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鑫+蘇倪
摘 要 間接義務債的義務群中一項重要的義務,指法律要求民事主體謹慎對待自身利益的民事義務。具有間接強制性、無對應的實體權利等特點,包括減損義務、通知義務及協(xié)助義務。但由于理論的制約,間接義務現(xiàn)階段主要存在于學界討論階段,立法相當薄弱。本文旨在對簡接義務進行論述,力求對間接義務該有的法律地位正名。
關鍵詞 間接義務 間接強制 法律地位
作者簡介:李文鑫,昆明理工大學,研究生;蘇倪,昆明理工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423
債務指債務人所承擔的義務,即債務人向債權人為特定行為的義務。債務表現(xiàn)為特定債務人所應為的特定行為。因此,無論是義務人還是義務的內容都具有特定性。債務的內容既可以由當事人自由協(xié)商,也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所確定。既包括由當事人積極行為,也包括消極的不作為。在債的關系中,債權人與債務人處于對立的兩面。因此債務人履行債務的行為方面使債權人獲得某項利益,另一方面卻是債務人失去了某項利益。在債的關系中,債的類型較為豐富。債的義務群,是債法的核心問題。而有些義務并非請求權所指向的對象,并非普通意義上的債務。而間接債務就是這樣一種極為重要,卻極易被我們所忽視的債務。
一、間接債務基礎理論
(一)間接義務的概念與特征
間接義務指法律要求民事主體謹慎對待自身利益的民事義務。如《合同法》第119條、157條、158條的規(guī)定。不真正義務并非給付義務,不是請求權指向的對象。當事人違反不真正義務,無須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從這一概念我們可以推知間接義務具有以下特征:
1.間接強制性。這一特征突出間接義務并不具有直接的強制力。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當義務人不履行此項義務時,當事人并不能向法院訴請強制履行。第二,違反普通債法義務,產生損害賠償?shù)男Ч?/p>
2.沒有對應的實體權利存在。法律關系的基本要素是權利和義務。沒有無權利之義務也不存在無義務之權利。但這種對應并非絕對的,間接義務就是一種非傳統(tǒng)義務。因為間接義務是一種對己義務,約束的對象是自己并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權利存在。
3.違反該義務并不產生損害賠償?shù)慕Y果。如上所述,非違約方因為沒有適當照顧自己的利益而喪失了法律上的有利地位。非違約方自己怠于減少自己損失的擴大,那么對于違約方而言擴大的這一部分損失將得到免責。
(二)與直接義務相比較
直接義務與間接義務有如下區(qū)別:一是一個是涉他義務,一個是束己義務;二是直接義務有相應的實體權利與之相對應,而簡接義務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實體權利存在;三是違反直接義務產生損害賠償?shù)暮蠊`反間接義務僅是要求自己承擔不利后果;四、就產生而言,直接義務產生于法律規(guī)定或當事人直接約定,而間接義務產生于法律直接規(guī)定。
(三)間接義務的類型
1.減損義務。減損義務(the duty to mitigate the damage)又被稱作減損規(guī)則。它的特點在于由“擁有最后的明顯補救機會”的一方承擔不利法律后果。如果非違約方消極不作為,不主動在自己可控范圍內減少責任而是任由損失擴大的話,應當就擴大部分承法律責任,無權據(jù)此要求賠償。事實上這種義務已經定義為一種程度較輕的義務。因為非違約方自己本身已是受害方,本已處于較難的被動地位,再過多的苛責起承擔較重義務,未免不近情理。因此,應當寬松對待非違約方。
減損義務首先表現(xiàn)為停止工作。如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xiàn)某種特定事由,導致買受人喪失繼續(xù)履行的能力,那么賣方應當立即停止合同的履行。如果不立即停止,將導致自己的損失擴大。停止履行減少不必要的花費是減損義務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社會理性人對自己利益最低限度的照顧。若他不利立即停止,可以推之為一種故意行為,將喪失法律上的積極地位。那么對于擴大部分的損失應該自己擔責。
其次,表現(xiàn)為變更合同。如在雙方對合同交付日期有明確約定,適度的延長合同履行日期可以保證合同更好的履行時,買受人應當接受此種變更。如果不接受,合同無法履行,將會使雙方置于更為不利的境地。當然這種變更應當是一種合理的變更,否則便有本末倒置之嫌??赡転檫`約方逃避債務大開方便之門。這種合理應界定在一個不對實體權利產生較大影響的范圍之內。簡言之非違約方接受合同并更,可以更好地維持交易關系,從而更好的促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最后,表現(xiàn)為繼續(xù)履行。我們要求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xiàn)某種特定事由,導致買受人喪失繼續(xù)履行的能力,那么賣方應當立即停止合同的履行。但不排除某些情況下存在相反的情況。
2.通知義務。這主要包括保險契約的通知與告知義務,與買賣契約之標的物瑕疵通知義務。現(xiàn)行主流學者將保險合同訂立前的告知義務定性為締約過失義務,而往往忽視了保險合同訂立后的危險增加的告知義務與重大事故發(fā)生時的通知義務。將他們定義為一種附隨義務。而筆者認為他們應當屬于間接義務的范疇。因為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消極不作為的后果承擔的責任的義務,應當屬于間接義務。
買賣契約之標的物瑕疵通知義務在《合同法》第158條規(guī)定“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入應當在約定的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shù)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況通知出賣人。當事人沒有約定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fā)現(xiàn)或者應當發(fā)現(xiàn)標的物的質量或者數(shù)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買受人怠于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的數(shù)量和質量符合約定。”買受人在接受貨物時負有及時驗收的義務,若買受人消極不作為不驗貨或驗貨后不通知,視為買受人接受貨物。若之后貨物出現(xiàn)任何問題,那么買受人要對貨物的問題擔責,不得向出賣人主張損害賠償,這是典型的間接義務。
