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萍湘
?
淺談中學文言文教學的困惑與對策
戴萍湘
【摘 要】當今中學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一些困難。首先,是學生難學。無論老師如何強調文言文的重要性,學生就是不喜歡學文言文,提不起興致來;學過的文言文該背誦的不會背誦;老師講再多,學生仍然不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考試時依然不可避免的丟了分。另外,老師也難教。老師花了時間和精力,效果還是微乎其微。課堂氣氛依然比較沉悶,沒有那么多互動,沒有激情。這使我不得不反思: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怎樣才能把課堂氣氛搞活躍,增長學生的學習熱情?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好文言文的同時,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關鍵詞】中學 文言文教學 困惑與對策
當今中學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一些困難。首先,是學生難學。另外,老師也難教。老師花了時間和精力,效果還是微乎其微。課堂氣氛依然比較沉悶,沒有那么多互動,沒有激情。這使我不得不反思: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怎樣才能把課堂氣氛搞活躍,增長學生的學習熱情?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好文言文的同時,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只提主要的幾點:
首先,是社會原因。在這個“快餐文化”普遍的時代,什么都講“速成”,學生讀白話文尚且熱情不高,就更別提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了。在他們看來文言文沒有用,于是,學文言文的學生越來越少。
其次,是教師的原因。我們教師自己對文言文的熱情不高,不能感染學生;對文言文教學,也未能深入的思考,未找出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案,以致學生對老師們那種老套、千篇一律的教學手段厭煩,更不會自己主動去學文言文。
再次,是由文言文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文言文的時代較久遠,其語言多“之乎者也”,還要講句讀,生僻字、詞也較多,有的文章讀起來很拗口;其意境有時很難把握,特別是老子、莊子等人的思想,對于涉世未深的他們來說,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此外我們的課本所選的文章,一般是寫景、抒情和議論文,沒有太多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故事情節(jié),不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要把文言文從以上困境中解救出來,作為教師我們不得不想一些對策。第一,對付“健忘癥”——誦讀與記憶是根本方法。
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根本,也是在實際過程中行之有效且被公認的好方法??梢哉f,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占有絕對的地位,如果一個人連文章字詞都讀得結結巴巴,并且還不會斷句,是很難想象他對文章有怎樣深刻的理解的。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我?guī)У膬蓚€班的學生普遍不喜歡背誦文言文,他們主要可以分為四類:死記硬背就是背不下來;能夠背下來,但是過段時間就忘記;其實有能力背誦下來,意志不強,卻半途而廢;思想、行動懶惰,不想背誦,根本就不背。所以,我就得辦法讓學生記住,并告訴他們我是怎樣記的:先默看——眼、手、腦并用,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思想感情;再理思路,閉上眼睛,把文章想象成一幅畫面,但要注意先后順序;然后就是口、耳并用地誦讀,直至會背誦。學生都抱怨自己記不住,記了容易忘記。這是正常的,“記憶遺忘規(guī)律”表明:如果已經記下的東西不再去復習記憶,一般就會忘記。雖然人與人的記憶與遺忘速度不盡相同,但是只要我們在記憶之后,依次拉長間隔時間的反復復習——背誦之后,隔幾小時再背誦一次、隔十個小時、隔一天、兩天……到最后就會忘記得越少越慢,而記得越多越牢固。在上《滕王閣序》時,我就有意的按一定的思路指導學生背誦:把自己想象成王勃,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等。講完前兩個自然段,我就示范背誦給學生聽,他們也都來了興致,紛紛背誦起來,最后我們當堂就成功的記下了。這對他們是個很好的啟發(fā):自己的記憶力并不比別人差,大大鼓舞了他們的信心。其實,就算有的同學真的不理解文章,但是只要他記住了,還是有所收獲的,至少感受到了文言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第二,讓學生自由“舞蹈”?,F(xiàn)在的學生不比我們讀書時聽話、好教了,他們都崇尚自由、開放,愛表現(xiàn)自己的“小個性”,更喜歡超過其他人的那種成就感。既然這樣,那我就不妨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些機會,給他們一個自由的舞臺,讓他們自由“舞蹈”。
