了其心理目標的實現(xiàn)等??陀^上則有學校、家庭、社會等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學校教育觀念的偏差和教育行為的不力、不良家庭氛圍的熏陶、社會上的消極因素影響等等。另外個體自身的心理需求與其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同學校、家庭教育之間產生的矛盾沖突也是造成個體產生失范行為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們應該特別清醒的看到,職業(y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的偏差,失范學生家庭教育的失調對中職生失范行為產生的重要推動作用。作為職教工作者,我們必須從職業(yè)教育觀念、教育實踐和學生家庭教育中進行深刻反思,找出其“病源”,從源頭探究、研究和深究,才能真正的對中職生失范行為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中職生失范行為的產生折射出當前許多職業(yè)教育者思想觀念的偏頗、偏差。中職生頻繁出現(xiàn)的失范行為,其實許多就是教育工作在教育觀念、方式等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上海某高校對62所中職學校的800名教師和53名校長進行調查,居然有80.7%的教師和52.8%的校長也認同“中職生是‘差生’”,曾有筆者熟識的一位職校校長當著筆者面數(shù)說他們的學生就是一堆“垃圾”。當職校的校長都戴著如此的“有色眼鏡”打量著本來就已被世俗玷污了的中職生,如是,這些問題學生能昂首自信闊步前行嗎?無怪乎在同一項調查中,竟然有44.2%的中職教師對中職生的未來發(fā)展“沒有信心”或“信心不足”。試想,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下職業(yè)教育能培養(yǎng)出多少的“陽光學生”呢?這正是“心里有‘差生’,眼里就有‘差生’,心里處處是‘差生’,調皮的聰明孩子也會淪落為‘差生’;心里無‘差生’,眼里就沒有‘差生’的存在”。所以職業(yè)學校矯正中職生失范行為的前提必須是積極培養(yǎng)教師的人文情懷,轉化教師的教育觀念。有失范行為中職生的命運有時真的就在于職校教師有著怎樣的教育情懷,如何去看待、期待和善待這些學生啊。
其實,從積極教育的角度看,中職生失范行為的存在為我們職教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施展教育才干的實踐機會。有失范行為的學生在他們前期教育和生活中十之八九遭受過羞辱、嫌棄或排擠,這些遭遇或創(chuàng)傷對他們心理和人格的成長產生極大的負影響,甚至扭曲了他們的心靈。他們常常以偏激、抵觸、對抗的消極態(tài)度對待老師的教育、對待自己的學習。這樣的學生,教師有時不經(jīng)意間的一句話語和一個神情,也許就會斷送他們的發(fā)展前程。他們會因此一天天消沉、淪落,最后變成為所謂的“失范學生”。而有時,教師的一句頗具人性的話語,就會喚起失范學生失落而久違的生命意識、生活激情和前進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jīng)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边@種教育的反差告訴我們,對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有失范行為的中職生,職教工作者必須正確了解他們,悉心研究他們,將愛的陽光曬進學生的心靈,驅除他們內心的陰霾,讓他們沐浴著陽光雨露,快樂健康成長。
當下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的社會價值觀的光輝映照著職業(yè)教育著實踐,但是仍有不少教師固步不前,沿襲著陳舊的師道觀念和教育方法,習慣于說教訓斥,嫻熟于灌輸。面對有失范行為的學生,他們不去教育引導,認為這樣是耗費精力;他們不去鼓舞激勵,認為這樣是對牛彈琴;他們不愿意褒揚獎勵,認為這些學生一無是處;他們更不愿意欣賞重視,認為這些學生滿身藏污納垢。陶行知先生說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蓖咛?、牛頓、愛迪生們如整天處于冷眼、譏諷之下,他們的聰明才智怎樣去發(fā)揮?又怎能發(fā)揮?而對于我們這些原本就已經(jīng)一再受傷的問題學生來說,教師的訓斥、責備、冷眼、漠視,只能使他們更加消極地適應環(huán)境,產生更大的逆反,最后形成畸形變態(tài)心理,成為一個十足的失范學生。因此,職教工作者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是否尊重了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是否尊重了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失范行為的中職生存在,其教育價值是更能夠促進職校教師專業(yè)化成長,而對有失范行為的學生教育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同樣挑戰(zhàn)著職校教師教育實踐的智慧。
長期以來,由于忽略對中職校學生家庭教育的引導,使一些中職生家長以為教育只是學校、老師的事情,對孩子的成長發(fā)展漠不關心,基本不管子女的學習、思想,只要不出事,成不成材無所謂;有一些經(jīng)濟條件較差的家庭,特別是一些單親家庭,家長疲于生計,更是沒有精力管理子女,孩子一旦出現(xiàn)問題則束手無策,容易使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子女對社會和生活的強烈不滿,形成“自卑”、“仇視”、“偏激”等畸形心理;也有經(jīng)濟條件好的家庭,家長熱衷于金錢刺激,忽視對孩子的感情投入和精神關懷,這樣的家庭容易腐蝕孩子,造成他們庸俗的消費欲和幸福觀;有些家庭對孩子,不是太愛,就是太不愛,或者不會愛,反正沒找到方向,把握不了分寸;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容易帶來孩子的個性問題、社會化障礙、非智力因素的欠缺;有些家長自身就有著不良的思想和言行,他們那些自私、偏激、落后思想,簡單粗暴、流氣油氣的言行,讓孩子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根深蒂固,必然導致孩子行為的失范;另外家庭的不和諧使孩子處于焦慮不安和恐懼之中,孩子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對家庭充滿怨恨和敵意,把對家庭的不滿轉向社會、學校,這也是造成中職生行為失范的重要原因。
這些都應該讓我們深刻的反思,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生活,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關注孩子的成長,努力營造民主、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使孩子感受到親情,沐浴在愛的陽光下,培養(yǎng)孩子積極、主動的生活態(tài)度。作為家長要以健康的人格,做好孩子的表率,這樣才能正確的影響孩子,才能引導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尤其是家庭失和的家長,千萬不能只顧自己的情感沖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使其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心生叛逆,言行出格,成為心理和行為脫序的失范者。
上述反思,剖析了由于職業(yè)教育自身的偏頗和學生家庭教育失誤可能造成的中職生失范行為。事實上,中職生失范行為的產生有其思想、心理、情緒、環(huán)境等諸多主客觀因素,而且許多有失范行為的學生都經(jīng)歷了一個漸進的發(fā)展過程,這些都提示著我們職教工作者,對中職生失范行為要善于“尋根把脈”“對癥下藥”,才能進行有效的教育和矯正。
(作者單位:江蘇省潤州中等專業(yè)學校)
作者簡介:杜閩生(1967-),男,江蘇鎮(zhèn)江人,本科學歷,職稱: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職業(yè)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中職生失范行為的矯正策略研究》(項目編號:D/2013/0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