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杰
(武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高崗饒漱石事件研究綜述
楊靖杰
(武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高崗饒漱石事件,是指1953年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及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的高崗與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饒漱石同總理周恩來與副主席劉少奇之間進行的一系列政治權力斗爭事件。這場權力斗爭以高崗和饒漱石的失敗而告終:高崗于1954年8月17日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身亡,饒漱石于1955年1月被正式逮捕,同年3月31日,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了《關于高崗、饒漱石反黨聯(lián)盟的決議》,開除高崗、饒漱石的黨籍。在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發(fā)生之前,中共領導層一直非常穩(wěn)定、團結,高崗饒漱石事件作為這一時期的唯一一次清黨自然格外引人關注。①隨著近幾年來學術界對高崗饒漱石事件的研究趨于活躍,這方面的史料、論文和紀實性專著逐漸增多,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即旨在對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一個綜合評述。
高崗饒漱石事件;研究綜述
1.1 專著:
關于高崗饒漱石事件的專著有張聿溫所寫的《死亡聯(lián)盟:高饒事件始末》與馬畏安的《高崗饒漱石事件始末》,這兩本書比起史學專著更像是文學作品。張聿溫與馬畏安都沒有學習過歷史專業(yè),他們共同的身份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除了專門介紹高崗饒漱石事件的著作外,還有很多記錄了這一事件的史學著作,如胡繩編寫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七十年》、林蘊暉所寫的《國史札記》和麥克法夸爾等人編寫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
1.2 回憶錄:
記錄了高崗饒漱石事件的回憶錄主要有:薄一波著《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楊尚昆先后發(fā)表在《黨的文獻》2001年第1期與第2期上的《回憶高饒事件》與《回憶高饒事件(續(xù))》;陸蘭沁在《炎黃春秋》2013年第11期上發(fā)表的《女兒心目中的饒漱石》;陳邦本在《炎黃春秋》2013年第8期上發(fā)表的《饒漱石政治秘書談饒漱石》;楊繼繩在《炎黃春秋》2013年第6期上發(fā)表的《高崗秘書談“高崗事件”》等。
1.3 相關文獻匯編:
這一部分的資料主要有:周恩來著:《周恩來選集(下)》中“增強黨的團結,反對資產(chǎn)階級個人主義”一文;鄧小平著:《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中“驕傲自滿是團結的大敵”和“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兩篇文章。
1.4 期刊論文
這一部分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戴茂林、趙曉光在《中共黨史研究》2004年第6期上發(fā)表的《關于"高饒事件"幾個問題的再探討》;張樹新等在《中共黨史研究》2005年第6期上發(fā)表的《也談“高饒事件”的社會歷史背景與揭露處理問題》;聶家華等在《中共黨史研究》2004年第2期上發(fā)表的《對"高饒事件"中幾個問題的考察》;戴茂林、趙曉光在《黨史研究與教學》2003年第6期上發(fā)表的《試析“高饒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等。
2.1 高崗饒漱石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薄一波認為,高崗饒漱石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是“高、饒政治野心的膨脹”,“權欲熏心”。薄一波的觀點同《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較為相似,這本書認為高崗饒漱石事件的實質是“他們試圖把劉少奇和周恩來從中共的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拉下來。”而包括毛澤東日益惡化的健康、即將召開的八大、斯大林死后年紀輕輕的馬林科夫取得領導大權、毛澤東將領導分為“兩線”的想法和中央關于“總路線”政策上的分歧等因素則促成了他們采取行動。②胡繩同樣強調了高崗饒漱石的個人因素以及即將進行的權力重新分配這兩點原因,指出:“黨中央正醞釀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個人野心膨脹”的高崗和饒漱石“以為他們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機會到了”,造成了高崗饒漱石事件的發(fā)生。③
戴茂林、趙曉光在薄一波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加細致的闡釋,并將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劃分為了三點。其一是直接原因,即高崗“追求個人權力,用宗派主義思維方式曲解黨內(nèi)政治生活并搞非組織活動”。其二是“體制性因素”:“過渡形態(tài)的大區(qū)行政建制與黨政軍三位一體的權力結構,以及國家行政管理體制中的‘兩級制’及由此帶來的政務院與國家計劃委員會平級的行政架構”。這一因素造成高崗在東北是“東北王”,在中央也易于同周恩來領導的政務院產(chǎn)生矛盾與權力斗爭。其三是“認識原因”。這樣的分歧造成了毛澤東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劉少奇以及周恩來不滿,讓高崗誤以為自己有了毛澤東的信任,并在第一個原因的推動下試圖去謀取更大的權力。④聶家華、劉興豪和楊樹標的觀點大致與之相同,只是更加強調了這三點原因中高崗、饒漱石的個人主觀因素。⑤
張樹新、費迅和姚天皎則對“體制性因素”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在參考了楊尚昆發(fā)表在《黨的文獻》上的《回憶高饒事件》后,提出了高崗饒漱石事件背后“蘇聯(lián)大國沙文主義的背景”,認為同高崗聯(lián)系密切的“科瓦廖夫報告”被斯大林告訴毛澤東后,使毛澤東對高崗產(chǎn)生了可能長期“里通外國”的懷疑,對高崗饒漱石事件的發(fā)生造成了一定影響。
2.2 高崗饒漱石事件的影響
