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李琪琪 蔡玉芬
(內江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四川內江641100)
·教學研究與改革·
討論式教學法在分析化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劉凱*李琪琪蔡玉芬
(內江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四川內江641100)
針對分析化學的知識體系和要求,運用討論式教學法組織教學,以切實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全討論;部分討論;滴定分析概論;容量分析
www.dxhx.pku.edu.cn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討論式教學法在國內的教學實踐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應用[1-3],其獨到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增強合作意識,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分析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筆者根據(jù)分析化學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討論式教學法在這一領域各知識板塊中的具體應用,供各位同行參考,以期拋磚引玉,共同提高。
采用分組討論為主、個人討論為輔的形式。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的人數(shù)視班級規(guī)模而定,一般5-8人;分組時既要考慮學習基礎的均衡性,又要考慮平時組織的方便性。每個小組推選一人為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召集工作。
根據(jù)教學內容和要求的不同,我們將討論式教學分為“全討論”和“重點討論”兩種模式。所謂“全討論”,即將某一章節(jié)的內容分解為若干個討論題目,通過學生自己分析思考獲取答案,以達到教學目的。其特點是將該章節(jié)的學習主動權全部或大部分交給學生,能更好地體現(xiàn)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不足之處是若討論題目太少則不利于大班上課,若題目太多又較為費時。而“重點討論”則是以講授法為主、討論式教學為輔,在教學過程中,圍繞知識體系和教學大綱要求,甄選出一部分內容展開討論,以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有機融合。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討論時心里有數(shù),“全討論”需要將題目提前1-2周告知他們;而“重點討論”則是介紹到某一內容時即時提出題目,1-2周后組織全班學生展示討論結果。
“全討論”和“重點討論”均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個人討論則體現(xiàn)在:①教師就某一特定問題提出的非強制性參與的思考題的探討;②個人在學習中提出的某些具有創(chuàng)意性的問題或見解;③其他小組發(fā)言后因不完善所做的個人補充。
課堂討論時,通常先由小組選出1位代表發(fā)言,再由其他成員補充。但這樣做有個缺點:易造成某些成員的依賴思想——反正每次發(fā)言有代表或其他人頂著,我可以不參與,這就背離了討論式教學法的初衷。為將全班每位學生融入教學,我們改由教師隨機指定一名小組成員首先發(fā)言,并將其發(fā)言作為該組得分的依據(jù)之一,這就要求小組討論時每位成員都必須參與。待教師指定的成員發(fā)言后,才允許該組其他成員補充。若該組的回答有瑕疵,教師可鼓勵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完善,但發(fā)言成績只能作為其他小組學生的個人成績。
有時各小組對某問題因認識不同產(chǎn)生爭議,教師可以鼓勵爭議方展開辯論。但辯論中要注意時間的掌控,若耗時太長可終止辯論,由教師引導揭曉答案(這種處理也適合發(fā)言人數(shù)太多的情況)。
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式教學,我們將學科總成績分為三部分:期末考試(約占總成績的70%),平時作業(yè)和考勤(約占10%),討論(約占20%)。每個學生的討論成績則由兩部分構成:小組討論成績(70%)和個人討論成績(30%)。其中小組討論成績由各小組發(fā)言情況而定(若某次討論中,組內有多人發(fā)言,則小組此次成績取各發(fā)言人成績的平均值),個人討論成績則由不代表小組的個人發(fā)言和其他范疇(前已介紹)而定。討論成績統(tǒng)計表格參見圖1。
圖1 討論成績統(tǒng)計表
