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鑾
摘 要:城市雕塑具有地域性、象征性、紀念性等特點,不僅僅承擔著美化環(huán)境的責任,更肩負著詮釋文化的重擔。呼和浩特的現代城市雕塑蘊含著獨特的氣質,對呼和浩特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起到一定的推廣作用。
關鍵詞:呼和浩特;現代雕塑;城市符號
作為文化的構成部分,城市雕塑若想要代表這個城市、這個地區(qū)的文化水準和精神風貌,離不開歷史文化的襯托,表現形式和內容上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弘揚。一個優(yōu)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將人們帶入別具一格的文化氛圍中,感受獨一無二的城市脈搏。
目前呼和浩特在朝著文化型旅游城市的方向發(fā)展,早在幾年前呼和浩特政府就已經提出和貫徹了經營文化城市的理念。城市景觀雕塑方面也緊隨其后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1 表現形式
在表現形式上,“中國乳都”雕塑是一個發(fā)揚傳統(tǒng)形式的好例子。此雕塑由伊利、蒙牛集團出資修建,雕塑高10米,寬10米。雕塑材料選用了花崗巖,通體為奶茶色花崗巖,渾然厚重,莊重典雅,質樸大方。雕塑作者郝重海先生介紹,雕塑總體設計采用中國傳統(tǒng)器物鼎狀造型并運用了象征的手法,有很多深層含義,主要是希望雕塑能成為歷史性的紀念物,代表呼和浩特的一部分。(如圖1)
上半部分的斗拱造型和面向四方的構造是模仿一些傳統(tǒng)建筑如皇家建筑、大型廟宇寺院等,突出其宏偉壯觀,同時表達呼和浩特開放、通達、向上的精神。四壁布滿浮雕,浮雕上刻有手捧哈達的牧女、被托舉的嬰兒、舔犢牛馬、擠奶、制作奶制品等勞動生活場景;背景中布滿了奶壺、奶桶、奶勺、奶鍋、奶酪模具及奶制冰激凌等草原乳文化的圖案和符號,散射出濃濃的乳香;四周為遼文化中典型的纏枝圖。南北兩側的垂壁上突出一牛頭幾何狀,牛額上刻有“中國乳都”蒙文金字;東西兩側的垂壁上為漢文“中國乳都”;四面垂壁上面有金色的“2005”字樣。下半部分采用蒙古族特有的“結盟杯”造型,象征各民族的大團結。雕塑下部四條腿采用蒙古族特有的牛角杯的造型,象征蒙古族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此刻再走近點抬頭就可以看到呼和浩特市市區(qū)地圖,寓意乳業(yè)發(fā)展從呼和浩特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中國乳都”具有一定的商業(yè)用意,但其造型上采用的傳統(tǒng)元素鼎,圖案上草原牧區(qū)生活和生活用品的加入,以及民族符號的運用增加了文化內涵和地域特征。
2 表現內容
2.1 歷史典故
從雕塑自身的內容上來看。一提到昭君或成吉思汗只要是有些文化常識的中國人都知道他們的典故,而且人們想到的地方也一定是“出塞”、遼闊草原。因此,呼和浩特想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在城市雕塑上要注重對這些歷史事件的運用。
“絕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這是著名學者費孝通贊揚王昭君的詩句。著名作家翦伯贊先生在其《內蒙訪古》中說:“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個古跡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蒙古人民的心目中,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是一個民族友好的征象;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庇纱丝梢?,昭君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雕塑上以昭君的形象設計出的作品可以具有極強的辨識度。
同樣提到成吉思汗人們很容易想到“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著名詩句。少有人沒聽說過他的風采。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并且多次發(fā)動對外征服戰(zhàn)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開拓了當時最大疆土,風光無限。成吉思汗驍勇善戰(zhàn)的任務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在雕塑作品上采用他的典故進行創(chuàng)作也會是具有代表性的。
2.2 民間傳說
另外,呼和浩特市是個多民族的聚居地,有回、滿、藏、蒙古族等居民,因此擁有很多獨特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能夠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愛憎、向往,它有著豐富的幻想、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優(yōu)美的語言、獨特的表現手法,在民間有一定的可知度。
以蒙古族民間故事為例。蒙古族民間故事可分人物故事、風物傳說、傳統(tǒng)故事、動物故事、寓言故事、巴拉根倉等幾種形式,按其內容又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戰(zhàn)勝邪惡的。例如,與蟒古思、與天神斗爭的《征服蟒古思》《兄弟戰(zhàn)蟒思》《半拉山的故事》《獵人與公主》等,還有與封建統(tǒng)治者斗爭的《家奴的故事》《黃膘馬的故事》《巴林摔跤手》《怒殺巴林王》等,與大自然斗爭的《沙丘國》《寶鑰匙》等。
第二類,傳頌美德的。例如,《牧童與金絲鳥》《兩只小白鹿》《獵人海力布》《蛇語》《天上人間》等。《兩只小白鹿》揭示了一個“善良的是鹿,可惡的是狼”的主題,《牧童與金絲鳥》中的金絲鳥,心地善良,且又勇敢舍己救人,不畏強暴的性格,正是蒙古人典型性格的真實寫照。
第三類,傳頌智慧的。例如,《巴拉根倉的故事》,這是東蒙地區(qū)民間諷刺文學的代表作,和藏族的阿古頓巴故事、維吾爾族的阿凡提故事同為一類。巴拉根倉并非確有其人,他是蒙古族勞動人民根據自己趵愿望,虛構出來的理想人物,是智慧的代表。
民間故事淳樸自然的情節(jié),傳達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它不僅表現了人民熾熱的思想感情,而且故事往往散發(fā)著濃烈的地域生活氣息,能夠很好地反映一個地區(qū)的文化,具有代表性。
然而民間故事的現狀是越來越多地被人們不經意遺忘,人們生活的忙碌導致日常交流很少有閑暇去分享這些小故事,因此倘若以這些民間故事為主題設計城市雕塑,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保護,另一方面其本身的地域、民族、文化性特點也會給城市帶來獨特的風景,增強城市的文化底蘊,正所謂雕塑是立體的文學。
在不斷追求個性的今天,呼和浩特的城市發(fā)展需要具有讀一無二的面貌。城市雕塑作為一個地區(qū)文化的標志與象征,想要貼合呼和浩特獨特的個性、凝聚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傳統(tǒng),反映呼和浩特人的無限追求與執(zhí)著信仰,需要外觀形式對于傳統(tǒng)元素的靈活運用,同時表現內容上可以運用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典故為主題,增加民間傳說的運用。
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塑造了別具一格的呼和浩特城市面貌,想要實現文化型旅游城市的目標,還需要很多方面的完善。認識和了解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將文化運用到城市布局規(guī)劃、景觀、建筑、服飾等上面,實現別具一格的文化旅游城市,不只要打造出讓人第一眼看到它時就會知道“噢,我已經來到了內蒙古”的視覺效果,同時也讓人們?yōu)楹艉秃铺鬲毺氐奈幕攘ι钌钪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