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文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縱有千年“鐵門檻”,莫道盧家有“莫愁”
——淺論妙玉與李莫愁比較
楊智文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金庸的武俠創(chuàng)作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俠義精神”為基礎,在人物形象,語言塑造、文化精神和審美意境等方面,與《紅樓夢》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系。《紅樓夢》中的妙玉以她神秘的身世,孤高的性格,悲慘的命運,為后世津津樂道。而在后世的通俗文學《神雕俠侶》中,也產生了一個與妙玉極其相似,卻又有獨特性格的典型人物李莫愁。這兩個人物命運各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處。在似與不似之間,塑造了具有高度藝術價值和審美的價值的藝術形象,喻示著作者對人性深刻的抒寫。
妙玉;李莫愁;比較
金庸說過自己在寫小說時有些地方模仿、“抄”《紅樓夢》,學習《紅樓夢》注重人物描寫,學習《紅樓夢》的語言。①許多“金學”研究者如董千里、溫瑞安、嚴家炎、陳墨等也自覺地把金庸小說和《紅樓夢》相提并論。本文的研究對象妙玉和李莫愁即是將二者置之橫向比較,尋找她們同與不同之處,從而洞穿人性的復雜與多樣,體味情之為物的酸甜苦辣,感慨人生的悲歡離合。
妙玉與李莫愁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二人均是“出家人”,卻都是“身在空門,心向紅塵”。
妙玉的身世在《紅樓夢》中是通過林之孝家的和邢岫煙兩個人之口介紹出來的,書中寫道:
她原本是蘇州仕宦人家的小姐,因身子弱,后來成為一個帶發(fā)修行的尼姑,自小在玄墓蟠香寺②出家。后來賈府建造大觀園,妙玉入住櫳翠庵。
李莫愁也有著相似的身世,從小本為古墓派弟子,因按捺不住古墓淡泊的生活而脫離古墓派,多年來獨自行走江湖。與陸展元初戀的失敗令李莫愁身心大受打擊,因愛成恨,成為殺人如麻的女魔頭。
從書中描述來看,兩人均是出家人,一個是帶發(fā)修行的尼姑,一個是蓄發(fā)出家的道姑;兩人都與古墓結緣,一個從小住在玄墓蟠香寺,一個住在終南山的古墓中;再者,兩人都是塵緣未盡的“方外人”,李莫愁是耐不住寂寞偷跑下山,去感受人世間的情愛,而妙玉則根本就是一個至情至性的塵世之人,她出家學佛完全是因為身體孱弱的被迫之舉,而且她是帶發(fā)修行(李莫愁也是帶發(fā)修行),并未斬斷三千煩惱絲。
從外部環(huán)境來說,她們倆有著相似的身世、身份和生活環(huán)境,雖同在方外,卻勇敢的走進了紅塵去追尋自己的愛;雖有著哀艷凄慘的命運,也不枉在人世中走過一遭。
《紅樓夢曲之世難容》中這樣寫妙玉: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靡凰疲瑹o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可以看出妙玉的性格是孤僻、高傲甚至是古怪的,以致于最終“終陷泥淖中”。邢岫煙說她最喜歡的一首詩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并且自稱“檻外人”。這可以看出什么呢?可以看出妙玉對權貴的藐視,最有權有勢的人家,到最后也不過一座孤墳罷了?!疤呷擞?,過潔世同嫌”,身為一個學佛的人,卻和道家一樣強調精神自由,淡泊而不求名利。因此邢岫煙稱她為“僧不僧,俗不俗”,自己又常贊:“文是莊子的好?!惫视只蚍Q為“畸人”,可以說正是因為她自己的性格,最終導致了她的命運悲劇。
而李莫愁也是一類“畸人”,表現在她的變態(tài)的心理。其一是殺人復仇,江湖兒女,復仇是一個不變的主題。然則李莫愁的殺人復仇,則是一種因為被始亂終棄而導致的心理扭曲,亂施報復,最終成為一個殺人如麻的“女魔頭”,殺一個人留下一個血掌印,這個血掌印也是她麻痹自己的一個掌印,抹掉了善良與人性。其二是她的冷酷無情,她使用的武功赤練神掌,江湖上人稱“赤練仙子”,“赤練”是一種毒蛇的名字。給一個貌若仙女的女子冠以毒蛇之名,側面烘托了李莫愁的狠毒。冰魄銀針,劇毒無比,銀色的細針上面閃耀著透骨的寒光,讓我們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其三是她對“生”的渴望,江湖本是一個男人的世界,講究的是以命相搏,藝高者勝,李莫愁做為一個女性,她的出現即是對男權世界的一個挑戰(zhàn),所以她活下來很不容易,她也必須活下來。她心狠手辣,殺掉一切該殺之人。絕情谷情花陣,她以徒弟作為踏腳石離開困境。以及和公孫止的聯手,都表現了她的“貪生”。我們說她是畸人,即在于普通人沒有這些情感或者手段,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畸”才使得李莫愁在俠義世界里有著一席之地,可以說,她代表的是另一類人性。
妙玉和李莫愁的“畸”可謂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造成她們“畸”的原因卻有著相似之處,即是單純的性格。兩人從小居住在相對比較冷清孤僻的環(huán)境,幾乎沒有與世人相處。李莫愁陪伴一付枯骨和刻板的師父一起隱居在不見天日的古墓之中,而古墓講究的是“十二少、十二多”,絕欲念,行養(yǎng)生之道,可是對于一個情竇初開的花季少女,這是壓抑人性難以實現的;妙玉也相似,一直住在玄墓蟠香寺,后來又住在櫳翠庵,女子雖有才情卻無人賞,常伴青燈古佛,空灑流年。因此,當兩人分別接觸塵世時,她們就發(fā)現這世界和她們想象的并不一樣,一個因愛生恨,一個為愛沉淪③,終成悲劇。