課堂討論中,每次發(fā)言的成績評定都分為A、B、C、D、E 5個等級。最高等級A要求發(fā)言準確圓滿;B類發(fā)言基本正確,但有一定瑕疵;C類發(fā)言部分正確;D類發(fā)言基本錯誤,僅與答案少許沾邊;E類發(fā)言完全錯誤。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我們還特意做了一項規(guī)定:若某學生在學習或討論中提出了有意義的創(chuàng)新性見解,該學生的個人討論總成績將給予滿分。
有了分數(shù)的激勵,學生在討論時更加重視和投入,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習的積極性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3.1討論式教學在滴定分析概論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滴定分析是分析化學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化學分析的核心[4,5]。其概論部分的教學相對于分析化學其他章節(jié)來說,學習難度較小。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采用“全討論”的方式,按教學要求將相關內容編輯成13個題目,事先分發(fā)給學生:(1)什么是滴定分析法?(2)什么是標準溶液、滴定劑?(3)滴定分析法是根據(jù)什么進行分類的?分類結果怎樣?(4)滴定反應的條件有哪些?(5)滴定分析時有幾種不同的滴定方式?它們的定量原理是怎么樣的?(6)什么是化學計量點?其表示方法怎樣?(7)什么是滴定終點?怎樣用符號表示?(8)什么是終點誤差?怎樣表示?要求如何?(9)何謂滴定度?其意義何在?表示方法如何?(10)滴定度與物質的量濃度的換算關系如何?(11)什么是基準物?其要求有哪些?(12)標準溶液的配制方法有哪些?何謂直接配制法?何謂間接配制法?(13)何謂標定?標定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上述問題屬于基礎性問題,在一般資料中易找到答案,其宗旨在于引導學生自學。為拓展知識,加深理解,我們圍繞13個問題又提出了對應的附加思考題。如在問題(2)的基礎上提出:標準溶液是否等同于滴定劑?其關系如何?以加深學生對標準溶液的認識。又如在問題(6)、(7)的基礎上,提出以下附加思考題:①對可逆的滴定反應,計量點時各反應物的量有何關系?之前或之后呢?②滴定終點和計量點的影響因素各有哪些?以便為后繼學習和實驗打下一定的基礎。
滴定臨近終點時對滴定劑的量要求很高,須進行半滴操作。此要求的依據(jù)何在?我們在討論問題(8)時,提出:一被測溶液,需加20.00 mL標準液方可達計量點。但操作時因顏色觀察不當,多加了一滴,此結果是否符合誤差要求?為什么(提示:一般滴定管20滴液體約為1 mL)?學生們通過計算,認識到由此產(chǎn)生的滴定誤差為0.25%,已超出0.1%的誤差要求,在今后實驗中對顏色觀察和半滴操作就格外重視了。
總之,諸附加題在教材上不易找到答案,需學生深入分析后才能解決。
為了檢驗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各附加思考題在課堂討論時才推出,要求學生經(jīng)短時間商議后給出解答,以見證其討論情況,避免走過場。不過在事先發(fā)布13個問題時,應提醒他們有附加題,以做好心理和知識準備。
按一般教學大綱,滴定分析概論約為2-3學時,故課堂討論時一個問題只能由一個小組回答,以縮短時間。若13個問題全部由學生回答,課堂時間也不夠。于是我們篩選出一部分(如8個)交給學生討論,其余(如5個)問題由教師簡單講解,故全班的分組數(shù)就取決于本章學生討論的問題數(shù)(如分8個組)。諸問題哪些由教師講解,哪些由學生討論,學生事先并不知情,需要對所有問題進行準備。
課堂討論時,各小組討論的題目由現(xiàn)場抽簽隨機決定。因各題目難度有異,加之討論結果與成績掛鉤,此方式無疑爭議最小。故不論“全討論”或“重點討論”,每組的題目均現(xiàn)場抽簽。出于平衡,教師可按難度將各題得分乘以難度系數(shù)(取值一般為1-1.5),使成績更加公平。
若全班學生經(jīng)討論后仍找不到正確答案(一般很少出現(xiàn),若出現(xiàn)則表明該附加思考題難度太大,需要調整),可由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分析,直至得到最終結論。
3.2討論式教學在容量分析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容量分析包括酸堿滴定法、絡合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在專業(yè)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5]。與滴定分析概論相比,所涉及的原理、方法和關系要復雜得多,對多數(shù)院校低年級學生,不宜開展“全討論”,可采用“重點討論”的教學模式。選擇討論內容時,我們主要強調三項原則:
(1)討論內容應有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認識和掌握。
