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的英文著述研究

    2016-11-25 19:05:26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6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2期

    張 麗(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6)

    ?

    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的英文著述研究

    張 麗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6)

    [摘 要]華人移民新西蘭迄今已有150年的悠久歷史,自20世紀初年開始即有學者從華人海外移民的角度對此現(xiàn)象加以關(guān)注。20世紀下半葉,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西蘭華僑華人史得到了海外學術(shù)界的重視,涌現(xiàn)出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從有關(guān)的英文著述來看,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有綜合性著作、專題史、口述史、社會調(diào)查報告、學術(shù)論文等多種形式,其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淘金時代的華人史、排華立法和種族歧視、20世紀華人社會變遷以及新移民時代華人社會等幾個方面,初步展示了新西蘭華人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遷。

    [關(guān)鍵詞]新西蘭華人;淘金華工;新移民

    一、研究狀況之歷史回顧①相關(guān)研究可參見吳丹、張秋生的《大洋洲華僑華人研究綜述》(載《東南亞研究》2013年第1期),但文中對新西蘭華僑史研究的英文著述介紹甚少,只提到了馮吳碧倫的著作。

    19世紀中葉以后,華人以史無前例之規(guī)模流布到世界各地,正式前往新西蘭則始于1866年,首批有組織的華工于淘金熱中到達該國南島之奧塔哥?。∣tago),由此開啟了華人移居新西蘭之漫長歷程。華人移居新西蘭這一現(xiàn)象,早在20世紀初年就已經(jīng)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此后大凡探討華人海外移民史的著述,對此都會有所提及。比如,坎貝爾的《中國苦力向英帝國國家的移民》、麥克尼爾的《海外華人》、潘琳的《炎黃子孫:華人移民史》,②P. C. 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 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London:P. S. King & Son,1923;H. F. MacNair,The Chinese Abroad,Shanghai:Commercial Press,1925;Lynn Pan,Sons of the Yellow Emperor: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Diaspora,New York:Kodansha Globe,1994.等等。此類著述所涉及的主題以華人移民新西蘭簡況以及新西蘭政府對華人移民的應激反應為主,即新西蘭政府的移民限制以及華人所遭受的種族歧視,關(guān)于小小的華人群體在新西蘭生存和衍化的歷史則鮮有觸碰。19世紀40—50年代,有一些新西蘭當?shù)爻霭娴男宰由婕叭A人。比如,馬休斯的《新西蘭華人少數(shù)民族》、曾經(jīng)赴華傳教的傳教士麥沾恩所寫的《新西蘭的教堂與華人》和《我們身邊的華人》。③A. Mattews,New Zealand’s Chinese Minority,publication unknown;G. H. McNeur,The Church and 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Christchurch,1951;G. H. McNeur,The Chinese in Our Midst,Dunedin:PWMU,1951 -1952.

    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著述是1959年出版的《紐西蘭華人同化之研究》。④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A Study in Assimilation,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59.此書的問世可視為新西蘭華僑史研究之肇始。此后半個多世紀時間里,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的研究大抵以20世紀90年代為界,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的研究成果中較為重要的著述有:

    馮吳碧倫的《紐西蘭華人同化之研究》,該書簡述了華人移民新西蘭的歷史過程、排華立法的出臺及其后續(xù)演變、最初兩代華人移民的構(gòu)成、華人社會組織、華人家庭制度以及華人的教育、職業(yè)狀況,并概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有利于新西蘭華人同化的不同的法律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書中的某些內(nèi)容今日視之尤為珍貴,比如,作者對老華僑所做的口述訪談實錄,對達尼丁(Dunedin)市華人中學生所做的問卷調(diào)查??偟膩砜矗摃鳛樾挛魈m華僑華人史研究的開山之作,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參考。

    19世紀70—80年代間較為重要的成果有高立夫的《紐西蘭之華僑》和塞奇威克的《生存政治:新西蘭華人社會史》。①Stuart. W. 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Singapore:Asia Pacific Press,1974;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h. 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nterbury,1982.《紐西蘭之華僑》簡述了華人社會的歷史,并將新西蘭華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與美洲、澳洲華人移民的處境加以關(guān)聯(lián)性的考察。本書的主要觀察視角是新西蘭華人同化的歷史進程,作者于20世紀70年代初對多位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的華人進行了采訪和問卷調(diào)查,并據(jù)此評估了華人最終融入新西蘭社會的程度。塞奇威克的著作對華人社會的歷史有相當全面的呈現(xiàn),尤其關(guān)注了華人社會內(nèi)部組織結(jié)構(gòu)的演變。該書在敘述華人社會每一階段的發(fā)展衍化時,對于華人社團組織的變化以及華人表述自身利益訴求的群體性活動,都有精微之描述,這也是作者將其著作命名為“生存政治”的意蘊所在。

    學術(shù)論文方面,《保持白新西蘭》②P. S. O’Connor, “Keeping New Zealand White,1908 -1920”,New Zealand Journal of History,Vol. 2,No. 1,1968,pp. 41 -65.概述了排華立法的過程,尤其關(guān)注了1908—1920年間的種族歧視,此時正是郁積多時的“白新西蘭政策”顯化并作為政策公開表達的時期。另外,20世紀4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間,新西蘭各主要大學有若干以華人史研究為主題的學位論文。比如,《新西蘭的移民限制》③F. A. Ponton,“Immigration Restriction in New Zealand:A Study of Policy from 1908 -1939”,Unpublised Master’s Thesis,University of Victoria,1946.首次嘗試探討新西蘭政府與英國殖民地部的關(guān)系,同時考察了在此過程中海關(guān)署的運作;《新西蘭的亞洲移民》④S. S. Rachagan,“Asian Immigration into New Zealand:A Survey of Attitudes and Legislation”,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University of Otago,1971.通過考察當?shù)氐膫髅?,檢視了1865—1947年間政府活動在媒體上的反應,該項研究揭示了1946年以前報章上排華新聞報道的廣泛程度,反映出限制移民政策在新西蘭具有的社會基礎(chǔ)?!痘蒽`頓的華人青年》⑤Lawrence Wong,“Chinese Youth in Wellington”,Unpublised Master’s Thesis,University of Victoria,1973;另外,其他的碩士學位論文還有V. H. H. Scurrah,“Asiatic Immigration into New Zealand 1870 -1920”,University of Auckland,1948;K. F. Lian,“A Study of I-dentity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Wellington”,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1980,等等,茲不贅述。指出,作者所觀察到的惠靈頓華人青年盡管外表看上去已經(jīng)西化,但實際上是一個同質(zhì)性的群體,雖然他們是新西蘭公民,但更喜歡華人同伴。研究認為,這個群體是東西方兩種背景的文化模式的綜合體,作者希望解答的核心疑問是,為什么他們抵制完全的同化。

    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西蘭的華僑華人史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質(zhì)量以及多樣性方面獲得較為重大的突破和進展。究其原因,除了華裔學者出于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熱愛孜孜以求、終有成就以外,有兩個外部因素不可忽視。其一,1987年新西蘭政府實施新移民政策以后華人新移民大量涌入,這一現(xiàn)象引起當?shù)厣鐣蛯W術(shù)界對華人社會歷史與現(xiàn)實的更多關(guān)注,參與研究的學者明顯出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其二,2002年新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就華人在歷史上所遭受的不公對待向華人社會公開道歉,其后則有新西蘭華人人頭稅歷史遺產(chǎn)信托基金會之設(shè)立,旨在資助華人歷史研究并保護華人語言和文化,這些都對華人史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這一時期較為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綜合性著述方面,伍德明的《華人歷史之窗》①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Dunedin:Otago Heritage Books,Vol. I,1993;Vol. II,1995;Vol. III,1999.梳理了1865—1987年間新西蘭華人社會的歷史,并將伍氏家族幾代人在新西蘭的生活體驗與感悟穿插其間,堪稱改變?nèi)藗儗π挛魈m華人社會認知的鴻篇巨制。該書之重點在于淘金時代華人史,主要依據(jù)第一手的資料撰成,呈現(xiàn)了華人淘金者前往新西蘭的歷史背景、華工在奧塔哥省各金礦以及圓山礦區(qū)的工作與生活。該書還探討了新西蘭華人歷史中的其他重大問題,如排華立法與措施、華人所遭受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種族歧視、族群關(guān)系、華人社會同化、華人習俗中的陋習與惡習,等等。書中尚有15位知名華人的研究性傳記,進一步拓展了觀察的視野。

    口述史方面,最為卓越的成果是葉宋曼瑛的多部華人口述歷史以及基于口述訪談實錄和檔案資料所做的拓展研究,即《新西蘭華裔婦女生平》、《龍在云鄉(xiāng)》和《毛利裔華人》。②Manying Ip,Home away from Home,Lifestories of Chinese Women in New Zealand,Auckland:New Women’s Press,1990(中譯本為《也是家鄉(xiāng)》);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The Making of Chinese New Zealanders,Auckland:Tandem Press,1996;Manying Ip,Being Maori-Chinese:Mixed Identities,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2008.數(shù)部口述史通過對華人社會不同群體生活經(jīng)歷的實錄,呈現(xiàn)出了鮮活的華人社會樣貌?!缎挛魈m華裔婦女生平》記錄了數(shù)位華人女性頗具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折射出華人社會的變化軌跡。該書在新西蘭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曾入列當年新西蘭十大暢銷書排行榜?!洱堅谠凄l(xiāng)》的優(yōu)長在于揭示本地新西蘭華人社會的形成過程,作者依據(jù)對20世紀50—60年代本地出生的華人的訪問,勾畫出華人社會的發(fā)展脈絡,即如何從早年以單身的流動工人為主的小小族群,轉(zhuǎn)變?yōu)?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家庭社會,尤其關(guān)注了華人在中西兩種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華人家庭的代際關(guān)系、華人子女教育及婚戀等內(nèi)容。除此之外,該書的拓展研究部分還探討了種族關(guān)系以及1987年以后新移民涌入的影響。《毛利裔華人》記述了七個毛利裔華人家庭的故事,從側(cè)面展示了新西蘭的社會現(xiàn)實,并透視了新西蘭華人移民與毛利人之間的關(guān)系。

    專題史方面,戴淵的《中國認識新西蘭的起源(1671—1911)》③William Tai Yuen,The Origins of China’s Awareness of New Zealand 1674 -1911,Auckland:New Zealand Asia Institute,2005.以中國如何知曉、了解新西蘭為主題,對中國人認知新西蘭的兩個主要信息來源——知識和感知進行梳理,呈現(xiàn)了知識隨時間而累積、感知隨環(huán)境而變化的歷史過程。其中涉及華人史的部分關(guān)注了華工早年在新西蘭的生存狀況以及中國政府駐新西蘭外交機構(gòu)的設(shè)立對華人社會的影響。布拉特肖的《金色前景:華人在新西蘭西海岸》④Julia Bradshaw,Golden Prospects:Chinese on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Shantytown:West Coast Historical & Mechanical Society Inc.,2009.專注于華人在南島西海岸的歷史,作者引用了當時的文圖資料以及對華工后代的親身采訪,敘述了華人在西海岸的經(jīng)歷以及他們身為礦工、商人、廚工、菜農(nóng)和傳教士對西海岸歷史發(fā)展所做出的獨特貢獻。關(guān)于新西蘭的排華立法,最為深入的專門研究是麥禮祖的《有關(guān)新西蘭華人的法律及政策指南(1871—1996)》和《紐西蘭人頭稅》⑤Nigel Murphy,A Guide to Laws and Policie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 1871 -1996,Wellington:New Zealand Chinese Association Inc.,1997;Nigel Murphy,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A Research Paper,Wellington:New Zealand Chinese Association Inc.,1996.,前者概述了新西蘭有關(guān)華人及亞裔移民的政策和立法的演變過程,后者則對人頭稅的設(shè)立、存續(xù)和廢除過程給予系統(tǒng)的展現(xiàn)。關(guān)于華人在新西蘭從事專業(yè)種植的歷史,有新西蘭華農(nóng)總會委托專家完成的兩部著述,即《黃土子嗣》和《成功得自苦寒來》。⑥Lily Lee and Ruth Lam,Sons of the Soil:Chinese Market Gardeners in New Zealand,Pukekohe,N. Z.:Dominion Federation of New Zealand Chinese Commercial Growers Inc.,2012;Nigel Murphy,Success through Adversity:A History of the Dominion Federation of New Zealand Chinese Commercial Growers,Pukekohe,N. Z.:Dominion Federation of New Zealand Chinese Commercial Growers Inc.,2012.前者依據(jù)對新西蘭各地百位以上華人菜農(nóng)及其家庭的口述訪談撰成,保存了華人菜農(nóng)在新西蘭艱辛亦頗有成就的歷史,后者則專注于紐西蘭華僑農(nóng)業(yè)總會會史。李海蓉的《虛擬唐人街——走進新西蘭華人移民的媒體空間》①Phoebe H. Li,A Virtual Chinatown,The Diasporic Mediasphere of Chinese Migrants in New Zealand,Leiden:Brill Press,2013.簡述了新西蘭華文傳媒的歷史與現(xiàn)實,并對華文傳媒在2005年新西蘭大選中的表現(xiàn)加以個案的剖析。該書重點考察了華文傳媒與華人移民間的關(guān)系,尤其是21世紀初年的中國大陸新移民的社會生活及其訴求,提供了審視華人社會的新視角?!缎挛魈m的華文平面媒體》以新西蘭華文平面媒體,尤其是免費分發(fā)華文報紙為研究對象,觀察華文媒體在華人保持文化認同、適應新環(huán)境過程中的作用。②David Lin,Chinese Print Media in New Zealand,Berlin:VDM Verlag,2009.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陳民熙對新西蘭華人所做的調(diào)查訪問及研究,比較重要的成果有《紐西蘭增城僑裔》,③Henry Chan(ed.),Zengcheng New Zealanders:A History for the 80thAnniversary of the Tung Jung Association of NZ Inc.,Wellington:Echo Point Press,2007.該書不僅概述了東增會館80年的歷史,而且追溯了諸多來自廣東增城和東莞的華人在新西蘭的生活軌跡,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另外,近年來隨著華人數(shù)量的增加,通過對華人移民所做的社會調(diào)查來分析新西蘭的某些社會問題,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比如,亨德森的《新西蘭華人技術(shù)移民的定居》④A. Henderson,The Settlements of Skilled Chinese Immigration in New Zealand:Issu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Palmerston North:Massey University Press,2002.選取1997—1998年間定居于奧克蘭的華人技術(shù)移民作為調(diào)查對象進行綜合研究,檢視了新移民的英語熟練程度以及其他因素在其定居過程中的作用。韓裔學者Shee-Jeong Park的《亞裔新西蘭人的政治參與》⑤Shee-Jeong Park,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Asian”New Zealanders,Ph. 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Auckland,2006.則選擇華人群體作為調(diào)查樣本之一,考察了亞裔新西蘭人的政治參與狀況。這些調(diào)查分析為考察華人新移民的生活情狀提供了實證資料。