薄一波認為,“黨中央和毛主席”對高崗和饒漱石采取的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不同于以往的“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對他們的問題“沒有上綱到路線斗爭的高度”,這次黨內(nèi)斗爭擁有“正確的做法和成功的經(jīng)驗”,并引用了鄧小平的一段話“高饒問題的處理比較寬。當時沒有傷害什么人,還有意識地保護了一批干部?!雹藓K的觀點立場與薄一波基本相同,認為“反對高、饒的斗爭”“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受到教育”,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全國執(zhí)政以后進行得比較成功、比較健康的一次黨內(nèi)斗爭”,“使黨內(nèi)團結不但沒有受損害,而是更加強了”。⑦
不過,林蘊暉在《國史札記》中卻重點介紹了一個“當時傷害了人”的例子。即1954年2月七屆四中全會揭露“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后,東北局高干會上報中共中央的“五虎上將”一案。在東北局高干會上,“有些人為了表現(xiàn)自己更加革命,與犯有錯誤的人劃清界限,就會站出來捕風捉影,無限上綱,羅織罪名,打擊別人,”包括東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周恒、羅瑞卿和林楓等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將張秀山、張明遠、趙德尊、郭峰、馬洪五人劃入“高崗反黨集團”,打成了“五虎將”,中央隨后將這五人降職使用達25年。⑧
徐慶全更認為,與高崗、饒漱石進行斗爭中所使用的一些手段“是此前王明主政時代黨內(nèi)或黨外斗爭中‘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翻版”。自高饒事件以后的黨內(nèi)斗爭,“斗爭者與被斗爭者基本上涇渭分明,甚至連一點最起碼的人情也不講”。并逐漸產(chǎn)生了“維護幾個主要負責同志的威信,就是維護中央”;“維護該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的威信就是維護黨,否則就是反黨”的邏輯,這一邏輯造成了很多對本部門領導提過意見的人在1957 年被劃成右派?!案摺埛袋h聯(lián)盟”的定案,“開啟了1949 年中共建國后黨內(nèi)斗爭的一種范式”,此后,“反黨(反革命)集團”層出不窮。包括“潘、揚反黨集團”(后來加上饒漱石);“胡風反黨集團”;“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等等,到1957年反右、1959 年反右傾,“抓‘反黨(反革命)集團’的斗爭愈演愈烈”,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則“一發(fā)而不可收拾”。由與高崗、饒漱石進行斗爭中所產(chǎn)生的錯誤的想法與做法,“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有了根本的改變”。⑨
近年來,隨著學術研究的逐步開放,有關高崗饒漱石事件的資料逐漸豐富起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這一問題。目前,學界對于高崗饒漱石相關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很多學者利用新的史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并對以往的一些經(jīng)典論斷進行了修正與革新,不同學者之間也能夠就相關問題展開學術討論,有利于推動研究的深入。
此外,對高崗饒漱石事件的相關研究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的態(tài)勢,除了上述部分研究熱點問題外,學者們還從一些獨特的角度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例如張金才在《黨史博覽》2010年第7期上發(fā)表的《“高饒事件”的傳達》,就是利用新近出版的《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6冊等相關資料,對高崗饒漱石事件的傳達過程進行了分析;黃禹康在《黨史縱橫》2012年第2期上發(fā)表的《“高饒事件”漩渦中心的劉少奇》則從單個歷史人物的視角出發(fā),具體分析了劉少奇與高崗饒漱石事件的聯(lián)系;張曉霽在《炎黃春秋》2009年第12期上發(fā)表的《對<回憶高饒事件>的質疑》則是通過對高崗原來秘書的采訪,對楊尚昆《回憶高饒事件》這一第一手史料進行了細致的辨析。
但客觀來講,研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檔案材料并沒有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特別是關于高崗與蘇聯(lián)關系問題上,對蘇聯(lián)檔案的使用較少。部分學者沒能及時借鑒最新的研究成果,依然在使用較為陳舊的觀點。對高崗饒漱石事件及其影響的認識呈現(xiàn)出一種兩極化的現(xiàn)象,等等。
關于高崗饒漱石事件,仍有不少的疑點需留待以后的歷史研究逐步予以解決,例如:陳云、鄧小平在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作用;毛澤東對高崗態(tài)度的轉折關鍵;高崗非要自殺的原因,等等。筆者相信,隨著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化,我們對這一歷史事件將有一個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
注解:
① [美]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下冊)》,計秋楓等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第659頁。
② [美]R. 麥克法夸爾、費正清等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謝亮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99-102頁。
③ 胡繩:《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第266頁。
④ 戴茂林、趙曉光:《試析“高饒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黨史研究與教學》2003年第6期,第62-68頁。
⑤ 聶家華、劉興豪、楊樹標:《對"高饒事件"中幾個問題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44-46頁。
⑥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第325頁。
⑦ 胡繩:《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七十年》,第267頁。
⑧ 林蘊暉:《國史札記(事件篇)》,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132-138頁。
⑨ 徐慶全:《探“高饒反黨集團”與黨內(nèi)斗爭模式》,《炎黃春秋》2015年第2期,第69-71頁。
楊靖杰(1995-),男,漢,武漢,本科,武漢大學。
G206
A
1672-5832(2016)06-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