3.協(xié)助義務。這里主要指受領義務。債權人有受領、協(xié)助、配合等義務,這種義務是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做出的。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任何當事人要對他人和廣大消費者誠實不欺。當事人應依善意的方式形式權利,在獲得利益時應同時尊敬他人的利益和社會利益,不得濫用權力加害與他人。筆者認為,雖然二者在某些程度上,存在著相似點。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主要區(qū)別在于負擔義務的主體不同,我們這里所講的受領義務的主體是債權人,而附隨義務卻通常由債務人所負擔。因此不應該將二者等同。
二、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間接義務規(guī)定的不足
(一)《合同法》關于不真正義務的規(guī)定
現(xiàn)如今,間接義務更多的是停留在法學理論層面。從現(xiàn)行法條中,并不能找到”間接義務”這一明確概念。但《合同法》第 119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第 158 條第 2 款規(guī)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fā)現(xiàn)或者應當發(fā)現(xiàn)標的物的數(shù)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shù)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但對標的物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不適用該兩年的規(guī)定。”這是關于間接義務在法律中唯一最明確的規(guī)定。
(二)《合同法》關于間接義務的規(guī)定的問題
1.合同法間接義務的法律地位薄弱。 《合同法》只講間接義務規(guī)定在第 119 條和第 158 條中,且更為重要的是規(guī)定的內容也不夠完整。《合同法》中絕大多數(shù)義務是直接義務。這種直接義務與間接義務的嚴重不平衡,事實上也反映了,對債權人與債務人保護的嚴重不平衡。因為間接義務約束的債務人,而間接義務約束的是債權人,這直接導致了法律體系不夠完整。
2.合同間接義務限于實際違約。從《民法通則》第114 條和《合同法》第 119 條關于不真正義務的表述可以推知,“違反合同”或“違約”之義僅指違約中的“實際違約”,并未將預期違約納入進去。這意味著法律將實際違約受害方的義務等同于減輕損害,這有以偏概全之嫌。事實上預期違約的情形在生活中并不少見。那么預期違約是否應當具有減損義務呢?范圍應當如何呢?這是極值得考慮的問題。顯然答案應當是肯定的。因為預期違約同樣可能導致非違約方束己義務的發(fā)生。
(三)《合同法》第114 條存在不明確之處
《合同法》第 114 條中規(guī)定受損害方“應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毋庸置疑,這是受損害方的間接義務。但是問題在于我們應當如何界定“合理”呢?它的程度應當是怎樣的,范圍應當是怎樣的?此外,對如何規(guī)定減損措施也未規(guī)定清楚,什么是義務范圍內的措施,而哪些不是義務范圍內的措施呢?還有標準問題,應采主觀標準呢,還是客觀標準呢?
三、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的完善
(一)加強間接義務的規(guī)定
鑒于間接義務在合同法中地位薄弱的問題,筆者建議應當加強間接義務的規(guī)定,擴沖間接義務的規(guī)定。具體表現(xiàn)為對《合同法》第119條和第 158 條的完整規(guī)定。對“合理”做出細化規(guī)定,且明確列舉所應采取的措施的種類。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定義何為合理措施呢?如何判斷權利人是否采取了合理措施呢?我國通說認為,合理性或適當性的判斷標準不應以事后的情況來衡量先前的行為是否合理,而應當在其行為時或應當行為時加以判斷。
另一方面,要著重考察行為人的主觀方面而不應拘于行為的客觀效果,只要行為人在當時已經盡心盡力了,縱使在客觀上并沒有減輕損失甚至增加了損失(在合理限度內),也應認為受害方盡到了減損義務,仍可獲取全面賠償。而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合理”的判斷標準筆者認為不可限于理論上,應在立法上明確規(guī)定。
(二)將預期違約規(guī)定在相關立法中
雖然《民法通則》第 114 條和《合同法》第 119 條的規(guī)定是針對實際違約的,但由于實際違約與預期違約均屬于廣義上的違約形態(tài),在質的方面具有同一性,即都以有效的合同關系的存在為前提,都危及交易秩序和債權人的利益,都以嚴格責任原則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谇拔牡恼撟C,筆者建議可以擴大《合同法》第 119 條關于實際違約適用間接義務的規(guī)定范疇,將該制度變通適用于預期違約中,使其之規(guī)定更加全面。此外,也可以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形式,對《合同法》第 119 條中的“違反合同”與“違約”的外延擴大解釋到預期違約,使合同不真正義務這一制度更具有獨立存在的完整價值和實用性。
四、結語
法律的發(fā)展與完善絕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深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盡管間接義務只是債法體系中不起眼的小點,但正是因為對這樣一個個不起眼的小點的重視才構成了民法博大精深的體系。重視對間接義務的立法,有利于促進債法體系的完善,從而推動整個民法體系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北京:法制出版社.2013.
[2]崔建遠.合同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3]王利明.民法總論(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4]熊嬌嬌. 合同不真正義務的正當性分析.法制與社會.2010(7).
[5]柳經緯.論不真正義務.北京法律年刊.2007.
[6]黃孟蘇.論患者的不真正義務.醫(yī)學與哲學.2007.
[7]焦富民.論誠實信用原則和合同義務的擴張.揚州大學學報.2001.
[8]崔建遠.中國債法的現(xiàn)狀與未來.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
[9]王利明.論債法總則與合同法總則的關系.廣東社會科學.2014.
[10]朱立新.論債法總則的體系地位與規(guī)范結構.北航法律評論.2014.
[11]王云慧.論不真正義務.遼寧:大連海事大學.2014.
[12]李廷思.產品責任與品質瑕疵擔保責任的競合與處理.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3.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