    論文方面,這一時期發(fā)表的有關(guān)論文見諸各種人文、歷史、地理雜志以及多種論文集,數(shù)量相當之多。論文主題涉及華人社會歷史與現(xiàn)實的多個方面,其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論題較具時效性,比如對新移民問題的諸多探究,甚至出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民族主義與身份認同這樣的切近現(xiàn)實的論題。比較重要的論文集有《新西蘭的移民與國家認同》⑥S. W. Greif(ed.),Immigr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New Zealand:One People,Two Peoples,Many Peoples?Palmerston North:The Dunmore Press,1995.、《演變的歷史與身份認同:華人在新西蘭》⑦Manying Ip(ed.),Unfolding History,Evolving Identity: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2003.、《傳媒與華人移民》⑧Wanning Sun(ed.),Medi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Community,Communications and Commerce,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6.、《新西蘭的毛利人與華人》⑨Manying Ip(ed.),The Dragon and the Taniwha:Maori & Chinese in New Zealand,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2009.、《比較視野下的華人移民研究》⑩Suryadinata and Lee(ed.),Chinese Migr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Singapore:Chinese Heritage Centre,2009.、《跨國移民與新華人》??Manying Ip(ed.),Transmigration and the New Chinese:Theories and Practices from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2011.,等等。

    以下將依據(jù)主題分別敘述有關(guān)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淘金時代華人史

    (一)華人在奧塔哥

    華人到達奧塔哥之緣起。早年馮吳碧倫所做的研究,只簡略提及19世紀50年代初即有華人漂流到新西蘭,19世紀60年代奧塔哥發(fā)現(xiàn)金礦后才出現(xiàn)了真正的華人移民,首批前來的華工來自澳洲的維多利亞,時間是1866年。①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15.其后塞奇威克和伍德明的深入研究則厘清了華工前往新西蘭的來龍去脈,兩人均指出了華人應達尼丁商會邀請前來淘金的史實,但對于華人到達的具體時間,說法不一。塞奇威克稱,1865年12月底,來自墨爾本的華商Ho Ah Mei率隨從數(shù)人前來視察金礦場,并與達尼丁商會商討了引進華工之事。該人回到澳洲后說服了12名身無分文的華工前來新西蘭,這批人于1866年2月到達奧塔哥。②C.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 84.伍德明則認為,早在1842年即有華人到達新西蘭的尼爾森(Nelson),而首批華工到達奧塔哥的時間則是1865年12月底。其時,由于數(shù)千名歐洲礦工離開奧塔哥,該省出現(xiàn)了嚴重的經(jīng)濟衰退,有人遂提議邀請澳洲華工前來在礦區(qū)進行再作業(yè),此議得到了達尼丁商會的認可。1865年奧塔哥省議會向華工保證,華工會受到與其他居民相同之保護。正是在這種情形下,華人踏上奧塔哥的土地。華人前來之時,當?shù)厣鐣褪欠駪M華工有過許多爭議,支持者、反對者均有之。③James P.,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pp. 123 -133.關(guān)于新西蘭華工的來源地,最為準確的研究當屬伍德明根據(jù)原始資料所做的梳理。伍德明指出,淘金時代的華工主要來自廣東番禺縣,尤其是“北番禺”地區(qū)。④根據(jù)當今之行政區(qū)劃,所謂“北番禺”、“上番禺”(Upper Panyu)系指現(xiàn)廣州市白云區(qū)。1896年的奧塔哥華人名單顯示67%來自番禺、17%來自四邑,其他的來源地則有增城、香山(今中山)、花縣。名單中僅有一位不是廣東人,來自福建。在四邑人中,有超過八成來自臺山。不過,新西蘭各地移民之比例是變動的,1868年據(jù)說大多數(shù)淘金者為四邑人,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華人大量涌入后,番禺人可能成了大多數(shù)。⑤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pp. 11 -12.關(guān)于遠赴新西蘭所需之費用,一般研究均指出,移民們系采用“賒單制”(credit-ticket system)解決這個問題。葉宋曼瑛認為,所有前往新西蘭的移民均依靠賒單制得以成行。在新西蘭,宗親會通常充當保人,亦有個別當?shù)厝A商經(jīng)常提供贊助并墊付旅費。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移民受到盤剝,從新西蘭的情況看,賒單制似乎是真正地幫助鄉(xiāng)親的善舉。不過,即使沒有太重的剝削,大多數(shù)移民仍然需要四五年時間才能償清利息、債務以及人頭稅。⑥Manying Ip,“Chinese New Zealanders:Old Settlers and New Immigrants”,in S. W. Greif(ed.),Immigr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New Zealand,p. 165.

    華人在奧塔哥地區(qū)的規(guī)模及分布。研究認為,首批華工到達后,華人數(shù)量增加迅速。1871年10月已經(jīng)達到4159人。1871年以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此地區(qū)華人數(shù)量開始減少,最終于1896—1901年間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點,其時仍以淘金為業(yè)的華人數(shù)量驟降,標志著淘金時代的終結(jié)。塞奇威克的研究表明,向新西蘭輸入華工是有組織的;伍德明也認為,先期抵達的華人中可能有代理人、商人和店主,他們在組織、協(xié)助華工輸入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華工到達后很快進入內(nèi)地,1869年已經(jīng)遍布于奧塔哥省各金礦,甚至該省最遙遠的內(nèi)陸地區(qū)的瓦卡蒂普(Wakatipu)金礦也出現(xiàn)了華工的身影。⑦James Ng,“The Sojourner Experience:The Cantonese Goldseekers in New Zealand,1865 -1901”,in Manying Ip(ed.),Unfolding History,Evolving Identity: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15,1.

    華工在奧塔哥礦區(qū)的工作及生活狀況。研究認為,華工在礦區(qū)的作業(yè)以團隊形式展開,小組中資金共用,主要是在歐洲人認為沒有價值的廢棄礦坑進行再作業(yè),較之歐洲礦工,華工顯然愿意從事勞動時間更長、報酬更低的工作。因此,他們的工作進展較為順利。⑧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16.高立夫指出,與在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一樣,華人礦工很少獨自工作,他們采取團隊式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有幾個方面,如防范打家劫舍的歐洲人、維護家族團結(jié),另外,采礦的經(jīng)濟狀況不允許他們重復置辦設(shè)備和重復勞作。⑨S. W. 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17.伍德明的研究則揭示了華工憑借其聰明才智在采金技術(shù)方面的貢獻,比如徐肇開是采金船的開拓者,后來奧塔哥地區(qū)建造的采金船均以其船為范式。①James Ng,“The Sojourner Experience:The Cantonese Goldseekers in New Zealand,1865 -1901”,pp. 19 -20.

    華人向其他職業(yè)轉(zhuǎn)移以及華人社會內(nèi)部組織形態(tài)。塞奇威克的研究注意到,從一開始就有某些華人從事服務活動,比如菜園及其他商業(yè),并在達尼丁開設(shè)有商號。除了從事服務業(yè)以及自己采礦,還有一些華人更愿意受雇于華、洋雇主賺取工資。②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p. 90 -92.另有學者指出,19世紀80年代華工逐漸離開礦區(qū),前往新西蘭的其他中心城市從事其他職業(yè),尤其是專業(yè)種植。19世紀90年代中期,新西蘭華人的聚居中心從奧塔哥首府達尼丁轉(zhuǎn)為惠靈頓。在華人群體中,由于淘金者文化水平低下,他們與家鄉(xiāng)的溝通必須仰仗有文化者,由此出現(xiàn)了三類地位較為獨特之人,即代書人、商人或小店主、代理人和翻譯。由于商人和店主是擁有最多資源的華人精英,華人遂依照家族和籍貫形成了以商人和店主為核心的群體。③James Ng,“The Sojourner Experience:The Cantonese Goldseekers in New Zealand,1865 -1901”,pp. 10 -11.伍德明對徐肇開的深入研究還表明,19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西蘭華商精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憑借其財力和地位,開始在本地華人社會事務中擔負起領(lǐng)導責任。他們建立了覆蓋中國內(nèi)地、中國香港和新西蘭的華人商業(yè)網(wǎng)絡,并與歐洲商人結(jié)成了實質(zhì)性關(guān)系并參與新西蘭事務。④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Choie Sew Hoy”,pp. 269 -289.

    華工的歸宿。由于資料的局限,這方面的研究系伍德明根據(jù)相關(guān)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傳教士亞歷山大·唐的記載所做的推斷。他認為,總的來看,大多數(shù)華人淘金者似有可能實現(xiàn)了在有生之年回國的目標,無論是否積下錢財。另外,大多數(shù)死者的遺骨似乎也被掘出由其他華工帶回故土,由此大致可以解釋緣何今日甚少在礦區(qū)發(fā)現(xiàn)華人墓地。⑤James Ng,“The Sojourner Experience:The Cantonese Goldseekers in New Zealand,1865 -1901”,pp. 9 -10.

    種族關(guān)系的演變。有關(guān)研究大多提及,早在華工到達新西蘭以前,對華人的敵意即已存在。關(guān)于大批華工到達后種族關(guān)系的變化,馮吳碧倫的初步研究認為,華人到達奧塔哥以后,歐洲礦工感覺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對華人的敵意更加明顯。⑥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16.伍德明的細致研究則揭示了其間的變化過程。他認為,雙方最初的關(guān)系一度較為和緩,至少在19世紀70年代后期以前,奧塔哥與華人保持著相對良好的關(guān)系。⑦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 95.塞奇威克也認為,19世紀70年代中后期相當和平,華人似乎已經(jīng)能夠繼續(xù)存在而不遭到反對。⑧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 109.關(guān)于奧塔哥的種族關(guān)系所激起的全國性反應,多項研究均關(guān)注了1871年新西蘭國會針對華人問題設(shè)立專門的調(diào)查委員會及其所做的調(diào)查結(jié)論。馮吳碧倫認為此乃有關(guān)新西蘭亞裔移民的唯一真實、公正的調(diào)查。⑨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17.高立夫認為,1871年報告書使華人免受更具煽動性的指控,并宣布他們適合在新西蘭居留。⑩S. W. 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22.伍德明則認為,委員會以公平的聽證會和明智的調(diào)查結(jié)論平息了歐洲人的擔憂。??James Ng,“The Sojourner Experience:The Cantonese Goldseekers in New Zealand,1865 -1901”,p. 14.