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相應的認知目標,討論式教學應緊扣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設計,以利于學生對目標的認識和掌握。以分布分數(shù)為例,它是容量分析的重要參數(shù),是開啟各型體平衡濃度問題的一把關鍵性鑰匙。為了促進學生對該參數(shù)的理解和應用,我們在介紹了其含義、作用和計算關系后,提出了兩個思考題:①堿性物質的分布分數(shù)該怎樣處理?②分別將含有相同物質的量的醋酸、醋酸鈉溶液的體積和pH調至相同,二溶液中醋酸根離子的數(shù)量是否相同?若不同,誰多誰少?對問題①,一般資料只介紹了弱酸及各型體分布分數(shù)的處理方法,堿性物質則未提及;通過討論,學生了解到有兩種解決方法,一是通過解離平衡用[OH-]和Kb處理,二是將堿性物質視為酸解離出的型體仍按酸性物質的方法處理。這樣不僅使學生增加了處理方法的選擇性,還可拓展思維,對酸堿性物質的相互關系有更深的認識。對問題②,由于學生初步接觸分布分數(shù),尚不習慣用它解決實際問題,從討論看,多數(shù)學生仍按化學平衡或電荷平衡的關系去分析,易掉入“誰多誰少”的陷阱。其實,該問題用電荷平衡處理行不通,因為它沒有指明用什么物質及多少量去調節(jié)溶液的pH,無法建立電荷平衡關系。若立足分布分數(shù),通過分布分數(shù)與平衡濃度的關系去處理,不難得出正確結論。通過問題②的討論,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分布分數(shù)在處理濃度關系時的重大作用,為后繼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討論內容應有利于各知識體系之間的融會貫通。
化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各知識板塊相互交聯(lián)滲透,共同推動了學科發(fā)展。這就要求學習者不僅要掌握各板塊的基礎知識,還能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跨板塊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在沉淀滴定的教學中,隨進度陸續(xù)提出4個思考題:①為什么莫爾法的適宜酸度以pH=6.50-10.50為宜?依據(jù)何在?②為什么AgI、AgSCN要強烈吸附I-和SCN-
,而AgCl、AgBr、AgCN對Cl-
、Br-、CN-
的吸附作用則要弱得多?③能否用莫爾法直接測定Ag+?④莫爾法不能測SCN-,緣于滴定產(chǎn)物AgSCN對SCN-有強烈的吸附作用。而佛爾哈德法的滴定產(chǎn)物同樣是AgSCN,為什么卻可以用來測定SCN-?對問題①,涉及到AgOH的沉淀平衡、和的轉化以及顏色干擾等因素,對大一學生有較強的挑戰(zhàn)性。對問題②,需將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如色散力聯(lián)系起來,而一價負離子的離子半徑和變形性是色散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問題④與問題②是類似的,但需要學生明確兩點:一是溶液環(huán)境不同,吸附對象也就不同(莫爾法中沉淀的吸附對象是SCN-,佛爾哈德法中沉淀的吸附對象是Ag+);二是正離子的變形性比負離子要小。以上討論,需要學生將無機化學的基礎知識與分析化學的實踐相結合,既能鞏固舊有知識,又能鍛煉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3)討論內容應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和應用。
當今教育非常強調對受教育者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核心,代表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2]。大一學生剛從中學應試教育中擺脫出來,這方面的能力較欠缺,利用討論式教學進行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和訓練,很有必要。我們以學科要求為基礎,擬定了一些開放性的討論題,以拓展其思維。
如講到兩性物質[H+]計算時,我們以質子平衡為基礎,推導出了一個能用于各類兩性物質的計算通式(忽略二級及以下解離):
在講解了該式的應用后,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該關系式有什么特點和重要作用?就特點看,細心的學生可發(fā)現(xiàn)該式分子對應的是弱酸[H+]的計算關系,分母對應的是弱堿[OH-]的計算關系,該式是將弱酸和弱堿的處理融為一體。但其重要作用學生認識都較膚淺,僅限于兩性物質范圍內。此時可適當提示:該式能否計算其他酸堿性物質的[H+]?經(jīng)過分析和思考,某些學生能發(fā)現(xiàn)該關系式可以用來計算弱酸和弱堿的[H+],也有少數(shù)思路開闊的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該式可以用來計算強酸和強堿的[H+](以強酸為例,從數(shù)學上看,分子中Ka[強酸]為不定式,可按酸的解離關系將它替換為[H+][酸根],而[酸根]=c酸,代入后即為強酸的精確計算式;強堿與此類似。),這意味著該式是所有酸堿性物質在不考慮二級及以下解離條件下[H+]的計算通式。討論至此,若學生沒有更深入的發(fā)現(xiàn),教師可進一步提示:在兩性物質的溶液中,若增加一種強酸,計算關系又怎樣?增加弱酸呢?增加強堿呢?增加弱堿呢?學生根據(jù)質子平衡,可發(fā)現(xiàn)增加一強酸,[H+]的計算只需在該式分子中增加一項[H+]c酸即可;增加一弱酸,只需要在該式分子中增加一項Ka[弱酸]即可。反之,若增加一種強堿,只需在該式分母中增加一項[OH-]c堿即可;增加一弱堿,只需在該式分母中增加一項Kb[弱堿]即可。這使一些復雜酸堿體系[H+]處理有規(guī)律和較為簡單了。