妙玉與李莫愁在愛情上的表現,都可用“癡”字概括。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說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誰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鞍V”在《紅樓夢》中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也是作者追求的一種很高的審美維度。因此他在《紅樓夢》中塑造了很多“癡人”,寶玉對“女兒”之“癡”,回目中稱黛玉為“癡顰”等,“癡”在曹雪芹眼中,不是一種后天玩物喪志的癡迷,而是一種先天的自然而然流露的氣質。妙玉對寶玉的情意,亦可稱為“癡情”。妙玉和賈寶玉的交往,在前八十回里主要有兩次描寫,一明一暗。明寫的是“櫳翠庵品茶”,暗寫的是“訪妙玉乞紅梅”④。對于品茶一節(jié),很多學者認為,妙玉明里是請寶釵黛玉,其實質是想請賈寶玉。李希凡說:“(妙玉)在內心深處她對寶玉有著很深邃很細膩的‘情意’,她不便明說,卻想吸引寶玉的注意?!@份情意與她靜心向佛的身份不符,是不能形于色的?!雹萜浯危钅鼙憩F她對寶玉獨特的情意的是茶具。寶玉使用的茶具,是妙玉自己時常使用的“綠玉斗”,她如此給寶玉斟茶,正表明她已勇敢地越出了佛門和閨門的門檻,已向寶玉表示了特別的愛意。再則,文中賈環(huán)也曾提到,妙玉這個東西是最討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見了寶玉,就眉開眼笑了??梢?,妙玉對寶玉的感情早已是“芳心暗許”了,其“癡”也早已不在一兩日。
而李莫愁的“癡”,則可以稱作“情癡”。她一生都在追求“情”,卻又一生為情所困,最后自己在吟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中死去。小說的一開頭就寫道:
當李莫愁聽見一陣風吹來,隱隱送來兩句:“風月無情人暗換,舊游如夢空腸斷”的歌聲,又聽見程英,陸無雙一陣陣格格笑聲。李莫愁喃喃自語:“那又有什么好笑?小妮子只是瞎唱,渾不解詞中相思之苦,惆悵之意。”⑥
此時的李莫愁已經是一個飽經情傷的道姑了??墒撬娴亩異矍閱??并不見得。她在情郎背叛后,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殺掉他全家——去祭奠她的愛情,實際上,這也正是她感情上幼稚的體現。但是對小嬰兒郭襄,卻又喚起了她最深處的母愛,為了孩子,幾次三番與他人動手,四面樹敵。通過對小郭襄的保護,她對“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是對塵世的愛情,卻并未拋下,反而越陷越深,“都說江湖消磨兒女情,豈知江湖兒女情更長?”李莫愁“癡”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她拒絕理性,她把外界的一切因素都歸結于不愛,她的癡源于“情”,然后陷入“情”,最終歸于“情”。最后,死于絕情谷,情花畔,相思中,對李莫愁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好的結局。
綜上所述,妙玉與李莫愁有著不少的相似之處。她們身世相近,單純而畸,為情入癡,結局悲慘,但是都顯示了最深刻的人性。女性相對男性來說,生理上本來就有著更細膩的體味,其次她們對情的奢望也更高。因為往往得到的是不完滿的愛情。周國平說:“女性本來就比男性更富于人性的某些原始品質。”⑦她們對塵世的孤高,對愛情的執(zhí)著,雖然命運多悲,卻有著不一樣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和獨特的魅力。她們對情的“癡”,流露的是一種至真至性的情,是對人最美好、最純凈情感和精神的贊頌。
注釋:
① 金庸茶館叁:185-171頁;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17.
② 玄墓,(見《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山名亦作元墓,在今蘇州吳縣。相傳東晉郁泰玄葬此,故名.
③ 妙玉為寶玉扶乩有“青埂峰下倚古松”語,暗示與公子無緣,最終遭盜賊所擄,陷入泥淖.
④ 馬經義.紅樓人物評論述略之妙玉.紅樓夢學刊,2012年第五輯.
⑤ 李希凡,李萌.傳神文筆足千秋—紅樓夢人物談.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255.
⑥ 金庸.神雕俠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1.
⑦ 周國平.女性拯救人類.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楊智文(1996.2-),男,漢族,四川廣安,大學本科,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文藝學、文藝美學。
TB3
A
1672-5832(2016)10-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