    關(guān)于奧塔哥礦區(qū)戒懼華人的原因,馮吳碧倫認為系由經(jīng)濟競爭、懷疑華人道德敗壞以及有色人種是劣等民族的信條所引發(fā)。??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17.伍德明則補充了一個重要的客觀事實,即奧塔哥礦區(qū)容量不大,到1871年底,華洋礦工總數(shù)為9000人,已達容納之極限,華工的持續(xù)涌入引起了歐洲人的普遍憂慮?!?3James Ng,“The Sojourner Experience:The Cantonese Goldseekers in New Zealand,1865 -1901”,p. 14.關(guān)于奧塔哥省對華人的敵意愈益加深的原因,塞奇威克認為,部分原因在于華人群體內(nèi)部的自給自足,但主要原因是采金的競爭加劇。除此而外,歐洲店主見及華人同行生意興隆,則指控華人有另立的賬戶。①C.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 94.伍德明的研究特別關(guān)注了從地方到全國的排華浪潮日趨高漲的情形。他認為,1876年奧塔哥省議會取消之前,華工與歐洲礦工尚可共存,之后的情況則大為不同,其時新一代本地及國家領(lǐng)導人上臺,取代省議會的某些縣議會受到歐洲礦工的影響,對華人采取狹隘態(tài)度,1877—1879年間開始出現(xiàn)經(jīng)濟蕭條,工會以及支持工會的自由黨興起,成人普選的開始,均構(gòu)成了不利于華人的因素。②James Ng,“The Sojourner Experience:The Cantonese Goldseekers in New Zealand,1865 -1901”,p. 21.伍德明還指出,19世紀70年代末期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普遍陷入貿(mào)易衰退,排華為共生現(xiàn)象,新西蘭受到影響;從新西蘭自身情況看,公共工程數(shù)量減少導致失業(yè),國家負債嚴重,白人移民亦不能充分吸納,這些都是促使對華人敵意增長的原因。③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p. 231.

    (二)華人在西海岸

    華人前往西海岸及其規(guī)模。新西蘭南島西海岸淘金熱始于1864年,曾有大量華人在此淘金及從事其他職業(yè)。多年以來,華人在西海岸的活動幾乎湮沒于歷史的塵煙之中,鮮為人知。近年來布拉特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個空白。關(guān)于華人前往西海岸的經(jīng)過,早年的有關(guān)論述語焉不詳,無法解釋華人為何如此之晚才到達西海岸,只能推測可能是歐洲礦工反對所致,但沒有根據(jù)。④Murray McCaskill,“The Goldrush Population of Westland”,in New Zealand Geographer,Vol. 12,No. 1,1956,p. 43.布拉特肖的著述澄清了有關(guān)的歷史疑云。她指出,最早約從1866年起就有個別華人到達西海岸重鎮(zhèn)霍基蒂卡(Hokitika),隨后有華人途經(jīng)西海岸前往奧塔哥。19世紀60年代末即有華工前往西海岸淘金,但因受到當?shù)貧W洲礦工的不良對待而折返。1871年起,許多華工認為奧塔哥金礦已達開采極限,遂再度開啟西海岸探索之旅,并在許多地點站穩(wěn)了腳跟。⑤Julia Bradshaw,Golden Prospects:Chinese on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pp. 17 -48.關(guān)于西海岸華人的規(guī)模,伍德明認為較多華人前往西海岸始于1871年,1891年達到峰值1609人,他們幾乎全部來自廣東番禹。布拉特肖的數(shù)字有所不同,她認為1880—1882年間華人數(shù)量增加一倍多,峰值為1739人,而19世紀90年代以后西海岸華人數(shù)量則持續(xù)下降。⑥James Ng,“The Sojourner Experience:The Cantonese Goldseekers in New Zealand,1865 - 1901”,p. 14;Julia Bradshaw,Golden Prospects:Chinese on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p. 239.布拉特肖的研究還關(guān)注了淘金時代終結(jié)以后留居于西海岸的華人,以及他們年華老去之后的凄涼晚景。⑦Julia Bradshaw,Golden Prospects:Chinese on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pp. 237 -238.

    西海岸華人的職業(yè)分布。布拉特肖的研究證實,西海岸華工的工作與生活方式與奧塔哥華工大致相同。從職業(yè)上看,西海岸華人大多數(shù)是礦工,尤其是在19世紀末期的全盛時代,但華人中商人、店主和手藝人亦不少。這些人隨華工流動前往華人聚居地開設(shè)店鋪,霍基蒂卡、里弗頓(Reefton)先后成為西海岸華人的重要商業(yè)中心。在華人數(shù)量足以維持生意的礦區(qū),則有鄉(xiāng)間小店開設(shè)。華人從事的其他職業(yè)還有廚工、寄宿店經(jīng)營者、翻譯、專業(yè)種植,等等。⑧Julia Bradshaw,Golden Prospects:Chinese on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pp. 51 -69.

    西海岸的種族關(guān)系。有關(guān)研究注意到西海岸格外濃烈的排華氣氛。關(guān)于華人與歐洲人關(guān)系的一般性考察,研究認為,華人在礦區(qū)通常不受歡迎,這種情緒在西海岸尤其明顯。歐洲人對華人存有嚴重的偏見,沒有人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華人近鄰,因此任何交流都因不了解而蒙上陰影。與此同時,偏見不完全是單向的,希望盡快返鄉(xiāng)的華人也并不嘗試適應他們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環(huán)境。⑨Julia Bradshaw,Golden Prospects:Chinese on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p. 14.至于西海岸緣何以堅定排華而著稱,有關(guān)論著分析了其中的特殊原因,比如,西海岸的很多歐洲礦工來自以排華而聲名狼藉的澳洲金礦場;以反感華人著稱的愛爾蘭人在西海岸人口中所占比例甚高;西海岸人口中礦工所占比例遠較奧塔哥等地為高,西海岸政客明顯受到礦工利益的影響,后來成為新西蘭總理的塞登(Richard Seddon)尤其將自己塑造為歐洲礦工的支持者①Julia Bradshaw,Golden Prospects:Chinese on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p. 193.。

    (三)華工在圓山礦區(qū)

    就華人在新西蘭南島各地淘金的歷史而言,華工在圓山礦區(qū)的工作與生活得到最為全面、細致的考察,這主要得益于傳教士亞歷山大·唐在礦區(qū)傳教多年,保留了非常詳細的記錄。伍德明認為,圓山礦區(qū)之所以非常重要,原因有三。其一,它是新西蘭唯一一個由華人負責大部分最初開發(fā)工作的礦區(qū),多年間礦區(qū)的華工人數(shù)超過歐洲人。其二,從世界范圍看,圓山華人村是地球上最南端的華人村。其三,唐愿高的記錄,可以有絕佳機會研究新西蘭的華人社會。②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p. 9.塞奇威克和伍德明均依據(jù)唐愿高的有關(guān)記載,盡力還原了當年華工在礦區(qū)的樣貌。伍德明對華工的生活和習俗、華工與歐洲人的關(guān)系、亞歷山大·唐與華人的關(guān)系,都有精微之描述。其中最為重要,也最為令人動容的是,唐愿高記錄了許多事件,表明華工們渴望得到來自中國的消息,當中國在軍事上幾乎無能為力之際,他們依然對自己國家的強大抱有“自負”。盡管華工基本上都目不識丁,但依然堅守著對漢語的忠誠。伍德明認為,暫居時代支撐華工的這種自傲,是他們抵制基督教傳教和異族通婚的原因。③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ntroduction”.

    三、排華立法與種族歧視

    (一)排華法案的確立及其演變

    新西蘭政府于1881年正式頒行排華法案,其后幾經(jīng)修訂與調(diào)整,最終隨著時代和形勢的變化而漸次廢除。研究華人海外移民史和新西蘭華人史的學者對此問題均有所關(guān)注,不同之處在于前者著眼于新西蘭的排華政策與北美、澳洲等地排華浪潮的聯(lián)動關(guān)系,后者則側(cè)重于從新西蘭內(nèi)部的種族關(guān)系、經(jīng)濟及社會背景的角度加以剖析。

    1.排華立法出臺的背景及原因

    關(guān)于新西蘭排華法案與其他國家排華浪潮的聯(lián)動關(guān)系,坎貝爾認為,新西蘭排華運動的形成與澳大利亞相類似,盡管沒有像澳大利亞那樣對政治史產(chǎn)生同樣巨大的影響。新西蘭在排華法案出臺過程中與澳洲亦步亦趨,北美、澳洲和新西蘭在排華問題上明顯存在著聯(lián)動和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④P. C. 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 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London:P. S. King & Son,1971,pp. 79 -83.麥禮祖則指出,設(shè)立人頭稅的1881年華人移民法,系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1855年的立法為范式,澳洲在排華立法方面起著帶頭作用,新西蘭和加拿大的立法則以澳洲的有關(guān)立法為范本。⑤Nigel Murphy,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A Research Paper,p. 13.

    關(guān)于新西蘭排華法案出臺的遠因和近因,一般研究均論及占統(tǒng)治地位之白人所抱持之“白新西蘭”理念。有學者認為,從新西蘭最初的移民歷史看,新西蘭人和英國移民之間不存在任何民族、法律或其他方面的差別,他們事實上是同樣的人,新西蘭并非一個新世界,而是新英國。⑥Malcolm Mckinnon,Immigrants and Citizens:New Zealanders and Asian Immigration in Historical Context,Wellington: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1996.麥禮祖指出,最早明確提出“白新西蘭”這個說法的是喬治·格雷(Sir G. Grey),這種觀點在其后的數(shù)十年間并無大的改變,并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同。⑦Nigel Murphy,“Joe Lum v. Attorney General: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in Manying Ip(ed.),Unfolding History,Evolving Identity: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49.關(guān)于促成1881年排華立法正式確立的各種因素,伍德明認為,當初允許華人到金礦工作時,本來是期望他們會適時離開新西蘭。1877—1878年經(jīng)濟衰退愈益顯現(xiàn),由于華人是經(jīng)濟上的競爭對手,來自西海岸的數(shù)名國會議員大力推動反對華人移民。①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 95.麥禮祖的看法大同小異,他認為,此為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之結(jié)果,其中主要有,西海岸礦工的排華運動組織得更為完善,且得到了許多國會議員的支持;1878年新西蘭出現(xiàn)嚴重的經(jīng)濟衰退以及澳洲排華煽動活動的劇烈爆發(fā)。②Nigel Murphy,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A Research Paper,pp. 28 -29.

    關(guān)于20世紀初葉排華浪潮的持續(xù)與排華法案的調(diào)整,有關(guān)研究注意到這一時期新西蘭在華人問題上所面臨的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布勞利認為,盡管1919年的巴黎和會已經(jīng)表明國際上對種族歧視性移民政策有越來越多的批評,但北美和澳洲都選擇了繼續(xù)鞏固而不是破除其限制壁壘。從新西蘭國內(nèi)情況看,“一戰(zhàn)”以后華人和印度移民數(shù)量明顯增長,引起了勞工組織和退伍軍人協(xié)會的不滿,這些組織和個人的煽動激發(fā)了多起事件,最終導致1920年移民限制法修正案的出臺。③Sean Brawley,The White Peril:Foreign Relations and Asian Immigration to Australasia and North America 1919 - 1978,Sydney:UNSW Press,1995,pp. 63 -64.葉宋曼瑛指出了新西蘭社會排華情緒的普遍性和長期性,她認為,19世紀70年代的白人礦工、19世紀80年代的果菜園主、“一戰(zhàn)”后的退伍軍人、20世紀30年代的碼頭工人,無論在政治問題和社會見解上有何差異,在排華上都表現(xiàn)出一致性。④Manying Ip,Home away from Home,“Introduction”.麥禮祖則認為,20世紀初排華法案持續(xù)的原因,在于阻止華人移民的愿望與對本地出生華人的憂慮形成了匯合之勢。對本地出生華人的擔憂隨著世紀之交華人女性數(shù)量的增長而出現(xiàn),1925年新西蘭政府決定將女性排除于移民配額之外,此舉被視為阻止華人人口增長的另一種手段。⑤Nigel Murphy,“Joe Lum v. Attorney General: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p. 53.塞奇威克另有比較獨特的見解,他指出,將持續(xù)不斷的排華努力歸于某幾個人及其特有的傾向性,并不足以做出充分的解釋。委員會和眾議院辯論記錄多達數(shù)百頁,不能將此都歸于某些個人行為,也不能只歸咎于要求將華人逐出新西蘭的公眾。他認為,在新西蘭的內(nèi)政和對外關(guān)系——尤其是與英國的關(guān)系方面,華人問題肯定具有某種政治工具的作用。⑥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 170.

    2.排華立法的內(nèi)容及其演變

    1881年新西蘭排華立法及措施正式出臺后,歷經(jīng)多次修正和調(diào)整,其間的變化過程相當復雜曲折,其中常被提及的限制移民辦法有人頭稅、按照載貨噸額規(guī)定附載華人之數(shù)量、入境英語測試、禁止入籍、再入境許可證制度、華人被排除在養(yǎng)老金法案之外、不允許獲得永久居住權(quán),等等。⑦Manying Ip,Home away from Home,Lifestories of Chinese Women in New Zealand,pp. 177 -180.有關(guān)研究對上述立法及措施多有梳理,并給予嚴厲的批評。葉宋曼瑛認為,這些立法和措施公開將華人挑出來,專門用以限制新西蘭華人的數(shù)量。⑧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p. 106.她還指出,華人移民新西蘭的最初數(shù)十年間,始終是不受歡迎的外國人,并成為多次官方排外努力的重點所在。⑨Manying Ip,“Chinese New Zealanders:Old Settlers and New Immigrants”,pp. 172 -175.