氧化還原滴定中,我們介紹了對稱性氧化還原滴定φsp的計算式后,向學生提出:不對稱性氧化還原滴定φsp又該怎樣處理?以拓展其思維。為便于檢驗討論結果,我們將滴定反應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
aO1+bR2=cR1+dO2
要求結果中只含有R1的濃度。解題的關鍵是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可提示他們按實際的滴定反應方向及關系配置和處理系數(shù)。本題對大一學生而言難度較大,給他們思考的時間也較長,獎勵分值也較大。
沉淀滴定中,各教材均指出莫爾法不能直接滴定未知Ag+溶液[4,5]。但我們給學生提出“能否用莫爾法直接測定Ag+?”(見沉淀滴定思考題③)這里我們將“直接滴定”改為“直接測定”,雖是一字之差,但后者包含的操作方式更為靈活,若不仔細琢磨,易掉入否定的陷阱。操作時只需倒過來,將NaCl標準溶液置于錐形瓶中,未知Ag+溶液裝入滴定管,即可直接測定[Ag+]。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才能得到這種有一定顛覆性的結論。
經(jīng)過分析討論,學生逐漸打開了思維的禁錮,審視事物的視野更加開闊,學習氛圍也日趨活躍,不時涌現(xiàn)一些新的想法或觀點。如在沉淀滴定中,有學生指出:用佛爾哈德法測SCN-不必用返滴定法,只需將未知的SCN-溶液裝入滴定管,標準Ag+溶液盛于錐形瓶,直接滴定即可。這在傳統(tǒng)教學中是難以想象的。
通過實施討論式教學,并摒棄了代表發(fā)言的方式后,激發(fā)了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了對分析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切實培養(yǎng)了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結協(xié)作意識。我們從2010年試行討論式教學,2013年正式實施,表1列出了實施前后3屆學生課后無記名調查結果及期末考試統(tǒng)計,總體看有一定效果。
表1 歷屆學生分析化學調查結果及期末考試統(tǒng)計
當然,目前看我們所開展的討論式教學也有不足之處。如受課時限制和學生本身學習習慣的影響,不能像國外許多院校那樣將所有章節(jié)內容實行全討論,討論面也略顯狹窄,有待今后教學實踐中逐步改進和完善。
[1]侯德林.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3,20(6),56.
[2]孫俊梅,漆文勝,甘亞,羅雯.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5),74.
[3]程永翔.課程教育研究,2015,2月上旬刊,239.
[4]武漢大學.分析化學.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80.
[5]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分析化學(上冊).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7-299.
Application of 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LIU Kai*LI Qi-QiCAI Yu-Fe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 641100,Sichuan Province,P.R.China)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requirements of analytic chemistry,the 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and organizing-based teaching are used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each student's learning,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knowledge,and improv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The whole discussion;The partial discussion;Overview of titration analysis;Volumetric analysis
G64;O6
10.3866/PKU.DXHX201602006
,Email:linynj@163.com。
內江師范學院本科教改項目(JG20133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