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
摘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是新課改追求的核心性目標。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適應這一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著力于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論述了培養(yǎng)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自學能力;培養(yǎng);意義;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101-02
愛默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靠承襲別人的思想而活在世上,或墨守自己的主張而遺世獨立,這都不是什么難事;然而,那種鶴立雞群而獨保自主之芬芳者,才是了不起的。"這段名言對我們今天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促進他們通過學習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充分發(fā)揮個性,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在扎實進行基礎知識培育的基礎上,應把著力點放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上。本文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對此談兩點粗淺的認識。
1.教師首先要學會獨立教學,提高施教水平與藝術魅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們集思廣益進行探討,能提高備課、講課、教案設計、教法運用的質(zhì)量,讓優(yōu)秀的教學經(jīng)驗得到推廣與運用,在共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學信息,能夠接觸到更為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但是,有的教師卻忽略了自己的作用,在研討時不能發(fā)表自己獨立見解;在教學中不會運用符合班情、學情的有自己個性的方法,這能適合每一個班級的實際狀況嗎?會達到因人、因課、因事、因時而靈活施教的要求嗎?這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嗎?能夠進行獨立創(chuàng)新嗎?
我們語文教育界的一些佼佼者,如葉圣陶、于漪、魏書生等哪個不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哪個沒有自己的獨特創(chuàng)新。因此,對于高中語文教師而言,學會獨立教學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實際的。學會獨立教學,我們才能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想出對策。在語文教學時,根據(jù)各個層次學生的具體差異、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不同的學生性格、不同的學校風格,靈活機智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只有學會獨立教學,教師才會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獨立思考,獨立反思,獨立得到自己學識與教學藝術的提升,才不會機械地套用別人教學手法,才不會東施效顰,才不會在教學中處于被動的位置。只有學會獨立教學,當遇到問題時才會獨當一面,去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在這個過程中,才會凸顯出教學的大智慧,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作為,這才是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而正是憑借這樣的創(chuàng)新,教師才有所成長,由一名默默無聞者逐步成為有獨特創(chuàng)新的佼佼者。而教師獨立的教學風格、獨立的創(chuàng)新精神正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最好教科書。這才是教師學會獨立教學的重要意義所在。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教育情感等會無形的影響學生的性格,影響學生的人生,這就是語文教師的真正魅力,這才應該成為我們永遠追求的最高目標。
2.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與價值觀,矯正他們的人生航向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學習知識的重要渠道,更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滲透的主陣地。
首先,在知識傳授中,應充分利用語文課的特點滲透思想教育內(nèi)容。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歷史偉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棄疾、文天祥、譚嗣同等等,他們的愛國豪情充塞著青年學生的胸膛;張衡、蔡倫、沈括,他們之所以歷代被人們稱頌,是因為他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天山的壯麗,泰山的博大,黃山的神奇,三峽的秀美,內(nèi)蒙的遼闊,都讓學生心向神往,愛國的熱情澎湃于胸中。
其次,在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挖掘課文內(nèi)涵,讓學生從中領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方法?!赌脕碇髁x》教會了學生如何對待傳統(tǒng);《納諫與止謗》學生從中領悟了從諫如流的重要、自我批評的不可缺少;《〈吶喊〉自序》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偉人對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轉》讓學生了解了一個靈魂殘缺之人的可悲;《師說》可以讓學生摒棄盲目自大,養(yǎng)成求實好學的習慣。但是,在貫徹這一原則時,關鍵是把握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最忌單純說教。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即便是思想品德課又怎能僅憑說教就可以讓學生心悅誠服呢?
3.培養(yǎng)勤于思考的好習慣,積水成淵,形成創(chuàng)新型的思維
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外射。很難設想一個不善于思考、思想不豐富的人會寫出內(nèi)涵豐富、生動活潑的文章。"教會學生思考,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贊可夫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理論的講授為學生正確認識、分析事物提供了方法,教師正確引導使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了源頭活水,加上長期培養(yǎng)和及時校正,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得到了提高,并進一步形成思考習慣。生活中充滿了哲理,認真反思生活,可凈化靈魂;密切關注社會生活,可了解并認識社會。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出問題,正確引導學生思考,可極大豐富學生思想。"我是阿Q嗎",讓學生反思自己性格的弱點;"嫉妒好不好",學生通過思考認識到它是一把"雙刃劍";"是要發(fā)展,還是要純凈空間",讓學生認識到它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引導學生關心他人;"中國足球騰飛說明了什么",從中悟出苦難與輝煌的含義。學生在爭論中學會了思考,摒棄了無用的牢騷。一系列密切聯(lián)系人生和社會問題的提出,打破了高中生活的枯燥單調(diào),調(diào)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增添了高中生活的色彩,發(fā)掘出了寫作寶庫。
例如,進行詩歌的鑒賞時,我們需要從作者的寫作方式、抒情方式、表達方式等入手去分析。并且寫作方式、表達方式等等都會有分門別類,學生需要先將詩歌正確歸類,然后再運用這類詩歌的鑒賞方法進行思考。這是一種程序,也是一種捷徑,實現(xiàn)了既能在捷徑中學習,又能在學習中成長的目的?,F(xiàn)在,一些學生已習慣了模仿,在語言上模仿,在寫作中模仿,在思想上模仿。而恰恰缺乏最重要的東西——獨立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獨立思維的形成,帶領他們走向?qū)W習的成功、思想的成熟。
總之,古語云"名師出高徒"。學生的學習成長實踐告訴我們,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哈姆雷特。雖然同是語文教學,但教師卻各有千秋。如夏日的草原百花爭艷,才會展現(xiàn)出語文學習的奪目光彩;才會有老師會教、學生會學,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zhì)量,新課改才會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