    在各項排華立法和措施中,引起較多關(guān)注的是人頭稅和1920年法案。麥禮祖梳理了人頭稅的設(shè)立所引起的廣泛爭議以及政府的執(zhí)意而行,他稱,當時設(shè)立人頭稅的利弊引起很多爭議,支持者認為,每個國家都有權(quán)決定自己的人口構(gòu)成并控制移民。反對者則分兩派,一派贊同支持者的觀點,唯不認為會有實效,達不到預期目標。另一派則認為人頭稅不公平、野蠻,違反國際法、條約以及人類和基督教的博愛原則。新西蘭國會中也有許多人質(zhì)疑用人頭稅阻止、限制華人移民的效力。然而,這些絲毫未能動搖政府的決心,人頭稅被視為防止“亞洲人入侵”的必不可少的壁壘,存在了63年,且從1881年設(shè)立之初的每人10鎊提高到1896年法案所規(guī)定的每人100鎊。⑩Nigel Murphy,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A Research Paper,pp. 21 -29.

    關(guān)于人頭稅對華人移民的影響,有關(guān)研究均注意到1896年法案出臺后華人數(shù)量持續(xù)、穩(wěn)定下降的狀況。伍德明認為,10鎊的人頭稅對華人移民未造成實際困難,而100鎊的人頭稅則通常是無法逾越的巨大障礙。實施之時,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新西蘭一般勞工的年平均工資,是華工約兩三年的收入。伍德明還認為,人頭稅是后續(xù)新西蘭華人基本上來自某些廣東鄉(xiāng)村和族群的主要原因,因為若沒有新西蘭的親屬提供經(jīng)濟援助,其他有意移民者幾乎無法戰(zhàn)勝人頭稅壁壘。①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p. 123 -124.麥禮祖則認為,人頭稅從10鎊到100鎊的大幅度提高對華人移民造成了巨大的打擊。②Nigel Murphy,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A Research Paper,p. 29.不過,高立夫有另外一種看法,他認為,華人移民數(shù)量趨緩不是由于人頭稅,而是缺少一夜暴富的機會。③S. W. 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26.

    1944年人頭稅被正式廢除,麥禮祖認為,有兩個原因促成此舉,一是工黨政府于1935年上臺,在新西蘭,工黨是華人真正的朋友;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1937年以后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的壯舉,改變了新西蘭公眾的看法,新西蘭華人從“黃禍”變成了“我們勇敢的盟友”。④Nigel Murphy,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A Research Paper,p. 36.麥禮祖還認為,廢除人頭稅和移民人數(shù)的噸額限制,表明新西蘭取消了對華人移民的最后的歧視性立法,但是,公開法律的取消并不意味著歧視的終結(jié),“白新西蘭政策”依然持續(xù)。⑤Nigel Murphy,“The Legislative Response to Chinese Immigration to New Zealand,1881 -1944”,in Henry Chan(ed.),The Overseas Chinese in Australasia:History,Settlement and Interactions,Taipei and Canberra:Joint Publication of IGAS at NTU and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at ANU,2001,p. 88.

    關(guān)于1920年法案,有關(guān)研究指出了其中的玄妙之處。塞奇威克認為,該法案將限制移民一事移出了公眾和國會辯論的范疇,將政策的決定權(quán)交給了內(nèi)閣,運用權(quán)交給了海關(guān)關(guān)長以及后來的移民大臣。⑥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 254.麥禮祖認為,該法案的特點在于其蓄意的模糊性,法案的解釋和運用尺度主要落入海關(guān)官員之手,他們可以如其所愿解釋、運用該法案。這種限制移民的辦法被稱為不動聲色地保持白新西蘭。⑦Nigel Murphy,“Joe Lum v. Attorney General: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p. 60.還有的學者認為,該法案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它滿足了英國的要求,即自治領(lǐng)的移民政策要看似并無種族歧視。⑧Sean Brawley,The White Peril,p. 63.

    3.華人對排華法案的反應

    有關(guān)研究均提及華人曾經(jīng)做出努力,謀求排華立法的修正。布勞利認為,新西蘭華人并未馴順地接受對自己的壓制性移民法案。1881—1908年間,華人組織活動,抗議這些法案的不公平和侮辱性質(zhì),并謀求修改和廢除。⑨Sean Brawley,The White Peril,pp. 31 -32.戴淵指出,排華立法出臺后,華人多次向新西蘭政府,甚至英國王室提出集體請愿,華人在請愿書中陳述種種理由,試圖影響政府修正有關(guān)法案。這些努力無一例外,均毫無結(jié)果。新西蘭華人還曾經(jīng)與澳洲華人共同上書清政府總理衙門和張之洞,駁斥當?shù)亓餍械膶θA人的貶斥之辭,并請求清政府采取外交行動,爭取歧視性立法的撤銷,總理衙門為此曾照會英國政府。⑩William Tai Yuen,The Origins of China’s Awareness of New Zealand 1674 -1911,pp. 58,73 -75.塞奇威克認為,當?shù)厝A人知道新西蘭和英國的對外關(guān)系是唯一的薄弱之處,有可能由此入手使限制移民法案得到修正。華人圍繞著排華法案而展開的請愿活動,促進了中國駐新西蘭領(lǐng)事館的設(shè)立。?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p. 171,586.麥禮祖指出,華人的這些集體抗議對新西蘭政府通過排華法案沒有產(chǎn)生任何影響,1909年以后,謀求修正排華法案之事交給了新任命的中國政府駐新西蘭領(lǐng)事。?Nigel Murphy,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A Research Paper,p. 32.

    4.限制華人移民政策的松動

    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1939年以后新西蘭政府限制華人移民的政策出現(xiàn)了松動的跡象,有關(guān)研究對于政策的漸次微調(diào)及其背景,均有論述。

    1939年開放華人入境。日軍占領(lǐng)中國華南以后,新西蘭政府于1939年允許當?shù)厝A人妻兒前來團聚。葉宋曼瑛認為,此舉系新西蘭華人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但其出現(xiàn)不是由于立法的松動,而是由于戰(zhàn)時的緊急情況。①Manying Ip,“Chinese Immigrants and Transnationals in New Zealand:A Fortress Opened”,in J. C. Ma and Carolyn Cartier(eds.),The Chinese Diaspora:Space,Place,Mobility and Identity,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ress,2003,p. 341.伍德明的研究則表明,內(nèi)閣是在中國領(lǐng)事館和新西蘭華僑聯(lián)合會的強烈要求之下做出此項決定的。華人移民的此項重大變化系由三個因素所導致,其一,新西蘭華人終于有了強有力的、有代表性的組織,即中國領(lǐng)事館、新西蘭華僑聯(lián)合會以及國民黨,且三方合作得很好;其二,太平洋戰(zhàn)爭的風險日益增長,日本成為他們共同的敵人;其三,1935年選出了首屆工黨政府,在許多新西蘭人仍然抱持種族優(yōu)越觀念之時,工黨政府特別同情華人。②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 178.馮吳碧倫亦認為,工黨執(zhí)政標志著新西蘭華人地位的重大改變,工黨領(lǐng)袖做出努力踐行其種族平等之理想,隨后養(yǎng)老金法案、移民限制都有所變化。十年間,政治及民間領(lǐng)袖的立法演講以及民意的表達都表明,華人與新西蘭人之間的關(guān)系有了極大改善。③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31 -33.

    1947年華人獲得居留權(quán),1951年華人入籍禁令取消。研究認為,抗戰(zhàn)勝利后,曾有新西蘭華人返回廣東,但由于當?shù)亟?jīng)濟不佳及內(nèi)戰(zhàn)臨近,大多數(shù)人又重返新西蘭。1947年,華人尋求到達尼丁天主教長老會的幫助,由該會向政府請求給予有關(guān)的1323名華人永久居留證,而不是強迫他們返回故鄉(xiāng)。結(jié)果,1926年以來首次允許華人永久居留。④S. W. 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45.塞奇威克認為,“二戰(zhàn)”以后,新西蘭政府面臨著如何對待戰(zhàn)時前來的華人難民問題,需要在接受和拒絕之間加以選擇,新西蘭兩個政黨對華人移民的傳統(tǒng)立場不同,對華人繼續(xù)移民的反應亦不同。歐裔新西蘭人對華人的最大愿望是同化,不會容忍中華文化通過直接來自中國的家族移民和配偶而得到再生。塞奇威克還關(guān)注了在此過程中新西蘭華僑總會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⑤C.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p. 425 -426,431 -434.葉宋曼瑛認為,1947年新西蘭政府通過了更加自由的定居條例,1939年以后以難民身份進入新西蘭的婦孺以及這些婦女在新西蘭生育的孩子被給予永久居留權(quán)。此舉對新西蘭華人社會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一個由完整家庭構(gòu)成的真正的華人社會從此時起落地生根。⑥Manying Ip,“Locating Chinese New Zealanders:Comparing Contemporary‘Quality Migrants’with the‘Undesirable Aliens’of Yesteryears”,in Suryadinata and Lee(eds.),Chinese Migr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pp. 53 -67.1951年,新西蘭政府取消1908年開始的華人入籍禁令,允許華人申請加入新西蘭國籍。有關(guān)的深入研究則披露了政府政策的另一面相。葉宋曼瑛指出,國內(nèi)事務部的內(nèi)部備忘錄清楚地表明,新西蘭希望嚴格限制華人居民的數(shù)量,華人被要求斷絕與中國的聯(lián)系,在法官面前宣誓效忠。⑦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p. 145.

    關(guān)于法律上歧視的最終消除,研究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后,新西蘭開始重視種族和諧及多元文化,政府不再堅持一貫的獨尊英裔政策,百余年來法律上對華人的歧視已經(jīng)消失。⑧Manying Ip,Home away from Home,“Introduction”.

    (二)種族歧視

    一般研究均認為,在排華情緒深厚的年代里,新西蘭主流社會彌漫著對華人的輕蔑與排斥。關(guān)于蔑視華人的具體內(nèi)容,高立夫考察加利福尼亞、澳洲和新西蘭之情形后指出,對華人的共同指責有三個方面。其一,華人吝嗇、消費低,有可能消耗當?shù)氐呢敻?。當他們離開礦區(qū)進入其他勞動崗位時,會降低工人階級的生活水準。其二,華人是不道德的,這證之于華人群體性別比例失衡,可以想見華人過著十足的放蕩生活或接受異族通婚。其三,華人被認為是劣等民族的成員,最終會通過被迫的通婚,降低殖民地的歐洲屬性。①S. W. 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21 -22.葉宋曼瑛認為,從19世紀70年代就開始的對華人的這些指斥在后來的數(shù)十年中反復出現(xiàn),細節(jié)或有增減,而排華主題不變。②Manying Ip,Home away from Home,“Introduction”.伍德明認為,19—20世紀之交占新西蘭人口優(yōu)勢地位的歐洲人對華人的主要偏見是,華人是劣等種族,不應允許他們在新西蘭定居。③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p. 82.布勞利則認為,黃禍論是新西蘭公共意識的一部分。④Sean Brawley,The White Peril,p. 16.除此之外,麥禮祖還專門考察了1890—1914年間新西蘭的種族話語,探究白人對華人和毛利人的描述和歪曲如何被用以構(gòu)建新西蘭的國家認同。他指出,毛利人和華人均被排斥于構(gòu)建國家認同之外,但運用了不同的方式和理由。新西蘭的國家認同以白新西蘭為基礎(chǔ),華人及其他非白人種族被排除在外。不過,這種排斥對毛利人和華人是有所區(qū)別的。⑤Nigel Murphy,“‘Maoriland’and‘Yellow Peril’:Discourses of Maori and Chinese in the Formation of New Zealand’s National Identity 1890 -1914”,in Manying Ip(ed.),The Dragon and the Taniwha:Maori & Chinese in New Zealand.

    與華人受到法律和社會排斥相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問題,是主流社會對華人被同化以及本地出生華人的擔憂與防范。麥禮祖認為,對本地出生華人的憂懼源于兩個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長與減少新西蘭華人數(shù)量的愿望背道而馳;二是本地出生華人會獲得與新西蘭白人同樣的權(quán)力和特權(quán)。⑥Nigel Murphy,“Joe Lum v. Attorney General: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p. 55.伍德明則著重分析了亞歷山德拉(Alexandra)所發(fā)生的種族對立事件,認為華人所遭受的人身暴力行為以及白新西蘭政策,反映出早期歐洲人對華人有可能同化的擔憂。⑦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3,“Introduction”;pp. 9 -23.葉宋曼瑛亦指出,許多新西蘭華人經(jīng)歷過種族歧視,那些本地出生,不知道其他故鄉(xiāng)的華人在其出生的土地上遭遇歧視,最初是難以理解的,往往是非常痛苦的。⑧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p. 106.

