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軍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024-01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典型的育人課程,是對學生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作用。在思品課教學中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課教師應該積極思考也應解決好的重要問題。教育部新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是指導思品學科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就現(xiàn)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來說,則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會對小學生的道德能力發(fā)展更具有指導意義。因此,探討小學思品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對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確是當務之急?,F(xiàn)在,筆者就小學思品課教學中五種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做些探索。
1.明理法
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以他們的道德認知為基礎的。所謂明理法,就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現(xiàn)象,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美丑觀和榮辱觀,從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學生的心靈像一張即將作畫的紙,是純潔無瑕的。教師在思品教學過程中,著重點在于通過課程的教學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現(xiàn)象,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yǎng)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禮"教育中,有位老師從《中華成語故事》的錄像帶中挑選《曾子殺豬》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而后讓學生討論有關"誠信"方面的話題。這樣,學生在《講信用》一課中對做人要"一諾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果"等有了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不講誠信會有怎樣的后果。
可見,在小學思品課教學中,通過明理方法進行教學,在提高小學生道德認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
2.陶冶法
和諧、愉悅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如建設良好的班集體、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校風、設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學生的身心于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多表揚多鼓勵。班級中,學習上誰進步最大,關心班級集體、幫助同學上誰做的最好,誰是學雷鋒標兵,誰是優(yōu)秀少先隊員,誰有勤奮好學的意志品質,都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在班級樹立榜樣,發(fā)揮榜樣的無窮力量。
為了培養(yǎng)學生開朗的性情,陶冶他們的情操,小學教師在思品課教學中應該設法陶冶學生的心靈。一位教師在上課時,先組織學生看了一個小品,內(nèi)容是某同學因一點小事而生氣,然后讓大家討論:生氣好不好?為什么?使大家認識到生氣對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沒有好處,經(jīng)常生氣不但容易得病,而且還會影響到與別人的關系,老師、家長、同學都不喜歡愛生氣的人。在課堂教學之余,老師積極進行良好班集體的建設,經(jīng)常組織"班級之最"的評選。凡是在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等方面有進步的同學,就能得到一個相應的榮譽稱號,并且他的名字還要被寫上"班級之最"光榮榜。這樣,就在班級中營造起了一種和睦相處、團結互愛、積極向上的氛圍。久而久之,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強,學習勁頭更足了,班上因一點小事相互吵鬧的現(xiàn)象也基本絕跡了。
小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師生之間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特質往往會對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快樂的環(huán)境中學習和生活,這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對小學生情感的一種積極的陶冶。
3.課堂環(huán)境法
融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影響教學效果。教師要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不以權威者、監(jiān)督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做到允許學生來動搖自己的"權威"。通過自己的言語、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愛,并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讓學生受到情的感染、愛的激勵,得到美的享受,在興奮中發(fā)揚成績,在微笑中認識不足。讓學生對你有親近感,使學生體驗到活動是有趣的,受教育是快樂的,發(fā)展是愉快的,從而逐步形成主動參與、敢于爭辯的氛圍,讓思維得到內(nèi)化,讓潛能得到發(fā)展,讓學生擁有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4.心理法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的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時時順心,事事如意。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嬌生慣養(yǎng),而挫力差,當自己的愿望一再受挫,緊張狀態(tài)逐漸積累,學生就會產(chǎn)生憤怒這種富有敵意的情緒。這種不良情緒如果不能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孤獨感,失去精神寄托,甚至絕望,感情失衡,寂寞惆悵,苦悶,冷漠,無所追求,對于周圍的人和事沒有興趣,或者是仇視一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抵觸的情緒,意志消沉,甚至走向極端。這是一種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要教育學生做情緒的主人。及時地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調(diào)整心態(tài),消除心理障礙。 在課堂中我常利用一些活動來幫助學生來宣泄自己的情緒的情緒。如教學"成長中的快樂和煩惱"時,我通過小卡片讓學生寫自己人最近一星期令自己快樂和煩惱的一件事來,然后全部收集起來打亂,分到每一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怎么做"怎樣讓自己走出底落的情緒來?最后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我會用激勵性的語言及時評價各組的表現(xiàn),對他們方法進行正確的指導,使他們了解人人都有煩惱,只要能夠正確的對待,及時宣泄,做情緒的主人,才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教育學生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正確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是克服心理障礙的有效途徑。
5.鍛煉法
心理品質的形成是學生自覺地參加社會實踐的結果。鍛煉法,就是針對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出一定的行為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從而增強集體觀念,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例如,結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學校可組織學生進行遠足活動,并且要求他們不帶零食,只帶開水。這樣做既培養(yǎng)了學生艱苦樸素的精神,又促進了他們的互助、頑強、堅毅等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當前的思品課教學,由于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給小學生以過多的禁錮,使他們總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忽視了學生主體精神的培養(yǎng)。作為思品課教師,要敢于向傳統(tǒng)的"規(guī)矩"模式挑戰(zhàn)。
總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一個塑造小學生美好心靈,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過程。小學教師要在思品課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只要教師富有一片愛心和誠心,小學思品教學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機且緊密地揉合起來,在培養(yǎng)小學生健康心理方面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