班里有個男生,常常以文言文的方式寫作文,而有的學生文言文就是一竅不通。于是,我就嘗試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從現(xiàn)代走向古代——把白話文改寫成文言文,讓基礎差點的學生從古代奔向當今——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他們完成的作文的共同點是“半白半文”,寫文言文的只是多了些“之乎者也”,翻譯成白話的,很多重要的地方沒有翻譯出來,仍是文言文。于是我就給他們講文言字、詞的用法,表達方式及句式的特點與規(guī)律等。他們在拿到自己的作文時,都是認真地看,認真地聽和改。在上完《柳毅傳》時,我讓大家續(xù)寫個結局,在柳毅和牧羊女之間再加點故事情節(jié)。有的學生寫柳毅和牧羊女在一起,兩人過著幸福的生活;有的寫柳毅帶著珍奇異寶離開了龍宮,牧羊女嫁給了另外一個龍宮里的人;還有的寫牧羊女的叔父讓出了自己的位置,讓柳毅當上了錢唐君……然后我把原文結局告訴大家,讓他們比照、鑒賞,獲得新的認識。在上《種樹郭橐駝傳》時,我讓學生給郭橐駝與他種的樹,構思一幅畫,并讓他們解說。不少學生用了大小對比的手法:說郭橐駝較瘦小,背上有個明顯的羅鍋,正彎腰給小樹澆水,旁邊是直聳云霄的大樹。這些問題不難,也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完全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與特長。同時對那些平時學習不太好或者信心不足的同學,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表明他們也很不錯,可以學得好。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學習有了興趣?!俺哂兴蹋缬兴L”,我們還很難說那些不好好學習的同學將來就一定沒出息,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人必須有自己的長處,不能沒有“個性”。
第三,還有更開放的形式——“師生換位”。有不少學生把語文課當“休閑課”,沒有應有的熱情與積極性,聽課時大有“事不關己”的意味,他們優(yōu)哉游哉的,學習很被動。問他們原因,他們就直言不諱,說覺得老師講的沒什么大不了,自己都知道。果真如此嗎?真有這么簡單嗎?既然這樣,那就讓他們當回老師,體驗下這個“容易”的角色,我也來當回學生,在下面靜觀其變。很多學生走上講臺就不知道說什么,緊張得語無倫次,思路混亂,全忘了自己要講什么、講到了什么地方,有的講得連他們自己都聽不懂。他們走下講臺,有的沮喪,有的滿臉通紅,有的好像被斗的“地主”……“師生復位”后,他們學習起來就認真多了。我相信,這種方式既讓他們對老師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又讓他們對自己有了新的了解,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雖然有點耽誤時間,進度慢,但是對我們大家來說也是個嘗試與體驗,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應變能力,使他們無法偷懶、積極去思考問題等。偶爾這樣“角色錯位”,有利無弊。
第四,“從諫如流”。李世民因能善聽忠言,才使國家興盛。同樣,我們老師也要“廣納賢言”,才能使我們的教學不斷進步,水平不斷提高。任教至今,我一直都鼓勵學生以不記名的方式,提些建議或者意見,并且承諾:只要是可行的、好的建議,我一定會采納。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果真提供了很多我還不太了解的情況。比如,“板書不要寫太多、太雜”;“文言文多找些學生翻譯,老師提下就可以”;“詩歌鑒賞要多講點”;“文學常識與課外知識要多補充些……”可以說,他們的建議給我的教學指定了可見的目標,針對性更強了,也讓我自己受益匪淺。另外,我覺得老師間的相互討論與學習也非常重要。我們不能把同行看成是敵對關系,競爭對手,我們應該是同盟關系,目的是共同的,就是讓學生學好,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能提高我們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我堅持在自己不知道、不懂的問題上,虛心請教有經驗的老師,他們熱心而完美的解答常常讓我茅塞頓開。無論是去聽課,還是聽其他老師講一些心得,我都覺得如獲至寶,這些都是教學實踐經驗啊,他們也讓我明白知識重在積累和更新。因此,我覺得學校多組織些教學活動,對我們來說的確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F(xiàn)在,無論是娛樂沖關節(jié)目,如“一站到底”、全國主持人選拔賽、全國青年歌手大賽、還是選美等等,選手對一些文言文方面的問題的回答,總是犯一些低級、不可原諒的錯誤,而這些最基本的文言知識都是我們中國人應該了解、知道的,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資本或者說標志。那些跨越古今時代的精神,浩然正氣,正是通過文言文而代代相傳至今的。如,現(xiàn)在很多廢寢忘食的科學家如同《出師表》里的諸葛亮一樣,可算是“忠”于國家的代表,而我們孝感市每年評選“十大孝子”的活動,則無不是古代“孝”的延續(xù),李密《陳情表》的演繹。所以,文言文大可以“古為今用”,“為我所用”。在文言文教學上,只要我們教師課前弄懂一切不懂的,課堂上明知故問,把問題、困惑擺在學生面前,“激”出、“逼”出他們的思路、智慧,學法,然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之以法”,我們的學生就能學好文言文,成為一個通曉古今的優(yōu)秀青年。
作者簡介:戴萍湘(1981-),湖北黃岡人,湖北孝感市孝感工業(yè)學校商旅組專職教師,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11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學前教育專業(yè)組教研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