    四、20世紀華人社會變遷

    (一)20世紀上半期的華人社會狀況

    20世紀上半期,新西蘭華人社會出現(xiàn)了諸多變化,有關(guān)研究對此有所梳理。

    關(guān)于華人的地域分布,伍德明指出,這一時期,與新西蘭人口向北遷移的總體趨勢相一致,華人從南島逐漸向北島遷移的情況非常明顯,惠靈頓取代達尼丁,成為新西蘭華人的社會及政治中心。⑨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p. 160 -163.

    關(guān)于華人社會的人口及性別構(gòu)成等指標,人口性別比例的嚴重失衡引起較多關(guān)注。葉宋曼瑛認為,從世界范圍看,早期移民社會均存在性別比不平衡之共性,但新西蘭的情況更為嚴重,且持續(xù)時間相當之長。究其原因,大抵是華人女性移民受到公開的歧視性立法的排斥以及選擇性操控移民政策的結(jié)果。⑩Manying Ip and Liangui Liu,“Gendered Factors of Chinese Multi-locality Migration:The New Zealand Case”,Sites:New Series Vol. 5,No. 2,2008,pp. 31 -56.葉宋曼瑛的另一項研究認為,華人社會性別比嚴重失衡系由兩方面原因造成,即新西蘭政府的歧視性移民政策的影響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習俗使然。在新西蘭政府將華人定位于不受歡迎的移民的大背景下,盡管有關(guān)的限制性法律系針對所有華人移民,但實際上使女性移民更加困難,檔案記錄也表明當局認為女性有生育能力,因而比男性移民更具有潛在威脅。另一方面,當華人有能力負擔人頭稅時,往往選擇家族中的其他男性成員前來,而當?shù)爻錾呐t通常被送回中國。①Manying Ip,“Redefining Chinese Female Migration:From Exclusion to Transnationalism”,in Lyndon Fraser and Katie Pickles(eds.),Shifting Centres,Women and Migration in New Zealand History,Dunedin:University of Otago Press,2002,p. 153.伍德明則尖銳指出,20世紀初年華人女性數(shù)量的增加引起新西蘭各方的反應。1907年實施了華人移民閱讀測試,1908年禁止華人入籍。立法者一方面宣稱新西蘭華人性別比失衡導致不道德,另一方面又想阻止華人女性進入。②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p. 263.

    關(guān)于華人的職業(yè)及社會階層變動。戴淵依據(jù)人口統(tǒng)計報告所做的研究認為,此一時期,與華人向北遷移同時發(fā)生的是華人職業(yè)結(jié)構(gòu)的變化。1911年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在總計2567名華人中,菜農(nóng)、礦工、洗衣工、果蔬店經(jīng)營者分別占到人口總數(shù)的36. 7%、16. 2%、11%、10. 9%。此后數(shù)十年時間里,礦工人數(shù)進一步減少,最終菜農(nóng)、水果商、洗衣工成為主要的職業(yè)群體。③William Tai Yuen,The Origins of China’s Awareness of New Zealand 1674 -1911,p. 42.有學者于1973年所做的調(diào)查表明,奧克蘭的大部分第一代華人移民的職業(yè)是蔬果商、餐館老板、進出口商、雜貨商、超市業(yè)主,都是自雇式的。④M. L. Young,“The Auckland Chinese:A Community in Transition”,Unpublised Master’s thesis,University of Auckland,1973,pp. 41 -59.華人從事種植業(yè)的情況得到較多的研究。高立夫認為,早期華人菜農(nóng)基本上將其產(chǎn)品銷售給內(nèi)陸的華工,隨著礦工人數(shù)的減少,他們開始將產(chǎn)品賣給商店,或自己在市集做流動攤販。1900年,華人開始設(shè)立自己的永久性商店,并將產(chǎn)品直接銷售給歐洲顧客。此后,新西蘭的果蔬業(yè)一直都是華人和印度人的生意。這樣,專業(yè)種植和果蔬銷售取代了采金。⑤S. W. 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29.《黃土子嗣》的作者對菜農(nóng)的調(diào)查表明,某些地區(qū)的菜農(nóng)系家族中“拿起鋤頭”的第一代,他們通常別無選擇,不得不努力工作,賺錢供給故鄉(xiāng)的家人。⑥Lily Lee and Ruth Lam,Sons of the Soil:Chinese Market Gardeners in New Zealand,“Epilogue”.葉宋曼瑛指出,淘金時代結(jié)束后,華人向北遷移,進入正在發(fā)展中的城市,從事主流社會所不屑為之的卑賤工作,許多人成為洗衣工,華人還很快在蔬菜種植這個勞動力密集、英裔移民不感興趣的行業(yè)立足。華人在種植業(yè)的成就引人注目。“二戰(zhàn)”期間,華人種植的蔬菜成為盟軍的生活必需品,這提高了華人的地位并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有很好收入保障的現(xiàn)成市場。⑦Manying Ip,“Chinese Immigrants and Transnationals in New Zealand:A Fortress Opened”,p. 347.

    關(guān)于華人職業(yè)分布形成之原因,伍德明指出,最初的淘金者以及19世紀80—90年代、20世紀20年代之前來到新西蘭的華人,英語若非全然不會也是極差,英語得不到提高,主要是移民聚居的自然傾向造成的,日益加劇的種族對立則使他們更加抱團,成為相對獨立和“自給自足”的少數(shù)族群,與歐洲人有著最少的聯(lián)系。華人因缺少文化和語言技能在職業(yè)上受到限制,商人仍占據(jù)著華人職業(yè)群體之首的地位。⑧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p. 82,160.還有的學者對20世紀20—40年代的達尼丁華人社會加以個案的細致研究,分析了華人從事的主要職業(yè),但得出了一個劍走偏鋒的結(jié)論,認為歐洲人和華人疏離的主要原因在于華人移民試圖定居并從事“自雇式”生意,達尼丁華人與其他種族之間的社會距離是經(jīng)濟環(huán)境問題而非社會或種族歧視問題。⑨Niti Pawakapan,“No Longer Migrants:Southern New Zealand Chinese in the 20th Century”,in Michael W. Charney(ed.),Chinese Migrants Abroad,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3,pp. 225 -226.

    華人社團組織。馮吳碧倫對于這一時期的華人社團依據(jù)政治、宗教、家族性以及社會性團體加以分類,概述了各類社團組織的狀況。她對政治團體的研究表明,國民黨于1912年民國成立以后出現(xiàn)于新西蘭,并得到許多華人的擁護,其發(fā)展的高峰在20世紀20年代末⑩原文有誤,應為20世紀30年代——作者注。的抗戰(zhàn)爆發(fā)之際,其時對黨派利益的效忠讓位于共同對敵的目標。馮吳碧倫還認為,新西蘭華人——無論是華僑抑或新西蘭公民,都不積極參與任何一國之政治。①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50 -65.

    塞奇威克的研究關(guān)注華人社團的演變,對于這一時期華人社團或以維護本地華人利益的面目出現(xiàn),或表現(xiàn)出與中國國內(nèi)政治密切交集的現(xiàn)象有精細之刻畫。他認為,19世紀末的華人社團主要是慈善性質(zhì)的,如昌善堂,其主要活動是運送華工遺骨回鄉(xiāng)。20世紀初年新西蘭華人有三個主要的政治團體,康、梁的改良派于世紀之交即在華人中立足,孫中山的同盟會于1905—1906年間在新西蘭積極展開活動,致公堂于1907年在此建立分會。20世紀20—30年代華人社團的變化更大,華人社會派系間的不和諧關(guān)系、故鄉(xiāng)局勢的惡化以及移民限制的加劇、持續(xù)排華活動的壓力,迫使華人社會謀求社團組織的統(tǒng)一。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某些超越政治派系,更加關(guān)注個人基本需求的團體。盡管如此,華人社會內(nèi)部派系猶存,且跟隨中國國內(nèi)政局的變化而聯(lián)動,比如北伐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都對華人社團產(chǎn)生了影響,擁護國民黨的社團明顯居于領(lǐng)導地位。②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p. 142 -143,304 -314,588 -595.戴淵則指出,中國政府在新西蘭設(shè)立領(lǐng)事對華人社會產(chǎn)生了影響,新西蘭第一次通過中國領(lǐng)事聽到了與主流輿論不同的華人聲音,首任領(lǐng)事黃榮良出面為華人辯護,并進一步推動華人社團組織的建立。③William Tai Yuen,The Origins of China’s Awareness of New Zealand 1674 -1911,pp. 82 -84.塞奇威克梳理了后來多位中國駐新西蘭領(lǐng)事在華僑中所做的工作,如代表當?shù)厣鐣蛐挛魈m政府請求允許華人婦孺暫時前來避難;推動華人社會的民族主義浪潮,促成了1935—1936年間紐西蘭華僑總會的建立,等等。④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p. 388 -399.

    麥禮祖專門研究了新西蘭華僑農(nóng)業(yè)總會的歷史。研究指出,華農(nóng)總會設(shè)立于1943年,其時大批美軍駐扎于新西蘭,為保障盟軍戰(zhàn)時蔬菜供給,新西蘭總理提議設(shè)立全國性的華農(nóng)組織,以便政府與之商談蔬菜供給問題。延續(xù)至今的華農(nóng)總會在保護華人菜農(nóng)利益、爭取政府和西農(nóng)會(Diminion Council)承認華人種植者獨特地位方面多有貢獻。⑤Nigel Murphy,Success through Adversity:A History of the Dominion Federation of New Zealand Chinese Commercial Growers,p. 103.塞奇威克對新西蘭華僑總會在抗戰(zhàn)時期的重要活動——組織募捐和就華人難民入境問題與政府溝通——有詳細之研究。⑥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p. 393 -399,401.

    抗戰(zhàn)及“二戰(zhàn)”期間的華人社會。有關(guān)研究集中于華人對祖國抗戰(zhàn)的支援和華人社會本身的新面貌。塞奇威克和伍德明的研究認為,純血統(tǒng)新西蘭華人以征稅和捐贈方式至少募集19萬英鎊,另外購買類似數(shù)額的中國戰(zhàn)時公債。由于后來國民政府垮臺,公債等同于額外捐贈。新西蘭華人有一個共識,他們戰(zhàn)時的人均募資額高于其他任何海外華人社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⑦C. P. 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p. 698;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 177.關(guān)于這一時期華人社會面貌的改觀,有研究指出,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華人立即加入新西蘭各部隊。對許多從軍者而言,服役的時光使他們睜開眼睛面對一個事實,即自己比預想的更新西蘭化。而對所有華人而言,戰(zhàn)爭使他們與歐洲、毛利盟友團結(jié)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盡管終將返回中國的態(tài)度一如既往,華人與所在國社會彼此間已經(jīng)有了更好的了解。⑧S. W. 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44.

    華文報業(yè)。有關(guān)研究對20世紀20年代、40年代兩個華文報業(yè)的繁榮時期有所關(guān)注。一般認為,華文報業(yè)的兩個制約因素是華人數(shù)量少,新西蘭與中國相隔遙遠。葉宋曼瑛對此從另一個角度加以理解,認為華人社會規(guī)模雖小,但內(nèi)部聯(lián)系緊密,地理上的阻隔使得任何“本地”傳媒都具有無可爭議的重要影響力,正是這兩個因素催生了20世紀上半期的華文報業(yè)繁榮的歷史環(huán)境。“二戰(zhàn)”期間以及戰(zhàn)后一個時期華文傳媒非常強大,充當了構(gòu)建新西蘭虛擬的統(tǒng)一華人社會的主要因素。其時,華人從暫居者轉(zhuǎn)變?yōu)槎ň诱?,報紙起到了祖國與所在國兩方面信息之源的作用,并得到社會上無可爭議的支持。①Manying Ip,“Chinese Media in New Zealand”,in Wanning Sun(ed.),Medi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Community,Communications and Commerce,p. 178.另有學者指出,20世紀初期,新西蘭華文報紙成為華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時,許多華人遷往市區(qū)謀生,令華文報紙易于分銷,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受過教育的華人成長起來,成了穩(wěn)定的讀者群。當時主要的華文報紙是《民生報》、《屋倫僑聲》、《中國大事周刊》以及《僑農(nóng)》,從中可以看出,華文報紙主要是提供有關(guān)中國的新聞,尤其是報道中國最新的國內(nèi)政治,這與當時的華人社會主要由礦工、菜農(nóng)、菜販和洗衣工構(gòu)成有關(guān),這個群體的夢想就是用新西蘭辛苦賺得的積蓄返回中國安享晚年。另一方面,華人暫居者留駐于新西蘭,必定要參與、融入當?shù)氐纳罘绞?,?shù)十年間,洋人在華文報紙上刊登的商業(yè)廣告很多,顯露出華人社會漸進同化過程的點點跡象。②Phoebe H. Li,A Virtual Chinatown,p. 59.

    (二)20世紀50—80年代之華人社會

    華人社會地位的重大轉(zhuǎn)變。一般研究均提及這一時期華人社會實現(xiàn)了社會地位的整體提升,而最重要的上向社會流動階梯則是教育。伍德明指出,由于獲得免費教育的機會,20世紀30—50年代出生之華人成為大學畢業(yè)生,這一代人擴大了華人職業(yè)的基礎(chǔ),改善了華人的社會地位,為下一代華人樹立了追隨的榜樣。其后,長久定居的華人家族的后代有了極高的大學就讀率,約為新西蘭平均水平的兩三倍。年輕人大多進入專業(yè)領(lǐng)域而非商業(yè)領(lǐng)域,由此出現(xiàn)了本地出生的第二代華人專業(yè)人士家族。③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 204.葉宋曼瑛指出,調(diào)查顯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華人家族中一般都有極為勤奮,且很有成就之子女。④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p. 8.有關(guān)學者對華人菜農(nóng)的研究表明,“二戰(zhàn)”以后菜農(nóng)家庭的孩子和年輕人利用了新西蘭給他們提供的機會,許多人離開家庭菜園,從事其他職業(yè),有相當數(shù)量的年輕人入讀大學,成為醫(yī)生、律師和工程師。與此同時,留守的年青一代則幫助父母經(jīng)營生意,20世紀60—80年代是生意成功且頗有成就的時期。⑤Lily Lee and Ruth Lam,Sons of the Soil:Chinese Market Gardeners in New Zealand,“Prologue”.

    華人社會的同化。一般研究均認為這一時期是新西蘭華人融入當?shù)厣鐣詈玫哪甏W钤珀P(guān)注這一問題的是馮吳碧倫,她于20世紀50年代末所做的研究認為,當時的新西蘭社會出現(xiàn)了某些有利于華人同化的因素,比如,限制移民立法的廢除、允許華人入籍、不存在社會隔離、與主流社會的自由交往、經(jīng)濟機會以及通婚,等等。⑥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119 -126.20世紀70年代初高立夫所做的研究表明,華人具有較高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度。已經(jīng)有超過七成的被訪者無保留地視新西蘭為家鄉(xiāng),近半數(shù)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從未在社會上或經(jīng)營中遭到歧視,這一點在49歲以下的受訪者中尤為明顯。有高達88%的受訪者認為身為華人不妨礙其地位和職業(yè)的提升。他的最終結(jié)論是,問卷調(diào)查表明差不多所有40歲以下的華人有愿望及能力幾近完全地同化。⑦S. W. 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92 -94,161.伍德明認為,1951—1985年間新西蘭華人經(jīng)歷了積極同化之過程,盡管程度有所差異,但是總體上看,長期定居之華人家庭基本上已被同化。⑧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 204.

    另一方面,有些研究檢視了華人社會同化過程中“華人性”喪失的問題。早年馮吳碧倫的研究對這一現(xiàn)象有所捕捉,她認為,第一代華工保留了相當完整的故鄉(xiāng)風俗,到作者成長的20世紀40—50年代,故土風俗明顯逝去。⑨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51.葉宋曼瑛的研究則挖掘了“華人性”消失的深層根源,她指出,華人的出現(xiàn)被視為歷史的錯誤,危及新西蘭的種族和文化純潔,因此,直到20世紀70年代英國文化都無可置疑地被認為是優(yōu)越的,而對“華人性”則多作負面解釋。妨礙構(gòu)建華人社會認同的一大障礙在于新西蘭是個遙遠的國度,地理上的距離與政府的限制移民政策相結(jié)合,意味著新西蘭華人與有助于培育其自我意識的中國社會和移民人口相隔絕。沒有了更好的參照系,華人學會了透過歐洲人的眼睛自審,以歐洲人的標準自我衡量,華人價值觀很快與一切次等、落后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①Manying Ip,“Chinese Immigrants and Transnationals in New Zealand:A Fortress Opened”,pp. 353 -354.有關(guān)研究均關(guān)注到“二戰(zhàn)”以后出現(xiàn)的新西蘭政府有意識地推行同化政策。塞奇威克披露1946年政府暗中破壞華僑聯(lián)合會引進中文教師,因為擔心這會影響到年青一代被英國文化同化的進程。葉宋曼瑛認為,絕對信服英國文化優(yōu)越性的政府奉行同化政策,使華人像毛利人一樣,喪失了太多對自己語言和文化的自豪感。②Charles P. Sedgwick,“Persistence,Change and Innovation:The Social Organisation of the New Zealand Chinese 1866 -1976”,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Vol. 16,No. 2,1985,pp. 205 -229;Manying Ip,“Chinese Immigrants and Transnationals in New Zealand:A Fortress Opened”,p. 354.

    主流社會的認可與“模范少數(shù)民族”。此一時期,華人社會得到了“模范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以守法、勤勞、低調(diào)、溫順為特征。新西蘭主流社會對華人社會態(tài)度的這一巨大轉(zhuǎn)變,一般被視為華人社會地位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的標志之一,有關(guān)研究對此多有評價與分析。有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所做的研究認為,華人從“不受歡迎的移民”成為得到高度肯定的“模范少數(shù)民族”,不同于新西蘭其他少數(shù)族群,華人已被視為可接受度極高的群體。其時華人似乎未遭受歧視,原因之一可能是他們傾向于保持低調(diào)的公眾形象,并不謀求與主流社會成員的密切關(guān)系,似乎也不再有淘金時代那樣直接的工作競爭。③R. Chi-Ying Chung and Frank H. Walkey,“From Undesirable Immigrant to Model Minority:The Success Story of Chinese in New Zealand”,Immigrants and Minorities,Vol. 7,1988,pp. 308 -312.伍德明對此評價積極,認為華人被新西蘭社會所接受一般被視為這一時代華人社會的最大成就。④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I,p. 204.不過,亦有學者對此評價似乎有所保留。葉宋曼瑛認為,到1986年,小小的華人社會看似已經(jīng)穩(wěn)定和同化了,主流社會幾乎意識不到其存在:數(shù)量只占總?cè)丝诘?. 6%,貼著“模范少數(shù)民族”的標簽。然而,鮮有人深究華人付出什么代價得到認可,或自問歷史上的排華情緒的幽靈是否真正煙消云散。⑤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p. 145.葉宋曼瑛還認為,20世紀50—80年代,華人職業(yè)地位迅速提升,用來描述華人社會地位的普遍說法是,華人從菜農(nóng)轉(zhuǎn)變?yōu)槌晒Φ钠髽I(yè)家,從不受歡迎的外國人轉(zhuǎn)變?yōu)槭茏鹬氐摹肮瘛?。當這種說法出現(xiàn)的時候,華人真正被視為新西蘭的平等公民嗎?實際上,華人始終處于被動之中,作為一個歷史上受到誣蔑的少數(shù)民族,華人沒有安全感。另外,當所謂的華人成功故事被用來描繪今日之華人社會時,華人為贏得主流社會承認所付出的代價常常被遺忘。他們在未來能否充分發(fā)揮積極作用,取決于所有有思想的新西蘭人的集體意志,而非只是政府的立法、短期的經(jīng)濟考量或政治上的權(quán)宜之計。⑥Manying Ip,“Still Floating:No Longer Sojourners,but Transnationals”,in James and Kember and Paul Clark(eds.),China and New Zealand:A Thriving Relationship Thirty Years on,Auckland:New Zealand Asia Institute,2003,p. 38.還有的學者關(guān)注了新西蘭華人應對種族歧視和社會排斥的種種策略,認為這些策略在歷史上塑造了新西蘭社會中一個馴順的少數(shù)族群,并用以支撐平等主義和英才教育的神話。⑦Beven Yee,“Coping with Insecurity:Everyday Experiences of Chinese New Zealanders”,in Manying Ip(ed.),Unfolding History,Evolving Identity: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215 -232.

    (三)族群關(guān)系

    華人與毛利人的關(guān)系是引起較多關(guān)注的課題,有關(guān)研究對于理解新西蘭的種族關(guān)系并從另一視角觀察華人社會很有助益。研究認為,華人與毛利人的密切關(guān)系始于早年間兩個族群的交往。19世紀末20世紀初,毛利人與華人有著相同的被邊緣化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彼此之間是朋友、鄰居和親屬。兩個族群間的密切關(guān)系導致了華人男性與毛利女性之間的通婚成為較常見的現(xiàn)象。①Manying Ip,Being Maori-Chinese:Mixed Identities,“Preface”.還有研究認為,華人與毛利人都從事農(nóng)耕,華人菜農(nóng)和水果店主經(jīng)常雇用毛利人做幫手,華人與毛利人通婚相當常見,尤其是在華人移民多為單身漢工人的年代。②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pp. 108 -109.還有的研究指出了兩個族群間關(guān)系的另一個方面,認為,盡管華人和毛利人都受到歧視,但白人主流社會對待二者很不相同,毛利人是英國臣民,而華人是不受歡迎的外國人。某些毛利人從主流社會學到了歧視的態(tài)度,并發(fā)泄其對華人的偏見。③Manying Ip,Being Maori-Chinese:Mixed Identities,“Preface”;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p. 108.

    關(guān)于華人與其他族群的通婚,伍德明認為,自華人現(xiàn)身于新西蘭起,歐洲人就非??謶秩朔N混雜現(xiàn)象的蔓延,異族通婚和混血后代的數(shù)字相當之小。在淘金時代,“異族通婚”一般指華人男性與歐洲女性的結(jié)合。1926年和1945年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新西蘭華人中混血兒的比例特別低。20世紀70年代以后異族通婚越來越多,人口統(tǒng)計中的混血后代數(shù)字可以反映這一趨勢。④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 II,pp. 240,256,265.

    五、新移民時代之華人社會

    1987年新西蘭政府推出新移民政策,開啟了華人移民史的新時代。該項政策實施后,亞洲各國新移民短時間內(nèi)大量涌入新西蘭,這一現(xiàn)象很快引起各方面的關(guān)注,學術(shù)界對于亞裔、華人新移民的研究相當之多。由于新移民群體仍然處于變動不居之中,任何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只能是相對準確的,其中何者可以成為歷史的定論,尚有待于歲月的沉淀和時間的檢驗。

    (一)新移民政策及其對華人移民的影響

    研究認為,1987年法案應置于第四屆工黨政府全面撤銷管制方案的背景下加以考量,政府大膽開啟了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之路,以刺激本地經(jīng)濟和吸引國際投資,全新的移民政策乃是整個社會改革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抵消之前持續(xù)10年之久的逆向移民的影響,1987年法案宣布移民選擇以個人價值為標準,不因民族、國籍或種族而加以歧視,由此向“非傳統(tǒng)”移民開放國門。華人移民新西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政府的移民政策,1987年法案對華人移民的意義不言而喻。⑤Manying Ip,“Chinese Immigrants and Transnationals in New Zealand:A Fortress Opened”,p. 342.

    與華人移民有關(guān)聯(lián)的另一項重要研究,是對《懷唐伊條約》以及毛利人對華人新移民態(tài)度的剖析。葉宋曼瑛考察了《懷唐伊條約》對新西蘭華人的法律和政治地位的影響。她認為,1840年英國人與毛利酋長簽訂的這個條約,將新西蘭主權(quán)交與英國王室,并確立了Pakeha⑥Pakeha今指新西蘭白人,尤其是祖先是歐洲人的新西蘭人——作者注。(此語用于非毛利人,當時指英國人)與毛利人之間的合作關(guān)系。對于華裔和其他非英裔移民來說,麻煩在于不能確定“Pakeha”是否也包括他們。時至今日,如果深究新西蘭華人的權(quán)利和自由是否如其他居民一樣得到充分之保障,情況則是含糊不明的⑦Manying Ip,“The Legal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Chinese New Zealanders:Implications of the Treaty of Waitangi”,in Wang Ling-chi and Wang Gungwu(eds.),The Chinese Diaspora:Selected Essays,Vol. II,Singapore:Times Academic Press,1998,p. 217.。關(guān)于毛利人對新移民的態(tài)度,研究認為,華人必須戰(zhàn)勝的一個潛在障礙是重新獲得本地毛利人的接納。歷史上毛利人與華人曾有密切聯(lián)系,然而,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亞洲人”的涌入,毛利人的態(tài)度急劇轉(zhuǎn)變,新一代的毛利人活動家認為,《懷唐伊條約》是一個只允許從歐洲、澳洲和英國向新西蘭移民的協(xié)定,其祖先與英國王室締約,作為毛利人的后代,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就移民問題與其磋商。⑧Ranginui Walker,“Immigration Polic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 Zealand”,in Stuart W. Greif(ed.),Immigr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New Zealand,p. 285.

    (二)華人移民的特性

    新移民時代之華人社會表現(xiàn)出諸多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的特征,無論是專門針對華人所做的研究,抑或?qū)⑷A人置于亞裔移民群體中所做的考察,對此均有所關(guān)注和探討。有關(guān)研究多將新時代的華人社會置于歷史的坐標系中,描摹其變化的軌跡。

    關(guān)于華人移民來源地的多元化。研究認為,新移民政策實施以前,新西蘭華人數(shù)量增長緩慢,系結(jié)合相對緊密、以粵語為日常語言的族群,其中大多數(shù)人可溯及與早期廣東移民的關(guān)系,1996年的人口統(tǒng)計則顯示華人移民來源地以中國臺灣、大陸和香港地區(qū)為前三位,而且,新移民與新西蘭原有之華人社會并無真正聯(lián)系。①Anne Elsie. S. Ho and Ruth Farmer,“The Hong Kong Chinese in Auckland”,in Ronald Skeldon(ed.),Reluctant Exiles?Migration from Hong Kong and the New Overseas Chinese,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4,p. 221.

    關(guān)于新移民的素質(zhì)及移民動機。研究認為,由于新移民政策吸引高質(zhì)量移民的選擇性傾向,新移民大多數(shù)來自城市,是教育程度很高的專業(yè)人士,具有可轉(zhuǎn)換技能和商業(yè)經(jīng)驗,從新移民的動機看,香港移民多為尋求政治避風港,臺灣移民則為謀求更好的子女教育和自身更為寬松的生活方式。②Manying Ip,“Chinese Immigrants and Transnationals in New Zealand:A Fortress Opened”,pp. 343 -345.還有的研究關(guān)注了促使臺灣人移民海外的島內(nèi)因素,諸如始終存在的對共產(chǎn)主義中國的擔憂,以及支持國民黨和民進黨不同陣營之間所存在的內(nèi)部社會政治緊張。③Lan-hung Nora Chiang,“Staying or Leaving:Taiwanese-Chinese Making Their Homes in New Zealand”,in Manying Ip(ed.),Transmigration and the New Chinese:Theories and Practices from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pp. 102 -138.

    關(guān)于華人人口各種指標。有關(guān)研究均注意到新移民的到來對華人社會人口構(gòu)成指標的影響,比如人口的年輕化、性別比的終致平衡,等等。其中女性移民與性別比的關(guān)系得到關(guān)注。研究認為,新移民政策實施后,華人女性移民數(shù)量大大超過男性,1991年華人人口性別比歷史上首次達到平衡。1990年以后,許多女性新移民成為新西蘭的留守妻子,與此同時,女性在家庭移民過程中成為重要的推動力量,由此改變了華人人口的性別構(gòu)成關(guān)系④Manying Ip and Liangui Liu,“Gendered Factors of Chinese Multi-locality Migration:The New Zealand Case”,Sites:New Series Vol. 5,No. 2,2008,pp. 31 -56.。

    關(guān)于新移民在當?shù)厣鐣恼螀⑴c。早年間有學者特別關(guān)注了臺灣移民的政治參與,認為新西蘭的選舉政策對各民族新移民極具包容性,在新西蘭華人移民中臺灣人無疑是最具政治意識的群體,他們的種種行為清楚地顯示了政治參與的意愿。⑤Manying Ip,“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aiwanese Immigrants”,載湯熙勇編:《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三),臺北:2001年,第180頁。另有研究認為,香港移民一般在政治上較為冷漠,可能是英國殖民地的經(jīng)歷使然。比較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三地的移民群體,臺灣人在新西蘭政治中最為活躍,尤其是在1996年和1999年大選期間。⑥Manying Ip,“Asian New Zealanders:Emergent Political Leadership”,in Miller and M. Mintrom(ed.),Political Leadership in New Zealand,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2006,pp. 153 -175.而最新的研究則表明,由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臺灣移民的相對規(guī)模顯著減小,其影響力亦在下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在主張新西蘭華人移民的重大關(guān)切與利益方面起到了主導作用。⑦Phoebe H. Li,A Virtual Chinatown,p. 166.

    (三)新移民生存狀態(tài)及回流現(xiàn)象

    有關(guān)研究注意到華人新移民不同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與回流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者往往依據(jù)移民來源地、移民方式等對新移民群體做不同的劃分,觀察其生存狀況。

    關(guān)于商業(yè)移民以及新移民的就業(yè)狀況。有學者指出,新西蘭政府吸引亞裔人才的初衷是助推經(jīng)濟,然而,根據(jù)有關(guān)的調(diào)查和探訪,華人商業(yè)移民的總體狀況是嚴峻的,亞裔商業(yè)移民遭遇挫敗的傳聞比比皆是①Max Chapple,“The Work Ethic”,The Metro,Auckland,October 1992;Lloyd Jones,“Too Tough to Make Money in New Zealand,Say business Migrants”,New Zealand Herald,Sept. 26,1991,A5.。有學者認為,通過商業(yè)移民簽證和積分制移居新西蘭的華人新移民,大多很難讓新西蘭雇主承認其技能與專長,很少有人在新西蘭開辦新生意。②Anne Henderson,“Untapped Talents:The Employment and Settlement Experiences of Skilled Chinese in New Zealand”,in Manying Ip(ed.),Unfolding History,Evolving Identity: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141 -161.針對臺灣商業(yè)移民的研究則指出,新西蘭華人商業(yè)移民面臨著許多“自身障礙”,如語言和取得信用方面的困難,不熟悉法律規(guī)章,高稅收以及嚴格的工業(yè)法律。臺灣商業(yè)移民高流動性的原因之一是嚴峻的經(jīng)濟現(xiàn)實使他們明白,在臺灣的市場更加有利可圖。③Tim Beal,“Taiwanese Business Migration to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in Manying Ip(ed.),Re-examining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in Australia-New Zealand,Canberra: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at ANU,2001,pp. 25 -44.葉宋曼瑛指出,新西蘭人口數(shù)量少,進出口運費昂貴以及政府官僚機構(gòu)缺乏靈活性,使得華人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努力受到阻礙,在實際操作中,英語不嫻熟以及不了解當?shù)氐囊?guī)章制度,已經(jīng)使許多創(chuàng)業(yè)計劃受挫。面對長期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屢遭挫敗,許多華人新移民自認為別無選擇,只能成為“回流”移民,穿梭于太平洋成為一種生存戰(zhàn)略。④Manying Ip,“Chinese Immigrants and Transnationals in New Zealand:A Fortress Opened”,p. 352.還有的學者檢視了新西蘭政府的商業(yè)移民政策,并分析了其實施以后出乎意料的結(jié)果對新西蘭社會和華人新移民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研究認為,商業(yè)移民的試驗令新西蘭和華人新移民都非常不滿意,華人新移民飛來飛去是一個不斷地向更好的地方遷移的長期現(xiàn)象,未來的行為常態(tài)將是持續(xù)地流動。1998年新西蘭政府承認商業(yè)活動和居住于新西蘭無須緊密關(guān)聯(lián),這可能是對跨國移民的官方認可。研究還指出,新西蘭華人新企業(yè)的特征是規(guī)模小,由暫住的、不成功的投資者和新手經(jīng)營。很多人根本談不上是大膽的跨國移民,實屬不情愿的初次創(chuàng)業(yè)者,在故鄉(xiāng)沒有或只有很少的商業(yè)經(jīng)驗。⑤Manying Ip,“Chinese Business Immigrants to New Zealand:Transnational or Failed Investors”,in Re-examining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in Australia-New Zealand. pp. 56 -88.關(guān)于華人新移民的總體就業(yè)狀況,有學者依據(jù)2001年的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觀察居住時間長短與勞動參與率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表明,若將華人移民按照其居住于新西蘭的時間劃分為新移民(5年以下)、近期移民(5~14年)和久居移民(14年以上)三組,觀察30~49歲年齡組的勞動參與率,可以看到大部分新移民未在勞動力之列,其中臺灣出生的華人新移民的勞動參與率比中國大陸、香港出生者低很多,在女性中尤其如此。近期移民的勞動參與率高于新移民,但仍大大低于久居移民和新西蘭出生之華人。⑥Elsie Ho,“Contemporary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of Chinese Migrants in New Zealand”,in David Ip et al.(eds.),Experiences of Transnatioal Chinese Migrants in the Asia-Pacific,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6,pp. 41 -53.

    關(guān)于香港移民的狀況。Elsie Ho對香港移民進行了多年的追蹤研究,表明了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20世紀90年初的研究認為,抽樣調(diào)查顯示,奧克蘭的香港移民中的工作人口相當不錯地適應了當?shù)氐膭趧恿κ袌?,職業(yè)范圍廣泛,但勞動參與率不高。⑦Elsie S. Ho and Ruth Farmer,“The Hong Kong Chinese in Auckland”,p. 229.Elsie Ho在10年后的研究則指出,2001年香港出生的華人移民占到新西蘭華人總數(shù)的10%,但通過仔細分析可發(fā)現(xiàn),香港移民的再移民或回流現(xiàn)象較為突出。盡管香港移民多具有中產(chǎn)階級背景、良好的教育資質(zhì)并長時間居住于新西蘭,但大部分人并未加入勞動大軍,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多年以來,經(jīng)濟前景的不佳以及對故鄉(xiāng)的家庭的責任,已經(jīng)使許多人放棄了在一個安靜、和平的國家頤養(yǎng)天年的夢想。⑧Elsie Ho,“Reluctant Exiles or Roaming Transnationals?The Hong Kong Chinese in New Zealand”,in Manying Ip(ed.),Unfolding History,Evolving Identity: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165 -181.

    關(guān)于臺灣移民的狀況,有關(guān)研究亦揭示了想象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大多數(shù)臺灣移民于20世紀90年代初到達新西蘭,其公眾形象一般為富裕、專業(yè)素質(zhì)高以及成功的企業(yè)家。有學者依據(jù)2001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顛覆了以上看法。有學者依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指出,在各少數(shù)族群中,臺灣人的勞動參與率最低,臺灣人的個人中位數(shù)收入最低。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臺灣人把新西蘭幻想為“最后的烏托邦”,能夠為他們提供生活的避風港和給予子女良好的教育機會。①Manying Ip,“Seeking the Last Utopia:The Taiwanese in New Zealand”,in Manying Ip(ed.),Unfolding History,Evolving Identity: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 185.

    關(guān)于中國大陸新移民的狀況,有關(guān)研究以2001年新西蘭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指出了該群體的以下特征:增長迅速,2001年已經(jīng)占到新西蘭華人總數(shù)的35%;大多數(shù)屬于技術(shù)移民類別;在新西蘭華人中受教育程度最高;勞動力狀況指標相當差,失業(yè)率在所有移民群體中居于倒數(shù)第二位。總的來看,近年來大陸移民群體顯示出強烈的回流移民和再度跨國移民傾向。另外,對奧克蘭地區(qū)100名大陸移民的訪問表明,很多人繼續(xù)維持著與中國大陸的聯(lián)系,可是很少有人會匯款回大陸;雖然該群體與華人社區(qū)聯(lián)系甚為密切,卻很少有人依靠其華人同胞獲取在新西蘭的首份工作。②Manying Ip,“Returnees and Transnationalism:Evolving Identities of Chinese(PRC)Immigrants in New Zealand”,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No. 33,December,2006,pp. 61 -102.另有學者關(guān)注了大陸移民的故鄉(xiāng)意識,有關(guān)研究對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和移民統(tǒng)計加以數(shù)量分析,并對27個中國大陸移民家族進行了深度訪問,據(jù)此認為這一群體具有“流動故鄉(xiāng)”的意識。③Liangrn Sally Liu,“New Zealand Case:Study of PRC Transnational Migration:Returnees and Trans-Tasman Migrants”,in Manying Ip (ed.),Transmigration and the New Chinese:Theories and Practices from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pp. 57 -101.

    關(guān)于新移民的流動性。新西蘭華人新移民為了探家和做生意,成為穿梭于太平洋的空中飛人,是其最為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新西蘭社會對新移民的這種跨國流動有所詬病,稱之為“對新西蘭不承擔義務”。葉宋曼瑛指出,從新移民外遷的長期數(shù)據(jù)看,華人很少永久離開或離開一年以上,相應比例低于英國人。另一方面,若從短期流動的角度考察,亞洲新移民無疑是流動性最大的群體。④Manying Ip,“Chinese Immigrants and Transnationals in New Zealand:A Fortress Opened”,p. 351.華人移民的流動性引發(fā)人們將其與淘金時代的華人加以對比。葉宋曼瑛指出,新華人仍在流動,但他們不再是無權(quán)在新西蘭居留的暫居者,他們大多數(shù)是新西蘭公民或擁有永久居留權(quán)者,只是目前中國的就業(yè)市場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更具有吸引力,才使得新華人選擇成為跨國公民。⑤Manying Ip,“Still Floating:No Longer Sojourners,but Transnationals”,in James and Kember and Paul Clark(eds.),China and New Zealand:A Thriving Relationship Thirty Years on,p. 44.另外需要指出的一個研究趨向是,華人新移民的流動性已經(jīng)引起學術(shù)界關(guān)于移民研究的新思考。新西蘭新移民政策實施20余年以后,華人新移民持續(xù)流動,顯然不能或不肯在所在國或原籍國“永久地”安頓下來,這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極大興趣。以往移民研究的傳統(tǒng)概念是移民是定居的前奏,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華人新移民顯然沒有表現(xiàn)出定居的趨向,而是在新家和原籍國之間穿梭往來,也經(jīng)常移往第三國。針對這一現(xiàn)象,近年來學術(shù)界有“循環(huán)式跨國移民”概念之提出。葉宋曼瑛依據(jù)對多代、多地華人移民的采訪所獲得的實證數(shù)據(jù),提出當代的移民過程是循環(huán)式和持續(xù)性的。移民家庭根據(jù)家族成員在不同生活階段的特定需要遷移和重新定位,華人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極具靈活性和彈性。⑥Manying Ip,“Rethink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irculatory Transmigration:The New Zealand Case”,in Manying Ip(ed.),Transmigration and the New Chinese:Theories and Practices from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pp. 21 -56.

    (四)新老華人社會之關(guān)系

    有關(guān)研究集中于新老移民社會的差異性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不和諧。有研究指出,新移民來源地呈多元化分布,而且各地的工業(yè)化和西化程度差異很大,新移民的不同群體表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觀念和行為,他們的到來給曾經(jīng)是同質(zhì)化的新西蘭本地華人社會帶來多樣性。⑦Elsie S. Ho and Ruth Farmer,“The Hong Kong Chinese in Auckland”,p. 221.葉宋曼瑛的研究揭示了新老華人社會間的微妙關(guān)系。她認為,新移民表現(xiàn)出了與新西蘭本地華人迥異的生活樣貌,二者之間除了同一的種族淵源以外,共同之處不是很多,尤其是新移民的許多“非新西蘭化”行為舉止令老移民感到困擾。對已然同化的華裔新西蘭人來說,說中文、信奉迥異之價值觀、展現(xiàn)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華人大量出現(xiàn),是令人困惑和不安的,而新移民的數(shù)量優(yōu)勢則意味著針對新移民的排外主義會把已經(jīng)同化的華人移民卷入其中。針對新亞洲人的排外主義促使許多華人長期居民公開與新移民保持距離,許多人把種族主義的復活歸咎于新移民。①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pp. 126,143,8.David Pang對奧克蘭某小學的入學資格加以個案的研究,表明新移民正在挑戰(zhàn)新西蘭華人傳統(tǒng)的低調(diào)形象以維護自身的權(quán)益,他們的這些舉動已經(jīng)造成了與新西蘭原華人社會的某些摩擦。②David Pang,“Education,Politics and Chinese New Zealand Identities:The Case of the 1995 Epsom Normal Primary School’s‘Residency Clause and English Test’”,in Manying Ip(ed.),Unfolding History,Evolving Identity: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p. 237 -252.

    (五)華文傳媒

    有關(guān)研究關(guān)注了新移民時代華文傳媒的新特點。有學者指出,華文傳媒的大量消費唯有在相當數(shù)量的人口懂中文的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即華文傳媒的命運與移民趨勢密切相關(guān)。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華人數(shù)量的增長,華文傳媒大量涌現(xiàn),形式多樣,如報紙、周刊、雜志、電視、電臺、網(wǎng)站等。另外,21世紀的華人社會因移民來源地的多元化而支離破碎,新西蘭極其自由的公共傳媒政策可以使少數(shù)民族傳媒不受約束和控制地發(fā)展,已經(jīng)引發(fā)了創(chuàng)辦平面媒體的大潮,其質(zhì)量則極不均衡。③Manying Ip,“Chinese Media in New Zealand”,p. 178 -179.

    六、結(jié) 語

    華人移居新西蘭迄今已有150年的悠長歲月,在天遙地遠的南太平洋,華人移民在歷史風云的無常變幻中飽經(jīng)族群和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留下無數(shù)悲喜交織的故事,有待探尋與書寫。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新西蘭華僑華人歷史的研究尚可從兩個方面做進一步的推進。首先是歷史資料的充分發(fā)掘。關(guān)于新西蘭華人史,有較為豐富的資料存留,見諸當時的報紙、國會的辯論記錄、新西蘭政府有關(guān)部門的檔案、晚清政府和國民政府的檔案,等等,有待于更為深入和全面地發(fā)掘和利用。其次,加強研究的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梢袁F(xiàn)有研究成果為基礎(chǔ),透過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加以綜合考察,從而對新西蘭華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和面貌有更為全面而精準的呈現(xiàn)。在華人經(jīng)濟版圖在世界范圍內(nèi)不斷拓展的今天,相關(guān)研究成果將會提供豐富的歷史經(jīng)驗,以資借鑒。

    [責任編輯 王 桃 責任校對 李晶晶]

    【經(jīng)濟·管理】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項目《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研究》。

    [作者簡介]張 麗(1963—),女,遼寧大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英關(guān)系史、香港史等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 -10 -27

    [中圖分類號]D8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5072(2016)02 -0053 -21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久久精品国产鲁丝片午夜精品 | 久久热精品热|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午夜福利欧美成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韩 亚洲 欧美在线| ponron亚洲| videossex国产|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在线|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桃花|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黑人巨大hd|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欧美区成人在线视频|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黄大片高清| 亚洲av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了| 一本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久久九九热精品免费|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清纯卡通| 99久久久亚洲精品蜜臀av| 99久久成人亚洲精品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一区|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亚洲自偷自拍三级|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网址你懂的国产日韩在线| videossex国产|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成人av在线播放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美女高潮的动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国| 国产综合懂色|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 国产精品三级大全| 日韩在线高清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禁无遮挡网站| 免费看美女性在线毛片视频| 午夜老司机福利剧场|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bdsm另类|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久久久| 亚洲性久久影院|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啪啪无遮挡十八禁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在线|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久久中文看片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v毛片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二区|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老女人水多毛片| 桃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熟女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看|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av在线蜜桃|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欧美高清成人免费视频www|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最大成人av|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亚洲一区高清亚洲精品|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 a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少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免费观看人在逋| 直男gayav资源|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日韩欧美在线二视频| 久久精品影院6|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蜜桃|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网站照片| 深夜a级毛片| av专区在线播放| 俺也久久电影网| avwww免费| 91狼人影院| 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 成人国产麻豆网|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草草在线视频免费看|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亚洲av免费在线观看| 波野结衣二区三区在线|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一级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女| 国产爱豆传媒在线观看|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男女| 给我免费播放毛片高清在线观看| 黄片wwwwww|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内射|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亚洲欧美|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小说| 色综合色国产|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欧美日韩| 高清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性久久影院| 我的老师免费观看完整版|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日韩 亚洲 欧美在线| 欧美最黄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av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黄色毛片|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 免费看美女性在线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aa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免费观看人在逋|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又爽又黄无遮挡网站| 两个人视频免费观看高清|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欧美高清性xxxxhd video| 嫩草影院新地址|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 麻豆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四区av| 欧美成人性av电影在线观看| 最后的刺客免费高清国语| 午夜老司机福利剧场|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女人十人毛片免费观看3o分钟|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av|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搡老熟女国产l中国老女人| 精品日产1卡2卡| 夜夜爽天天搞|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黄片|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东京热|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久久九九热精品免费| 欧美日韩乱码在线| 给我免费播放毛片高清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av国片精品|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欧美中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伦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另类|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免费看a级黄色片|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成人综合一区亚洲|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在线观看午夜福利视频|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直播| 熟女电影av网|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干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三级黄色毛片| 久久香蕉精品热|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女主播在线喷水免费视频网站 | 欧美精品国产亚洲|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亚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欧美最黄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cb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 国产乱人伦免费视频|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校园春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亚洲av熟女| 国国产精品蜜臀av免费| 麻豆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 老熟妇仑乱视频hdxx|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毛片| 日韩欧美精品免费久久|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不卡一卡二| 波多野结衣高清无吗|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特级一级黄色大片| 久久人妻av系列|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窝窝影院91人妻| 久久草成人影院| bbb黄色大片| 亚洲最大成人手机在线| 亚洲av熟女|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免费高清视频大片|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自拍偷在线| 97碰自拍视频| 色哟哟哟哟哟哟|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日本熟妇午夜| 赤兔流量卡办理|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欧美成人性av电影在线观看|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久久精品影院6|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美女视频黄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 欧美性猛交╳xxx乱大交人| 天堂动漫精品|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av|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亚洲美女黄片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av| 免费av不卡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二区| 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九色国产91popny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欧美另类亚洲清纯唯美| 国产精品伦人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蜜桃| 乱系列少妇在线播放| 别揉我奶头~嗯~啊~动态视频|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99久久久亚洲精品蜜臀av| 色综合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美女cb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狠狠| 色5月婷婷丁香| 日本熟妇午夜| 网址你懂的国产日韩在线| 亚洲av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成人特级黄色片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三级亚洲精品| 不卡一级毛片|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av片| 日本五十路高清| 深夜a级毛片|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日本 av在线| 97热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熟妇午夜| 久久人人精品亚洲av|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国内精品宾馆在线| 亚洲图色成人| 日本熟妇午夜|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在线| 大型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热99在线观看视频| 他把我摸到了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人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日韩强制内射视频| 日本a在线网址|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观看|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俺也久久电影网| 亚洲人与动物交配视频|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合色在线| 免费av不卡在线播放| 色哟哟哟哟哟哟| 免费看a级黄色片| 草草在线视频免费看| 88av欧美|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国产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福利片| 成人av在线播放网站|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不卡一级毛片|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草草在线视频免费看| 有码 亚洲区| 观看美女的网站| 俺也久久电影网|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校园春色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网av新在线|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日韩av片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禁无遮挡网站| 又爽又黄无遮挡网站| 十八禁国产超污无遮挡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白丝娇喘喷水9色精品|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大码|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亚洲av一区综合|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另类| 高清在线国产一区| 日韩在线高清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美女大奶头视频| 天堂动漫精品|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 啦啦啦韩国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亚洲av熟女| 非洲黑人性xxxx精品又粗又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在线观看舔阴道视频|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欧美成人a在线观看| 久久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搞女人的毛片|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久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亚洲av成人av|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久久香蕉精品热| 日韩精品有码人妻一区|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色片| 久久人妻av系列|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亚洲无线观看免费| 大型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美国av| 97热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欧美激情国产日韩精品一区| 此物有八面人人有两片|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欧美激情国产日韩精品一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人|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日本撒尿小便嘘嘘汇集6| a级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不卡| 久久久精品大字幕|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在线观看舔阴道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午夜福利|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十八禁网站免费在线| 男人狂女人下面高潮的视频| 久久精品91蜜桃| 欧美性感艳星|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 欧美性感艳星| 99久国产av精品| 伦理电影大哥的女人| 久久婷婷人人爽人人干人人爱| 日本 欧美在线| av黄色大香蕉| av.在线天堂|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亚洲最大成人手机在线| 天堂网av新在线| 91久久精品电影网|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午夜免费男女啪啪视频观看 | 看免费成人av毛片| 少妇被粗大猛烈的视频|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国| videossex国产| 男女那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性色av| 色哟哟·www| 国产成人av教育| av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日韩大尺度精品在线看网址| 日本黄大片高清| 女生性感内裤真人,穿戴方法视频| 国产淫片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亚洲av一区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欧美丝袜亚洲另类 |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日本色播在线视频| 中国美女看黄片|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性av电影在线观看| 99久久成人亚洲精品观看| 我的老师免费观看完整版|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另类| 婷婷亚洲欧美| 免费高清视频大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婷婷亚洲欧美| 欧美精品国产亚洲| 色视频www国产| 黄色日韩在线|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 国产精品伦人一区二区|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国产精品三级大全|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熟女人妻在线|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app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图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视频| 欧美性猛交╳xxx乱大交人| 别揉我奶头 嗯啊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日本爱情动作片www.在线观看 |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男人的电影天堂91| 国产精品伦人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亚洲真实伦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内视频| 91在线观看av| 国产91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很黄的视频免费| 国产熟女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com| 特级一级黄色大片| 天堂动漫精品| 色av中文字幕| 成人国产一区最新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无人区码免费观看不卡| 一级黄色大片毛片|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av.在线天堂| 韩国av在线不卡|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蜜豆| 老女人水多毛片|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av在线亚洲专区|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视频内射| 悠悠久久av| 日韩欧美精品免费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东京热|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欧美高清性xxxxhd video|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 日日干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深夜精品福利|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6这里有精品|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少妇的逼好多水| 级片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激情床上av| 简卡轻食公司|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亚洲av熟女|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国产麻豆网| 老司机福利观看| 美女大奶头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视频| 真人一进一出gif抽搐免费|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97热精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